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之理而作成誤判之因。
(93)楞嚴百僞原文九十叁:
經說:「色陰銷者,大我慢起,慢與過慢。乃至卑劣慢,一時俱發。」按此七慢境所緣不同,本難全起(見《俱舍》十九、《雜集》六)。今經次言心中尚輕十方如來,複對何人而有卑慢?其僞九十叁。
《作者的異見》:
這段文字來自受陰的第七種相狀,即「起大我慢」。經文中說:「見色陰盡,受陰明白,自謂已足,忽然無端起大我慢……乃至卑劣慢,一時俱發,心中尚輕十方如來,何況下位聲聞……。」所謂卑劣慢是指自己比他人低劣,但依然對他人不恭敬,不求他人、不理他人。觀看經文之義,是此人定中忽生各種慢心,包括自己比如來高明,也包括自己低劣但如來等只是金銅土木何用禮敬等各種與慢相關之念頭。這是定中邪見生慢業的各種狀況,有什麼不對?以此而判楞嚴是僞經似乎過于嚴重。
(94)楞嚴百僞原文九十四:
經說:「受陰盡者,上曆六十聖位,得意生身。」按變易身,地上所受,與六十位豈悉有關?受是遍行,聖位有心,安得無受?雖變化身,又豈能外?其僞九十四。
《作者的異見》:
六十聖位指地前、地上共五十五階位,外加叁漸次、幹慧地與妙覺總共六十之義。「意生身」指識身(一般人是五蘊身)。受陰盡則前五識可起神通妙用,已能離肉身、氣身及五蘊身之諸不淨而成就識身(即意生身)。六十聖位菩薩皆能頓入意生身狀態而變化無礙不受形累,此乃楞嚴經起修階位爲幹慧地,故能如此,此與一般其他經典起修階位的狀態不同,一般初信位未達「愛欲幹枯」,故要地上位才能到變化身之境界,作者不明此點,故有誤解。又此處受陰不等于受蘊(前條已說明),作者不明,故作誤判。
(95)楞嚴百僞原文九十五:
經說:「想陰盡者,生滅根元,從此披露。」按生滅根元,應以佛眼方見,禅定滅想,何得至止?經前文雲:「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是滅盡定,細想雖滅,猶是有漏,不能洞達生滅根元,舍是而外,禅定滅想,複如何等?其僞九十五。
《作者的異見》:
想陰盡是指第六識、想蘊及與二者相關的業障、無明皆破除。「生滅根元」是指第七識,它是動靜之源,故稱生滅根元。作者以爲生滅根元是自性(空),故有此誤會,故以誤解經義而判楞嚴是僞經,哪有此理。
(96)楞嚴百僞原文九十六:
行陰十魔,經依六十二見,總爲十類。實則見各不同,非一人所計,今合二無因等爲一外道,則不可通。又即二無因論中說得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眼根功德,必待無漏轉依(《莊嚴經論》卷叁)。既已轉依,何稱外道?其僞九十六。
《作者的異見》:
楞嚴經中把未完全悟佛正理者皆稱爲外道,包括聲聞之鈍阿羅漢與緣覺皆稱爲外道,因未盡悟佛理之故。行陰只是禅定中到達第七識與第八識間的各種境界,禅觀之心與妄想心同時存在,故會有妄計定中所現境界以爲涅槃等勝解,其實不離六十二見(屬意識心)。經文只說把這十種妄計所成當成勝解之人,是爲外道,沒有說是一人所計。又無漏只是沒有煩惱,四果羅漢也到無漏,但離佛尚遠,故得眼根功德,與外道之間並沒有什麼關系。作者不明,故有誤判之事。
(97)楞嚴百僞原文九十七:
四遍常論前際見,均于生滅不如實而有妄執。今經乃說不生滅見以爲遍常。又一分常,本就能所生處,不如實知而生妄執。今經乃說五陰或盡或滅以爲一分。至于有邊,本指世間,乃說衆生半生半滅。皆不可解。其僞九十七。
《作者的異見》:
四遍常論本就是對生滅不如實知而妄執爲常所生,在楞嚴經中亦如是說,但其詳細說明定中四種錯誤的認知,其第四種爲「四者,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無,流止運轉,生滅想心,今已永滅,理中自然,或不生滅,因心所度,計以爲常」。這段文字大概是作者所說的「不生滅見」。這是說修行人想陰已盡之後,就以爲生滅心永滅,但當不知行陰微細尚未滅,故妄計以爲常,如此沒有什麼不對。作者也許不明經義,故有誤會。楞嚴經所說:「一分無常,一分常論」,有些是對所生之處不能如實知,楞嚴並未否定。只是楞嚴更詳說定中四種妄見以至如此,其中第四種就是作者所說把五陰或盡或滅以爲一分之義,經上說:「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常流,計以爲常性。色受想等,今已滅盡,名無常性,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墮落外道」。這是半常無常妄計中的一種。楞嚴所說之第一種就是作者所說。故楞嚴所言更爲廣泛精辟,怎麼反說它是僞經。至于有邊之說,楞嚴經說:「計過未者名爲有邊,有衆生處名爲有邊」,這就是世間之義,但楞嚴只是說明禅定中有「妄計」以爲衆生一身之中有半生半滅者,此與作者在本文中所認知之義,完全不同,讀者可參閱本人所注解之楞嚴經卷十「四有邊論」這一段即可知。作者誤解經義,故有誤判。
(98)楞嚴百僞原文九十八:
後際五類見中,四死後有想論,乃執我有色無色等,故通叁界。今經改爲我在色中四句,則不通無色,又本系有想,解作有相,亦屬杜撰,所余無想俱非等論,亦俱出臆解,無所依據。其僞九十八。
《作者的異見》:
