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經不是僞經(二)

  

楞嚴經不是僞經(二)

  我對呂澄先生「楞嚴百僞」的異見

  

藥師山紫虛居士

  

  楞嚴百僞原文二十一:

  經說:「身心真妄,生滅與不生滅,即于生滅心有不生滅地。」按此全抄《起信》一心二門之說。實則身心法與法性,雖有生滅中見不生滅之意,但生滅與不生滅,事仍不類。法雲生滅者,謂其有爲念念不住也;法性雲不滅者,謂有爲無我之理不變也。此非別有堅固安住之法與生滅相並。撰經者不解此義,乃謂見精性未曾皺,元無生滅,似于見道外別有此一法者。其僞二十一

  

  《作者的異見》:

  經文所言「身心真妄、生滅與不生滅」,其意爲身心是真或妄,是決定于其屬生滅法或不生滅法而定,真心是屬不生滅法,乃佛所用者。凡夫之心乃妄心,屬生滅法。經所言「即于生滅心有不生滅地」,其義爲真心必由妄心悟出,不是離妄心別有真心可得。即破無明而真心顯現之義,此與起信論無涉,作者可能誤解經義而有一心二門之論。

  

  楞嚴百僞原文二十二:

  經雲:「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按此竊取《楞伽》唯心之心,應指八識,而經撰者誤爲妙明真心。其僞二十二

  

  《作者的異見》:

  「叁界唯心造,萬法唯識變」,世間一切法皆屬意識心,例如人見到的花,乃一堆分子(今日科學所稱的小物質),經人的眼睛、眼識、第六識,加上大腦皮質的記憶(過去生名色的記錄,還有第八識種子的記錄),共同形成「花」的形、色、感覺、名稱等,因此「花」即是意識心。同理世間之一切名相皆「意識心」所屬。這些名相即所緣法。所緣法即意識心,其必須有「識」才可顯示出來,故唯識變。但「識」乃不離真心,世間諸法之源皆真心。意識心可以說「以真心爲因、無明爲緣,和合而妄生」。就如同人無緣無故戴上紅色眼鏡,眼前景物皆變紅色(如唯識變)。但若沒有眼睛,何來紅色的景物?作者不明,故有誤解。

  

  楞嚴百僞原文二十叁:

  經雲:「拘舍離等昧爲冥谛。」按拘舍離即前所雲末伽黎,不計冥谛。說冥谛者,數論外道,與拘舍離何涉?其僞二十叁

  

  《作者的異見》:

  此問題之答案如同第二十僞(見藥師山通訊第41 期)。

  

  楞嚴百僞原文二十四:

  經說八還辨見,以見還塵,仍屬倒心從境,佛無此說。其僞二十四

  

  《作者的異見》:

  經文中這段話是釋尊把人眼所見的境界,包括明、暗、通、塞等八種相還原,也就是把眼所生的八種意識心「分解」,由此可看出這些意識心乃眼根、色塵等所和合而成,故經文中說「汝鹹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最後可以知道「諸可還者」即意識心,非汝真心,因爲意識心乃和合所生,當然可以分解(還之義)。真心不屬意識心層次,故不可還。故經文說「見無差別,諸可還者自然非汝(真心),不汝還者,非汝而誰?」。經文很清楚,何來倒心從境之說?

  

  楞嚴百僞原文二十五:

  經雲:「明暗差別,見無差別。」又雲:「物類差別,見性無殊。」按此欲以見性爲我體。然雲見者,本屬眼根,對塵鑒照,眼識據以種種分別,設于明暗見無差別,眼識行相複于何有見性之說?(經又雲見精)如指法性,則屬空無我等,豈見之所以爲見者,其僞二十五(經又以見屬識,見性屬覺性,根識不分,法與法性亦不能別,仍爲僞說)

  

  《作者的異見》:

  在這段文字中,見精與見性不同,作者可能弄錯(請讀者參考原經卷二八還辨見之後),見精是指未得佛之真無漏者(如阿難)所有的。而「見性」是衆生本具不含無明的「如來藏」,即一切諸法(生、佛、諸相)之體性。經文中「明暗差別」指意識心所生明暗諸種相狀,「見無差別」即指此「見性」。經文「物類差別,見性無殊」亦此義。一切諸法之體性不是意識心可表達、了知者,當然就不會有意識心的差別、同異等諸相。由此體性起妙用而有妙見聞覺知,如佛之妙見聞。若伴生無明,則成爲衆生意識心層次的見聞覺知,即根、識之類。作者對經文之解釋可能有誤,以致有這些說詞

  

  楞嚴百僞原文二十六:

  經雲:「坐祗陀林,遍觀林渠,前對恒河。」按祗陀之距恒河,在叁百裏以外,坐于林中雲何觀見?此由不明印度山川形勢,妄爲之說。其僞二十六

  

