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
一卷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稽首歸命普法界 離垢清淨解脫輪
充遍法界十佛身 海會教主諸聖衆
我住縛地悕大法 唯願加哀令增智
今開略頌益自他 願生大解渡癡海
此經八十卷 四萬五千偈
七處九會說 叁十九品章
人中有叁處 道場普獨園
天上有四處 忉夜兜他化
初會菩提場 二會普光殿
叁會忉利天 四會夜摩天
五會兜率天 六會他化天
七八重普光 九會給孤獨
初會十世界 二會十佛國
叁會十住位 四會十行位
五會十回向 六會十地行
七會等妙位 八會二千行
九會法界境 是九會法門
初二叁各六 四四五叁品
六一七十一 八九各一品
初會世如普 世華舍那品
二會如四光 菩薩淨首品
叁會升須十 梵初明法品
四會升夜十 十無盡藏品
五會升兜十 六會十地品
七會定通忍 阿壽住處品
佛如如普賢 如來出現品
八會離世間 九會法界品
無願業住涅 法心叁性如
安出信隨永 無安無決普
初治修生具 正不童王灌
歡饒無無無 善無尊善真
信戒慚愧多 施慧念持辯
救不等至無 隨等如無入
極離發焰極 現遠不善法
普妙次清知 智了衆法無
他天宿知成 住善出一一
音順無如如 如如如如如
同因秘微十 諸一諸隨托
此論二分已說頌分釋分如何頌曰
此經八十卷 四萬五千偈
七處九會說 叁十九品章
釋曰。此謂簡持義。爲簡余經名爲此經。又爲簡舊經。彼晉朝經卷有六十。今爲簡彼名此經等。此經前後翻譯補阙四本不同。今此第叁證聖元年。于阗國叁藏實叉難陀此雲喜學。于東都佛授記寺再譯舊文兼補諸阙計益九千頌。通舊總翻四萬五千頌合成漢本卷八十軸。義淨等六大德同譯複禮法師綴文。更有余釋如策林說。四萬五千偈者晉朝譯經叁萬六千偈。更益九千頌故若通論經本合有六本。一恒本二大本叁上本四中本五下本六略本。初恒本者案藏法師疏第一卷雲。此通樹形等異類世界各毛端處念念常說無有休息。此非可結集不可限其品頌多少亦非下位所能受持。廣如不思議品說。二大本者如下海雲比丘所受持普眼經。以須彌山聚筆四大海水墨書一品修多羅不可窮盡。如是等品複過塵數。此是諸大菩薩陀羅尼力之所受持。亦非貝葉所能書記。叁上本者此是結集文中之上本也。故西域相傳龍樹菩薩往龍宮見大不思議解脫經有叁本。上本有十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頌四天下微塵數品。四中本者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此上二本並秘在龍宮非閻浮提人力所受持故此不傳。五下本者有十萬頌叁十八品。龍樹持此本出現傳天竺。西域記說在于阗國南遮俱槃國山中具有此本。六略本者即此土所傳六十卷本。是彼十萬頌中前分叁萬六千頌要略所出也。今此四萬五千偈亦然六本中略本攝也。廣如彼說
問曰。偈者長行頌合爲簡長行
答曰。初從如是我聞終至此懷疑念數之爲偈
問曰。數幾字以爲一偈耶
答。叁十二字以爲一偈。但梵本字其數減少漢地譯字其數增多。是故梵本四萬一千九百八十頌余十字。唐本四萬五千頌
問曰。以何知然耶
答曰。案俨法師雜孔目雲。依大慈恩寺華嚴梵本檢有五百四十一紙葉。五十七字以爲一行。二十行爲一紙葉。一紙葉背面二千二百八十字。十紙計當二萬二千八百字。叁十二字以爲一頌。一百紙當二十二萬八千字。叁十二萬爲萬頌。五百四十一紙計當一百二十叁萬叁千四百八十字。依叁十二字爲頌計當四萬一千九百八十頌余十字。案雲由此明知梵本文字其數減少唐翻譯時字數增多。是故依梵本經計頌數時四萬一千九百八十頌余有十字。依唐譯經計頌數時合四萬五千頌。相傳雲金剛般若梵本有一紙許。唐翻譯時多紙多字此亦如是。今雲梵本經者非支法領得叁萬六千偈梵本。唯依實叉難陀得四萬五千偈梵本經也
問曰。長行是十二分教中契經教。何故今雲長行頌合名四萬五千偈耶
答曰。案藏法師疏第二卷雲。又頌有四種。一數字頌謂依梵本叁十二字以爲一頌。不問長行及偈。二伽他頌此雲諷頌或雲直頌。謂不頌長行也。叁祇夜頌此雲應頌。謂應重頌長行法也。四嗢陀南頌此雲集施。謂以少言含攝多義雲集。用以施人令易受持故雲集施。此上叁種頌或七言或五四叁言。皆以四句爲一頌。今長行合雲頌者依四頌中數字頌說。處會別名如下具說。叁十九品章者晉朝經有叁十四品。更益五品故名叁十九。謂如來現相品普賢叁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十定品。晉朝經合前四雲盧舍那佛品。更無十定品故名叁十四品耳。二經品名各相替案經可見。已說偈品處相如何。頌曰
人中有叁處 道場普獨園
天上有四處 忉夜兜他化
