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遍,又何可粘?徒有空言,其僞四十一
《作者的異見》:
此段文字相關之經文爲楞嚴經卷四。經文的內容是說明衆生的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源于第八識(含第七識)。經中的「一」就是指第八識(含第七識)。「六」指前六個識與六塵共同作用而生出的六種認識作用(經文稱爲見精、聽精……)。原來是一精明(即第八識),會分爲六種作用,主要是由于「無明」而産生對塵相的粘著(經中稱爲粘),粘即是執著塵相爲實有。此文中之「圓湛」指第八識性質。但其尚有「無明」,爲什麼不會有粘?本文作者誤會經中之「一」是妙明真心。故會有其文中之邪知見。此六種精明(見精等)與相對的六種塵相作用,就形成精神身的六種器官(稱細膩身)。其所依附者即肉身之六種器官,即此之六根。
楞嚴百僞原文四十二:
經說眼體如蒲萄朵等,此竊取《俱舍》而改之。《俱舍》本說根極微之形,今乃以扶塵臆改(如眼微本雲香菱花,臆改爲蒲萄朵)。至于身根,本雲如身,其中女根,乃如鼓颡,今經作者誤讀文句,竟以身根全作鼓颡豈人以女根成身耶?又意根本屬心法,而亦言有浮根四塵,種種乖違。其僞四十二
《作者的異見》:
楞嚴經文說「因明身體,如腰鼓颡」。俱舍說女根如鼓颡,鼓颡與腰鼓颡是否指相同的東西並未明說。且眼睛如葡萄朵,沒有什麼不對,爲什麼一定要說是由俱舍論臆改而來?楞嚴爲釋尊所說,不會晚于俱舍論(其爲世親所作)。爲何不說俱舍之說臆改自楞嚴?意根指腦器官,爲什麼是心法?本文作者對楞嚴經之誤解,故以邪知見誤判此經是僞。
楞嚴百僞原文四十叁:
經雲:「果位七名: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按如來藏、佛性,本就因位得名(《勝鬘》說在纏如來藏,出纏法身;《涅槃》二十七說,佛性是諸佛無上菩提中道種子),而並列爲果。其僞四十叁
《作者的異見》:
此文來自楞嚴經卷四,此爲阿難所問,不是世尊所答,故此文句不一定是正確之見,作者誤會而判本經是僞經,顯示作者本文之粗糙大意。「勝鬘經」說出纏爲法身,法身指如來藏的體性而言(即其妙功能)。「涅槃經」說佛性是諸佛無上菩提道種子,這是指如來藏的智種子而言,如來藏包含其妙功用(一般稱爲空或體性之義)與智種子。如來藏爲一切衆生所具有,但由于無明未破而暫隱,故稱爲因位如來。一旦修行破無明(即出纏),證悟十方圓明,得法報應叁身,此即悟空性或複得如來藏,或稱開悟成佛(回複本有佛性之義)。
楞嚴百僞原文四十四:
經雲:「使汝生死,唯汝六根,令證解脫,亦唯六根。」按此說染淨根本皆在六根,佛無此說。五根是無記法,且不能造業,何得爲生死本?五根清淨,隨圓鏡智而轉,又何得爲解脫本?至謂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雜說,亦無憑依(經前亦說見托于根,相推前境)。其僞四十四
《作者的異見》:
相關之經文在卷四,此中之六根是指精神體與所依的肉體器官。例如經文說「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葡萄朵」。此六根指含知覺體在內,不只是講「無知不能造業的肉體器官而言。修行之開始亦由六根出發,在世間染業障亦由于有六根。本文作者誤會其所說之五根爲經文中所說之五根,顯示其未詳讀經文之義,故有誤判發生。
楞嚴百僞原文四十五:
