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经》不是伪经(四)▪P3

  ..续本文上一页经之理而作成误判之因。

  

  (93)楞严百伪原文九十三:

  经说:「色阴销者,大我慢起,慢与过慢。乃至卑劣慢,一时俱发。」按此七慢境所缘不同,本难全起(见《俱舍》十九、《杂集》六)。今经次言心中尚轻十方如来,复对何人而有卑慢?其伪九十三。

  

  《作者的异见》:

  这段文字来自受阴的第七种相状,即「起大我慢」。经文中说:「见色阴尽,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然无端起大我慢……乃至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所谓卑劣慢是指自己比他人低劣,但依然对他人不恭敬,不求他人、不理他人。观看经文之义,是此人定中忽生各种慢心,包括自己比如来高明,也包括自己低劣但如来等只是金铜土木何用礼敬等各种与慢相关之念头。这是定中邪见生慢业的各种状况,有什么不对?以此而判楞严是伪经似乎过于严重。

  

  (94)楞严百伪原文九十四:

  经说:「受阴尽者,上历六十圣位,得意生身。」按变易身,地上所受,与六十位岂悉有关?受是遍行,圣位有心,安得无受?虽变化身,又岂能外?其伪九十四。

  

  《作者的异见》:

  六十圣位指地前、地上共五十五阶位,外加三渐次、干慧地与妙觉总共六十之义。「意生身」指识身(一般人是五蕴身)。受阴尽则前五识可起神通妙用,已能离肉身、气身及五蕴身之诸不净而成就识身(即意生身)。六十圣位菩萨皆能顿入意生身状态而变化无碍不受形累,此乃楞严经起修阶位为干慧地,故能如此,此与一般其他经典起修阶位的状态不同,一般初信位未达「爱欲干枯」,故要地上位才能到变化身之境界,作者不明此点,故有误解。又此处受阴不等于受蕴(前条已说明),作者不明,故作误判。

  

  (95)楞严百伪原文九十五:

  经说:「想阴尽者,生灭根元,从此披露。」按生灭根元,应以佛眼方见,禅定灭想,何得至止?经前文云:「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是灭尽定,细想虽灭,犹是有漏,不能洞达生灭根元,舍是而外,禅定灭想,复如何等?其伪九十五。

  

  《作者的异见》:

  想阴尽是指第六识、想蕴及与二者相关的业障、无明皆破除。「生灭根元」是指第七识,它是动静之源,故称生灭根元。作者以为生灭根元是自性(空),故有此误会,故以误解经义而判楞严是伪经,哪有此理。

  

  (96)楞严百伪原文九十六:

  行阴十魔,经依六十二见,总为十类。实则见各不同,非一人所计,今合二无因等为一外道,则不可通。又即二无因论中说得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眼根功德,必待无漏转依(《庄严经论》卷三)。既已转依,何称外道?其伪九十六。

  

  《作者的异见》:

  楞严经中把未完全悟佛正理者皆称为外道,包括声闻之钝阿罗汉与缘觉皆称为外道,因未尽悟佛理之故。行阴只是禅定中到达第七识与第八识间的各种境界,禅观之心与妄想心同时存在,故会有妄计定中所现境界以为涅槃等胜解,其实不离六十二见(属意识心)。经文只说把这十种妄计所成当成胜解之人,是为外道,没有说是一人所计。又无漏只是没有烦恼,四果罗汉也到无漏,但离佛尚远,故得眼根功德,与外道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作者不明,故有误判之事。

  

  (97)楞严百伪原文九十七:

  四遍常论前际见,均于生灭不如实而有妄执。今经乃说不生灭见以为遍常。又一分常,本就能所生处,不如实知而生妄执。今经乃说五阴或尽或灭以为一分。至于有边,本指世间,乃说众生半生半灭。皆不可解。其伪九十七。

  

  《作者的异见》:

  四遍常论本就是对生灭不如实知而妄执为常所生,在楞严经中亦如是说,但其详细说明定中四种错误的认知,其第四种为「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或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这段文字大概是作者所说的「不生灭见」。这是说修行人想阴已尽之后,就以为生灭心永灭,但当不知行阴微细尚未灭,故妄计以为常,如此没有什么不对。作者也许不明经义,故有误会。楞严经所说:「一分无常,一分常论」,有些是对所生之处不能如实知,楞严并未否定。只是楞严更详说定中四种妄见以至如此,其中第四种就是作者所说把五阴或尽或灭以为一分之义,经上说:「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常流,计以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无常性,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这是半常无常妄计中的一种。楞严所说之第一种就是作者所说。故楞严所言更为广泛精辟,怎么反说它是伪经。至于有边之说,楞严经说:「计过未者名为有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这就是世间之义,但楞严只是说明禅定中有「妄计」以为众生一身之中有半生半灭者,此与作者在本文中所认知之义,完全不同,读者可参阅本人所注解之楞严经卷十「四有边论」这一段即可知。作者误解经义,故有误判。

  

  (98)楞严百伪原文九十八:

  后际五类见中,四死后有想论,乃执我有色无色等,故通三界。今经改为我在色中四句,则不通无色,又本系有想,解作有相,亦属杜撰,所余无想俱非等论,亦俱出臆解,无所依据。其伪九十八。

