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入门 - 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1)
节录自宽谦法师开示
美佛慧讯第一二零期
佛法是佛陀教导我们认识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理法则,真理法则有它所现出来种种千变万化的现象。生活上的一点一滴都是现象,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可以说是现象,其它包括色、声、香、味、触,乃至脑里想的都会呈现出种种的现象,这些都是“相”,是我们比较有经验的部分。唯识学擅于表达生命的现象,研究的是“法相”的问题。
就好像认识一个人,我们可以知道他的长相(高、矮、胖、瘦),乃至他的声音是温柔或粗燥,或是凶巴巴的,我们理解一个人的这些,都还是表面的现象(相)。
还有一部分比较困难的叫做“性”。例如要深入理解他的个性,到底是忠厚老实的,还是比较奸诈的,那是个性的问题,是比较深沉,比较不容易理解的部份。佛法专门谈“法性”的是般若,如《心经》、《金刚经》等都在谈空,谈不,谈无,谈非,这些不、无、空、非都有否定的倾向,否定甚么?自性。
这不是要否定“性”,而是“法性”最深沉的部分叫“性空”。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物质也有物质的特性,金属有金属的特性,木头有木头的特性,金属里的金、银、铜、铁也都有它们的特性,它们的延展性乃至融点、沸点也都不一样,那都是“性”的部分。
为甚么说最深沉的部分就是“性空”。
“空”其实是一个否定的符号,它否定自性的存在。自性就是:
一、独存:由单一的因缘能够独立的存在。
二、不变:它能够不变的存在。
三、主宰:乃至我们能够主宰它的存在。
其实以上都不存在的,所以要否定它。但是我们通常都会以为它是存在的,所以我们会做种种无理的要求。
好比我们很不容易结交了一个知心的朋友,对他赤诚相待,我们是不是往往也要求他对我绝对忠诚,是不是会在感情方面要求对方不能变。而且还想主宰他。也就是所有的一言一行乃至于心中的想法都要让我知道,一定要在我能监控的范围内,有没有这种倾向?父母对子女是不是有很深沉的主宰特性?往往是以单一的角度在思考对子女的态度。我是你妈,永远都是你妈。却忘了这个孩子会变成人家的丈夫,会变成人家的爸爸,他有很多的角色要扮演。但是做父母的都不管这些,只认定我的想法。所以很多痛苦和烦恼都是从这里来的,因为我们执著,执著以为是单一的,是不变的,以为是真实我可以主宰的,这就是非常深沉的“自性妄执”,所以要用“空”,用否定的部分去破除。
唯有破除这“自性妄执”,我们才有智慧可言。
唯有破除这“自性妄执”,我们才有可能深入法性,也才可以豁达。
唯识专谈法相,《唯识三十颂》里只有一个偈子在谈“性”,但要谈“法性”一定要用中观,用般若,用龙树菩萨的思想来谈。透过唯识可以知道整个宇宙人生千变万化的现象而不在于法性,这二者是不冲突的。譬如我们认识一个人要理解到很深度的部分,或只要理解他表面的表相如何,这二者其实不相冲突,只是深浅的问题。
“空不碍有”,所谓的空是讲性空的空。所谓的有,是讲相有的有。性空相有,这二者其实是不冲突,不矛盾的,只是一个在谈性,个(特)性的问题,最深层的性是性空。唯有透过性空才可透彻一切。有情众生是性空的,无情器世间一样是性空的,山河大地也是性空,所以透过性空可以透彻一切。
因为性空,而转换出千变万化的现象,这些现象(相)怎么来的?它就是透过性空,缘生缘灭而出现的,缘生缘灭,所以叫缘起法。
般若要谈的一个重点就是“缘起性空”。因为“性空”的关系,所以能够缘起。缘起是法则,包括缘生也包括缘灭。一切现象其实是从缘生缘灭所显现出来的,这二者合起来叫缘起法。缘起法则是因为有性空之故,任何形成的现象都不是单一的,起码有两个以上的因缘才合得出来。
什么叫修行?其实是要修到生命的层次才叫修行,如果只是生活,那都还是表面的,是短暂的。有生之年,这口气还在的时候叫生活,不在的时候就不叫生活,就面临了生死问题。生命,它不只是活著,它还包括死亡。活著的时候,我们可能争名、争利、争地位、争种种…,当一口气不来,到底哪一样跟著我们去?哪一样是我们的依靠?所以佛经有云“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业,必然深沉到生命的层次里面。
以唯识来看,我们有眼耳鼻舌身,主要是因为我们有心,因为有心,所以知道眼睛看的色境;因为有心,所以知道耳朵听到的声音;因为有心,所以知道鼻子闻到的香味;因为有心,所以知道舌头舔到的酸甜苦辣;因为有心,所以感受到身体的触觉;因为有心,所以有自己脑海里所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是不是这样?我们几乎都是忙于这些外面的一切,因为忙碌这个,所以心也跟著忙,对不对?
