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经不是伪经(二)▪P2

  ..续本文上一页n="left">  楞严百伪原文三十一:

  经说:「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按迦毗罗仙印度传说居迦毗罗卫(见《本行集经》卷五),今乃撰为室罗。其伪三十一

  

  《作者的异见》:

  仙人会到处走动,住迦毗罗卫之仙人就不会去室罗城吗?以此妄断楞严之真伪乃小题大作。

  

  楞严百伪原文三十二:

  印度种族与姓氏有异,剎利等为族,颇罗堕等为氏。今经以颇罗堕与剎利等并举,不知分别。其伪三十二

  

  《作者的异见》:

  经文是「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剎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罗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先举种族再举姓氏有何不可,例如我们说:那些客家人以及艺人周某、林某大家一起在唱歌,如此有何不妥,何况这种小问题就拿来判楞严是伪经,太过严苛了。

  

  楞严百伪原文三十三:

  六大之说源于六界,谓士夫色心之所本也。今经益以见大为七。见本属根,根即清净四大为性,安有别法?且大谓周遍,本经后说六根功德,三根不遍,安得为大?其伪三十三

  

  《作者的异见》:

  「大」是指性质之义,但与一般所称的性质相比,它是较为根本与普遍的性质。例如「地大」是指「坚硬」的性质,此为物质的一种普遍与根本的性质,与「地大」有关的东西(即相状)很多,如木头、骨头等皆是。楞严经所说的「见大」是指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以外的「第七大」。由原经文可看出,它是指「意识心」的根本及普遍性质而言,与其相关的「相」即各种意识心,如认识某人等。楞严经认为意识心的认知性质亦属如来藏本具有的根本妙用之一种,故可称为「大」。其它经典也许未说,但有新论的经典与伪经不一定相等。毕竟经典是「指月」的指,各经典所论乃依众生之根器与了解而演说,并没有「定论」。目标只要指出月亮所在的正确方向(比喻)。若释尊在今日说法,则经文中可能会有很多科学上的名词或科学上的发现,甚至理论皆有可能。

  

  楞严百伪原文三十四:

  识大中有见相之说,而以瞩见明暗为见,与通途所说见分不同,此乃不辨根识差别而然。其伪三十四

  

  《作者的异见》:

  「识大」是说众生的六种识(即眼识、耳识、……身识、意识)其根本与普遍的「性质」是能「认知」相关之尘相。如眼识能认知色相,耳识能了知声相等。「识大」的相状即六尘诸相,原经文中所说的明、暗、虚空等即「眼识大」之相。楞严经在卷三中详细说「识大」,但经文中没有「见相」之文字,这是本文作者误会而把唯识中的一些用语妄加附会之故。经文中说「见觉无知,因色空有」,「见觉」即是眼能认知(觉之义)色相之性质。经文中分析指出,见觉(或见精、见元)不离色空,也不是色空。见觉乃眼识与色空诸相「共同作用」的结果,非和合生、非自然生。这性质(即识大)也是如来藏本具之妙用。本文作者不明经文,以唯识之片语来说此经是伪经,不对。

  

  楞严百伪原文三十五:

  经说富楼那问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按如来藏之名出于佛性。佛性谓如来种姓(玄奘译《大论》中如来种姓,真谛皆译为佛性),如来藏谓如来胎藏,皆从净法因边立称,其实则法性也。生死轮回固亦同依此性,如《胜鬘》说生死依如来藏等。然依与因异,为生死因者,别有法在。《楞伽》所说「如来藏名藏识为善不善法因」是也。故说山河大地依如来藏,理尚无妨,说如来藏生山河大地,则成颠倒。不知此义,故有富楼那问答一段。其伪三十五

  

  《作者的异见》:

  这段文字在楞严经之卷四开头。「如来藏生山河大地」是富楼那尊者所问,当然不是正确的话,释尊接着的回答才是正确,释尊「未说」如来藏生出山河大地。释尊说山河大地是「无明」出现,使如来藏「蒙上阴影」而才有山河大地及有情众生。也就是若没有无明则不会有山河大地。虽然现起山河大地,但如来藏依旧「清净本然」。就如同人忽然无故的戴上红色眼镜,眼前忽生红色景物,但人的眼睛依旧未改变。本文作者把问题当答案,而由此就判楞严经是伪经,本人怀疑此位佛学大师是否详读楞严经?

