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修法和如何修法之开示
普巴扎西仁波切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 印度金刚座北方的高原藏域,是大悲观世音菩萨主化之地,顺应该土生民的淳朴根性,诸佛菩萨化现的善知识总是像夏雨冬雪般适时降临。大圆满历代祖师,均以完美的证悟、渊博的学识、朴实的风范而受到各个教派的普遍尊崇。如大恩根本上师于《甘露妙音》中云:“极密无上窍诀法,乃诸宗论之极顶。”修行者若于此殊胜深奥之道理仅留于表面文字,不求甚解,对于佛教理论的通达与实证,将无所裨益。如上师教言中云:“内中增益未断除,仅随词句无精华,如实乃诸佛密意。”所以,在日常修法时,只有深入细致地思维抉择这些道理,多向自己问几个“为什么”,反复辨析,直至获得定解。惟有如此,方能遣除理论上的疑惑,增上修法之功德。 总之,修行者必须认识两个基本前题:为何修法和如何修法。对“为何修法”有了深刻明确的认识后,才会全身心地投入修行中。首先,我们平静理智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每一个生活于此世界者,其所做任何一件事情,不论是有意或是无意;不论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不论是充满激情还是消极低迷,究竟是为了什么?答案只有一个:追求幸福。追求幸福的动机潜藏在我们一切行为的背后,没有人愿意只为了痛苦而去做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事,虽然世间的一切作为都以此为原动力,而出世间的修行者,所追求的不仅是自己,同时也是为他人的永恒安乐。为达到各自梦寐以求的理想,不同的人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 一个努力追求世间幸福之人,他必须构筑美满的家庭,寻求适意的工作,赚取丰足的钱财。这一切固然能够带来短暂的快乐,但是,是否能支撑起所谓的“幸福大厦”呢?当一个家庭破裂的人听到“家”这字眼时,无疑是在尚未愈合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正是从前的幸福酝酿了现在的刻骨伤痛。当一个重危病人在生命最后一刻奄奄一息、苟延残喘时,就算将全世界的财富都堆积于他面前,所有的亲友都伸出援助的双手,这又如何能改变即将到来的悲惨结局?在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剧痛过后,人们只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构成世间幸福的所有元素,其实是如此脆弱,而人们却不加思索地认为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并执拗地追求着“稍纵即逝的”幸福。正如上师于教言中所说:“总之有为法无义,特别浊世之财友,世法未见信赖处,犹如戏法不可信。”当然,向往幸福的动机本是无可厚非的,而人们采取的手段却如此的拙劣,最终只能是深陷痛苦的泥潭,难以自拔。 一个希求出世间永恒幸福的修行者却不如此,他深知人们的所作所为均离不开自己的身、语、意三门,显然,三门中“心”为根本,占主导地位。如果不是心在起作用,人们将不可能感受到痛苦、体验到快乐。可通过以下观察而知:如果一切痛苦仅由外境而生,那么一个人在甲地感受的痛苦,到乙地时,就应该消失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那么,痛苦是否由内三门而产生呢?我们知道单单身体是无法产生痛苦的,否则,尸体也应当仍有痛觉;语言本身也是不会产生痛苦的,若仅仅由语言就能生起痛苦,那么,播放录音机时,声音便成为痛苦之源了。因此,三门之中唯有心才是产生痛苦的根源。《入行论》云:“实语者佛言,一切诸畏惧,无量众苦痛,皆从心所生。”可见,“心”才是一切痛苦之源!换言之,不去调整心永远调整不了痛苦。为此,在出世间修持过程中要调整心、证到心之本体,才能得到永恒不变的幸福。心念是如此的起灭无常,外在的各种因素,比如物质的丰裕虽然也能带来一些快乐,但转瞬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就是心念之规律。而心的本体展现于我们面前的却是一幅不同的画面:安祥、永恒、喜悦、普遍、远离一切思维造作,这才是永恒安乐的源泉。因此,出世间的修行者以禅修而证得“心之本体”,安住于这永恒无尽的安乐中。 既然如此,有人不禁会问:任何佛子都知道,修法的目的是为了成佛,而念诵经典、行持利生善法,不也是修法么?净土经典中说,但念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亦能成佛,何必还要禅修呢?对此,我们应该了知,释迦牟尼佛所宣讲之八万四千法门,是依众生根器不同,而安立为小乘、大乘和密乘。在修法中层次各有不同,如小乘行者欲成佛果必须依大乘和密乘才能成佛;大乘显宗行者仅依大乘法亦可成佛,但最终仍须依密乘之禅定方能成佛,因密乘究竟见解就是证悟“心之本体”佛,此唯有通过禅修才能最终证得。