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學入門 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寬謙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可是,雖說天生如此,不是就不可變,因爲“性空”的關系,樣樣可變,沒有絕對不變的。沒有哪一個點說他是可以單獨存在,他可以不變,“性空”就是在否定這個部分。

  透過佛法來引導衆生,不是說,我的情緒如何,看法如何。而是透過佛法的原理原則,佛陀如是告訴我們,一切都是“性空”的,沒有絕對不可改的。不是固定不動在那裏的,絕對不是,我說這樣的心念開始改,當然會有很多外在的條件,但是我們的心念一動,是不是就在動?你只要趕快起善念,多做一點善事,還有就是收攝你那種囂張的脾氣。當你知道,你不可以那麼囂張,你的種種作風行事就開始變。你一變,周遭對你的看法就開始不一樣,因此,是可以改的。透過這些,我能夠肯定地告訴他:不是我們多有智慧能夠如何,而是我們因爲有佛法的原理原則,根據佛法的原理原則,根據“性空”,一切都可改,沒有絕對不變的事情。

  這些都屬于過去的,但是我們的問題出在愛、取、有。愛、取是我們的“惑”,因爲一旦有“觸”就會想“愛”,“愛”了之後就要“取”,“取”了之後就又開始造“業”,其實我們要下的功夫,要在“愛、取”這個地方。這個還可以再往前到“觸”、“受”的話更好,但是如果再往前,其實就沒有太大的意義。能夠到愛、取之間有所取舍,就是有所取跟有所不取,那就開始改變了,可能本來沒想那麼多,我愛的就是要取,但是透過佛法,我們知道“取”之後,可能會有種種的後果,所以會開始有所“受攝”,或者在“愛”之前的“受”,真的是這樣的感受嗎?往往都可能比較在物質上,如果我們都在這個部分收攝到精神的層面,心靈的層面是不是又不同了?所以這個部分倒是會比較。

  “受”到“愛”之間會比較,是物質上面的,感覺很舒適的,氣派的,讓我心裏很爽的那種感覺,我就想擁有它,但是如果不講究外在的排場,而是心靈的部分,其實這個部分也會改,所以這個部分愈往前愈有效,到這裏,愈是後來的效果愈差,因爲已經一連串的下去,我們的自覺能力要往前提,能夠提到這個地方。所謂的因緣法就是說,它是一個一個因緣,很多的因緣結合在一起,然而不是它本身的問題,而是這個之間的問題,這個之間我們能不能斷,也就是所謂的那個“愛”本身都有不同的感覺。

  有支習氣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覺,不是本身的問題,而是我們在這個之間的取舍問題,所以在這裏“愛”、“取”,然後又繼續造業,所感召的就是無盡未來世的“生”跟“老、死”,一定有生跟死,爲甚麼加一個老,這個過程中是不是都在老化,縱然是一個小孩子,多一天是不是就多老化一天?所以叫做生、老、死;生、老、死;生、老、死。也就是說,如果這輩子搞不清楚,這就一直不斷的生、老、死;生、老、死。這個生、老、死,是不是也等于無明、行、識、緣、名色這些一連串這樣下去。所以這個就會形成所謂的“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這個叫做“有支習氣”。

  “有支習氣”有著無數生命段落的流轉,這個部分我們非常的無力感,因爲整個大的等于大洪流,大洪流如此,我們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小小的一絲一毫而已,在這整個大洪流當中,當然也不是說絕對不可以改,很困難,但是我們會有這樣的傾向,叫做“有支習氣”,這個“有”其實從這裏來的造業習氣,造業的習氣會讓我們不斷地惑、業、苦,惑、業、苦,再度循環,因爲只要到了這裏“惑”一定要到這裏“苦”,一旦到了造業,必然會感受苦果,愈是苦果愈疑惑,其實在惑、業、苦當中要提前,要往前提,你已經造業的,你只好去承受。

  所以說,學佛有甚麼好處?一是幫助我們“淨化”,另一個是“強化”,惑到業之間有機會淨化,雜染,因爲有雜染就有惑,當我們聽經聞法之後,這個雜染本身是一種執著,我們用執著的部分能夠慢慢降低的話,它就是所謂的“淨化”,轉染成淨,那我所下的的業,會比較善的,雖然它也有雜染的現象,但比較是善的,我們的自主能力會高一點,但是已經到這裏了怎麼辦?我們只好強化,不管我接受甚麼樣的苦果,業障現前我也要接受。如果福報現前了我要珍惜,我不要去揮霍,所以一個是淨化,淨化的部分會提前,但是總說這個叫做有支習氣,我們還有所謂的“我執習氣”還有一種“等流習氣”,但是起碼這裏知道有一個叫“有支習氣”。

  我們的生命現象大體來講,幾乎都是如此。學了佛我們在流轉當中,雖然是“有支習氣”,但是我們比較清楚明白,然後知道從那裏去下手。很多人是一直在抱怨,爲甚麼媽媽給我長這個樣子,爲甚麼讓我這麼笨,這麼醜,那個都是放在這裏,沒用,其實不是媽媽的問題,是我們第八意識的種子,有甚麼種子,這一輩子我們就結成甚麼樣的果報。父母跟我們之間,就像我們當中各有一條線,正好交集,但各有各的。有的父母生了兩個叁個小孩,是不是也各有各的生命之流,各有各的福報和因緣,各有各的八識,父母只不過提供了他們的精血而已。他怎麼長,是他們自己的識去投胎的。

