大乘二十二問本
見有五蘊□法執□世間□□若深□□□□□涅槃。不樂住世救拔群品。是故聲聞緣覺之行。若初發心修行□□□□□□□□□□□□□□□前境界修無相法離一切相。都無所得了人法空故□著□□□□□□□□□□了法空故不樂涅槃。不向聲聞緣覺之行□□□空能離凡夫二乘□□□菩薩行。故維摩經雲。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此菩薩行契順真如。離一切相。一切分別。故離凡夫世俗之地不向聲聞緣覺之行。能為眾生說如是法。令離一切煩惱之苦。故修無念離一切相。即此是□□□□□
第二問雲。又不退入行菩薩內所思意外身顯現法中內修第一行法何是外行。第一法是何 謹對所問。深遠文意難知。須述兩解以通妙趣。第一釋雲。夫雲不退總有叁種。一信不退。即十住初自信己身。有真如法性無動念。是本源心。由有此性決定成佛。深信解故分證真如。決定不退。大乘正信心亦不退轉趣入。二乘亦能權現化作。佛身八相成道利眾生事由得定信成。此功能故此菩薩名信不退。二證不退。即初地位斷分別障正證真如。一念能至百佛世界供養百佛。請轉法輪開導群生拔濟雲識。由證真如離分別故。不起一切煩惱。□□永不退失。真無漏故此菩薩名證不退。叁行不退即入八地。常任運住純無性心。在法駃流任運而轉萬行倍增。外雖起化不動無相。內雖無動外化無窮。由不退動無相行故。此位菩薩名行不退。今此文中言不退者。即此叁位不退人也。言入行者。行謂行位。即入此叁不退位也。此諸菩薩內心所有思惟意樂。為化眾生外起作用。是故名為外身顯現。即彼所修無相妙行。多為內修第一法行。第二釋□言不退者即不動也。若心無念名為不動。若至無念不動行中。名為不退入行菩薩。內心所有思惟意樂。行住坐臥常現在前。所修行中是故名為外身顯現。而其內修無相妙行常不動念。名為內修第一行法
第叁問雲。修身口意從初至修行。行如何 謹對。修身口意須戒定惠。言修戒者復有叁種。一攝律儀戒。離身口意所有十惡。二攝善法戒。即身口意所修行十善。叁攝眾生戒。即行十善利益眾生。修行如此叁聚淨戒。即是初修身口意也。言修者。身定。謂即結跏趺坐不低不昂不傍不側。故經偈雲。見盡結跏趺像魔王尚驚怖。何況入道人端坐不傾動。口定謂即言成准的。語行相應心口皆順。如說能行如行能說。楷定正邪命物歸信。心定謂即遠離散亂。常在有相無相叁昧。恒不遠離心一境性。有相定者即經所說。觀佛叁昧觀淨土等。無相定者。即經所說。離一切相一切分別。身口意業能如是。定即是次修叁業地也。言修慧者。身慧有二。有相無相二種別故。身謂眼耳鼻舌身也。身者聚義。聚此五種總名為身。此五雖無計度隨念。而亦得有微細分別。能取色聲味觸境而生戀著。於此五塵有二種慧。若能了知是非好惡。不迷不謬。名為世間有分別慧。若於此五無所分別。雖聲聞知而不貪著。是即名為無分別慧。即修身業所有慧也。口業慧者亦有二種。有相無相二種別故。辨說善惡命眾生知。是名有相口業慧也。雖能說別德失差別。而於其中爾著語相。雖終日語而無所語。雖常說法而無所說。是即名為無分別語。是名依慧所修語也。言意慧者亦有二種。有相無相二種別故。若意了知一切
諸法善惡得失因果差別捨惡從善名有相慧。能於此中都無所得。於一切法無所取捨心念不生。名無相慧。若身口意依如是慧而修行者。是究竟修身口意也
第四問雲。又今處於五濁惡世自說無縛彼亦無解義如何者 謹對。濁者滓穢不清淨義。眾生所以處濁劫者。由自身命不清淨故。眾生及命皆渾濁者。由煩惱濁。有煩惱者。由其見濁妄見塵沙。遍處生執不清淨故。名之為濁眾生。本性即是真如。常樂我淨具恒沙德。自皆本源妄生諸見。起煩惱業受苦無窮。真樂本消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覺。如是一切皆從見生。見濁不生諸濁皆靜。若離妄念照達心源。淨相尚無濁相。寧有離淨濁相。不見身心無罣無礙。誰縛誰解。了無解縛。乃能離縛。但自無縛彼亦能解。如斯妙義著在群經。伏願彼尋照然自見
第五問雲。佛有有餘無餘涅槃為別實有為復假說 謹對。言涅槃者。是圓寂義。圓謂圓滿具眾得故。寂謂寂淨異苦障故。涅槃不同。諸教異說就要而言不過四種。一者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本真如理。雖有容染而本性淨。具無邊德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此有二種。若二乘人至無學位此生死苦身之上斷煩惱障顯真如性心德寂靜。名為涅槃。而此苦身尚未棄捨苦未寂靜。名為有餘依。言餘依者即苦身也。若佛世尊煩惱雖盡。身心寂靜名為涅槃。有餘無漏常樂我淨功德身在。依此身上所得涅槃。是故名為有餘依涅槃。叁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此有二種。若二乘人至無學位。一切煩惱先以斷盡。今復更厭此苦依身。以滅盡定滅其心智。又自化火焚分段身。無苦依身。諸苦永寂。是故名曰無餘依涅槃。若佛世尊。無漏功德。所依身上。一切煩惱。生死苦惱。悉已寂靜。永無苦惱餘所依故。是故名曰無餘依涅槃。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大智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曰涅槃。若諸菩薩至第五地。能斷下乘般涅槃障。能證真如無住真理。名為分得無住涅槃。若佛世尊一切障盡。摩訶般若解脫法身叁事圓滿。名大涅槃。四涅槃中一切眾生皆有初一。二乘無學容有前叁。唯我世尊可言具四。既四涅槃皆依真立。就其不同據。其真如體無差別故。佛身上有餘無餘但幻義存。實無有二
