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同义,因为众生对七情之执着亦不离「想」,故此想非彼想,意义不同,不可以此作出伪经之判。
(80)楞严百伪原文八十:
经说十因六报。按淫贪实一烦恼而分二习诈讼诸名,亦为臆造。生死业因,贪瞋痴三,不可缺一。今说十习,独遗愚痴。其伪八十。
《作者的异见》:
楞严经在此说淫贪习等是指习气,经中所谓二习指宿习(过去生的习气)与现习(今生的习惯)而言,何有臆造之意,可能作者误解其义使然。生死业因不离贪嗔痴,前文已提,即想与情,例如爱情、亲情等,当然不离痴。楞严经讲十习因不是指一般轮回而言,而是指六种地狱恶报诸相的原因,例如地狱中会现出刀山箭树穿刺身体,此乃嗔的宿习与现习交击的结果。愚痴未出现在十习中,也没有什么不对,只是作者自己不明而已。
(81)楞严百伪原文八十一:
经说众生恶业同造,入阿鼻狱,六根各造,八大无间。按此说六根造业,固是创闻,而阿鼻音译,无间义译,实是一法,妄分为二。又八大地狱,第八即为无间,亦不容异说。其伪八十一。
《作者的异见》:
楞严经文之义是说:若众生六根同时造作十习因中之各种恶业则死后神识将会入阿鼻地狱。但若不同时造业则入无间地狱。讲六根造业并没有什么不对。例如:讲身口意三业是指身根、口与意根所造诸业,身根造业亦有眼根、耳根相助,例如:以手打人而造身业,眼看、耳闻常是帮凶。口业没有舌根、鼻根同时运作如何得成,故讲六根造三业,没有什么不对。且六根对六尘,根尘相触则有受爱取有等,不是造业是什么?故说六根造业,并没有过失。至于地狱之说,很多经论都有不同的说法,本文之说乃作者自己的解读,不可就依此作伪经之判。
(82)楞严百伪原文八十二:
旧说八大热狱,十大寒狱,故称十八地狱。然本狱外,增狱各有十六,则新旧无异辞。今经取十八地狱旧说,而一再倍之为三十六狱,百八狱,臆造无据。其伪八十二。
《作者的异见》:
楞严经讲地狱有阿鼻地狱、八无间狱、十八地狱、三十六地狱与一百八地狱。这是就众生各自造业而各自受报而说,这些称为「同分地狱」,经中说这些地狱皆妄想所生,非本来有。由此可知,旧说八热十寒,新说热、寒及十方增狱,这些都只是就「大范围」而说,并未以造业之状况而细分。故不能说详细分解说明地狱详情之楞严不对,而以他经为正确来判楞严是伪经。
(83)楞严百伪原文八十三:
鬼趣即是饿鬼,《正法念处经》卷九,说有三十六种,皆以饥渴自烧。今经乃于鬼中别出怪鬼、魃鬼、饿鬼等,以总为别,固已无据。至于饿鬼遇风成形,鬼有形质,四大毕具,岂但风耶?其伪八十三。
《作者的异见》:
《正法念处经》所说只是对鬼众的分类法之一,楞严是另外一种分类法,有何不对?不能以《正法念处经》之说就判楞严是伪说。楞严经上说:「贪色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为魃鬼」。这是说地狱罪受完之后,尚要受生为饿鬼众生之罪。若受罪后之神识遇风则成为「魃鬼」。鬼有形质,四大皆具,楞严未说鬼不具四大;但神识本已具四大,遇风而成为一种特别的鬼叫「魃鬼」。故作者误会经义才有此说。
(84)楞严百伪原文八十四:
印度外道,苦行有得,亦称仙人,然属人类,不为异趣也。今经于六趣外,别立十种仙趣,趣谓所至,是业所招,若诸仙人,藉修习成无生具者,何关业感而亦称趣耶?其伪八十四。
《作者的异见》:
楞严经在卷八有说:「若复有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圆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经文中并未说十种仙是在六趣之外。它只说「报尽还来散入诸趣」,也没有说他们不是人类,只是游于山林,人不及处而已,故不知作者何来「异趣」之说?