死後有想或有相只是表達死後不是什麼都沒有,據本人所知,「相」或「想」都不是很能完整說明此種知見。故楞嚴經說死後有相並沒有什麼杜撰之問題,只是漢譯時的不同而已。至于有想通于無色界,那是不對,死後有想只通色界與欲界。至于楞嚴所說死後有想所衍生的十六種妄見,作者呂先生認爲是臆解,那是其個人的知見,不足以判楞嚴是僞經。
(99)楞嚴百僞原文九十九:
經雲:「已滅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按此文句出于《涅槃》「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一頌,此頌本義,指有漏諸行,生已則滅,生滅是苦,彼寂則樂(《瑜伽》十八)。此乃以生滅與寂滅相形,本無滅已方樂之漸次,故《瑜伽》譯爲「由生滅故」(勘梵本此句,亦雲「生已則滅」無滅已之意),又安有已滅生滅寂滅未圓之境界?即如《涅槃》舊譯,滅生滅已,即應寂滅,又安有未圓之說耶?其僞九十九。
《作者的異見》:
楞嚴經所謂「已滅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之義與作者所舉涅槃經之句不同,其意義亦非如作者自己之解釋。楞嚴經這句話是指寂滅未至精圓,未到寂滅現前之境界。詳細見筆者所譯之楞嚴經。作者呂先生以其個人之知見就妄判楞嚴之非,此不合理。
(100)楞嚴百僞原文一百:
經雲:「從諸根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幹慧,如是乃超十信等入如來海。」按六根互用,必需轉依(《莊嚴論》卷叁),此金剛心以後事。今乃說由互用入金剛心,斯顛倒矣。金剛心剎那斷惑,次念即證菩提,安幹慧等次?達金剛心本自究竟,又安有超?惟由止觀得金剛心是疑問耳。其僞一百。
《作者的異見》:
楞嚴經在卷十中,若識陰盡時,「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幹慧……入于如來,妙莊嚴海」。此中之金剛幹慧指圓教初住位中之幹慧地,有慧無渡生之心,此處之慧已近權教菩薩之八地果位。此果位與作者所說的金剛心不同,作者所用乃一般權教菩薩之狀況,與楞嚴所依不同。故不可以此誤判。
(101)楞嚴百僞原文一百零一:
經雲:「五陰疊起。」又雲:「理則頓悟,事則漸盡。」按五陰法,色心相依,起則俱起。又受想叁俱是遍行,亦無次第,何謂疊起?至于五陰漸盡,事理所無。豈能一一拔彼遍行,使其不相應耶?禅家北宗有頓悟漸修之說,作者竊取其意以撰經耳。其僞一百一。
《作者的異見》:
呂先生所說色心相依,受想遍行等是以唯識之理說明意識心的生滅狀況,但楞嚴所說五陰生起與滅除漸次是對修行禅定而言,若是遍行,則何有九次第定之修行?故呂先生所言與楞嚴之義完全不同,如雞鴨之語本不同,既不了解。如何判他人是僞經。
結論:
《楞嚴經》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部經典,但很不幸被很多人誤認爲是僞經。尤其是佛教重要學者,如呂澄者,其之錯誤批判,對佛教影響更是深遠。綜觀本經之所以被誤爲僞經,主要原因如下:
- 1、本經把很多現象都以心來解釋,其立論精密(如死後有相、無相等,衆生世界之發生等皆如此)、言詞銳利,故被認爲不是釋尊所說,但個人以爲此經所教導的對象是阿難尊者,他以多聞出名,就如同現代的高級知識份子,這些人的特點就是希望對各種現象能得到圓滿的解釋,以滿足其之求知心。因此,釋尊才會用比較重視邏輯的言論來說明各種現象,有些在其他經典上很少見到如楞嚴經的說詞,故被一些不明的人,誤認爲是某些人自創而非釋尊所說。其實,此經應該是針對知識份子所說的經典。
- 2、本經用很多「皇室」的語詞,如「承詣」等,因此被認爲是中國人所僞造之經,事實上應該是當時被請來潤筆的一些文人所用之語詞,可能本經初譯爲漢文時,只重義譯,文詞不甚通順(如同金剛頂經),但爲了將本經呈給當時的中宗皇帝看,負責人房管就找了一些文筆好的文人來潤筆,把漢譯文字重新改寫爲今日的格式,故字句優美,但由于這些文人的慣用語及其對佛法的了解不是很清楚,又爲了呈給皇上看,故用了很多「皇室用語」。
- 3、此經也有少許不合理之處,這也可能是潤筆的文人對佛法不明而會錯文意所致,甚至有些不是中國人所知道者(如各種仙人、星象),爲了避免皇帝看不懂,就以中國人所知的現象取代,故會覺得有些像國人所僞造,如經中有山海經中的「破鏡鳥」之類。
- 4、本經文詞雖美,但解釋不易,主要是爲了遷就詞句,可能省略不少字句,也隱藏了太多的含義,故使人産生誤解,如呂澄先生,可能就是如此。
- 5、本經也提到很多實修的境界(如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章等),非有實證量之人難以了解,故誤會甚多,甚至被誤爲僞經。
最後本人但願此文章能澄清楞嚴是僞經的說詞,使佛教界對這部理論與實修並重,空、假、中叁觀齊修,且顯密並陳的重要經典,不要再生懷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叁寶弟子紫虛居士恭述
《《楞嚴經》不是僞經(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