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n="left"> 楞嚴百僞原文叁十一:
經說:「如室羅城迦毗羅仙。」按迦毗羅仙印度傳說居迦毗羅衛(見《本行集經》卷五),今乃撰爲室羅。其僞叁十一
《作者的異見》:
仙人會到處走動,住迦毗羅衛之仙人就不會去室羅城嗎?以此妄斷楞嚴之真僞乃小題大作。
楞嚴百僞原文叁十二:
印度種族與姓氏有異,剎利等爲族,頗羅墮等爲氏。今經以頗羅墮與剎利等並舉,不知分別。其僞叁十二
《作者的異見》:
經文是「如室羅城去河遙處。諸剎利種及婆羅門、毗舍、首陀羅兼頗羅墮、旃陀羅等,新立安居」,先舉種族再舉姓氏有何不可,例如我們說:那些客家人以及藝人周某、林某大家一起在唱歌,如此有何不妥,何況這種小問題就拿來判楞嚴是僞經,太過嚴苛了。
楞嚴百僞原文叁十叁:
六大之說源于六界,謂士夫色心之所本也。今經益以見大爲七。見本屬根,根即清淨四大爲性,安有別法?且大謂周遍,本經後說六根功德,叁根不遍,安得爲大?其僞叁十叁
《作者的異見》:
「大」是指性質之義,但與一般所稱的性質相比,它是較爲根本與普遍的性質。例如「地大」是指「堅硬」的性質,此爲物質的一種普遍與根本的性質,與「地大」有關的東西(即相狀)很多,如木頭、骨頭等皆是。楞嚴經所說的「見大」是指地水火風空識六大以外的「第七大」。由原經文可看出,它是指「意識心」的根本及普遍性質而言,與其相關的「相」即各種意識心,如認識某人等。楞嚴經認爲意識心的認知性質亦屬如來藏本具有的根本妙用之一種,故可稱爲「大」。其它經典也許未說,但有新論的經典與僞經不一定相等。畢竟經典是「指月」的指,各經典所論乃依衆生之根器與了解而演說,並沒有「定論」。目標只要指出月亮所在的正確方向(比喻)。若釋尊在今日說法,則經文中可能會有很多科學上的名詞或科學上的發現,甚至理論皆有可能。
楞嚴百僞原文叁十四:
識大中有見相之說,而以矚見明暗爲見,與通途所說見分不同,此乃不辨根識差別而然。其僞叁十四
《作者的異見》:
「識大」是說衆生的六種識(即眼識、耳識、……身識、意識)其根本與普遍的「性質」是能「認知」相關之塵相。如眼識能認知色相,耳識能了知聲相等。「識大」的相狀即六塵諸相,原經文中所說的明、暗、虛空等即「眼識大」之相。楞嚴經在卷叁中詳細說「識大」,但經文中沒有「見相」之文字,這是本文作者誤會而把唯識中的一些用語妄加附會之故。經文中說「見覺無知,因色空有」,「見覺」即是眼能認知(覺之義)色相之性質。經文中分析指出,見覺(或見精、見元)不離色空,也不是色空。見覺乃眼識與色空諸相「共同作用」的結果,非和合生、非自然生。這性質(即識大)也是如來藏本具之妙用。本文作者不明經文,以唯識之片語來說此經是僞經,不對。
楞嚴百僞原文叁十五:
經說富樓那問如來藏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按如來藏之名出于佛性。佛性謂如來種姓(玄奘譯《大論》中如來種姓,真谛皆譯爲佛性),如來藏謂如來胎藏,皆從淨法因邊立稱,其實則法性也。生死輪回固亦同依此性,如《勝鬘》說生死依如來藏等。然依與因異,爲生死因者,別有法在。《楞伽》所說「如來藏名藏識爲善不善法因」是也。故說山河大地依如來藏,理尚無妨,說如來藏生山河大地,則成顛倒。不知此義,故有富樓那問答一段。其僞叁十五
《作者的異見》:
這段文字在楞嚴經之卷四開頭。「如來藏生山河大地」是富樓那尊者所問,當然不是正確的話,釋尊接著的回答才是正確,釋尊「未說」如來藏生出山河大地。釋尊說山河大地是「無明」出現,使如來藏「蒙上陰影」而才有山河大地及有情衆生。也就是若沒有無明則不會有山河大地。雖然現起山河大地,但如來藏依舊「清淨本然」。就如同人忽然無故的戴上紅色眼鏡,眼前忽生紅色景物,但人的眼睛依舊未改變。本文作者把問題當答案,而由此就判楞嚴經是僞經,本人懷疑此位佛學大師是否詳讀楞嚴經?
