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果入自心。”
在講法時,以詞句、比喻和實修叁種方式講解,對聞法者全面理解法義會有極大的幫助。
在漢地,有一位學禅宗的弟子來見我,他說:“禅宗的見解是一切都在沒有修與無修之分別的大平等中,那麼成佛之後還有什麼可做的呢?”我告訴他:“成佛具有自利利他的無量功德。”他又問:“度盡衆生時又如何呢?”我說:“正是由于你不通達禅宗本義,才會有如此疑問,你可知衆生是如何産生的嗎?”(此處衆生不是僅指六道衆生外在的形象,而是其內在自心的心念)若不知心念如何産生,就不會明白度衆生的含義。禅宗法義極爲深奧,但是要看對不對根器,如果將此法授予一無智慧之人,並且沒有善知識開示的話,就很容易流于“狂禅”。因爲佛傳授八萬四千法門中,第一個法就是因果緣起,狂禅者聲稱無有因果,豈非佛門敗類!昔阿底峽尊者之弟子仲敦巴在一次大法會上指著一位年幼沙彌告訴大衆:“當這沙彌年長後,世間將出現許多撥無因果的狂見者,那時,由此沙彌告知世人,這些都是邪魔加持,這是我仲敦巴所遺教言。”若將此法傳予上等根器者,則如六祖大師等,可迅速成佛。所以,修法者一定要把“行道過程”和“所證果位”區分清楚,依自己的根器及修法的能力而行持,若將佛的證量安立在凡夫行道中,則必定是錯誤的!吾等導師蓮花生大士說:“所證見解廣大如虛空,取舍因果細微如粉末。”明白此道理,才會懂得無論修持哪種法門,觀修共同外前行必不可少!
首先,應當思維暇滿難得。如不思維人身難得,則必不能生起修法之心,所謂難得之人身,是指八閑暇和十圓滿之珍寶人身。如頌雲:“地獄餓鬼及旁生,邊鄙地及長壽天,邪見不遇佛出世,喑啞共爲八無暇。”地獄、餓鬼、旁生及長壽天中,即是“非人四無暇”,感受無量無邊的痛苦,或是在無思無想中虛度光陰,故而無有空閑修法;若不幸生于邊地、具邪見、逢暗劫或爲喑啞者,即是“人中四無暇”,也是無緣修法。依以上詳細觀察,則知自己已遠離此八無暇。繼續觀察十種圓滿,如頌雲:“得人中生根具足,業際無倒信佛法,如來出世並說法,教法住世入聖教,爲利他故心悲愍。”如今自己生而爲人,諸根不缺,且生于佛法弘傳之地,而自己對因果深信,不做十不善業,對佛法也具一定信心,此即爲“五自圓滿”;又思維如來已出世,並且宣講種種法門,佛法尚住人間而未隱沒,如今自己有幸得入佛陀教法中,並且已被殊勝成就的善知識攝受,如是“五他圓滿”已經具足,如是思維慶幸自己已得十八種珍寶人身,應當努力行持正法。
在密法中,將此暇滿人身分爲外、內、密叁相圓滿而講授。“外相圓滿”是指已得上師攝受,此並非僅是指在上師前獲得傳承、摸頂、賜法名等等,而是上師把密意中的一切傳承與解脫竅訣傳授予你,這才爲得上師圓滿攝受。“內相圓滿”是指自己六根圓具不缺。若盲或聾,則不能親睹善知識形象,或親聆教法;尤其是心識狂亂者,更不知取舍因果,故而無從修法。“密相圓滿”是指自相續生起出離心及信心。所謂“出離心”是指因了知六道輪回之痛苦且又毫無實義,因此,希求解脫。“信心”是指對善知識及佛陀教授的無欺因果法産生深信,故而皈依佛門、行持善法。攝如海善法之精華,易行而不勞者,即發修持信心。因爲,一切善法、功德悉皆聚集于信心之中。如《華嚴經》雲:“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對叁寶的信心就是最殊勝的善法、最寶貴的功德,能令凡夫超越輪回、直趨涅槃。昔時老太婆把狗牙當作佛牙至誠禮敬,最終獲得解脫。古今衆多不懂經教的念佛人依靠對阿彌陀佛的真實信心持誦名號,命終即得往生佛國淨土。凡是修法有成者,無非具信心之人。在密宗的修行中,尤其重視培養信心,大圓滿更是如此,信心即是大圓滿的見、修、行、果;信心圓滿即爲大圓滿。設若精通如海之顯密經典、具備移山倒海的大神通、攝受人與非人弟子多如黃河泥沙,其功德尚不及心生誠信的百分之一。是故當知,倘若證得出世間禅定,其妙力必然呈現信心、慈悲心、出離心等不共的功德。在行道中信心逐漸生長,即爲正道之標志;圓滿的信心也是證得果位之特征。總之,信心赅括萬善,乃出世之根本。是故勸諸善信;修善即修信。此外、內、密叁相圓滿實已包含了八無暇與十圓滿。除此之外,亦應以因、喻、數叁種方式思維人身之難得。
首先,觀察人身難得之因。守持清淨之戒律是獲得人身的根本(戒律包括:小乘別解脫戒、大乘菩薩戒及密乘叁昧耶戒),大恩上師教言中說:“諸佛稱贊淨戒律,根本教法律寶藏,如何教導遵照行,獲得善趣戒爲本。”因此,我們應當勵力持戒,如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護持淨戒。此外,惟有在行道過程中圓滿六度,並發願獲此人身者,方能獲得如珍寶般的人身。
其次,觀察人身難得之喻。佛經中曾說:假使叁千大千世界變成一片汪洋大海,海面上飄浮著一個帶孔的木轭;海底有一只盲龜,每百年浮出海面一次。這木轭之孔與盲龜之頸相遇是極其困難的,而獲得暇滿人身則較此更難。寂天菩薩說:“如海中盲龜,頸入轭木孔,人身更難得。”佛經亦雲:“如針尖堆豆,一粒亦難留。”在這無盡的生死長河中,我們竟能獲得人身,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還有什麼理由虛度人生呢?