第六問雲佛有叁身其法身者周遍法界化身各各在一切佛而應身有一有異 謹對。然其佛身諸教異說。或開。或合。義理多門。今者先明佛身之相。次則顯其開合之門。然後答其所問之義。統論諸教有五佛身。第一身者。是諸如來真淨法界具無數量其常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如來平等共有此。有二名。一名法身。是報化身。諸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名自性身。真如乃是諸法自性。是報化身實自性故。第二身者。是諸如來叁無數劫所集無邊真實無漏自利功德。感得如是淨妙色身。諸根相好一一無邊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此有叁名。一名法身。諸功德法所集成故。二名報身。以果酬因受樂報故。叁名自受用。唯自受用妙法樂故。第叁身者。謂諸如來叁無數劫所集無邊利他功德。隨住十地菩薩所宣所顯漸勝相好之身。此有五名。一名他受用。命他受用好法樂故。二名報身。酬報菩薩見佛因故。叁名應身。應諸菩薩淨心現故。四名化身。前後改轉如變化故。五名法身。諸功德法所莊嚴故。第四身者。是諸如來大慈悲故為未登地。諸菩薩眾二乘凡夫所現微少麤功德身故。此有叁名。一名化身。以非真身如化現故。二名應身。但應凡小心所現故。叁名法身。亦功德法所集聚故。第五身者。是諸如來為化六道外道等類諸眾生故所現種種異類身相。此有二名。一名化身。但是暫時變化現故。二名應身。暫應六道眾生現故。非法者。非功德法集成相故。明佛已顯開合者。或有聖教開為五身。依廣義門是分別故。或有聖教開為四身。即五身中前之四身不說第五第四攝故。暫時化現非久住故。或有聖教合為叁身。謂法報化。此有叁義。或合五。中前之二身名為法身。其第一身是真如理。其第二身是真如智。理智無別合為一故。金光明經說法如如智名法身故。其報身者。即是五中第叁佛身報諸菩薩功德因故。其化身者。即五中第四化身。謂地前凡小現故。第二義者。或初法身即前五中第一佛身。是諸功德法之體故。言報身者。合前五中第二第叁。有經論中皆名受用。為自為他受樂報故。化身即是五中第四義如前說。此依大乘經論說也。小乘經論□法報化叁身之義。與此不同。言法身者。即是如來無漏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此五是其功德之法。是諸賢聖所依體故名為法身。言報身者。即是王宮父母所生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酬報過去因果故。言化身者。即是如來所現神通化相。即是此有二種。一者共有。即同二乘所有現化十八變等。二不共有。即如經說。如來所現大神變身。或有聖教合為二身。一者法身。即合五中前之二身。二者化身。即合五中後之叁身。義如前說。或有聖教合為一身。即是五中前之四身皆功德法總名為法。自體依止聚集義故總名為身。顯開合竟。答所問者。所言法身周遍法界。此依五中前二身說真如妙理及能證智平等皆遍故。化身各各在一切佛。即是五中第四佛身隨彼彼佛所現別故。應身為一為異義者。此應身即當五中第叁佛身。此佛應身隨應十地菩薩所現。初地菩薩所現佛身坐百葉蓮花臺上有一大千世界。其佛身量稱彼蓮花。二地所見千葉蓮花。叁地所見坐萬葉蓮花。乃至十地如是轉增。初地見小。二地見大。同處同時不相障礙。不可言一。不可言異。不可言一者。十地所見各不同故。不可異者。所見之佛無別處故。一剎那中含叁世劫。一佛住處有一切佛。一切國有一切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同處同時不相障礙。以諸色法無實體故。真如理智無限礙故。如眾翳者。同於一處所見差別不相障礙。如眾燈光各遍似一。由是義故非但諸佛所現。應身非一非異。乃至報化身亦爾
第七問雲。佛有一切智因縱修行六波羅蜜但本性清淨湛然不動是一切智此二種如何 謹對。佛一切智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就。本性清淨湛然不動是一切智者。據有因說也。因縱修六波羅蜜成一切智者。就具緣說也。因緣具足一切智成。隨闕一種則不成就。此中隨闕因緣義者。雖有內因。若不修行十波羅蜜無由能成佛一切智。若雖修行十波羅蜜而心取相乖背本因亦不能成佛一切智。故起信論雲。如是報身功德之相。因波羅蜜無漏行薰。及由真如不思議薰。內外二重之所成就一切智用在於報身。報身尚然。智何不爾
第八問雲。眾生若行諸菩薩行發菩提心如何發行 謹對。夫欲修行菩…
《大乘二十二問本大乘二十二問本》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