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入門 - 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1)
節錄自寬謙法師開示
美佛慧訊第一二零期
佛法是佛陀教導我們認識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理法則,真理法則有它所現出來種種千變萬化的現象。生活上的一點一滴都是現象,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都可以說是現象,其它包括色、聲、香、味、觸,乃至腦裏想的都會呈現出種種的現象,這些都是“相”,是我們比較有經驗的部分。唯識學擅于表達生命的現象,研究的是“法相”的問題。
就好像認識一個人,我們可以知道他的長相(高、矮、胖、瘦),乃至他的聲音是溫柔或粗燥,或是凶巴巴的,我們理解一個人的這些,都還是表面的現象(相)。
還有一部分比較困難的叫做“性”。例如要深入理解他的個性,到底是忠厚老實的,還是比較奸詐的,那是個性的問題,是比較深沈,比較不容易理解的部份。佛法專門談“法性”的是般若,如《心經》、《金剛經》等都在談空,談不,談無,談非,這些不、無、空、非都有否定的傾向,否定甚麼?自性。
這不是要否定“性”,而是“法性”最深沈的部分叫“性空”。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物質也有物質的特性,金屬有金屬的特性,木頭有木頭的特性,金屬裏的金、銀、銅、鐵也都有它們的特性,它們的延展性乃至融點、沸點也都不一樣,那都是“性”的部分。
爲甚麼說最深沈的部分就是“性空”。
“空”其實是一個否定的符號,它否定自性的存在。自性就是:
一、獨存:由單一的因緣能夠獨立的存在。
二、不變:它能夠不變的存在。
叁、主宰:乃至我們能夠主宰它的存在。
其實以上都不存在的,所以要否定它。但是我們通常都會以爲它是存在的,所以我們會做種種無理的要求。
好比我們很不容易結交了一個知心的朋友,對他赤誠相待,我們是不是往往也要求他對我絕對忠誠,是不是會在感情方面要求對方不能變。而且還想主宰他。也就是所有的一言一行乃至于心中的想法都要讓我知道,一定要在我能監控的範圍內,有沒有這種傾向?父母對子女是不是有很深沈的主宰特性?往往是以單一的角度在思考對子女的態度。我是你媽,永遠都是你媽。卻忘了這個孩子會變成人家的丈夫,會變成人家的爸爸,他有很多的角色要扮演。但是做父母的都不管這些,只認定我的想法。所以很多痛苦和煩惱都是從這裏來的,因爲我們執著,執著以爲是單一的,是不變的,以爲是真實我可以主宰的,這就是非常深沈的“自性妄執”,所以要用“空”,用否定的部分去破除。
唯有破除這“自性妄執”,我們才有智慧可言。
唯有破除這“自性妄執”,我們才有可能深入法性,也才可以豁達。
唯識專談法相,《唯識叁十頌》裏只有一個偈子在談“性”,但要談“法性”一定要用中觀,用般若,用龍樹菩薩的思想來談。透過唯識可以知道整個宇宙人生千變萬化的現象而不在于法性,這二者是不沖突的。譬如我們認識一個人要理解到很深度的部分,或只要理解他表面的表相如何,這二者其實不相沖突,只是深淺的問題。
“空不礙有”,所謂的空是講性空的空。所謂的有,是講相有的有。性空相有,這二者其實是不沖突,不矛盾的,只是一個在談性,個(特)性的問題,最深層的性是性空。唯有透過性空才可透徹一切。有情衆生是性空的,無情器世間一樣是性空的,山河大地也是性空,所以透過性空可以透徹一切。
因爲性空,而轉換出千變萬化的現象,這些現象(相)怎麼來的?它就是透過性空,緣生緣滅而出現的,緣生緣滅,所以叫緣起法。
般若要談的一個重點就是“緣起性空”。因爲“性空”的關系,所以能夠緣起。緣起是法則,包括緣生也包括緣滅。一切現象其實是從緣生緣滅所顯現出來的,這二者合起來叫緣起法。緣起法則是因爲有性空之故,任何形成的現象都不是單一的,起碼有兩個以上的因緣才合得出來。
什麼叫修行?其實是要修到生命的層次才叫修行,如果只是生活,那都還是表面的,是短暫的。有生之年,這口氣還在的時候叫生活,不在的時候就不叫生活,就面臨了生死問題。生命,它不只是活著,它還包括死亡。活著的時候,我們可能爭名、爭利、爭地位、爭種種…,當一口氣不來,到底哪一樣跟著我們去?哪一樣是我們的依靠?所以佛經有雲“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個業,必然深沈到生命的層次裏面。
以唯識來看,我們有眼耳鼻舌身,主要是因爲我們有心,因爲有心,所以知道眼睛看的色境;因爲有心,所以知道耳朵聽到的聲音;因爲有心,所以知道鼻子聞到的香味;因爲有心,所以知道舌頭舔到的酸甜苦辣;因爲有心,所以感受到身體的觸覺;因爲有心,所以有自己腦海裏所現出來的種種現象,是不是這樣?我們幾乎都是忙于這些外面的一切,因爲忙碌這個,所以心也跟著忙,對不對?
