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本心外现诸法,以悟到空有不二为主。吕先生是「学者」,不知有此实修之法。故把圆觉经与楞严经中的修行大法,妄认为是杜撰。
楞严百伪原文十二:
阿难共诸释种出家,由于王命,时犹童稚,本无发意(《中阿含》三等),今经中乃有见佛三十二相渴仰剃落等语,发生七处征心一大段,岂非杜撰?其伪十二。
《作者的异见》
阿难小时候无知对出家并没有兴趣,但其长大成人之后,见本师佛之种种殊胜行,因此发大心,此有何不对?
楞严百伪原文十三:
经说:「众生轮回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常住心,即后所云如来藏心妙真如性,实则法性假名心也(《庄严论》卷三)。法性之常,谓无我理,有佛无佛,恒不变易,岂别有体堪言住耶?臆想立言,其伪十三(此常住真心说,为后世误解佛法之本,应辨)。
《作者的异见》
常「住」的住是表达「不变恒常」之义,众生的体性(真如、自性等)不可形容与言说,不能以我们的意识心加以描述,但其特质常以「相似」来表达,故以「常住」形容此性质有何不对?此即「言诠真如」之义,亦「指月」之义。吕先生不明此理,以其为「伪经」是不明之因。
楞严百伪原文十四:
「佛告阿难,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按大佛顶是密法尊相,如何连首楞严以成一词(首楞严,意云健行。不可云佛顶健行也)?又首楞严三昧是十地菩萨所得(见《首楞严三昧经》卷上),岂为最初方便?问答不符。其伪十四。
《作者的异见》
这句话应写为「佛告阿难,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楞严义为「健行」,指超出一般之行,在此指「超凡之定」。「首」是各种禅定的「首」,也就是至高无上的定。大佛顶是「形容」此定的不可思议,如佛顶之不可见。因此,这段文字只是释尊告诉阿难,有一种禅定,它是不可思议、超出凡行的大定,是一切禅定的最上者。吕先生似乎解释不对。
楞严百伪原文十五:
经说:「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按佛法有自性涅槃而无自性菩提,无始之言,实为臆造。元清净体,应指法性,法性为法所依,非能生法。今说能生诸缘(经卷二,诸缘谓色心),亦出杜撰。其伪十五。
《作者的异见》
经云「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这段文字的详细解释请见笔者所译的楞严经白话注解(法成出版社印行)。菩提是指如来藏的妙功用(由空性出),元清净体是指如来藏原本清净(指不垢不净之义)。
由于无始无明的出现(无明出现是没有原因的),如来藏外显功能有所改变(如人忽然戴上有色眼镜,所见皆与前不同),这就是众生状况的识精元明(指八识身、五蕴身之类)与其所觉所见的各种相状、各种心理觉受等。吕先生不明此文之理,而误以楞严经是邪说是杜撰!
楞严百伪原文十六:
经云:「执分别所了为心。」又云:「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按此分别影事,窃取《深密》分别所缘影像所缘境事之名,原意谓识所缘唯识所现也。佛法说境从心,不闻说心从境,如何分别离尘无体?其伪十六。
《作者的异见》
吕先生认为楞严经云「执分别所了为心」及「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是偷取「解深密经」,这是毫无根据的话。楞严经这段文字是说若执着意识心(分别所了之义)为真心,那是不对的。经文所说「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这段文字是说意识心是不能离尘境而存在的。我们六根与六尘接触之后就生起各种意识心,例如眼见花,则由花的尘境(也许是一堆分子)、眼根、眼识、大脑皮质的记录、第七识、第八识及第六识等「共同作用」,最后产生「花的认识」,这是眼意识心。又例如我们接触到地板,产生「硬的认知」,这是身触所生的意识心,详细情形,请参考笔者在药师山通讯上的文章(注:通讯第25期)。这些意识心,我们误以为是真心,其实它是「离尘无体」。经文中所称「分别影事」就是指「意识心」之义。
吕先生对此可能不甚明白,至于「唯境从心,不能心从境」这种讲法与本经文无关。本经文中没有「从」之义。只有「共同作用」而形成意识心(即分别影事等)之义。吕先生不明经意,以己知见判原经是伪经是不对的。
楞严百伪原文十七:
经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按见闻觉知乃六根功能,根尘相对而有分别,既灭意根(知),何有法尘分别?若犹有知内守幽闲,徒成戏论。其伪十七。
《作者的异见》
原经文「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是说修行者若「定于「木头空」之中,那种「空」还是属「意根妄想所生的意识心」(即法尘分别影事之义)。经文「灭」知不是指真灭,只是意识心起「不生有之念」而己,吕先生可能误解经文之意,认为灭意根(知)就不会有法尘分别,但经文之义是指意识心不起任何「有」之意念叫灭知,此非真灭之义。吕先生以此误会之知见而判楞严是伪经,这是误中之误!
楞严百伪原文十八:
经云:「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按心有真妄,为此经得意之笔。寻其本意,真心谓法性心,此即假称为心,非亦有分别也。且法性与法不得相离,即法性心亦应为法所依(如《中边》空性为虚妄分别所依),如何得离前尘独有此性?其伪十八。
《作者的异见》
楞严经上说「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此是说明真心的性质。般若心经上说:真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且不是「空无」,但其真实是不可说不可形容,离前尘有分别性即此意。此「分别性」即表真心之非空无,离前尘即表真心不属意识心层次。当然,在此「分别性」是属「言诠真如」、「指月」等的意义,不是「真心」有意识心层次的「分别性」存在,这一点由文章中很容易看出,吕先生却误会经文之义,误认为经文是指真心有分别性!世间诸法不离众生的意识心,但经文之「分别性」不是指意识心,其理甚明。吕先生以其误解而判楞严是伪经,此亦误中加误。
楞严百伪原文十九:
经解客尘:「不住名客,摇动名尘。」按突如其来为客(藏文译为突然),尘为尘垢,状其不净,岂是动摇(经后文因动摇生出动久发劳一段妙文,更觉支离)?望文生义。其伪十九。
《作者的异见》
经文云「不住名客,摇动名尘」,吕先生认为尘是指尘垢(不净之义),不应该是摇动,由此判定此是伪经。但看原经文所说:「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迒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笔者不知道,吕先生如何认为「尘」不该是指摇动的尘埃而是指尘垢?经文「不住名客,摇动名尘」只是在「解释」真心具有「不动不静」的不可言说性质。如此清楚之语词,不知吕先生何以由此文而判楞严是伪经?
楞严百伪原文二十:
经言:「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又言:「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断灭。」按迦旃延等,是六师外道,通途皆说(《沙门果经》等)迦旃延与末伽黎俱说自然解脱,岂是断灭?毗罗胝子立不死矫乱论,亦执一边。经文杜撰。其伪二十。
《作者的异见》
经文「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这一句话应该是润笔的文人弄错意之故。据笔者了解,此句应是「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人死后没有不生不灭的自性存在」。他们把不生不灭误为断灭。笔者认为,以楞严经作者的「功力」(假如是能作此伪经的话),不可能不知六师外道的事情,但中国参与润笔的文人就不一定熟知六师外道之事,故有此误会。
(待续)
《楞严经不是伪经(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