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經不是僞經(一)▪P2

  ..續本文上一頁本心外現諸法,以悟到空有不二爲主。呂先生是「學者」,不知有此實修之法。故把圓覺經與楞嚴經中的修行大法,妄認爲是杜撰。

  

  楞嚴百僞原文十二:

  阿難共諸釋種出家,由于王命,時猶童稚,本無發意(《中阿含》叁等),今經中乃有見佛叁十二相渴仰剃落等語,發生七處征心一大段,豈非杜撰?其僞十二。

  

  《作者的異見》

  阿難小時候無知對出家並沒有興趣,但其長大成人之後,見本師佛之種種殊勝行,因此發大心,此有何不對?

  

  楞嚴百僞原文十叁:

  經說:「衆生輪回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此常住心,即後所雲如來藏心妙真如性,實則法性假名心也(《莊嚴論》卷叁)。法性之常,謂無我理,有佛無佛,恒不變易,豈別有體堪言住耶?臆想立言,其僞十叁(此常住真心說,爲後世誤解佛法之本,應辨)。

  

  《作者的異見》

  常「住」的住是表達「不變恒常」之義,衆生的體性(真如、自性等)不可形容與言說,不能以我們的意識心加以描述,但其特質常以「相似」來表達,故以「常住」形容此性質有何不對?此即「言诠真如」之義,亦「指月」之義。呂先生不明此理,以其爲「僞經」是不明之因。

  

  楞嚴百僞原文十四:

  「佛告阿難,有叁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按大佛頂是密法尊相,如何連首楞嚴以成一詞(首楞嚴,意雲健行。不可雲佛頂健行也)?又首楞嚴叁昧是十地菩薩所得(見《首楞嚴叁昧經》卷上),豈爲最初方便?問答不符。其僞十四。

  

  《作者的異見》

  這句話應寫爲「佛告阿難,有叁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楞嚴義爲「健行」,指超出一般之行,在此指「超凡之定」。「首」是各種禅定的「首」,也就是至高無上的定。大佛頂是「形容」此定的不可思議,如佛頂之不可見。因此,這段文字只是釋尊告訴阿難,有一種禅定,它是不可思議、超出凡行的大定,是一切禅定的最上者。呂先生似乎解釋不對。

  

  楞嚴百僞原文十五:

  經說:「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按佛法有自性涅槃而無自性菩提,無始之言,實爲臆造。元清淨體,應指法性,法性爲法所依,非能生法。今說能生諸緣(經卷二,諸緣謂色心),亦出杜撰。其僞十五。

  

  《作者的異見》

  經雲「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這段文字的詳細解釋請見筆者所譯的楞嚴經白話注解(法成出版社印行)。菩提是指如來藏的妙功用(由空性出),元清淨體是指如來藏原本清淨(指不垢不淨之義)。

  由于無始無明的出現(無明出現是沒有原因的),如來藏外顯功能有所改變(如人忽然戴上有色眼鏡,所見皆與前不同),這就是衆生狀況的識精元明(指八識身、五蘊身之類)與其所覺所見的各種相狀、各種心理覺受等。呂先生不明此文之理,而誤以楞嚴經是邪說是杜撰!

  

  楞嚴百僞原文十六:

  經雲:「執分別所了爲心。」又雲:「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按此分別影事,竊取《深密》分別所緣影像所緣境事之名,原意謂識所緣唯識所現也。佛法說境從心,不聞說心從境,如何分別離塵無體?其僞十六。

  

  《作者的異見》

  呂先生認爲楞嚴經雲「執分別所了爲心」及「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是偷取「解深密經」,這是毫無根據的話。楞嚴經這段文字是說若執著意識心(分別所了之義)爲真心,那是不對的。經文所說「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這段文字是說意識心是不能離塵境而存在的。我們六根與六塵接觸之後就生起各種意識心,例如眼見花,則由花的塵境(也許是一堆分子)、眼根、眼識、大腦皮質的記錄、第七識、第八識及第六識等「共同作用」,最後産生「花的認識」,這是眼意識心。又例如我們接觸到地板,産生「硬的認知」,這是身觸所生的意識心,詳細情形,請參考筆者在藥師山通訊上的文章(注:通訊第25期)。這些意識心,我們誤以爲是真心,其實它是「離塵無體」。經文中所稱「分別影事」就是指「意識心」之義。