經說「真性有爲空」一頌,竊取《掌珍論》而臆改之。《掌珍》本雲:「無爲無有實,不起似空華。」今乃改「無爲無起滅,不實如空華」。宗因倒置,固不必論。且無有實者,謂實無其法,是有之對。不實者,謂虛妄有,是真之對。兩者意殊,何可改易?又梵文頌法,此頌屬首廬迦體,每句八韻,改不起爲無起滅,多出叁韻,則不成句。凡此皆撰經者所不知,故成謬失。其僞四十五
《作者的異見》:
這段文字來自楞嚴經卷五的偈。世尊所說:「真性有爲空,緣生故如幻。無爲無起滅,不實如空華」。其意義是說:真如體性空,有爲法由其緣生,性質是如幻。無爲法之無起滅,若是依有爲法的起滅而建立,則此無爲法亦不實如空華(即若以有爲顯無爲,則二者皆非)。楞嚴經此偈的前八句都是講以意識心所建立的一切法,不論真妄,皆不是真如所屬。而「掌珍論」這段話是在說明無爲法的特性。掌珍論上說無爲法之性質是沒有實際之存在,就如同虛空的花是不存在一樣。無有實是指不是意識心所認識的存在之事。二者所講的內容根本完全不同,本文作者不明經文之道理,以至誤判。
楞嚴百僞原文四十六:
經說「陀那微細識」一頌,竊取《深密》經文,亦加臆改,《深密》本雲:「恐彼(凡愚)分別執爲我。」今經改「真非真恐迷」,既識爲真,何迷之有?其僞四十六
《作者的異見》:
此文亦來自前偈。經文「陀那微細識,習氣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陀那微細識指第八識,其性質是微細難知,是無始以來之習氣所成,在心中如瀑流不停流出。第叁句是說第八識中含有真與非真的種子,它非常深奧難以了知。故釋尊說怕大家迷惑,故不常開示(第四句之義)。依筆者看,本文作者可能誤解楞嚴經義,故會有此文之誤判。
楞嚴百僞原文四十七:
舊譯煩惱亦曰塵勞,取譬爲名,非必勞動爲勞也。今經取此譯名以意诠釋,既雲:「目瞪發勞,菩提亦有勞相。」又雲:「勞久發塵,引起煩惱。」又雲:「發妄不息,勞見發塵。」然則瞪而未勞,勞而未久,將無塵惑而不害明淨耶?此亦不應理。其僞四十七
《作者的異見》:
這段文字來自楞嚴經卷五绾巾解結之說。經文說:「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華。于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即此狂勞。顛倒華相,此勞同結,雲何解結?」。這段經文是說衆生無始以來,因爲無明而妄生錯誤知見,長久的執著(勞見之義)就生出各種塵相。就如同眼睛瞪著虛空,久瞪疲勞而有空花(如眼冒金星)。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輪回以及言說之涅槃等皆是如同空花,妄想所生。經文中沒有「菩提有勞相」之文字,可能是作者對經文中「涅槃」一詞的意義誤會所致。經文中也沒有「勞久發塵,引起煩惱」之義,可能也是作者誤會經義所作。至于瞪未勞,勞未久是否害明淨,根本非經文之義,作者何來此無意義之問?
楞嚴百僞原文四十八:
憍陳如自陳圓通,謂在鹿苑雞園見佛成道。按諸史乘,于伽耶 (金剛燈)成道,鹿苑轉輪,讵可相混!又王舍雞園,阿育王後始著 (《西域記》八)佛之成道與彼地何關?種種臆造。其僞四十八
《作者的異見》:
經文是說:「我在鹿苑,及于雞園,觀見如來,最初成道,于佛音聲,悟明四谛……,我于音聲,得阿羅漢。」這段話是說,我曾在鹿苑與雞園看見過釋尊,當時釋尊成道未久,我聽其說四聖谛,釋尊也教導我觀音聲體性之法,由此我得阿羅漢。作者完全誤會經文之義,故有此種誤判之詞。此中所說雞園與阿育王後才出名的雞園不是同一個地方,只是名稱相同而已。
(待續)
《楞嚴經不是僞經(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