(85)楞严百伪原文八十五:
六欲天中乐变化天,本谓自乐变化五尘受欲。今经撰为生越化地,何得名化?又他化自在天者,自变尘外,亦令他变,故称自在。今经乃谓超化无化,亦为不伦。其伪八十五。
《作者的异见》:
生越化地即出生于乐变化天之义。「越」指超越,「无化」指不能自化五尘之义,「地」乃境界之义。「超化无化境」指超越乐变化天与其下不能自化的四天王天等境界,这些都没有不对。作者不解经义,故误判伪经。
(86)楞严百伪原文八十六:
又色界天,旧称光音,本是误译(正译光净)。今经沿用之而不知其非,又妄解言:吸持圆光(此解光字),成就教体(此解音字)。又无想天,除初后念,悉无粗想。今经又杜撰为初半劫生,后半劫灭。又有顶之称,谓三有顶,应属无色。今经乃称色边际为有顶,皆是杜撰。其伪八十六。
《作者的异见》:
楞严经中并没有称色界天是光音天。只是色界二禅之第二天名光音天,此天是「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这是指此天之天人因为采取甚深禅定而成就之光明,作为教化天众之音,即以光替代人类音之功用。此有何问题?可能原文作者误解之故。至于无想天的看法,原文作者说最初与后念外,悉无粗想。而楞严说初半劫生,后半劫灭,是说初半劫中,无想天人由粗念不断转成细念,终至于断灭一切念。到五百劫的最后半劫,由于定力已坏,又由无想成细想,最后又回到粗想。作者只讲其「粗想」,楞严更精细分析此天性质,作者不明,反而误判伪经。楞严经说「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顶指色界之顶,此与无色界相邻,故称为色边际,作者可能误解经文。
(87)楞严百伪原文八十七:
又无色天识无边处仍系意识分别,论说五位无心,不闻除此(《成唯识》卷七等)。今经乃撰为唯留赖耶于末那半分微细,此则与灭尽定有何异耶?其伪八十七。
《作者的异见》:
楞严经中称识无边处天是「唯留阿赖耶识于末那半分微细」,是说此天尚有阿赖耶识与末那识内认第八识为「我」的半分微细念存在。而灭尽定应已灭第七识,故不相同,作者可能误会,故有误判。
(88)楞严百伪原文八十八:
修罗惟通三趣,今经乃说亦通畜生。又鬼趣但有化生或兼胎生 (《婆沙》一百二十,又《智论》八),今经乃谓卵生是鬼。其伪八十八。
《作者的异见》:
楞严经说「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是说鬼趣的阿修罗由卵而生,不是说鬼是卵生。作者未看清经文之义,故有误判。
(89)楞严百伪原文八十九:
经总说止观魔事为阴魔、天魔,次第而尽,按《涅槃》二、《智论》五,菩萨得法身故,乃破五魔,安有止观初修即得阴尽。其伪八十九。
《作者的异见》:
楞严经上破禅定的五阴魔,在色、受、想三阴中,有天魔等之干扰,而在行识二阴之境界,则唯修持者个人知见之误,而没有天魔等外魔之干扰。作者所说之阴魔或五魔应是指心魔(即知见之误而由心自生者),而其所说天魔是指外魔而言,楞严之说词与他经所说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经未详述而已。故不能以此判楞严是伪经。
(90)楞严百伪原文九十:
经说「空生心内」,又说「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按众生心法性虽是一味,然非一体,故非一人成佛,一切解脱。安有心内虚空十方同殒?且经文前云「空非所作,无坏灭故」。然终不闻烂坏虚空,则此销殒,又复谓何。其伪九十。
《作者的异见》:
经文之义是指一人开悟了脱则「该人」心内虚空及一切宫殿皆同殒。不是一人成佛一切解脱之义,此为作者误解经文。「空非所作」的空是指「空性」,不是虚空,作者误解。
(91)楞严百伪原文九十一:
五蕴是积聚总略之义,旧译为阴,旁解为覆,本为不当。今经独取其意以为阴宇幽暗,阴锁入明,愈说愈远。其伪九十一。
《作者的异见》:
楞严经此段文字在讲禅定中的境界与相关的魔事,此与讲五蕴法时对五蕴之解释当然不相同,何来伪经之理。
(92)楞严百伪原文九十二:
世界五浊本不可配五蕴,今经说一阴尽各超一浊,漫无依据。劫为时分,与行阴相关,如何色尽无劫。彼无色天八万劫,非功耶?受归烦恼,想属有情,同此颠倒。其伪九十二。
《作者的异见》:
楞严经在此所说之五阴不是一般书上所说的五蕴。例如:色阴破则指破八识身的眼识与五蕴身的色蕴各种障碍及相关的「无明」。作者可能不明…
《《楞严经》不是伪经(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