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華嚴經略策》

「經疏部」經文1737卷36頁碼:P0701
唐 澄觀述

  第一釋經題目 第二明經宗趣 第叁釋佛名號 第四處會法主 第五不起升天 第六說經時節 第七經之部類 第八翻譯傳通 第九華藏體相 第十生佛交徹 第十一十信圓妙 第十二惑障不同 第十叁如來十身 第十四聖賢位次 第十五十波羅蜜 第十六說十之由 第十七地獄頓超 第十八二乘聾瞽 第十九普賢行願 第二十文殊祖師 第二十一悲智雙流 第二十二止觀雙運 第二十叁動寂自在 第二十四事理相融 第二十五彰其十玄 第二十六辨玄所以 第二十七法界名體 第二十八證入淺深 第二十九善財南求 第叁十知識別證 第叁十一圓融行布 第叁十二果海離言 第叁十叁十定之名 第叁十四十通差別 第叁十五十通六通 第叁十六十忍淺深 第叁十七佛不思議 第叁十八十身相海 第叁十九功無功由 第四十教起源由 第四十一叁藏二藏 第四十二十二分教

  第一釋經題目。問諸經得名或人或法或因或果體勢多端。不審此經從何立稱。仰當剖析以示诠題。答某聞至趣無言非言莫顯。欲窮妙理必假筌罤。故無名之中強立名字。大方廣者所證法也。佛華嚴者能證人也。大以體性包含。方廣乃業用周遍。佛謂果圓覺滿。華喻萬行披敷。嚴乃飾法成人。經乃貫穿常法。一經體用盡大方廣。五周因果皆佛華嚴。斯乃人法雙題法喻齊舉。有體有用有果有因。理盡義圓該攝無外。包難思之義理爲一部之宏綱。委細宣陳恐煩視聽謹對

  第二明經宗趣。問夫言必有本理必有歸。未知此經宗何法門意趣何向。仰當具答示其所歸使于簡文得見幽致。答夫舉領提綱毛目自整。尋根得本條流自明。無宗之宗宗說兼暢。此經以法界緣起理實因果不思議爲宗也。法界者是總相也。包事包理及無障礙皆可軌持具于性分。緣起者稱體之大用也。理實者別語理也。因果者別明事也。此經宗明修六位之圓因契十身之滿果。一一皆同理實皆是法界大緣起門。語理實則寂寥虛曠。故經雲法性本寂無諸相猶如虛空不分別。超諸取著絕言道真實平等常清淨。語緣起則萬德紛然。故經雲而于第一實義中示現種種所行事。此二無礙故事理交徹互奪雙亡。此二相成則事理照著。以理實而融因果則涉入重重。會斯二而歸法界則融通隱隱。故經雲于有爲界示無爲法而不滅壞有爲之相。于無爲界示有爲法而不分別無爲之性。由斯自在靡所不通。唯證相應故超言念。包含無外盡是經宗。論其意趣覽之成觀速證佛果謹對

  第叁解釋佛名。問諸經論內多說釋迦或談遮那則叁身別稱。此經何理即此釋迦或名毗盧遮那。仰出所以兼釋梵名。答夫教隨機異權實多途。分叁身名目自是叁乘教內。今一乘玄旨一體不分。即實之權釋迦標號。即權之實即是遮那。故經雲或名毗盧遮那或名釋迦牟尼名無二也。釋迦此雲能仁。牟尼此雲寂默。毗盧遮那此雲光明遍照。身智二光事理齊照圓明獨朗假立其名。實則一娑婆界有百億十千之名。窮法界中名名無盡。隨宜攝物一多在機。亦假無盡之名彰無盡之德耳謹對