最後,觀察人身難得之數。如經雲:“地獄衆生猶如大地微塵;餓鬼衆生猶如恒河沙;旁生猶如酒糟;阿修羅猶如漫天大雪;而人及天人僅僅象指甲上的微塵一樣。”人道衆生本已稀少,對佛法産生信心而進入正道修法的,則少之又少。這樣細致地觀察後,回憶自己走過的人生曆程,大部份時間都在昏沈無意義中度過,而又有多少時刻在行持善法呢?如果一生都如此,那麼“惡趣”決定是大家的歸宿。如果讓這麼寶貴的人身成爲墮入惡趣之因,那還有比這更愚癡,更讓人心痛的嗎?《入行論》中說:“已得此閑暇,我若不修善,除此更無惑,除此更無癡。”因此,唯有努力行持善法,才能不枉此生。
既然我們已得到如此寶貴人身,接踵而至的就是壽命無常。此寶貴人身是常、還是無常呢?每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趨向死亡,壽命唯減無增,死魔隨時有可能出現在自己眼前,誰也無法肯定何時死亡?死于何處?這是世間任何人都無法逃避的事實。那時候,肉身終將成爲骨灰,我們生命的價值又體現于何處呢?就在于依賴此身創造的功德善業之中。因此,心可以指揮身造種種業,常人臨終時身心分離,依諸業力牽引心識再度重生。即生修持出世間功德都就能超出輪回。行善積德者可投生善道,此外只剩下墮落之途惡趣。有人說:死亡是大自然的規律,每一個人都會死的,沒有什麼稀奇的。然而,一旦死主降臨于自己身上,這從未有過的痛苦,又有多少人能坦然承受呢?那時,只有雙手抓胸,欲呼無力,世間一切離自己遠去,豈不悲慘!如今有些修行者不精進修法,懈怠終日,就是被“不可能死”的妄念所蒙騙。大恩上師于《甘露妙音》中說:“五濁惡世衰敗時,住世久長難決定,親戚財富自身等,須知終當別舍離,不修死緣無定時,臨終必要法無成,故應觀修死無常。”因此,一個修行者若能天天觀修壽命無常,精進心自然具足。
壽命是無常法,誰能肯定自己明年還在這世間?也許明天就是來世。一提及死亡,大家都認爲不可能是自己,然而噩運就在意想不到的時候降臨了。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一夜死了30多萬人,而這些死去的人,又有誰會想到自己將會在當晚離開人世呢?當今世界戰爭不斷,恐怖事件頻生;飛機墜毀,火車出軌。這是曆曆在目的畫面,難道還不足以讓我們體會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常嗎?現今不了解佛教者言:你是相信佛教的,我是不相信佛教的,這完全是一個愚癡的詞句!信與不信,最終都要面臨死亡是無法逃避的事實,因臨終是每一個有情衆生必經之道。因此,于自由自在的有生之年,我們一定要珍惜時間,善用此無常之軀勤修菩提道,才不辜負獲得一次暇滿人身。
無常不在遙不可及的地方,就在自己呼吸之間。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回憶自己的童年、青年時代,會覺得彷佛刹那間就到了老年的今天,而殘余的生命又能維持多久?人生如白駒過隙,瞬間即逝,但是也只有獲得人身,才有機會修法成佛,這是千劫萬劫修善法所得之果報。當我們慶幸獲得超勝于如意寶一樣的人身時,又可曾想到死亡之無常到來時將如何面對?世間一切良辰美景又有什麼利益呢?唯一救度自己的只有佛法,精進修法是唯一出路。上師于《頌揚妙音》中說:“懈怠能讓淨善隱,精進無惰善男子。”有人說利益衆生才是應作的選擇,但一個尚不能自利的人又如何去利他?一個連自己都不憐憫的人,又怎會對衆生生起大悲心呢?
