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经》不是伪经(三)▪P2

  ..续本文上一页  (60)楞严百伪原文六十:

  又云:「先取雪山白牛之粪以泥其地。」实则道场泥地,以不食糟豆犊粪为第一,无取雪山白牛,如必雪山,则他处道场,何缘建立?其伪六十。

  

  《作者的异见》:

  楞严经文所说「先取雪山大力白牛……以泥其地,若非雪山,其牛臭秽不堪涂地,别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以下,取其黄土、和上栴檀……十种,以除场地。」经中明讲不一定用雪山白牛之粪,不知作者何以误解而判伪经?

  

  (61)楞严百伪原文六十一:

  又云:「别穿平原五尺取土涂地。」实则应于道场本地掘去恶土,以好土填,乃合净地仪轨,岂唯掘他处哉?其伪六十一。

  

  《作者的异见》:

  道场并非一定要直接建在土地上,有时在楼上亦可建道场,如现在之人,在水泥场地上亦常建大法会之道场,在平原五尺地下取土和以香料,以此泥涂道场之场地,没有不合净地仪轨,不知作者何以有所误会而作伪经之判?

  

  (62)楞严百伪原文六十二:

  又云:「方圆丈六为八角坛。」实则曼荼罗通式,外方内圆(外方便于结绳。并辟四门),有八叶莲形,安得为八角?又坛量有八时、十二时法,何谓丈六?其伪六十二。

  

  《作者的异见》:

  此为楞严咒修法的坛城,为什么一定要如密宗的曼荼罗坛?作者强调坛城一定是外方内圆或八叶莲形,此不合理。坛城量度之法也不一定要如同密宗所说,故以此判楞严是伪经不合理。

  

  (63)楞严百伪原文六十三:

  又云:「坛心置莲花,安钵盛水。」实则坛心应安尊像(经下有悬像说。则是大曼荼罗,即应中安佛顶像)。今改置水,宛同水坛,亦非轨式。其伪六十三。

  

  《作者的异见》:

  此为密修之法,类似三昧耶曼荼罗,以法器等代表本尊。坛城中央是此坛本尊(在此为楞严咒本尊)安坐之处,若有佛像则可用,但有时没有佛像,则可用本尊特有法器、手印或种子字来表示,在本楞严坛中,本尊以莲花中安钵盛水之方式表示,没有什么不可以,不是作者认为水坛之义。故不能依此判楞严经是伪经。

  

  (64)楞严百伪原文六十四:

  又云:「八方八镜,十六莲华香炉十六器乳以为供养。」实则佛顶法,二七日中倍增供养,乃安十六华鬘,十八瓦水,八瓦牛乳,其数参差,非均十六。恣意改式。其伪六十四。

  

  《作者的异见》:

  此乃作者个人之知见,不一定是楞严坛之仪轨,不能依此判楞严经为不对。

  

  (65)楞严百伪原文六十五:

  又云:「中夜食时,焚烧酥蜜于小火炉以为供养。」实则中夜非行道时(见《大日经》卷七等)。又焚酥蜜应是二七日作法讫时,护摩仪式,今乃误为先设。其伪六十五。

  

  《作者的异见》:

  楞严经仪轨不一定与密宗之护摩仪轨相同,作者以个人知见判楞严经为伪经,此亦不合常理。

  

  (66)楞严百伪原文六十六:

  又云:「坛室四壁设佛菩萨像。」坛在室中(经云围坛行道,四周应有隙地),像悬坛外,此经忏坛式耳,安有如此曼荼罗耶?具云「十方如来」而止有东(阿)西(弥陀)二佛,余方名字,撰者盖不能举之也。其伪六十六。

  

  《作者的异见》:

  坛指中央之主坛(详见经文),主坛外之四壁设佛菩萨像有何不对?楞严坛就是如此。故不能依此判伪经。

  

  (67)楞严百伪原文六十七:

  又云:「当阳张释迦等像,观音、金刚藏安其左右。」实则佛顶另有尊像,不可但云释迦。又观音在右,金刚藏在左,乃是通式,今乃恣意颠倒。其伪六十七。

  

  《作者的异见》:

  经云:「当阳张卢舍那佛、释迦、弥勒、阿、弥陀。诸大变化观音形象(即变化身诸种观音圣像),兼金刚藏安其左右」。此坛正面所张贴之佛像为卢舍那等佛,两旁为观音与金刚藏,经文中没有「但云释迦」之语,其观音圣像可能有多尊,何以一定要如作者所言,观音在右、金刚藏在左之说,以如此来判他人之经是伪经,不合常理。

  

  (68)楞严百伪原文六十八:

  又云:「从三七日后端坐百日得须陀洹。」按陀罗尼所求悉地,有世出世,此下咒文全是世间悉地所用(参照《集经》、《大日经》卷七及《疏》),郑重说为成佛不谬,已为矛盾。至云「百日得须陀洹」,仍属小果,又何益于成佛?盖撰经者于此等分别全不明晰也。其伪六十八。