  第四處會法旨。問說時方人爲生物信。法身雖遍說必有方。未知此經于何而說複幾會說。爲佛獨說爲托他人。仰答事由使無惑也。答法身無在而無不在。即體之用應必有方。略說七處不同。實則處窮法界。言七處者第一會菩提場。第二會普光明殿。第叁會忉利天。第四會夜摩天。第五會兜率天。第六會他化自在天。第七會逝多園林。而叁會普光故會有九。第一會在菩提場說如來依報因果。第二會普光法堂說十信法門。第叁會忉利天宮說十住法。第四會夜摩天宮說十行法。第五會兜率陀天說十回向法。第六會他化自在天說十地法。賢聖有隔故越化樂。第七重會普光法堂說因圓果滿法。有十一品經。前六因圓後五果滿。第八叁會普光法堂說普賢大行法六位頓成。第九會室羅伐城逝多園林說入法界法門。而第九會末歸菩提場則十會圓明頓彰玄極。言爲佛獨說爲托他人者此經欲表諸佛齊說故。于諸會多是十方諸佛加菩薩說欲明一說一切說故。第一會十方諸佛加普賢菩薩說普賢是華嚴海會主故表普法故。第二會文殊爲主而十首共談表十信門萬德首故。第叁會法慧菩薩說表十住法慧心增故。第四會功德林菩薩說表十行法門行森聳故。第五會金剛幢菩薩說表十回向高出歸向義故。第六會金剛藏菩薩說表十地法含藏出生不可壞故。第七會亦普賢菩薩說表因圓果滿普周法界行德皆普故。第八會亦普賢菩薩說沒六位名收六位行爲二千行法。舉一圓收始自初心終極等覺皆共同修乃至成佛不舍因故。第九會如來自入師子嚬申叁昧令諸大衆頓證法界示相而說。普賢文殊二聖開發百城善友並皆同說故此一會曲分爲二。一即本會如來現相二聖開顯頓證法界。二即六十一經末終盡八十諸善知識爲善財說明漸證法界。漸頓該羅本末交映皆證法界故。略明會處顯文若斯。若散取經文總有十處。初此閻浮二周百億叁遍十方四盡塵道五通異界六該刹塵七重攝刹八複重收九猶帝網十余佛同。則約會略舉叁千界塵廣周法界。無盡說主通叁種世間無不說也。束此九會以爲四分。第一會從世主妙嚴品至毗盧遮那品有十一卷經文。名舉果勸樂生信分。第二從第二會如來名號品至如來出現品有叁十一品四十一卷經文。名修因契果生解分。第叁以第八會離世間一品有七卷經文名托法進修成行分。第四以第九會入法界一品有二十一卷經文名依人證入成德分。若展九會爲叁十九品。初會六品。一世主妙嚴品。二如來現相品。叁普賢叁昧品。四世界成就品。五華藏世界品。六毗盧遮那品。第二會亦有六品。一如來名號品。二四聖谛品。叁光明覺品。四菩薩問明品。五淨行品。六賢首品。第叁會亦有六品。一升忉利天宮品。二忉利宮中偈贊品。叁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初發心功德品。六明法品。第四會有四品。一升夜摩天宮品。二夜摩宮中偈贊品。叁十行品。四十藏品。第五會叁品。一升兜率天宮品。二兜率宮中偈贊品。叁十回向品。第六會一品。十地品。第七會有十一品。一十定品。二十通品。叁十忍品。四阿僧祇品。五如來壽量品。六菩薩住處品。上六明等覺因圓。七佛不思議法品。八如來十身相海品。九隨好光明功德品。十普賢行品。十一如來出現品。第八會唯一品即離世間品。第九會亦唯一品即入法界品。初叁會各六品爲十八品。四五兩會共有七品成二十五品。第七會十一品故有叁十六品。六八九叁會各唯一品故有叁十九品。又束叁十九品以爲叁分。初世主妙嚴品爲序分。二現相品已下爲正宗分。叁從入法界品六十一經爾時文殊從善住樓閣出已下竟經爲流通分。叁十九品調冠。真宗九會四分彰其大格。現文若此具本難彰。尋其名題方知綱要謹對