  《作者的異見》:

  祇陀林與恒河的距離依目前地圖推測約在叁百裏外(即約一百公裏外),但在二千五百年前的位置可能與目前不同,此中包括河流沖積、改道等因素,由此就推斷此經是僞經,似乎有些小題大作。且看原經文這段文字,此中阿難是由釋尊佛力加持而有天眼,可見天宮、水陸空行諸行相,叁百裏之距離有何不見之理。經文中說「今與汝坐祗陀林,遍觀林渠及與殿堂,上至日月,前對恒河……。」能「遍觀」,又上至日月,當然不是一般肉眼可見,是佛力加持所見。故見到叁百裏外的恒河也沒什麼不對。

  

  楞嚴百僞原文二十七:

  經雲:「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又雲:「本是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爲色空及與聞見。」按《大般若經》等以無明法性與菩提法性等同一味,故說煩惱即是菩提(見《莊嚴經論》卷六及同論安慧《釋》),非謂煩惱以菩提爲體,更非菩提能生煩惱。且菩提是果,必見佛性乃得(見《涅槃經》卷七等),安有本來菩提真心妄爲聞見者?其僞二十七

  

  《作者的異見》:

  經文中「見及緣」指意識心內的「能見」與「所見」,能見指眼根(包括眼識在內),實則泛指意識心中之各種「能」與「所」。衆生把所看到的相狀稱爲所見,眼睛(含識)稱爲能見。其實這「二分法」是不對的,例如我們看到的「花」(含形、色、感覺等)即是意識心,乃根、塵、識虛妄和合而成之整體,無可分爲「能」與「所」。「菩提妙淨明體」與「無上菩提淨圓明心」皆是指「如來藏」之義。「妄」指含無明(即衆生位時),此時如來藏顯現衆生之色空及聞見等諸意識心。作者對經文誤解,故有妄說。

  

  楞嚴百僞原文二十八:

  經雲:「閻浮提州大國,二千叁百。」按印度舊說閻浮以其本土爲准,故通說大國十六或叁十六,至于小國乃二千余(見《十二遊經》、《樓炭經》等),今誤讀舊典,顛倒大小。其僞二十八。

  

  《作者的異見》:

  楞嚴經中對此段文字是如此說:「阿難,此閻浮提除大海水。中間平陸有叁千洲,正中大洲東西括量大國凡有二千叁百,其余小洲在諸海中,其間或有叁兩百國……」。作者所提印度舊說把閻浮提當成印度,故有「大國十六小國二千」等語,但閻浮提並不是指人們所見的印度。因爲若是,則八萬四千由旬高的「須彌山」在那裏?小世界中的九山、八海、鐵圍山又在那裏?經中有說人類居住在南瞻部洲,又稱閻浮提之中。因此地球應該屬于閻浮提的一部份。依筆者的了解,大小乘經中所說的閻浮提是同一回事,都是小世界四洲中之一洲。佛教的小世界乃至叁千大千世界都是釋尊在人界以天眼所見(即以眼根眼識觀察,然後以人界的想蘊加以說明),南贍部洲中含有地球,此外大部份不是肉眼可見。至于須彌山,其他叁洲、九山、八海等都不是肉眼看得到的境界。故作者以自己都不是很清楚的事情,就判楞嚴是僞經,這是無知之論。

  

  楞嚴百僞原文二十九:

  經說:「五陰六入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按入之與處,本是一法,舊譯爲入,新譯爲處,如何分成兩句?亦猶舊譯爲陰,新譯爲蘊,豈可說一陰五蘊耶?其僞二十九

  

  《作者的異見》:

  經文中說的五陰就是五蘊之義。楞嚴經中所言之六入與十二處不是指同一件事,十二處舊譯爲「十二入」,但「六入」不是「十二入」!爲什麼有六入之說就是僞經?楞嚴經所說之六入是指當人的器官與塵境接觸時,最先分別之相,例如眼根與色塵接觸,最先分別者爲明暗二相,此稱爲「眼入」。作者不明此說,妄斷沒有六入之事而判楞嚴是僞經,這是作者不明所至。

  

  楞嚴百僞原文叁十:

  經于十八界中辨識與意同異雲:「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按意界之意本說意根,應是無間滅識。今乃專指思量末那,亦爲誤會。其僞叁十

  

  《作者的異見》:

  楞嚴經此段文字是:「又汝所明意法爲緣生于意識,此識因意所生以意爲界?或因法所生以法爲界?若因意生……,若無前法(塵境之義),意(意念之義)無所生,離緣無形,識將何用?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爲同爲異?」此中的「思量」非指末那識,只是說諸種能思量及了別之功用,此功用與意識心是同還是不同?作者把經文之思量當成末那,非經之義,乃作者之誤解所致。觀原經文中沒有與末那識相關之意即可知。

  

《楞嚴經不是僞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