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经》不是伪经(三)

  《楞严经》不是伪经(三)

  我对吕澄先生「楞严百伪」的异见

  药师山紫虚居士

  

  (49)楞严百伪原文四十九:

  优波尼沙陀是数量极少之称,故经中较量常云优波尼沙陀分不及一。佛弟子并无此号(勘《中阿含弟子品》等皆不见此名),今杜撰以说色因圆通。其伪四十九。

  

  《作者的异见》:

  这段话是来自楞严经卷五:「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尼沙陀译为「色性空」之义。由此文看来,优波是尊者的姓。原来之名字不知,尼沙陀应是别号。且印度梵文译成中文时,很多人名有时很不清楚,何况如果又有别号,则中阿含弟子品也不一定找得到,由此断定楞严是伪经,似乎不妥。

  

  (50)楞严百伪原文五十:

  药王、药上,原系长者,施僧众药,发心成道,故以药为号(《观药王药上经》)今乃说为世间良医,口中尝药。其伪五十。(出自楞严百伪)

  

  《作者的异见》:

  楞严经上说:「无始劫来,为世良医」。《观药王药上经》上所说只是无始劫来的「某一世」,而楞严经上是说他们很多生如此,故不能因此说楞严经不对。

  

  (51)楞严百伪原文五十一:

  跋陀婆罗十六开士,《宝积》、《大集》皆说为在家菩萨。今经乃云:「于威音王佛所闻法出家」。又云:「今时从佛出家。」显与教违。其伪五十一。

  

  《作者的异见》:

  楞严经上对此文是说:「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由此文字可看出,他是在威音佛时出家,因妙触而成就得无学位。此中「从佛」与「彼佛」的佛是指威音佛,不是指释尊,文义甚明。成佛子住指今生是菩萨之义。此与《宝积》经等之说词无异,故不能以此误解楞严。

  

  (52)楞严百伪原文五十二:

  舍利弗遇马胜比丘说因缘偈发心出家,目连后因舍利弗而剃度,此为大小共说(《本行集经》四十一、《智论》十一等)。今乃撰为逢迦叶兄弟说偈出家。其伪五十二。

  

  《作者的异见》:

  其实是伽叶尊者先说此因缘偈,而马胜比丘后说,但小乘行人皆以为此为马胜比丘所说。

  

  (53)楞严百伪原文五十三:

  优波离从诸释子出家,亦为诸部共说(《本行集经》卷五十三)。今乃随佛逾城,观佛成道。其伪五十三。

  

  《作者的异见》:

  楞严经上这段文字是:「我亲随佛,逾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从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这一段话之义是说优波离当年出家时,自己学习释尊离城出家,降伏魔障、制诸外道及伏自身烦恼之成道心路历程,并遵从释尊所订之戒律仪轨,依律专修,而成阿罗汉。经文未说从释尊出家,故不可以此认定伪经。

  

  (54)楞严百伪原文五十四:

  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一段,经文窃取《法华普门品》加以开合。《普门品》但举应身种类,不释其义。今悉妄解,触目乖违。如原云辟支,今分为独觉、缘觉、又不似部行麟角。又自在天,原谓乐变化天,今乃释为游行自在,又原云小王,系人中王对轮王而则言者,今乃错解为四天王太子。至于人非人,原为八部总名(见《舍利弗问经》),今乃错解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诡异莫名。其伪五十四。

  

  《作者的异见》:

  辟支译为缘。一般解为十二因缘,其实亦含其他因缘,故楞严经有独觉与缘觉,本就如此。自在天人心想「变化自在游行十方」,与乐变化天之义相同。经中之四大天王太子身即普门品中之毗沙门。又人王是普门品的小王身。楞严经中所说人非人是八部所有一切人形与非人形之众生,此与普门品之义相同。楞严经与普门品所说没有不同,只是楞严比较偏向意义,此与伪经与否无关。

  

  (55)楞严百伪原文五十五:

  观世音本为观世自在之误译,自在,梵文云伊酰伐罗,旧误为娑伐罗,遂云音矣。然《普门品》中解释名义,犹谓观世人称名之音(梵无此语,但译人解之耳),尚与本名不相背谬。今经改为不自观音。又云:「今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是则应称世观音,何得为观世音耶?其伪五十五。