  呂先生對此可能不甚明白,至于「唯境從心,不能心從境」這種講法與本經文無關。本經文中沒有「從」之義。只有「共同作用」而形成意識心(即分別影事等)之義。呂先生不明經意,以己知見判原經是僞經是不對的。

  

  楞嚴百僞原文十七:

  經雲:「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爲法塵分別影事。」按見聞覺知乃六根功能,根塵相對而有分別,既滅意根(知),何有法塵分別?若猶有知內守幽閑,徒成戲論。其僞十七。

  

  《作者的異見》

  原經文「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是說修行者若「定于「木頭空」之中,那種「空」還是屬「意根妄想所生的意識心」(即法塵分別影事之義)。經文「滅」知不是指真滅,只是意識心起「不生有之念」而己,呂先生可能誤解經文之意,認爲滅意根(知)就不會有法塵分別,但經文之義是指意識心不起任何「有」之意念叫滅知,此非真滅之義。呂先生以此誤會之知見而判楞嚴是僞經,這是誤中之誤!

  

  楞嚴百僞原文十八:

  經雲:「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按心有真妄,爲此經得意之筆。尋其本意,真心謂法性心,此即假稱爲心,非亦有分別也。且法性與法不得相離,即法性心亦應爲法所依(如《中邊》空性爲虛妄分別所依),如何得離前塵獨有此性?其僞十八。

  

  《作者的異見》

  楞嚴經上說「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此是說明真心的性質。般若心經上說:真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且不是「空無」,但其真實是不可說不可形容,離前塵有分別性即此意。此「分別性」即表真心之非空無,離前塵即表真心不屬意識心層次。當然,在此「分別性」是屬「言诠真如」、「指月」等的意義,不是「真心」有意識心層次的「分別性」存在,這一點由文章中很容易看出,呂先生卻誤會經文之義,誤認爲經文是指真心有分別性!世間諸法不離衆生的意識心,但經文之「分別性」不是指意識心,其理甚明。呂先生以其誤解而判楞嚴是僞經,此亦誤中加誤。

  

  楞嚴百僞原文十九:

  經解客塵:「不住名客,搖動名塵。」按突如其來爲客(藏文譯爲突然),塵爲塵垢,狀其不淨,豈是動搖(經後文因動搖生出動久發勞一段妙文,更覺支離)?望文生義。其僞十九。

  

  《作者的異見》

  經文雲「不住名客,搖動名塵」,呂先生認爲塵是指塵垢(不淨之義),不應該是搖動,由此判定此是僞經。但看原經文所說:「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爲客義。又如迒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筆者不知道,呂先生如何認爲「塵」不該是指搖動的塵埃而是指塵垢?經文「不住名客,搖動名塵」只是在「解釋」真心具有「不動不靜」的不可言說性質。如此清楚之語詞,不知呂先生何以由此文而判楞嚴是僞經?

  

  楞嚴百僞原文二十:

  經言:「迦旃延毗羅胝子鹹言,此身死後斷滅。」又言:「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後斷滅。」按迦旃延等,是六師外道,通途皆說(《沙門果經》等)迦旃延與末伽黎俱說自然解脫,豈是斷滅?毗羅胝子立不死矯亂論,亦執一邊。經文杜撰。其僞二十。

  

  《作者的異見》

  經文「迦旃延毗羅胝子鹹言,此身死後斷滅」,這一句話應該是潤筆的文人弄錯意之故。據筆者了解,此句應是「迦旃延、毗羅胝子鹹言,人死後沒有不生不滅的自性存在」。他們把不生不滅誤爲斷滅。筆者認爲,以楞嚴經作者的「功力」(假如是能作此僞經的話),不可能不知六師外道的事情,但中國參與潤筆的文人就不一定熟知六師外道之事,故有此誤會。

  (待續)

  

《楞嚴經不是僞經(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