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船上,數著周遭形似劍龍的山脈,好像這些大大小小的劍龍們都把頭伸到江裏。到了對岸下了船,就站上難得有機會碰到的老爺卡車,一路上起伏顛簸中進入桑耶寺的大門。
桑耶寺,這個藏密祖師蓮花生大士來到西藏所建立的第一個佛寺,它到目前已有1250年的曆史,主殿「烏策大殿」是一個「壇城」式的叁層建築,由下到上分別爲藏、漢、與印度式不同風格者的結構,這也許是當今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建築物。對此重要的佛寺,我們將會有專文報導,在此筆者僅做一個簡略的描述。這個佛寺整體的結構是佛教宇宙觀的呈現。
主殿的下層有一尊已有1250年曆史的石刻本師佛,非常形貴,還供有一尊據說會「講話」(應是定中會得其開示)的蓮花生大士。此外,還供有本師的弟子、蓮師聖像、甯瑪派第一及第二代祖師、多位譯師及寂護大師。下層左邊偏殿是千手千眼觀世音殿,右偏殿是金剛殿,供養很多金剛護法。第二層主供佛是武蓮師(即蓮師的忿怒像),此外供有本師佛、無量壽佛(據說也會說話)等,我們就在此處隆重的禮拜佛菩薩。第叁層樓的中央是五方佛壇城,壇城的四面外壁都畫四方佛的聖像:西面畫很多無量壽佛,北面畫菩提心佛(即不空成就佛)、南面爲寶生佛畫像,東面爲阿佛畫像。在中央大殿外,有四個小殿,東方爲文殊殿,南方爲馬頭明王殿,北方爲蓮師及護法殿,西方爲無量壽佛殿。第叁層樓中央內部是五方佛殿,目前供金剛手、強巴佛、寶生佛與不空成就佛,其周圍壁上有36尊大日如來的神變像。此壇城的正中央往上延申到有四層樓高的閣樓上,目前我看到布置與八年前已有不同,除了正中央一個直柱外,由內到外,分別又供有蓮師、四大天王、16羅漢及21位度母的唐卡,這似乎已不合原來壇城的精神。此外,桑耶寺目前還保留著蓮花生大士的頭發及用過的手杖等物,這些都是佛弟子的無價之寶。
五、拉薩往江孜漫長的旅程
七月二十六日是這次旅程一個辛苦的日子,我們將要由海拔3600公尺的拉薩經過海拔接近5000公尺的高山到江孜古城。我們之中有不少人害怕高山症是否會更嚴重。早晨七點半,拉薩的居民大多還在夢中,我們就必須出發趕路了,8點45分車隊過了曲水橋右轉沿雅魯藏布江南岸往江孜駛去,到了9點鍾,開始走泥土路面,很多地方都泥濘不堪,車子一路向上攀升,很辛苦走到10點鍾,我們才到達海拔4852公尺的崗巴拉山,山上已停了很多車子,而挂滿在四處的經幡隨風飄動,還有當地藏人牽著裝飾過的牦牛供遊客拍照留念,山頭這個景色很讓我心動。我下了車低頭下望,羊卓雍湖就沈腄在山腳下,狹長帶狀碧藍的湖水、青青的草地、點點的房舍、岸邊的山嶺還有清晰的環山道路,一切似乎巧妙地合成一幅甯靜的畫面,這種畫面我過去在臺灣爬高山時領略過,但似乎已很久了。同修們替我與可愛的牦牛們照了幾張相片。在山上我們休息半小時後就下山,車子沿湖邊道路行駛,左側是羊卓雍湖甯靜清澈的湖水,還有似乎與湖面相連的青翠草地,我多麼想躺在這片草地上,靜下心來看看那藍天白雲,也許現在與未來都是個夢想,但回想過去爬山的年代,那是我常有的心靈享樂。湖邊的道路相當漫長,我們的車子到十二點才抵達「浪子卡」縣城,這是 一個很小的市集,相當原始,「縣城」這個稱謂似乎不太相當,我們爲了解決一頓午餐,居然要席開兩間「飯店」。在午餐上,我們幾個人還特別要了「酥油茶」(只有藏族飯店才有),我覺酥油茶味道很好,喝了胃部很溫暖舒適。我也吃了幾個「奶渣子」,味道沒有想象的不好。下午一點鍾我們告別「縣城」車子沿山谷前行,半小時以後兩邊的山頭開始出現一些冰雪,在這炎熱的七月天,冰雪對我們是難得的禮物,在這裏我終于見到有名的「浪卡子冰川」,原來已是一片冰雪山坡,下端接著由溶化雪水而成的小溪流,我下了車用手去試探雪水的溫度,它的確比道路右邊一般溝裏的水冷了許多。對著冰川,我們照了不少相片。此後道路是一直向上,兩側高山都呈現白頭的景色,到了下午二點,車子登上海拔4600多公尺寒冷的「卡惹拉山頂」,然後在細雨中,我們又由山頂下來,還是滿目的冰山、狹谷。又前行約半小時後,冰雪不見了,眼前是寬闊的草原,有羊群及油菜花點綴其間,我們似乎已進入農業區,此後很長的道路是一邊溪流,另一邊爲圓潤低矮的山丘,溪流由小逐漸變大,這種低闊的峽谷地形似乎在微細的雨中向前延申到天際。到了下午叁點,我們第一次遇到嚴重的「土石流」,也許運氣較好,據說前一天此路還是不通的。心中很欣 喜自己的好運,只是好景不常,眼前又出現更大片的土石流,一部卡車正在艱辛的爬著,看它上上下下起伏著,好像剩一口氣殘喘的老人一樣,我有點擔心我們這種小車子是否可以安然渡過,但我是多慮了。