  

  《作者的异见》:

  依本人所了解,此咒之主要功用是请各种金刚或护法,以护持修法之用,至于修法之人成就须陀洹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将来再回心入菩萨道成佛,为何说无益成佛?作者不能以此而判楞严经为伪经。

  

  (69)楞严百伪原文六十九:

  《白伞盖陀罗尼》一篇系撰者别有所受,杂抄入经,较之当时流行之梵字本音译本(旧传为不空译,但《贞元录》记不空译籍最详,并无此种,殆系后人误归之不空耳),又较之西藏译本,讹略既多,句读尤谬 (另有考证),本不堪持颂也。且就咒文音译观之,与经大有出入(如咒译跢他伽多而经译怛闼阿竭;咒译婆伽婆,而经译薄伽梵;咒译萨怛多,而经译悉怛多;咒译勃地,而经译菩提;咒译阿刍鞞,而经译阿等) 。可证经咒之文非出一手。如认咒文有据,即可反证经文之出撰述,今乃有人以咒成经,谓其俱实,诚颠倒矣。其伪六十九。

  

  《作者的异见》:

  楞严经中的咒称为「悉怛多般怛啰」咒(即楞严咒)或翻为「萨怛多般怛啰」咒,此咒与「白伞盖陀罗尼」不是同一个咒语。大白伞盖咒的本尊是大白伞盖佛母,而楞严咒本尊是另一位如来(属密法),只是刚好咒名译成汉文,有些相同而已,其正确应是「悉怛多」,以别于「萨怛多」(汉译为白)。在楞严经中卷七开始,释尊教阿难可持诵「摩诃萨怛哆般怛啰无上神咒」,以去魔事消业障。还有一处说「持般怛啰咒」,此外,在开示咒语后,提到「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啰秘密伽陀,微妙章句」。经文中没有其他地方提到咒中之字句。经文中同时用「萨怛哆」与「悉怛多」各一次,可能是音译之笔误,至于本文作者以大白伞盖佛母神咒来非议楞严咒,那是作者误会,不能采用。也因此,不能以此判断楞严经是伪经。

  

  (70)楞严百伪原文七十:

  咒文有意义可寻者,为陀罗尼楞严经咒是也,今乃谓为伽陀 (颂)。又佛顶心咒谓短咒,大咒乃谓长咒(见《集经》。又一般通例如是),今乃混称为咒心。又建坛结界,供养祈求,咒本有别,今亦混为一谈。至于结界之法,较为繁杂,作者不能详知,遂使阿难有问,佛无其答。其伪七十。

  

  《作者的异见》:

  楞严经文说:「阿难,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啰秘密伽陀,微妙章句。」此中咒语名称是「悉怛多般怛啰」,秘密伽陀只是说此咒以颂的方式念出来,与咒义无关,咒心即修行者常用的「心咒」,很多咒语太长,修行持诵时不方便(例如修本尊观想之时),于是有用经文中最后两句为心咒,若得本尊加持,则与持全咒有相同之功用。作者不能以此就判楞严经是伪经。至于「结界」之法,作者拿密宗的方法来说释尊不能详细告诉阿难,以本人之了解,密宗在六、七世纪发展的一些仪轨,包括繁杂的结界方法,很多是当时一些佛教修行者自创之法,不是佛法。故不能说释尊没有回答结界之事。楞严坛仪轨本就如此,何用密宗那些复杂的结界仪轨。且作者认为楞严是伪经,故应该在密宗仪轨出现之后才有如此想法,这是作者先入之偏见。楞严是释尊所说,当时何来密宗结界布坛仪轨?

  

  (71)楞严百伪原文七十一:

  经说修行渐次,干慧之地四十四心。按干慧本是三乘共地之初地,正译应云净观,旧读净字修伽为修佉,故云干矣。《智论》七十四说,大乘干慧从初发心迄于顺忍(地前),小乘干慧亦迄暖法。今乃撰为十信之前,非小非大。其伪七十一。

  

  《作者的异见》:

  修行的渐次,各经讲法不同,有说四十四位就到佛地,楞严说五十五位才是佛地。楞严所说的干慧地是「欲爱干枯根净不偶,现前残质,不后续生......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息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这是指此生以后就不会再有男女情欲之事,是纯有智慧但未发菩萨渡生之心。楞严经菩萨果位的渐次由此开始才入「初信」。这比一般权教经典所说的信住位,要严格很多。依本人之了解,此种修行法是先依小乘法断男女情欲,再转入大乘修菩萨道。此处所说干慧地与作者所说的干慧地,二者境界不同。但经文也提到金刚后心的初干慧地,这是十一地等觉位的「觉」。(经文: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作者以「智论」等之说来判楞严伪经,不合理,楞严中释尊对某一类众生(主要对如阿难等已断淫欲者)开示此种修行次第,不一定与他经相同,此无过失可议。 (待续)

  

《《楞严经》不是伪经(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