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不是僞經(四)
我對呂澄先生「楞嚴百僞」的異見
藥師山紫虛居士
(72)楞嚴百僞原文七十二:
經雲:「妙性本無,世界衆生,因妄生滅,滅妄爲真。」按此種真妄之談,全不知有幻義佛法,遂說成死相世界。衆生若本來無,豈非有始?衆生妄生真滅,豈非量有增減?世界衆生滅已爲真,諸佛功德盡未來際,又複何說(或解此本無世界衆生者,乃假說名耳,然上下文義不符也)?其僞七十二。
《作者的異見》:
這一段經文來自楞嚴經卷七,經文說:「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衆生。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明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作者認爲這段文字與衆生緣起有關,而其實這段文字是在講大涅槃之義,只是說明衆生與佛爲何不一樣。因爲無明而有世界衆生,但釋尊在楞嚴經中並未說先有衆生或無衆生,或生佛原本共有之問題。本段文字只是說在無明未伴生之時衆生原具圓明自性。「因妄有生」只是告訴我們衆生是由無明妄生而有。因此,在此世界,無明妄生而有衆生出生,也有很多衆生破妄無明而成佛或入涅槃,故此世界生佛皆有,也沒有增滅之事,佛渡生也永遠不會停止,故這是作者誤解經文所生之問題。
(73)楞嚴百僞原文七十叁:
經說衆生有十二類,此由《金剛經》叁番解說一切衆生改竄成文。《金剛經》說卵生等四,以受生區別一切衆生;又說有色無色二,以依止區別一切衆生;又說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叁,以境界所攝區別一切衆生。叁番疊說,本非並列(詳無著《金剛經論》)。又非有想非無想亦止一種,即非想非非想處也。今經乃割裂爲非有想及非無想,又妄增非有色及非無色。其實非有色即無色,非無色即有色,反複立名,適成戲論。其僞七十叁。
《作者的異見》:
金剛經上說:「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想、若無想、若有色、若無色、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作者以自己之觀點作如此分類,並非金剛經之義,縱有無著如此分,也不能說是正確之論,大部份解金剛經之人也分十類衆生,作者個人之見,如何依此判楞嚴是僞經。且「非有」與「無」不同,否則釋尊爲何要說「非有想」,又說「無想」?故這是作者自己的過失。爲何金剛經只說十類而楞嚴說十二類,這就如同釋尊常說叁淨肉,而在楞嚴卻說有五淨肉,這就如本文作者所說,在金剛經中把非有色與無色歸爲一類,把非無色與有色歸爲一類,而在楞嚴中詳加區分,故有十二,此也沒有什麼不對。在今日的科學上也常有把某一類物質再作區分者。例如早期說精液、鼻涕等是液體,近代卻將古代的液體分成液態、液晶二態,現在發現有第叁態存在。當然,不能說釋尊在說金剛經不知有十二類衆生,也許是聽衆條件不同而不說。例如在阿含經中不說第八識及末那識等,不是釋尊當時不知有此二識,乃機緣不同,指月之指亦異。
(74)楞嚴百僞原文七十四:
羯邏藍等胎藏五位,乃由有色根次第增長再而分,無色有情,既無色根執受(《深密·心意識品》),則化生頓起(《瑜伽》卷二)。今經于有五位次第者,隨意說爲卵羯藍胎遏蒲昙,豈有胎生不從羯邏藍起耶?又化相以下悉稱羯南,豈無第五缽羅賒佉位耶?至于無色無想,本無五位,亦概稱羯南,種種顛倒。其僞七十四(土枭破鏡,明明有色,乃說爲無想,更屬杜撰,不值一辯)。
《作者的異見》:
當然,羯邏藍等胎藏五位(即如人之受精卵在母胎中,不同時期之相狀。)乃色根形成之次第,但楞嚴經中並不強調這些,它只是強調形成衆生之因(見附注)。故以「卵羯邏藍」代表卵生之始,以胎遏蒲昙表示胎生生命之開始狀態,如此說明有何不對,難道要對當時科技不發達的人說明胚胎的詳情?那釋尊爲何不更清楚說明形成胚胎的細胞,甚至「基因」的狀態?作者不明因機說法,而強調「始終如一」,這非釋尊說法的原則。很多人不明,故常因釋尊在不同時間對不同人所說經論有不同的說詞,而爭論不休,執著何正何僞,百年辯論無有休止,諸如唯識、中觀、如來藏諸說中之不同論點即如此。
附注:經文:「由因世界,離染輪回,欲顛倒故,和合滋成,八萬四千,橫豎亂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轉國土,人畜龍仙其類充塞」。
(75)楞嚴百僞原文七十五:
四十四位中,初列十信,竊取《璎珞經》文。《璎珞》又從《梵網》杜撰。《璎珞》十信名字,前後互異,自無定說。如初五名用:信、進、念、定、慧。五根應從其次第,乃錯亂爲信、念、進、慧、定(唐譯《仁王》即取此文改易舊譯)。今經抄襲其文,強爲之解,以爲智明遍寂,故先慧後定。然則五根、五力皆誣說耶?共僞七十五。
《作者的異見》:
此乃作者自己的觀點不足采信,因爲作者已先設定楞嚴經是僞經,故說楞嚴之論是改自璎珞、梵網經,但若楞嚴乃釋尊所說(作者不認同),爲何不說其他經論是采楞嚴而有?