这些都比较外在,其实我们用的心很浅,很表面,都是浮在上面的,因为我们随时被牵制,被影响。其实还有更深层的部分,我们并不清楚。前面眼耳鼻舌身这些部分,可以说是在处理我们的生活,人活著的时候有用,不但有用而且还管用,活的时候有眼才可以看,有身才有触觉;哪一天死掉了,这个身体还有用吗?耳朵有用吗?眼睛有用吗?是不是都没有用了?所以这个部分说实在的,只有帮助我们生活的部分,透过知识、文明和技术,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
但是世间再高的学位、名份和地位,有没有人能说:“我不会死?”其实还有更深沉的部分是我们感觉不到的。
唯识学入门
所谓的“十二因缘法”,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其实它就是在讲“三世因果”的观念。也就是说,我们生命现象是怎么形成的,简单的说:惑、业、苦不断的循环。因为很多疑惑,所以我们就不明事理,善业也造,恶业更造,然后这些业成熟的时候,就变成苦果。然后越尝受苦果,是不是越疑惑,越没智慧,就越愚痴,越愚痴就越造业,越造业就越受苦果,就这样惑、业、苦,惑、业、苦一直不断再循环。
从这里可以知道所谓的因缘法,它不是单一的,整个循环起码三个因缘。我们说,会有生命流转的现象,如果能够切断它,就像一串念珠,用剪刀一剪,珠子就散掉,只要一刀就行,只是这一刀真的很不容易,要找对地方切。
在这之前的都切不断,因为都成为过去,我们能切的是现在,所以要切在这个地方。那些都属于过去的苦果,所以我们可以看惑、业、苦,然后惑、业、苦,也就是说,我们的现在世是怎么开始形成的?一定要有个“识”来投胎。“识”投胎到父精母血的时候,我们说它只是个“名色”而已,甚么叫“名色”?它不是只有物质,它已经有生命的现象,因此叫“名”,它是血肉馍糊的,但是它是壳,它是不是有生命现象的?它不是一滩血水在那里,它是不断在成长的,成长出身躯来,头、手、四肢,愈成长是不是愈明显?它如同朝露,如同油脂,它有很多的形容词,愈是早期它流产的机会越大。逐渐,逐渐它不断地缘生,不断缘生,缘生到不只头、手、四肢、身躯之外,眼睛、耳朵、鼻子、舌头也愈来愈明显,所以这个叫“六入”。
“六入”在这个时期只是一个“识”,这个“识”是无形无相的。识里面的种子就是过去的“无明”和“行”所残留下来的,有一些残留还没成熟变现出去的种子留到这个地方。也就是说,无始的过去世总说都是因为“惑”而造“业”,而受到“果”,但是这辈子是不是也是如此?这个部分也等于是可以拿到这里,也是一样不断循环。对于无始的过去世,总说就是因为无明、行,惑、业、苦。一直都在“无明”当中然后不断的造“业”,然后一直不断的感受这辈子的果。我们现在是把它放大来看,用识、名色、六入,六入完毕以后,他就生下来了。
生下来的“触”有三个条件:“根”、“境”、“识”,也就是“根”要长成,在九个月、十个月里面就是在长这些“根”,因为有这些“根”也才会有“识”,而且它出胎是在这个地方,生在这里,它跟外“触境”结合在一起,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然后它的根身和它的心理作用,物理、心里、生理全部结合在一起叫做“触”。所以我们这一辈子生命的开始,是不是出胎那一刹哪?不是。是受精的时候,这部分要九个月、十个月的时间,纵然科学文明再进步,有没有人说可以缩短?是可以让早产儿存活的机会大一些,但是他起码也要七个月以上,起码根身要长全,如果少一个头实在也很难活下来。
所谓的生,我们的生,这一辈子生下来,其实不是这辈子才开始的,应该说是在这个地方,我们经过怀胎十个月而来,所以这里的种子跟那里的种子是不一样。这里会少一些,它这里大量变现出去,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六入还没全,五根还没长全,第六意识的能力也没有,所以没有人说我记得在妈妈的肚子里面是甚么景象?因为六入还未完成。我们现在记得,是因为我们透过眼、耳、鼻,舌、身、意才记得的。所以说“触”,“触”也就是生下来以后才触得了,因为跟外在的外尘接触了,之后会有“受”。“受”本身,我们说它还是归在过去,这个很像甚么。
我常举例说,有的人神经线很大条,有的人神经线很小条,同样是一对父母所生,两个孩子的个性就不一样,有的动不动就不得了,小事也变成大事,有的天大的事,对他来讲也没甚么重要,那就是跟他的宿世及他的习惯性有关,他的神经线比较大条,遇事可以无所谓。纤细的这种人,就很难过日子,动不动都觉得是大事,人家瞪我一眼也可以难过三天!有的人是你生我的气,我都不知道,生了一个礼拜的气,他也不觉得。所以这个部分,我们要尽量能放,但不容易,因为这是天生的,…
《唯识学入门 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宽谦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