亞青寺大恩上師妙音龍多加參高樹無上大圓滿實修法幢,他老人家每次傳授顯密法要時,都要宣講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這無論對于初學者還是修行多年的行者都有極大的利益。我本人一直把這兩種觀修當作勝義見解對待,因觀修這兩種法可證得勝義之見,若舍此二法則永無獲證之時。帕當巴尊者說:“若相續中生起此無常,初爲入法因,中爲精進鞭,最終證得光明法身。”米拉日巴尊者也說:“吾初畏死入深山,數數修習死無定,已獲無死本堅地,此時遠離死畏懼。”因此,時時憶持無常,相續中不離畏死之念,自然能精進修法,今生後世必獲安樂。
只要對這些道理認真思索,就會深深體會到佛法的珍貴,因爲佛法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實相,能引導衆生到達永恒喜悅的解脫地。若舍棄了佛法,就只有痛苦地在輪回中永無休止地漂泊。
我們知道由于發心的善惡,致使身語意叁門造作了善惡業,從而牽引衆生投生于善惡道,形成六道輪回。衆生漂泊于輪回中,猶如蛆蟲生活于糞便裏,實在毫無安樂可言。其中,叁惡道的痛苦是非常劇烈的。如果我們前生與地獄、餓鬼等衆生同類,其遭遇簡直是不堪回首,只不過現在我們暫時忘記罷了。只有從《地藏經》等經論中,得以大概了知。我們可現量觀察畜生道,它們爲了生活,互相殘殺、吞噬,時刻要躲避危險的天敵;有的被人類豢養,失去自由;有的進入屠宰場,面臨人類殘忍的宰殺。千千萬萬家庭裏的菜刀、油鍋,就是畜生道的刀劍地獄、熾燃地獄。這些旁生昔日曾經作過我們的父母親友,現在卻淪落到了這種地步,實令人悲憫不已……。即使一只小小的昆蟲,也在向往“離苦得樂”,它們不是每天在爲飲食奔波嗎?它們不也在追求異性的歡心嗎?受到傷害時,它不也在哀號、抽搐嗎?由于沒有認識自心的本性,在迷惑愚癡中造下了種種惡業,當果報成熟時,披毛戴角,淪爲飛禽走獸,因果的法則誰也無法抗拒啊!!!
最後,再看叁善道,他們因善業、禅定等因緣而存在,本質依然不離痛苦。我們生爲人類,號稱“萬物之靈”,是往昔五戒十善等因成熟所致。現在又創造了發達的物質文明,按說應該擺脫了痛苦,但事實並非如此!回憶一下從小到現在,你對所謂的“幸福快樂”有多少領受呢?它們是否刹那變化以至消失得無影無蹤呢?何況生、老、病、死,人人難免;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諸苦更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尤其現代社會中,人類既面臨心靈的迷茫與價值觀的失落,又身不由己被金錢與欲望操縱,此中的痛苦,可謂前所未有。阿修羅又稱“非天”,多福報而少德行,未能調服自心故,常生苦惱,對上界天人的福報受用極爲嫉妒,于是發動戰爭,爭鬥不休,無有甯日。天人中以欲界層次最低,但具有種種受用,人間根本無法比擬。然而聲色之欲易令天人放逸自恣,不知不覺中天福享盡,臨終時感受極大痛苦,直趨惡趣。色界和無色界的天人,在數萬大劫的禅天定中空耗光陰,仍然無法從叁根本苦中解脫,惡業成熟同樣會墜叁惡道。
六道衆生的形色及生存環境千差萬別,但衆生都具有能了知的心識,在這一點上可說是相同的。在沒有徹底認清自心的本來面目以前,衆生都束縛于輪回中,承受著各種痛苦。
學佛者對業力因果生起信心,對輪回痛苦生起定解,並不意味著悲觀消極,而是勵力斷惡修善,精進求取解脫。現在一些人不了解佛教,以爲沒落失意者才學佛,或者認爲接受佛法後必須放下一切、舍棄工作與家庭等,這些看法略有偏頗。自古以來,像釋迦牟尼一樣厭棄輪回,發心爲自他利益而入深山苦修,固然是卓爾不群的大丈夫,但並非人人都能如此。故我等導師釋迦佛宣講八萬四千法門,密意如此。如一個普通人僅僅對佛法生信,就已相當了不起。在這基礎上,隨力修行,例如根據自身條件,受持叁皈依、五戒,甚至僅僅是不殺生,也能獲得無量功德,增上今生後世的安樂,究竟解脫一切輪回痛苦。
上面所講四種共同外前行,是一切解脫法必不可缺的基礎,應當認真觀修。尤其是行者無論修學何種法門,都應具足前行要義,此爲一切成就者所共許。
《爲何修法和如何修法之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