  

  《作者的异见》:

  原梵文之汉译应是观世自在之义。即此菩萨于世出世间诸法得自在无碍之义。汉文经典称为观世音,此乃菩萨因闻众生称其名号则出救渡,不是梵文误译。「不自观音」这一段是十四无畏之第一条「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此中不自观音是菩萨不以自己的意识心去观声音(指耳意识心之义)。「以观观者」是指由「本心」起观,观求助的众生(观音之义)。「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是指十方众生由于菩萨观众生(其之义)求助的声音,起神通救渡,故皆可得解脱。本文作者误会经义,故以为「世观音」,因此误判伪经。

  

  (56)楞严百伪原文五十六:

  观音之名,既是误译,耳门圆通,当然无据。且其重颂圆通云:「声无无灭,声有非生。」又云:「声性动静,非实闻无。」宛然通于外道声论,岂是佛说。其伪五十六。

  

  《作者的异见》:

  这一段相同文字是楞严经卷六,文殊菩萨总结二十五圆通时,对观世音耳根圆通之赞文,文中说:「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这段话是说:声音的性质有动与静两种,在耳闻时,即是有声与无声之义(在此,无声亦闻之性质)。但无声不代表没有闻性。声无之时,不是闻性因此而灭,声有之时,也不是闻性由此而生(即闻性乃本心之妙用,非关声尘),可能作者不明文义,故误判为外道声论之属。

  

  (57)楞严百伪原文五十七:

  安立道场,先说四戒,全同小乘,固无论矣。杀戒之中,佛本说三净肉,而撰为五比丘食有五,嚼食根茎叶花果,其类繁多。此即蔬菜而撰为婆罗门地草菜不生。至说比丘不服乳酪醍醐,《涅槃》卷七明言此是魔说,今乃诬为佛说。其伪五十七。

  

  《作者的异见》:

  释尊说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在楞严经中,把不见杀广说为不见杀、鸟残或自死,皆不见杀之义,此没有什么不对。其相关文字,楞严经说:「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假名为肉,汝得其味。」这一段话其义是说:「在有些草菜不生的土地上,比丘们得食五净肉,释尊会以神力加持这些食肉的比丘们,并替他们消业障。」这是为求文字美丽而产生的问题。此中「汝波罗门,地多蒸湿」应是「汝婆罗门,有些地方地多蒸湿」。至于「比丘不服乳酪醍醐」这一段文字来自卷六:「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棉、绢、帛及土靴、裘、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还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地中百谷足不离地」。这一段话我个人认为是当年翻译时误解所致。应该是说若能不食与不用这些东西,则可不受众生腥气所染,如此「有助于」出离三界(尤其是求生净土之人)。

  

  (58)楞严百伪原文五十八:

  盗戒中说修定人于佛前燃身烧指,可酬宿债,此正唐人陋习,律家所痛非者(《寄归传》四)。今乃撰为佛说。其伪五十八。

  

  《作者的异见》:

  此段文字亦可能是翻译文章时的误会所致,其实烧一指节是把手指在灯上烧一下,表示烧去一切偷盗业障之意,并不是释尊原经之意,释尊不至于如此不慈悲。经中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烦恼」,这是指世人因烧指一时发露偷盗业,释尊加持后,宿业(指偷盗业而已)消灭、故由此而生之烦恼得以解脱。因为唐人有烧指消业之陋习,所以当年为经润笔的人士就会有这种先入为主的误会。故也不能因此就说楞严经是伪经。

  

  (59)楞严百伪原文五十九:

  建立道场一段,窃取《陀罗尼集经:佛顶法》之文,恣意改窜,纰缪尤多(日本另有《大佛顶别行法》伪书一种,即合《集经》《楞严》而一之)。如云:「于道场中出入澡浴,六时不寐,经三七日。」按《集经》本说日日洒沐,坐卧净草,岂是不寐。今经杜撰,乃同邪道。其伪五十九。

  

  《作者的异见》:

  经文「六时行道」是指每日修法六座(即晨间、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一般每座时间约两小时,不是坐着一直不起。「如是不寐」指如此修法不贪睡、不昏沉,精进修行之义,不是邪道不睡觉而修之义。作者误会而判楞严经伪经,不合理。

  

《《楞严经》不是伪经(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