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经不是伪经(二)

  

楞严经不是伪经(二)

  我对吕澄先生「楞严百伪」的异见

  

药师山紫虚居士

  

  楞严百伪原文二十一:

  经说:「身心真妄,生灭与不生灭,即于生灭心有不生灭地。」按此全抄《起信》一心二门之说。实则身心法与法性,虽有生灭中见不生灭之意,但生灭与不生灭,事仍不类。法云生灭者,谓其有为念念不住也;法性云不灭者,谓有为无我之理不变也。此非别有坚固安住之法与生灭相并。撰经者不解此义,乃谓见精性未曾皱,元无生灭,似于见道外别有此一法者。其伪二十一

  

  《作者的异见》:

  经文所言「身心真妄、生灭与不生灭」,其意为身心是真或妄,是决定于其属生灭法或不生灭法而定,真心是属不生灭法,乃佛所用者。凡夫之心乃妄心,属生灭法。经所言「即于生灭心有不生灭地」,其义为真心必由妄心悟出,不是离妄心别有真心可得。即破无明而真心显现之义,此与起信论无涉,作者可能误解经义而有一心二门之论。

  

  楞严百伪原文二十二:

  经云:「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按此窃取《楞伽》唯心之心,应指八识,而经撰者误为妙明真心。其伪二十二

  

  《作者的异见》:

  「三界唯心造,万法唯识变」,世间一切法皆属意识心,例如人见到的花,乃一堆分子(今日科学所称的小物质),经人的眼睛、眼识、第六识,加上大脑皮质的记忆(过去生名色的记录,还有第八识种子的记录),共同形成「花」的形、色、感觉、名称等,因此「花」即是意识心。同理世间之一切名相皆「意识心」所属。这些名相即所缘法。所缘法即意识心,其必须有「识」才可显示出来,故唯识变。但「识」乃不离真心,世间诸法之源皆真心。意识心可以说「以真心为因、无明为缘,和合而妄生」。就如同人无缘无故戴上红色眼镜,眼前景物皆变红色(如唯识变)。但若没有眼睛,何来红色的景物?作者不明,故有误解。

  

  楞严百伪原文二十三:

  经云:「拘舍离等昧为冥谛。」按拘舍离即前所云末伽黎,不计冥谛。说冥谛者,数论外道,与拘舍离何涉?其伪二十三

  

  《作者的异见》:

  此问题之答案如同第二十伪(见药师山通讯第41 期)。

  

  楞严百伪原文二十四:

  经说八还辨见,以见还尘,仍属倒心从境,佛无此说。其伪二十四

  

  《作者的异见》:

  经文中这段话是释尊把人眼所见的境界,包括明、暗、通、塞等八种相还原,也就是把眼所生的八种意识心「分解」,由此可看出这些意识心乃眼根、色尘等所和合而成,故经文中说「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最后可以知道「诸可还者」即意识心,非汝真心,因为意识心乃和合所生,当然可以分解(还之义)。真心不属意识心层次,故不可还。故经文说「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真心),不汝还者,非汝而谁?」。经文很清楚,何来倒心从境之说?

  

  楞严百伪原文二十五:

  经云:「明暗差别,见无差别。」又云:「物类差别,见性无殊。」按此欲以见性为我体。然云见者,本属眼根,对尘鉴照,眼识据以种种分别,设于明暗见无差别,眼识行相复于何有见性之说?(经又云见精)如指法性,则属空无我等,岂见之所以为见者,其伪二十五(经又以见属识,见性属觉性,根识不分,法与法性亦不能别,仍为伪说)

  

  《作者的异见》:

  在这段文字中,见精与见性不同,作者可能弄错(请读者参考原经卷二八还辨见之后),见精是指未得佛之真无漏者(如阿难)所有的。而「见性」是众生本具不含无明的「如来藏」,即一切诸法(生、佛、诸相)之体性。经文中「明暗差别」指意识心所生明暗诸种相状,「见无差别」即指此「见性」。经文「物类差别,见性无殊」亦此义。一切诸法之体性不是意识心可表达、了知者,当然就不会有意识心的差别、同异等诸相。由此体性起妙用而有妙见闻觉知,如佛之妙见闻。若伴生无明,则成为众生意识心层次的见闻觉知,即根、识之类。作者对经文之解释可能有误,以致有这些说词

  

  楞严百伪原文二十六:

  经云:「坐祗陀林,遍观林渠,前对恒河。」按祗陀之距恒河,在三百里以外,坐于林中云何观见?此由不明印度山川形势,妄为之说。其伪二十六

  

  《作者的异见》:

  祇陀林与恒河的距离依目前地图推测约在三百里外(即约一百公里外),但在二千五百年前的位置可能与目前不同,此中包括河流冲积、改道等因素,由此就推断此经是伪经,似乎有些小题大作。且看原经文这段文字,此中阿难是由释尊佛力加持而有天眼,可见天宫、水陆空行诸行相,三百里之距离有何不见之理。经文中说「今与汝坐祗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能「遍观」,又上至日月,当然不是一般肉眼可见,是佛力加持所见。故见到三百里外的恒河也没什么不对。

  

  楞严百伪原文二十七:

  经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又云:「本是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按《大般若经》等以无明法性与菩提法性等同一味,故说烦恼即是菩提(见《庄严经论》卷六及同论安慧《释》),非谓烦恼以菩提为体,更非菩提能生烦恼。且菩提是果,必见佛性乃得(见《涅槃经》卷七等),安有本来菩提真心妄为闻见者?其伪二十七

  

  《作者的异见》:

  经文中「见及缘」指意识心内的「能见」与「所见」,能见指眼根(包括眼识在内),实则泛指意识心中之各种「能」与「所」。众生把所看到的相状称为所见,眼睛(含识)称为能见。其实这「二分法」是不对的,例如我们看到的「花」(含形、色、感觉等)即是意识心,乃根、尘、识虚妄和合而成之整体,无可分为「能」与「所」。「菩提妙净明体」与「无上菩提净圆明心」皆是指「如来藏」之义。「妄」指含无明(即众生位时),此时如来藏显现众生之色空及闻见等诸意识心。作者对经文误解,故有妄说。

  

  楞严百伪原文二十八:

  经云:「阎浮提州大国,二千三百。」按印度旧说阎浮以其本土为准,故通说大国十六或三十六,至于小国乃二千余(见《十二游经》、《楼炭经》等),今误读旧典,颠倒大小。其伪二十八。

  

  《作者的异见》:

  楞严经中对此段文字是如此说:「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作者所提印度旧说把阎浮提当成印度,故有「大国十六小国二千」等语,但阎浮提并不是指人们所见的印度。因为若是,则八万四千由旬高的「须弥山」在那里?小世界中的九山、八海、铁围山又在那里?经中有说人类居住在南瞻部洲,又称阎浮提之中。因此地球应该属于阎浮提的一部份。依笔者的了解,大小乘经中所说的阎浮提是同一回事,都是小世界四洲中之一洲。佛教的小世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都是释尊在人界以天眼所见(即以眼根眼识观察,然后以人界的想蕴加以说明),南赡部洲中含有地球,此外大部份不是肉眼可见。至于须弥山,其他三洲、九山、八海等都不是肉眼看得到的境界。故作者以自己都不是很清楚的事情,就判楞严是伪经,这是无知之论。

  

  楞严百伪原文二十九:

  经说:「五阴六入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按入之与处,本是一法,旧译为入,新译为处,如何分成两句?亦犹旧译为阴,新译为蕴,岂可说一阴五蕴耶?其伪二十九

  

  《作者的异见》:

  经文中说的五阴就是五蕴之义。楞严经中所言之六入与十二处不是指同一件事,十二处旧译为「十二入」,但「六入」不是「十二入」!为什么有六入之说就是伪经?楞严经所说之六入是指当人的器官与尘境接触时,最先分别之相,例如眼根与色尘接触,最先分别者为明暗二相,此称为「眼入」。作者不明此说,妄断没有六入之事而判楞严是伪经,这是作者不明所至。

  

  楞严百伪原文三十:

  经于十八界中辨识与意同异云:「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按意界之意本说意根,应是无间灭识。今乃专指思量末那,亦为误会。其伪三十

  

  《作者的异见》:

  楞严经此段文字是:「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因意所生以意为界?或因法所生以法为界?若因意生……,若无前法(尘境之义),意(意念之义)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此中的「思量」非指末那识,只是说诸种能思量及了别之功用,此功用与意识心是同还是不同?作者把经文之思量当成末那,非经之义,乃作者之误解所致。观原经文中没有与末那识相关之意即可知。

  

《楞严经不是伪经(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