  識去投胎是我們以前累積過甚麼樣的種子,所以到死的時候又一樣只剩下這樣(第七、八意識),一樣又如此,既然知道是這樣,就是說,當我們知道或不知道,雖然也同樣在生死當中,並不是馬上就能脫胎換骨,但是起碼清楚一點,這個清楚,自然會有淨化的能力跟強化的能力,比較不清楚的人,要有淨化的能力比較難,要有強化的能力,我們不能再是一個容易碎的,很脆弱的心,不應該如此,對人生的順逆境,我們應該願意接受,順境也好,逆境也罷,一切都能接受。既然如此,我們就要講我是個凡夫,要如何成佛。清楚跟不清楚的差別,就在于我上路或沒上路,有沒有踏上成佛之道,這個是踏上成佛之道,這個是還未踏上成佛之道,還在這邊流浪生死,踏上以後,雖然還是在流浪生死,但是起碼我比較知道方向,這樣知道嗎?

  如何利用自己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我們本來是糊塗地被生下來,然後糊裏糊塗又死掉,死掉又糊裏糊塗的生,在生的過程當中最麻煩的是,可能輪回到畜生道,可能跑到地獄道,也可能輪回到餓鬼道,然後對自己沒有把握,現在,我們知道後,起碼知道如何保持人身,因爲唯有透過人身才有機會學佛。畜生、餓鬼、地獄道都不可能,都沒機會,因爲那裏都只是在嘗受果報而已,果報完畢回到人,但是從叁惡道回到人道,都是屬于那種賤民之類,同樣是人,是不是也有貴賤之分?投生到伊索比亞連飯都吃不飽,更不要說還有甚麼心靈的,物質都無法滿足。所以這個時候有能力談心靈建設,是物質建設到一個程度才有余力,飯吃飽了,才談得了這些修行問題。所以學佛一定要修福報也在這裏,你必須要有福報作基礎,沒有福報你怎麼學佛?所以修福報是不是也很重要?

  但是,並不是只修福報就行,因爲在流轉的過程當中,在六道輪回,自己把握不住,那要如何把握得住?要有智慧才把握得住,要透過聽經聞法,知道原來以人的身份才有機會學佛,天道縱然好,但天道卻不是我們想去的,因爲福報太大反而會障道。阿修羅道還沒有天道好,所以唯有透過人道,你如何不墮落叁惡道?起碼要買一種保險,持戒的保險,持戒,五戒一定要持。

  有人說,我又沒學佛,所以不用持五戒,若不持,你就是糊裏糊塗,墮到叁惡道,後悔都來不及,不管有沒有學佛,那是保持人身的基本條件,持五戒、修十善,再進一步,以居士來講,還有八關齋戒,菩薩戒。修菩薩戒就是讓我們有機會生生世世都能回到有佛法的世界來,也就是透過行菩薩道,而所謂的行菩薩道,就是在凡夫的過程中就能夠行菩薩道,不只當一個人,還能夠當菩薩,因爲唯有行菩薩道圓滿之後才叫成佛,成佛是果,菩薩是因。但是這裏有兩個關鍵的轉換,一個叫“超凡入聖”,一個叫要證“無生法忍”,爲甚麼會有這兩大關鍵?其實就是在八識裏面轉識成智的困難和問題。所以學唯識,如何學得智慧,就是要懂得如何轉識成智。

  這裏有個關鍵就是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覺醒心,菩提是一種覺悟,但是這種覺悟不是只有自己清醒過來,生死到底怎麼回事,然後自己去創造一套,或者用某某人的學說,說實在那都只是個人的,再怎麼樣,個人的學說其實都還是屬于凡夫的。也就是說,所謂徹底覺醒,是透過佛陀的教誨,透過佛法,因爲佛陀就是如是走到成佛的境界,然後回頭告訴我們過程。我們說,我們是凡夫如何超凡入聖,就會有所謂的要聽經聞法,所以會有聲聞和緣覺,從這裏叫做人跟天,六道輪回裏面的人道跟天道是善道,五趣,人道跟天道,但是天道並不是我們要去的,雖然天道衆生還有機會學佛,就是那種善根非常深厚的,縱然他的福報很大,但是比例很少,像帝釋天他還有機會,但是他總是回到他享受的地方,他往往會忘記,這要不斷提醒。

  在人道因爲苦多,碰到生死問題,是不是都會提醒我們,其實在人道的苦,我們常常會覺得這種苦,苦得恰到好處,正好是激發我們智慧,沒這麼苦還沒那個智慧,所以以人道來講,我們應該要接受這份苦,甚至去享受這份苦,利用這份苦,若沒生命的短促,沒生死的刺激與震撼,我們怎麼會去想到生命的問題?如果人生都是享受,我想我們也不會想學佛,生死的考驗是經常的,還有天災人禍,這些是不是也讓我們去體會到無常?也就是所謂的世間法,在這之前,這些都還是屬于世間法,也就是在五乘共法,在這裏可以看到這個就是所謂的五乘共法,叁乘共法,到大乘不共法,這是結合在一起的。

  五乘是:人、天、聲聞、緣覺跟菩薩。

  增上心就是學佛比不學佛好的心,因爲這樣,我們才學佛。如果學了比不學還差,誰要學佛?學了比不學好,就從心靈先改造。當心靈世界豐富起來的時候,物質世界就比較無所謂了。當心能…

《唯識學入門 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寬謙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