(76)楞嚴百僞原文七十六:
十地最後金剛喻心,剎那斷證,更無漸次(《成唯識》卷九等)。今乃說有金剛心中初幹慧地重重十二。其僞七十六。
《作者的異見》:
原經文說:「阿難,從幹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至妙覺。」這段話是說由幹慧心(即開始所說有慧無福之處)到等覺位,此時的「覺」才是金剛後心的初幹慧地。「單」指七種單一名位,即幹慧地、暖地、頂地、忍地、世界第一地、等覺與妙覺。「複」指五種有重複之名位,即信、住、行、回向、各十種階位與十地,共有五十種階位。由于「單」有七位,「複」有五位,故說單複十二方至妙覺。此與本文作者的解讀完全不同,楞嚴經是說經過重重十二後才到金剛心的初幹慧地,不是說金剛心初幹慧地之後尚有重重十二。作者誤解經義,故會誤判。
(77)楞嚴百僞原文七十七:
結出經名一段,模仿《圓覺》。《圓覺經》末雲:「叁世如來所守護,十方菩薩所歸依,十二部經清淨海眼。」今經遂名十方如來清淨海眼。《圓覺》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今經亦名大方廣佛母陀羅尼。《圓覺》名修多羅了義(此名實不可通),今經亦名修證了義。《圓覺》名秘密王叁昧,今經亦名灌頂首楞嚴(叁昧)。抄襲之迹,一望而知。其僞七十七。
《作者的異見》:
這是作者個人的見解,不可依此就判斷楞嚴是僞經。楞嚴經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此有其正確清楚的意義(詳見紫虛居士所著楞嚴經白話注解),不能說它是模仿而來。
(78)楞嚴百僞原文七十八:
經說琉璃王誅釋種生身入獄。按琉璃王事,在弒波斯慝王自立之後,與佛滅同年,今經序分既說波斯慝王在衆會,安得有此?或解此經非一時說,然佛說琉璃王事,不應更在舍衛(《琉璃王經》等即說佛在迦維)。說即異處,經亦異會,安得集爲一篇?其僞七十八。
《作者的異見》:
在楞嚴經中卷二中有波斯慝王與釋尊的對話,且釋尊與慝王同歲,當時是六十二歲,由此可知楞嚴經應是在釋尊六十二歲幾年間所說。但在卷八經文中,阿難說:「琉璃大王」因要誅釋迦族人,及「善星比丘」因爲說諸法空無,二人皆下地獄。而根據阿含經第五十九經,波斯慝王在八十歲時才被兒子「琉璃」所殺。也就在那一年「琉璃王」才率兵攻打釋迦族。因此,楞嚴經卷八這一段不可能是釋尊六十二歲時所說,似乎應是釋尊八十歲才說此經。此時釋尊已近涅槃。卷八這一段話是接文殊問如何爲此經命名之後。一般經文在命名之後大多是講此經的護持相關之事,但楞嚴經只有長卷十之末尾數十個字提到護經之語。卷八在問經名之後就提到地獄、餓鬼等欲界諸相狀。卷九提及色界、無色界、阿修羅等。然後佛總結說這七類衆生(即地獄、餓鬼、畜牲、人、神仙、天與阿修羅)皆不斷殺盜淫叁業而有。然後在卷九與卷十皆在說五陰之十種魔相。依本人了解,在問經名之後的卷八、卷九與卷十是釋尊在近涅槃時才說,主要在提醒佛弟子們在釋尊滅後及末法時期的很多魔障問題,楞嚴經的編輯者認爲此與楞嚴經內容也有關系,故也將此納入經文中,至于在何處說這些內容則不知。由這個理由判楞嚴經是僞經也不合理,蓋一部經之內容不一定是釋尊在一時之所說,不同時間相關之說亦可合成一經。
(79)楞嚴百僞原文七十九:
經說衆生升沈以情想區分情類。愛欲是生死因,固無輪回不涉于情,想爲遍行,無心不具,亦何有能外于想者。今乃說爲純想即飛,純情即墮。其僞七十九。
《作者的異見》:
這一段文字見于卷八。此中所謂「情」是指經中所說之「內分」。即身心內部之執著,包括七情所生之貪愛染著。「想」是「外分」,即對身心之外的境界産生虛想。故可看出經文所說之「想」與一般遍行之想不是…
《《楞嚴經》不是僞經(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