釋曰。有四洲中南名人中。摩竭提國有叁勝處故名叁處。何等爲叁。謂菩提樹下道場處。普光明法堂處。祇樹給孤獨園處。于欲界內有六天。中四名天上。須彌頂上四殊勝處故名四處。今雲頂上者取頂上方故名頂上。何等爲四。謂須彌頂上忉利天處。自頂上方夜摩天處。兜率陀天處。他化自在天處。此中初一地居後叁空居。人間方處咨知有端。天上方處非通難知。故今隨難說六天相。何等爲六。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叁夜摩天。四兜率陀天。五樂變化天。六他化自在天。初四天王天者蘇迷盧內第四層級四大天王及諸眷屬共所居止。各住一面名四天王。壽量衣等如余論說。忉利天者此雲叁十叁天。妙高山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釋居中故名叁十叁天。彼天身長一由旬衣長二由旬廣一由旬重六铢。壽一千歲。夜摩天者此雲時天。以時華開合辨晝夜分故名時天。又隨時受樂故名時分。此天身長二由旬衣長四由旬重叁铢壽二千歲。兜率陀天者此雲喜足。佛地論雲後身菩薩于彼教化多修喜足行故雲喜足。長阿含經雲身長四由旬衣長八由旬廣四由旬衣重一铢半食甘露壽四千歲。樂變化天者樂自變化作諸樂具以自娛樂故名樂變化。此天身長八由旬衣長十六由旬廣八由旬衣重一铢食甘露壽八千歲。他化自在天者令他化作諸樂具顯己自在故名他化自在。此天身衣壽命過前一倍。如是諸天廣如瑜伽佛地叁法度經長阿含經婆沙俱舍等說
問曰。何故從人間升天上超四王天。從兜率向他化超化樂天耶
答曰。古來多釋今且述正。所以超四王天者。十信是外凡菩薩。十住是不退賢人。顯賢愚玄隔故超次升天。所以超化樂天者。回向是世間行。十地是出世行。又回向是有漏。十地是無漏。顯世出世漏無漏玄別故超次向上。已說處相會相如何。頌曰
初會菩提場 二會普光殿
叁會忉利天 四會夜摩天
五會兜率天 六會他化天
七八重普光 九會給孤獨
釋曰。舍那法會充遍塵刹難測涯限。且寄分相迹釋說經會略有四門。一定其說處門。二融攝無礙門。叁顯處差別門。四表示法勝門
定其說處門者
問曰。說此經處爲是淨土爲是染土。若是淨土何故經雲摩竭提國等。若是染土何故經雲此蓮華藏世界海等
答曰。說此經處染淨二土镕融相攝有其四門。一本從末門唯娑婆說。二末從本門唯華藏說。叁本末雙顯門如經雲華藏界中娑婆界等。四本末雙絕門以就果海不可說故。此上四門合爲一土镕融無礙隨說皆得
融攝無礙門者亦有叁重。一此覺樹下攝人中天上七處九會。是故皆雲不離此也。二此覺樹下攝十方無余刹土。皆悉不離此樹王下。叁此覺樹下攝毛端微塵數等重重之刹。猶如帝網無有窮盡。以皆是此蓮華藏界之所攝故
顯處差別門者佛說經處總有叁種。一唯界內十六大國化身說處。此通小乘教及叁乘教。二唯界外諸妙淨土受用土中報佛說處。此通叁乘及一乘說。叁染淨圓融帝網無盡華藏界中十佛說處依正渾融具叁世間。此唯別教一乘說處。今此所辨正唯後一兼通前二。以彼本末不相離故
表示法勝門者。托此勝處表示法勝。如地論雲此法勝故在勝處說等。從粗至細總有叁重。一此樹下得菩提故不起此說。明表所說如所得故非逐異機有改動故鹿園說等。二托圓融蓮華藏界。表示所說圓滿殊勝性開敷故。叁托此重重帝網之處。表示所說亦重重無盡。如不思議解脫等。今此九會即通此叁。粗細融容俱無礙故。赴機說法會別有九。何等爲九。第一會在摩竭提國(此雲不害國)菩提場樹王之下爲表佛果無盡德。是故托得果之處用以表示。第二會在摩竭提國普光法堂。西域相傳此堂去菩提樹東南二叁裏許在尼連禅河曲內諸龍爲佛所作。如來于中放相輪光遍照十方無邊世界。是故名此爲普光堂。此中表說信行普周蔭初機故。第叁會在須彌山頂帝釋宮中妙勝殿。須彌者正雲蘇迷盧此雲妙高。四寶所成故名爲妙。挺出衆山故亦名高。表此所說十住不退窮至山頂。超過凡小寄此勝殿。第四會在夜摩天宮寶莊嚴殿。夜摩名時如前已說。爲表十行隨時進修勝德絞飾故托茲殿。第五會在兜率陀天宮一切寶莊嚴殿。兜率此雲喜足。爲表回向世間位滿成喜足行。攝德多門寄一切寶殿。第六會在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藏殿。爲表十地所證真如非自所作。又表因圓窮欲界頂。證智摩尼出阿含光故寄斯殿。第七會重普光法堂表此所說六位之法依前信等圓攝周盡。是故重會于此處也。第八會重普光法堂表此所說二千行法亦依前信等圓攝周盡。是故重會于此處也。第九會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重閣講堂。爲表所顯法界法門當體希奇功用濟物。用依體起似閣重成仍托斯處也
問曰。晉朝經唯有八會何故唐經有九會耶
答曰。覺賢叁藏不得十定品梵本。終不知說十明品等十品處。由此十品入于第六他化自在天會。是故唯八會耳。喜學叁藏得十定品即分明知十地品是他化天會。十定等十一品是普光重會。故開爲九會耳。十定品首雲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于普光明殿入刹那際諸佛叁昧。以一切智自神通力現如來身清淨無礙。如此廣歎佛菩薩德及列名號。謂普眼菩薩摩诃薩等
問曰。盧舍那佛說華嚴處遍法界者如忉利天說…
《新譯華嚴經七處九動頌釋章新譯華嚴經七處九動頌釋章》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