  

  《作者的异见》:

  死后有想或有相只是表达死后不是什么都没有,据本人所知,「相」或「想」都不是很能完整说明此种知见。故楞严经说死后有相并没有什么杜撰之问题,只是汉译时的不同而已。至于有想通于无色界,那是不对,死后有想只通色界与欲界。至于楞严所说死后有想所衍生的十六种妄见,作者吕先生认为是臆解,那是其个人的知见,不足以判楞严是伪经。

  

  (99)楞严百伪原文九十九:

  经云:「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按此文句出于《涅槃》「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一颂,此颂本义,指有漏诸行,生已则灭,生灭是苦,彼寂则乐(《瑜伽》十八)。此乃以生灭与寂灭相形,本无灭已方乐之渐次,故《瑜伽》译为「由生灭故」(勘梵本此句,亦云「生已则灭」无灭已之意),又安有已灭生灭寂灭未圆之境界?即如《涅槃》旧译,灭生灭已,即应寂灭,又安有未圆之说耶?其伪九十九。

  

  《作者的异见》:

  楞严经所谓「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之义与作者所举涅槃经之句不同,其意义亦非如作者自己之解释。楞严经这句话是指寂灭未至精圆,未到寂灭现前之境界。详细见笔者所译之楞严经。作者吕先生以其个人之知见就妄判楞严之非,此不合理。

  

  (100)楞严百伪原文一百:

  经云:「从诸根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如是乃超十信等入如来海。」按六根互用,必需转依(《庄严论》卷三),此金刚心以后事。今乃说由互用入金刚心,斯颠倒矣。金刚心剎那断惑,次念即证菩提,安干慧等次?达金刚心本自究竟,又安有超?惟由止观得金刚心是疑问耳。其伪一百。

  

  《作者的异见》:

  楞严经在卷十中,若识阴尽时,「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入于如来,妙庄严海」。此中之金刚干慧指圆教初住位中之干慧地,有慧无渡生之心,此处之慧已近权教菩萨之八地果位。此果位与作者所说的金刚心不同,作者所用乃一般权教菩萨之状况,与楞严所依不同。故不可以此误判。

  

  (101)楞严百伪原文一百零一:

  经云:「五阴迭起。」又云:「理则顿悟,事则渐尽。」按五阴法,色心相依,起则俱起。又受想三俱是遍行,亦无次第,何谓迭起?至于五阴渐尽,事理所无。岂能一一拔彼遍行,使其不相应耶?禅家北宗有顿悟渐修之说,作者窃取其意以撰经耳。其伪一百一。

  

  《作者的异见》:

  吕先生所说色心相依,受想遍行等是以唯识之理说明意识心的生灭状况,但楞严所说五阴生起与灭除渐次是对修行禅定而言,若是遍行,则何有九次第定之修行?故吕先生所言与楞严之义完全不同,如鸡鸭之语本不同,既不了解。如何判他人是伪经。

  

  结论:

  《楞严经》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部经典,但很不幸被很多人误认为是伪经。尤其是佛教重要学者,如吕澄者,其之错误批判,对佛教影响更是深远。综观本经之所以被误为伪经,主要原因如下:

  

  • 1、本经把很多现象都以心来解释,其立论精密(如死后有相、无相等,众生世界之发生等皆如此)、言词锐利,故被认为不是释尊所说,但个人以为此经所教导的对象是阿难尊者,他以多闻出名,就如同现代的高级知识份子,这些人的特点就是希望对各种现象能得到圆满的解释,以满足其之求知心。因此,释尊才会用比较重视逻辑的言论来说明各种现象,有些在其他经典上很少见到如楞严经的说词,故被一些不明的人,误认为是某些人自创而非释尊所说。其实,此经应该是针对知识份子所说的经典。
  • 2、本经用很多「皇室」的语词,如「承诣」等,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人所伪造之经,事实上应该是当时被请来润笔的一些文人所用之语词,可能本经初译为汉文时,只重义译,文词不甚通顺(如同金刚顶经),但为了将本经呈给当时的中宗皇帝看,负责人房管就找了一些文笔好的文人来润笔,把汉译文字重新改写为今日的格式,故字句优美,但由于这些文人的惯用语及其对佛法的了解不是很清楚,又为了呈给皇上看,故用了很多「皇室用语」。
  • 3、此经也有少许不合理之处,这也可能是润笔的文人对佛法不明而会错文意所致,甚至有些不是中国人所知道者(如各种仙人、星象),为了避免皇帝看不懂,就以中国人所知的现象取代,故会觉得有些像国人所伪造,如经中有山海经中的「破镜鸟」之类。
  • 4、本经文词虽美,但解释不易,主要是为了迁就词句,可能省略不少字句,也隐藏了太多的含义,故使人产生误解,如吕澄先生,可能就是如此。
  • 5、本经也提到很多实修的境界(如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章等),非有实证量之人难以了解,故误会甚多,甚至被误为伪经。

  最后本人但愿此文章能澄清楞严是伪经的说词,使佛教界对这部理论与实修并重,空、假、中三观齐修,且显密并陈的重要经典,不要再生怀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三宝弟子紫虚居士恭述

  

《《楞严经》不是伪经(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