  

  楞严百伪原文三十六:

  《胜鬘》说生死本源无明住地。今经乃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实则无明之迷,非以明彼觉而成迷,彼觉之明亦不能自明自觉,法性无我,无明我痴,岂为明彼无我?无我理待般若而明,又岂自明觉者?徒弄文字,愈说愈迷。其伪三十六

  

  《作者的异见》:

  此段文字出自楞严经卷四。经上说「性觉必明,妄为明觉」。又说「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无明非觉湛明性」。此文清楚说出「性觉」(即如来藏)必明(不垢不净之义)。由于无中起妄想而成为明觉。此无中所生妄想即「无明」,此无明无因(经文他处有说)。我们可以比喻为明镜原本光明,却忽生起「擦拭」之妄想,此即无明,然后就动手擦拭,此即「明觉」。也就是「能明」。既有能明,就有「所明」(比喻为镜子可被擦拭)。能所既立,就有世界相续生起。原经文很清楚,明镜不会因擦拭而更明亮或不明亮。但本文作者误解经文之义,以为「明彼觉而成迷(无明)」。不知如此清楚之经文何以会被误解,而判为伪经?

  

  楞严百伪原文三十七:

  世界成劫之次第,大小通说,风依空,水依风,地依水(见《楼炭经》、《智度》七、《瑜伽》二等),地性坚凝,故称金性地轮,本非别有金轮也。今经误说金轮依风轮等。其伪三十七

  

  《作者的异见》:

  此出自楞严经卷四,经文说「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又经中未提地轮,故可看出经中之金轮即他书之地轮,保持国土之用。楞严经所说世界生起次第是由空轮生风轮,然后依次生金轮(地轮)、火轮、水轮。此与本文作者所说空、风、水、地之次第不同,且本经提出火轮之说,作者未提。依笔者之所了解,智度、瑜珈二论皆来自楼炭经。之所以大、小乘有不同说词,主要与修行见地有关。在修行上,可先回到「空性」中而起用,生起诸轮。罗汉与菩萨所证不同,故有不同说词,这是笔者之见。本文作者以此判楞严经是伪经,乃先入以小乘为正理,这是偏见。

  

  楞严百伪原文三十八:

  五浊本就世界而言,故有劫浊,众生浊等。今经纳诸有情于恶慧为见者,误解为觉知相识寿命为命者,亦误为见闻失准,种种乖违。其伪三十八

  

  《作者的异见》:

  五浊在小乘经典及一般常见之经论称为「五浊恶世」,这是指娑婆世界不好的相状,包括世界之成住坏空,众生有恶见、有烦恼、短寿等,这是就五浊恶世的「表相」而言,楞严经是探讨这些表相的「成因」。因为「相由心生」,楞严所讲乃五浊的「心相」,此有何不对,本文的作者不明此理,故误判是伪经。

  

  楞严百伪原文三十九:

  经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又云:「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按以此释世界,纯依译家错解。实则世间之名出于破坏,何关迁流?又过未三世,原系三时,译人改作世字,岂即世间?其伪三十九

  

  《作者的异见》:

  文出于楞严经卷四「解结」之后。文中提到众生世界与六根功德的关系。众生世界不离时空,而众生六根(应包括识在内)功用不离众生心,众生心亦与时空有关。世界之名在此应与今日所称的「宇宙」同义。宇是空间、宙是时间。经说世是迁流,即时间之义。界为方位,是空间之义。本文作者以己之见解为依据判断事情,这不是正理。

  

  楞严百伪原文四十:

  六根功德,或则八百,或千二百,此出《法华》。然据《圣陀罗尼大自在王经》,六根功德,亦得俱为一千二百,《庄严经论》即本此说。无性《释》云:「因六根有执,则对境成碍,若清净互用,无彼过失,即为功德。」是则六根之功德,由于六根之清净互用。而八百或千二百,本指成数,不可拘泥。今经乃附会三世四方流变三迭,曲为之解。其伪四十

  

  《作者的异见》:

  本文作者所说「若清净互用」、「亦得俱为」等,这些是指在「特殊条件」之下的六根功德,但这些经典都未说明为何有一千二百?为何有八百?楞严经很清楚解出这些问题,这不是释尊的佛智,有谁会如此清楚,请问本文作者或有缘读者,你能如此说出吗?楞严之所以要详说原委、讲因明理,主要因为阿难尊者之多闻及疑惑,故不能如对一般人只说「本如此」,今日笔者在弘法亦如此,对高知识份子,必须尽量说道理,如何使其意识心能认同、了解。楞严经中释尊之用心,笔者尊敬、感佩。

  

  楞严百伪原文四十一:

  经说「诸根非一非六,但于圆湛粘发见闻。」按此即本经四缠分妙明心为视听等之意,背觉合尘,说之为粘(下文云拔,更属离奇)。实则妙圆明心六根法性,说为一味则可,说为一体则不可。岂有一浑沌心,可以剖六?圆明周…

《楞严经不是伪经(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