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不是伪经(四)
我对吕澄先生「楞严百伪」的异见
药师山紫虚居士
(72)楞严百伪原文七十二:
经云:「妙性本无,世界众生,因妄生灭,灭妄为真。」按此种真妄之谈,全不知有幻义佛法,遂说成死相世界。众生若本来无,岂非有始?众生妄生真灭,岂非量有增减?世界众生灭已为真,诸佛功德尽未来际,又复何说(或解此本无世界众生者,乃假说名耳,然上下文义不符也)?其伪七十二。
《作者的异见》:
这一段经文来自楞严经卷七,经文说:「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明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作者认为这段文字与众生缘起有关,而其实这段文字是在讲大涅槃之义,只是说明众生与佛为何不一样。因为无明而有世界众生,但释尊在楞严经中并未说先有众生或无众生,或生佛原本共有之问题。本段文字只是说在无明未伴生之时众生原具圆明自性。「因妄有生」只是告诉我们众生是由无明妄生而有。因此,在此世界,无明妄生而有众生出生,也有很多众生破妄无明而成佛或入涅槃,故此世界生佛皆有,也没有增灭之事,佛渡生也永远不会停止,故这是作者误解经文所生之问题。
(73)楞严百伪原文七十三:
经说众生有十二类,此由《金刚经》三番解说一切众生改窜成文。《金刚经》说卵生等四,以受生区别一切众生;又说有色无色二,以依止区别一切众生;又说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三,以境界所摄区别一切众生。三番迭说,本非并列(详无着《金刚经论》)。又非有想非无想亦止一种,即非想非非想处也。今经乃割裂为非有想及非无想,又妄增非有色及非无色。其实非有色即无色,非无色即有色,反复立名,适成戏论。其伪七十三。
《作者的异见》:
金刚经上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想、若无想、若有色、若无色、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作者以自己之观点作如此分类,并非金刚经之义,纵有无着如此分,也不能说是正确之论,大部份解金刚经之人也分十类众生,作者个人之见,如何依此判楞严是伪经。且「非有」与「无」不同,否则释尊为何要说「非有想」,又说「无想」?故这是作者自己的过失。为何金刚经只说十类而楞严说十二类,这就如同释尊常说三净肉,而在楞严却说有五净肉,这就如本文作者所说,在金刚经中把非有色与无色归为一类,把非无色与有色归为一类,而在楞严中详加区分,故有十二,此也没有什么不对。在今日的科学上也常有把某一类物质再作区分者。例如早期说精液、鼻涕等是液体,近代却将古代的液体分成液态、液晶二态,现在发现有第三态存在。当然,不能说释尊在说金刚经不知有十二类众生,也许是听众条件不同而不说。例如在阿含经中不说第八识及末那识等,不是释尊当时不知有此二识,乃机缘不同,指月之指亦异。
(74)楞严百伪原文七十四:
羯逻蓝等胎藏五位,乃由有色根次第增长再而分,无色有情,既无色根执受(《深密·心意识品》),则化生顿起(《瑜伽》卷二)。今经于有五位次第者,随意说为卵羯蓝胎遏蒲昙,岂有胎生不从羯逻蓝起耶?又化相以下悉称羯南,岂无第五钵罗赊佉位耶?至于无色无想,本无五位,亦概称羯南,种种颠倒。其伪七十四(土枭破镜,明明有色,乃说为无想,更属杜撰,不值一辩)。
《作者的异见》:
当然,羯逻蓝等胎藏五位(即如人之受精卵在母胎中,不同时期之相状。)乃色根形成之次第,但楞严经中并不强调这些,它只是强调形成众生之因(见附注)。故以「卵羯逻蓝」代表卵生之始,以胎遏蒲昙表示胎生生命之开始状态,如此说明有何不对,难道要对当时科技不发达的人说明胚胎的详情?那释尊为何不更清楚说明形成胚胎的细胞,甚至「基因」的状态?作者不明因机说法,而强调「始终如一」,这非释尊说法的原则。很多人不明,故常因释尊在不同时间对不同人所说经论有不同的说词,而争论不休,执着何正何伪,百年辩论无有休止,诸如唯识、中观、如来藏诸说中之不同论点即如此。
附注:经文:「由因世界,离染轮回,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75)楞严百伪原文七十五:
四十四位中,初列十信,窃取《璎珞经》文。《璎珞》又从《梵网》杜撰。《璎珞》十信名字,前后互异,自无定说。如初五名用:信、进、念、定、慧。五根应从其次第,乃错乱为信、念、进、慧、定(唐译《仁王》即取此文改易旧译)。今经抄袭其文,强为之解,以为智明遍寂,故先慧后定。然则五根、五力皆诬说耶?共伪七十五。
《作者的异见》:
此乃作者自己的观点不足采信,因为作者已先设定楞严经是伪经,故说楞严之论是改自璎珞、梵网经,但若楞严乃释尊所说(作者不认同),为何不说其他经论是采楞严而有?