這些都比較外在,其實我們用的心很淺,很表面,都是浮在上面的,因爲我們隨時被牽製,被影響。其實還有更深層的部分,我們並不清楚。前面眼耳鼻舌身這些部分,可以說是在處理我們的生活,人活著的時候有用,不但有用而且還管用,活的時候有眼才可以看,有身才有觸覺;哪一天死掉了,這個身體還有用嗎?耳朵有用嗎?眼睛有用嗎?是不是都沒有用了?所以這個部分說實在的,只有幫助我們生活的部分,透過知識、文明和技術,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
但是世間再高的學位、名份和地位,有沒有人能說:“我不會死?”其實還有更深沈的部分是我們感覺不到的。
唯識學入門
所謂的“十二因緣法”,從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其實它就是在講“叁世因果”的觀念。也就是說,我們生命現象是怎麼形成的,簡單的說:惑、業、苦不斷的循環。因爲很多疑惑,所以我們就不明事理,善業也造,惡業更造,然後這些業成熟的時候,就變成苦果。然後越嘗受苦果,是不是越疑惑,越沒智慧,就越愚癡,越愚癡就越造業,越造業就越受苦果,就這樣惑、業、苦,惑、業、苦一直不斷再循環。
從這裏可以知道所謂的因緣法,它不是單一的,整個循環起碼叁個因緣。我們說,會有生命流轉的現象,如果能夠切斷它,就像一串念珠,用剪刀一剪,珠子就散掉,只要一刀就行,只是這一刀真的很不容易,要找對地方切。
在這之前的都切不斷,因爲都成爲過去,我們能切的是現在,所以要切在這個地方。那些都屬于過去的苦果,所以我們可以看惑、業、苦,然後惑、業、苦,也就是說,我們的現在世是怎麼開始形成的?一定要有個“識”來投胎。“識”投胎到父精母血的時候,我們說它只是個“名色”而已,甚麼叫“名色”?它不是只有物質,它已經有生命的現象,因此叫“名”,它是血肉馍糊的,但是它是殼,它是不是有生命現象的?它不是一灘血水在那裏,它是不斷在成長的,成長出身軀來,頭、手、四肢,愈成長是不是愈明顯?它如同朝露,如同油脂,它有很多的形容詞,愈是早期它流産的機會越大。逐漸,逐漸它不斷地緣生,不斷緣生,緣生到不只頭、手、四肢、身軀之外,眼睛、耳朵、鼻子、舌頭也愈來愈明顯,所以這個叫“六入”。
“六入”在這個時期只是一個“識”,這個“識”是無形無相的。識裏面的種子就是過去的“無明”和“行”所殘留下來的,有一些殘留還沒成熟變現出去的種子留到這個地方。也就是說,無始的過去世總說都是因爲“惑”而造“業”,而受到“果”,但是這輩子是不是也是如此?這個部分也等于是可以拿到這裏,也是一樣不斷循環。對于無始的過去世,總說就是因爲無明、行,惑、業、苦。一直都在“無明”當中然後不斷的造“業”,然後一直不斷的感受這輩子的果。我們現在是把它放大來看,用識、名色、六入,六入完畢以後,他就生下來了。
生下來的“觸”有叁個條件:“根”、“境”、“識”,也就是“根”要長成,在九個月、十個月裏面就是在長這些“根”,因爲有這些“根”也才會有“識”,而且它出胎是在這個地方,生在這裏,它跟外“觸境”結合在一起,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然後它的根身和它的心理作用,物理、心裏、生理全部結合在一起叫做“觸”。所以我們這一輩子生命的開始,是不是出胎那一刹哪?不是。是受精的時候,這部分要九個月、十個月的時間,縱然科學文明再進步,有沒有人說可以縮短?是可以讓早産兒存活的機會大一些,但是他起碼也要七個月以上,起碼根身要長全,如果少一個頭實在也很難活下來。
所謂的生,我們的生,這一輩子生下來,其實不是這輩子才開始的,應該說是在這個地方,我們經過懷胎十個月而來,所以這裏的種子跟那裏的種子是不一樣。這裏會少一些,它這裏大量變現出去,在這個過程當中,因爲六入還沒全,五根還沒長全,第六意識的能力也沒有,所以沒有人說我記得在媽媽的肚子裏面是甚麼景象?因爲六入還未完成。我們現在記得,是因爲我們透過眼、耳、鼻,舌、身、意才記得的。所以說“觸”,“觸”也就是生下來以後才觸得了,因爲跟外在的外塵接觸了,之後會有“受”。“受”本身,我們說它還是歸在過去,這個很像甚麼。
我常舉例說,有的人神經線很大條,有的人神經線很小條,同樣是一對父母所生,兩個孩子的個性就不一樣,有的動不動就不得了,小事也變成大事,有的天大的事,對他來講也沒甚麼重要,那就是跟他的宿世及他的習慣性有關,他的神經線比較大條,遇事可以無所謂。纖細的這種人,就很難過日子,動不動都覺得是大事,人家瞪我一眼也可以難過叁天!有的人是你生我的氣,我都不知道,生了一個禮拜的氣,他也不覺得。所以這個部分,我們要盡量能放,但不容易,因爲這是天生的,…
《唯識學入門 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寬謙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