楞嚴百僞原文叁十六:
《勝鬘》說生死本源無明住地。今經乃雲:「性覺必明妄爲明覺。」實則無明之迷,非以明彼覺而成迷,彼覺之明亦不能自明自覺,法性無我,無明我癡,豈爲明彼無我?無我理待般若而明,又豈自明覺者?徒弄文字,愈說愈迷。其僞叁十六
《作者的異見》:
此段文字出自楞嚴經卷四。經上說「性覺必明,妄爲明覺」。又說「若無所明則無明覺」。「無明非覺湛明性」。此文清楚說出「性覺」(即如來藏)必明(不垢不淨之義)。由于無中起妄想而成爲明覺。此無中所生妄想即「無明」,此無明無因(經文他處有說)。我們可以比喻爲明鏡原本光明,卻忽生起「擦拭」之妄想,此即無明,然後就動手擦拭,此即「明覺」。也就是「能明」。既有能明,就有「所明」(比喻爲鏡子可被擦拭)。能所既立,就有世界相續生起。原經文很清楚,明鏡不會因擦拭而更明亮或不明亮。但本文作者誤解經文之義,以爲「明彼覺而成迷(無明)」。不知如此清楚之經文何以會被誤解,而判爲僞經?
楞嚴百僞原文叁十七:
世界成劫之次第,大小通說,風依空,水依風,地依水(見《樓炭經》、《智度》七、《瑜伽》二等),地性堅凝,故稱金性地輪,本非別有金輪也。今經誤說金輪依風輪等。其僞叁十七
《作者的異見》:
此出自楞嚴經卷四,經文說「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又經中未提地輪,故可看出經中之金輪即他書之地輪,保持國土之用。楞嚴經所說世界生起次第是由空輪生風輪,然後依次生金輪(地輪)、火輪、水輪。此與本文作者所說空、風、水、地之次第不同,且本經提出火輪之說,作者未提。依筆者之所了解,智度、瑜珈二論皆來自樓炭經。之所以大、小乘有不同說詞,主要與修行見地有關。在修行上,可先回到「空性」中而起用,生起諸輪。羅漢與菩薩所證不同,故有不同說詞,這是筆者之見。本文作者以此判楞嚴經是僞經,乃先入以小乘爲正理,這是偏見。
楞嚴百僞原文叁十八:
五濁本就世界而言,故有劫濁,衆生濁等。今經納諸有情于惡慧爲見者,誤解爲覺知相識壽命爲命者,亦誤爲見聞失准,種種乖違。其僞叁十八
《作者的異見》:
五濁在小乘經典及一般常見之經論稱爲「五濁惡世」,這是指娑婆世界不好的相狀,包括世界之成住壞空,衆生有惡見、有煩惱、短壽等,這是就五濁惡世的「表相」而言,楞嚴經是探討這些表相的「成因」。因爲「相由心生」,楞嚴所講乃五濁的「心相」,此有何不對,本文的作者不明此理,故誤判是僞經。
楞嚴百僞原文叁十九:
經雲:「世爲遷流,界爲方位。」又雲:「過去未來現在爲世。」按以此釋世界,純依譯家錯解。實則世間之名出于破壞,何關遷流?又過未叁世,原系叁時,譯人改作世字,豈即世間?其僞叁十九
《作者的異見》:
文出于楞嚴經卷四「解結」之後。文中提到衆生世界與六根功德的關系。衆生世界不離時空,而衆生六根(應包括識在內)功用不離衆生心,衆生心亦與時空有關。世界之名在此應與今日所稱的「宇宙」同義。宇是空間、宙是時間。經說世是遷流,即時間之義。界爲方位,是空間之義。本文作者以己之見解爲依據判斷事情,這不是正理。
楞嚴百僞原文四十:
六根功德,或則八百,或千二百,此出《法華》。然據《聖陀羅尼大自在王經》,六根功德,亦得俱爲一千二百,《莊嚴經論》即本此說。無性《釋》雲:「因六根有執,則對境成礙,若清淨互用,無彼過失,即爲功德。」是則六根之功德,由于六根之清淨互用。而八百或千二百,本指成數,不可拘泥。今經乃附會叁世四方流變叁疊,曲爲之解。其僞四十
《作者的異見》:
本文作者所說「若清淨互用」、「亦得俱爲」等,這些是指在「特殊條件」之下的六根功德,但這些經典都未說明爲何有一千二百?爲何有八百?楞嚴經很清楚解出這些問題,這不是釋尊的佛智,有誰會如此清楚,請問本文作者或有緣讀者,你能如此說出嗎?楞嚴之所以要詳說原委、講因明理,主要因爲阿難尊者之多聞及疑惑,故不能如對一般人只說「本如此」,今日筆者在弘法亦如此,對高知識份子,必須盡量說道理,如何使其意識心能認同、了解。楞嚴經中釋尊之用心,筆者尊敬、感佩。
楞嚴百僞原文四十一:
經說「諸根非一非六,但于圓湛粘發見聞。」按此即本經四纏分妙明心爲視聽等之意,背覺合塵,說之爲粘(下文雲拔,更屬離奇)。實則妙圓明心六根法性,說爲一味則可,說爲一體則不可。豈有一渾沌心,可以剖六?圓明周…
《楞嚴經不是僞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