  第五不起升天。問去住不同人天處別。如何經說不起覺樹而升叁天。又許不起而升理應齊等。如何獨叁賢會而有此言。故升忉利天宮品雲。爾時如來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升須彌頂帝釋殿。二升夜摩叁升兜率獨有此言其故何耶。答法性寥廓緣起難思。我佛世尊融法界以爲身。總緣起而爲用。體用無礙一多自在。不分而遍。不去而周。感而遂通見有前後。閻浮有感見在閻浮。天宮有感見上升天。非移覺樹之佛而升彼天。故法慧菩薩雲。佛子汝應觀如來自在力。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我等今見佛住于須彌頂十方悉亦然。如來自在力。明知去住皆物見也。請以喻顯。譬如澄江一月叁舟共觀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見月千裏隨南。北者見月千裏隨北。停舟之者見月不移。是爲此月不離中流而往南北。設百千共觀八方各去則百千月去。去住見殊。諸有智人自曉玄旨。又問言帶前赴後事理應齊。何以叁賢獨有斯旨者顯異義故。謂初二會相鄰次故不假帶前。此叁人天隔越故須連帶。又此叁會同诠賢位。六已證入不假帶前。第七即位中普賢及于妙覺居然不假。第八頓彰六位體用已融。第九唯明證入體用一味故並皆不假。唯叁會要令成鈎鎖一法界會故謹對

  第六說經時節。問如來出現垂五十年。一化始終叁時五時之異。不審此經何時說耶。仰具說時以袪疑滯。答夫心冥至道則渾一古今。法界無生本亡時分。況無涯之說念劫圓融。實則正覺始成頓彰圓妙。自狹至闊略有十重之別。初唯一念二盡七日叁遍叁際四攝同類劫五收異類劫六以念攝劫七劫念重收八異類界時九彼此相入十以本收末即非劫爲劫。略敘十重舉一全收非長非短能長能短謹對

  第七經之部類。問聖教之诠廣略非一。未知此教爲廣爲略爲具爲阙耶。答無言之言言窮法界。無說之說物無非诠。略就言诠以爲十重差別。一略本經即今所傳八十卷叁十九品是。以其梵本有十萬偈今所譯四萬五千故。二下本經即是具本十萬偈文四十八品。即龍樹菩薩于龍宮所見總有叁本此當下本。叁中本經即彼所見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四上本經亦彼所見有十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此中上二本並非世人心力能傳。五普眼經即善財童子所見第叁善友海雲所持。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書此普眼法門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義一義中一句尚不得少分何況能盡。總持菩薩方能受持故。六同說經即一類世界盡法界虛空界容毛端處。以言聲說無窮盡故。七異說經謂樹形等刹世界既異施設亦殊。不可定其若色若言部類難准。八主伴經如遮那佛說則十方佛爲伴如十方爲主則遮那等盡爲伴故。九眷屬經謂余非器不聞此通方之說。隨宜說教皆入此門故名眷屬經耳。十圓滿經謂上諸本總融爲一無盡教海故。一文一句皆攝無遺。以所诠難思故能诠難喻。略申十類以示玄門。然其略诠亦收義理。猶如海滴濕性同故謹對

  第八翻譯傳通。問夫教自西天東流華夏。貝多梵字紙素翻傳必承明诏之恩要假群賢詳議。未知此典譯在何朝譯主何人。而新舊同異仰申旨的令識鴻源。答自佛日沈輝西天結集。漢明之代教始東垂。此不思議經晉朝方有前後傳異四本不同。一晉義熙十四年北天竺叁藏佛度跋陀羅唐言覺賢于揚州謝司空寺即今上亢興嚴寺翻梵本叁萬六千偈成晉經六十卷。沙門法業筆受慧嚴慧觀潤色。二大唐永…

《大華嚴經略策大華嚴經略策》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 第2页 »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