(76)楞严百伪原文七十六:
十地最后金刚喻心,剎那断证,更无渐次(《成唯识》卷九等)。今乃说有金刚心中初干慧地重重十二。其伪七十六。
《作者的异见》:
原经文说:「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至妙觉。」这段话是说由干慧心(即开始所说有慧无福之处)到等觉位,此时的「觉」才是金刚后心的初干慧地。「单」指七种单一名位,即干慧地、暖地、顶地、忍地、世界第一地、等觉与妙觉。「复」指五种有重复之名位,即信、住、行、回向、各十种阶位与十地,共有五十种阶位。由于「单」有七位,「复」有五位,故说单复十二方至妙觉。此与本文作者的解读完全不同,楞严经是说经过重重十二后才到金刚心的初干慧地,不是说金刚心初干慧地之后尚有重重十二。作者误解经义,故会误判。
(77)楞严百伪原文七十七:
结出经名一段,模仿《圆觉》。《圆觉经》末云:「三世如来所守护,十方菩萨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海眼。」今经遂名十方如来清净海眼。《圆觉》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今经亦名大方广佛母陀罗尼。《圆觉》名修多罗了义(此名实不可通),今经亦名修证了义。《圆觉》名秘密王三昧,今经亦名灌顶首楞严(三昧)。抄袭之迹,一望而知。其伪七十七。
《作者的异见》:
这是作者个人的见解,不可依此就判断楞严是伪经。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此有其正确清楚的意义(详见紫虚居士所著楞严经白话注解),不能说它是模仿而来。
(78)楞严百伪原文七十八:
经说琉璃王诛释种生身入狱。按琉璃王事,在弒波斯慝王自立之后,与佛灭同年,今经序分既说波斯慝王在众会,安得有此?或解此经非一时说,然佛说琉璃王事,不应更在舍卫(《琉璃王经》等即说佛在迦维)。说即异处,经亦异会,安得集为一篇?其伪七十八。
《作者的异见》:
在楞严经中卷二中有波斯慝王与释尊的对话,且释尊与慝王同岁,当时是六十二岁,由此可知楞严经应是在释尊六十二岁几年间所说。但在卷八经文中,阿难说:「琉璃大王」因要诛释迦族人,及「善星比丘」因为说诸法空无,二人皆下地狱。而根据阿含经第五十九经,波斯慝王在八十岁时才被儿子「琉璃」所杀。也就在那一年「琉璃王」才率兵攻打释迦族。因此,楞严经卷八这一段不可能是释尊六十二岁时所说,似乎应是释尊八十岁才说此经。此时释尊已近涅槃。卷八这一段话是接文殊问如何为此经命名之后。一般经文在命名之后大多是讲此经的护持相关之事,但楞严经只有长卷十之末尾数十个字提到护经之语。卷八在问经名之后就提到地狱、饿鬼等欲界诸相状。卷九提及色界、无色界、阿修罗等。然后佛总结说这七类众生(即地狱、饿鬼、畜牲、人、神仙、天与阿修罗)皆不断杀盗淫三业而有。然后在卷九与卷十皆在说五阴之十种魔相。依本人了解,在问经名之后的卷八、卷九与卷十是释尊在近涅槃时才说,主要在提醒佛弟子们在释尊灭后及末法时期的很多魔障问题,楞严经的编辑者认为此与楞严经内容也有关系,故也将此纳入经文中,至于在何处说这些内容则不知。由这个理由判楞严经是伪经也不合理,盖一部经之内容不一定是释尊在一时之所说,不同时间相关之说亦可合成一经。
(79)楞严百伪原文七十九:
经说众生升沉以情想区分情类。爱欲是生死因,固无轮回不涉于情,想为遍行,无心不具,亦何有能外于想者。今乃说为纯想即飞,纯情即堕。其伪七十九。
《作者的异见》:
这一段文字见于卷八。此中所谓「情」是指经中所说之「内分」。即身心内部之执着,包括七情所生之贪爱染着。「想」是「外分」,即对身心之外的境界产生虚想。故可看出经文所说之「想」与一般遍行之想不是…
《《楞严经》不是伪经(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