只有正确认识此问题,才能明白禅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我们日常念诵经典和经行时,尚应配合禅修。净土法门教授,但念一句佛号即能成佛,这当然无庸置疑。但是,任何经典中都未曾讲过,不通过调整自心,在未证得智慧以前便可成佛。由此可知,禅修的殊胜功德不可思议! 现在我们知道“心之本体”才是佛,故于本体上修持一切法,才是直接契入根本而作调整,称为“以根本调整根本”。除此以外,仅由身、口之勤作而修法,称为“支分调整根本”。前者好比径直回家,迅速到达;后者则如绕路而行,经久方至。由此可见,两种调整自心的方式最终都能成佛,但是,各自所须时间的长短却差别甚大。也就是说,按照本体当中调整的方式去行持,成佛的时间就要短一些;要是用支分方式去调整根本,成佛的时间就会长得多。所以,以打坐配合其它方法修持,成就之时间就会缩短,因为此是于根本上调整。以支分的方式调整,虽需长期以因果缘起修持,但最终必能成就,只不过时间就会较长一些。此乃“根本调整根本”和“支分调整根本”的区别。 我们平常以相似安住本体的方法修持禅定,虽未能完全赤裸出本体之见,但仍能具足少许真实见解,这是因为已得到具德善知识的教授,或多或少明白安住的方法,但是,如今许多修持者,不依善知识教言,于茫茫然中进入禅修,仅以为无念的安住就是真实禅定。萨迦班智达讲过:“钝根者于无念中安住,易成堕入傍生道之因。”又如色界、无色界之众生,于无念禅定中能安住成千上万劫,然而,这并非出世间禅定!甚至一个凡夫在最初进入睡眠时,都是处于不思不想的无念状态中,如若这就是禅定,凡夫何必修法呢?因此,初行者之修行必须依赖善知识的指导。正如上师在《甘露妙音》中所说:“五浊恶世众有情,法相之教难调服,故宜寻找妙上师。” 现今凭借方便的传播媒体,获得诸多之法并不难,难在依法实修。譬如,学佛者都知道应该断绝恶法、消除烦恼。要实践此境界,必须做长时间的实修,不然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最多只能将烦恼暂时压制,然而难以断除其根。有些人说:“我可以把心安住在很平静的状态中,万一生起烦恼之念,只要不管它不随行,它就会消失在我安住的境界中,这就是断除妄念、获得解脱的方法。”如果这就是真实的法规,修行还有什么意义呢?凡夫的一切妄念不都是这样生起然后消失的吗?这个生灭变化的过程无论你认识与否,其实它就是妄念作业的规律,并非解脱。 有者又说:自心了知一切妄念之起住,当时妄念自然消失,呈现一种明明了了之境界,这种清明见解即是解脱。然而,我们只要返观自心,即会了知:一切妄念,本来无常,岂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妄念?所以妄念的生起和消失,只是它本身的法则而已,并非解脱之见。上师曾云:“伺察五蕴意觉空,内外之境此果法,观察有无生住灭,寻找未得真实相,此非证悟究竟法,还应依师授窍诀。”因此,在此恳请各宗派之某些修行者,不要以狂妄而虚假的希望自欺欺人,只有依止具德上师,得到甚深窍诀,实际修持,才能证得真实的解脱。 我们强调在了知修法后,要以实修为主课。按照传承法规,每天应当四座,分为早晨、上午、中午、晚间。在家居士需要料理工作及家务,利用早晚及休息日修法比较现实。我特别提醒诸位:若真想办道,应养成早起修法的好习惯。俗话说:“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此理不谬。尤其对于修行者而言,清晨光阴胜黄金。此时已得到休息,消除了昨天的疲劳,身心调适正堪修法。清晨万象寂静,人多未起,无他缘之干扰故正宜修法。三世诸佛成佛之正时(如释尊睹启明星而悟道然)即此“光明时”,具贤劫千佛之加持故最适修法。在此光明时间内修持片刻,亦胜过其它时内修持许久。若因痴眠错过,而今本传岂不可惜?若难以早起,当注意晚食宜清淡、少量,睡眠勿太迟,可适当提前休息。在开始阶段早起之后昏沉颇重,当稍活动或设法使清醒后再修法。只要坚持一段时间,早起修法即成为习惯。 在未进入正行修持之前,认真观修共同外前行:人生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等法是极其必要的。大恩上师在《颂扬妙音》中说:“轮回痛苦不萦绕,不修妙法有何利;身命无常调自续,昼夜善事即此修。”现今有些修行人认为,以词句稍知正行的见解后,前行修法一概不必要了。也有一些学禅宗者,于宗门旨趣不求甚解,仅看了几则祖师公案、语录等,便大言不惭地鼓吹唯自心安住本性,无有修与无修之分别,无善无恶,一切平等,何须前行修持。如果在一个缚地凡夫面前,一切法都是平等的话,释迦牟尼佛又何必讲解八万四千法门呢?宗门下虽高唱“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而达摩祖师及后世众多禅门大德,又何必留下这么多论典呢?因此,一个毫无修行道验的凡夫,讲解一切平等无别之见解,无疑是大错特错的! 在凡夫面前,因果法是无欺存在的。所以,尚未证悟以前,切莫诽谤因果法,否则,必将轮为佛门败类,死后必堕无间,其害无穷。永嘉禅师于《证道歌》云:“若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轮。”上师于《甘露妙音》中说:“此时猛厉业行报,不受任何剧痛苦,则应深信因果法,观修轮回诸过患,真实… 《为何修法和如何修法之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