接下來道路左邊溪水形成碧綠的水庫,我們過了土石流的塌方後,公路就沿水庫上方緩慢攀升,在這種狹小到車輪離路邊只有30公分不到的泥土路上,我們命運的安危只有交給佛菩薩去安排了。過去坐著運林大卡車,走在臺灣高山一些狹小的産業道路上,我也常這樣想著;在這種地方也只有這麼想才能安然自在地放開心情去面對大自然。下午3點半車子過了海拔4330米的斯米拉山口後,路面還是很狹小,車子由水庫的另一面急速下降,路邊可見到水庫的大壩。3點50分,我們已到達水壩下方的變電所附近,也許是建水庫吧,這裏已形成一個小村落。在這種路上,它可算是很現代化的一個,村落中的路面都鋪了水泥。此後的道路已較寬廣且似乎已進入江孜的平原地帶,在寬闊幹涸的溪谷與沖積平原中,奔馳的車子,直入江孜。下午四點鍾,我們終于住進了此處唯一,也是最好的飯店,終于結束了這一段雖然辛苦但也很值得回味的旅程。
六、江孜的白居寺與十萬佛塔
江孜過去是西藏的第叁大城,但目前它只是隸屬于日喀則的一個小鎮而已。江孜以農業爲主,是西藏的主要糧倉之一。目前市容正在大肆整修之中,狀況很不好。我們之所以要走如此難行的山路到江孜,主要是爲了參訪十萬佛塔與觀賞羊卓雍湖。江孜的白居寺約建于公元十五世紀,它同時容納薩迦、格魯與布頓叁個藏密的教派,它是集叁教派爲一體的特殊佛寺。白居寺最有名的是寺內的十萬佛塔,塔內的佛菩薩(含金剛)塑像與壁畫上的佛菩薩畫像,其總數據說有10萬尊之多。塔內壁畫之內容可能隱藏著前述藏密叁教派的諸種修行法門,可惜相關的資料很少。關于這部份,筆者與紫雲居士將會有專文報導。在此筆者只對白居寺與十萬佛塔做個簡略敘述。
白居寺的主殿供養本師佛(主供佛),其他有叁世佛、十六菩薩聖像(甚爲高大)、四面的大日如來、五方佛及其十六眷屬,還有強巴佛、文殊菩薩與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及金剛手等。此外,尚有一個本師佛立體壇城。十萬佛塔是一個七層的佛塔,目前只開放四層給遊客參觀。我問過導遊先生,他說最上面的兩層只有壁畫而已。
十萬佛塔是一個體積很大的佛塔,塔中有很多小佛堂,每個小佛堂有一尊主供佛菩薩或金剛,其周圍及上方壁上都是壁畫,這些壁畫內容大多與主供佛菩薩的修行法門有關。可惜我們沒有時間去詳細研究。
七、夏魯寺─一個沒有燈光的佛寺
早上8點鍾,我們的車隊(叁部車)告別江孜,沿楚連河堤岸前行,楚連河、拉薩河與雅魯藏布江合稱爲西藏的「一江兩河」。楚連河在後藏的日喀則市彙入雅魯藏布江,而拉薩河則在前藏的拉薩市流入此江。由于在河堤上的道路很狹小,因此車行速度很慢,而且途中還有多處叉路難以辨識方向,因此停停走走,到11點左右我們才到達夏魯寺。導遊先生昨天就告訴我們說夏魯寺沒有電燈,要大家准備手電筒,當時我有點不相信,因爲它的名氣相當響亮。但現在在眼前的佛寺確是破舊不堪。這個佛寺座落在日喀則東南方約20公裏處,但目前要找到它實在不太容易,因爲到佛寺的唯一通路不但狀況差,而且有時幾乎看不到路迹存在。盡管如此,它的壁畫卻是曆史悠久聞名于世。此佛寺是西藏僧人多吉旺秋的弟子在公元1003年所創建。約200年以後,布頓大師脫離薩迦派,以此寺爲基地,自創「布頓派」。布頓大師是藝術家出身,他善長印度風格的畫法,這與一般常見的泥泊爾畫法不一樣,尤其是佛像背光部份的畫工與一般不同。此寺目前雖殘破不堪,但尚有70多人在此修行,真是難能可貴。
當天才入寺門,在手電筒微弱燈光下我們就看到本師佛說法的壁畫,它的確有些古老的感覺。寺中壁畫以不動佛壇城最多。一樓佛殿中供有五方佛、不動佛壇城、不動明王、多種觀世音菩薩與佛母的聖像。在第二層樓,可看到布頓大師的修行過程圖(以騎象表示),此外還有一些五方佛的壁畫。此外,寺中目前尚有叁個舍利塔。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于中午12點15分就離開夏魯寺,趕往日喀則用午餐。大約30分鍾後,後藏首府日喀則就呈現在眼前。在下塌的旅館用過午餐後略作休息,下午就去參觀「班禅新宮」(即其渡假的夏宮)。班禅新宮是1945年重新修建的,原建築創建于1825年,目前己不複存在。
八、薩迦寺
位于日喀則西南方,離日喀則約有160公裏,原有南北兩寺,但北寺在文革時己被全毀,目前尚存南寺,薩迦南寺創建于公元1268年,北寺則建于公元1079年(宋神宗時期),薩迦寺是我們這次西藏參訪的重點之一,因爲…
《西藏佛寺參訪記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