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利莫過瞋。
‧不造愚童心行法:不再以愚癡、頑固、自以爲是的方法修行。
‧不于諸尊起嫌恨:不可在諸佛及上師前,起懷疑、瞋恨心。
‧如世導師契經說:如世尊、上師與契經上所說。導師:上師。
‧能損大利莫過瞋:唯有瞋恨心最損功德。
◎一念因緣悉焚滅,俱胝曠劫所修善,是故殷懃常舍離,此無義利之根本。
‧一念因緣悉焚滅,俱胝曠劫所修善:一念瞋心或嫌恨心將燒毀功德林,滅盡無量曠劫以來所修的善法。
‧是故殷懃常舍離,此無義利之根本:所以時常要舍離此無幫助的根本(指嗔心)。常舍離:指常舍離嗔心。無義利:無幫助(指嗔心)。
◎淨菩提心如意寶,滿世出世勝希願,除疑究竟獲叁昧,自利利他因是生。
‧淨菩提心如意寶:修持清淨菩提心爲如意寶。
‧滿世出世勝希願:圓滿世間及出世間的妙法可使所願皆成。
‧除疑究竟獲叁昧:疑業除去即可獲叁昧(定)成就。
‧自利利他因是生:要發願上求佛道(自利),下化衆生(利他),此爲成佛之因。
◎故應守護倍身命,觀具廣大功德藏,若身口意娆衆生,下至少分皆遠離。
‧故應守護倍身命:故應加倍守護清淨菩提心,莫再被汙染。
‧觀具廣大功德藏:觀真心、菩提心內具有如來藏。廣大功德藏:指如來藏,內有清淨種及智種子。
‧若身口意娆衆生,下至少分皆遠離:只要身、口、意有觸怒、幹擾到衆生,或身、口、意有一點點犯錯都不行、都要遠離。娆:指觸怒。
◎除異方便多所濟,內住悲心而現瞋,于背恩德有情類,常懷忍辱不觀過。
‧除異方便多所濟,內住悲心而現瞋:但有多種特別方便法可救濟(指例外),我們可以內住慈悲外現嗔。
‧于背恩德有情類,常懷忍辱不觀過:對違背恩德之有情類,若現嗔恨心,如同背棄有情類種生,所以應經常修忍辱,不觀看他們的過失。
◎又常具足大慈悲,及與喜舍無量心,隨力所能法食施,以慈利行化群生。
‧又常具足大慈悲:要具足大的慈心與悲心。
‧及與喜舍無量心:以及喜心與舍心等四種無量心。
‧隨力所能法食施:可以隨心力,對法界衆生布施食物及用具。
‧以慈利行化群生:以啓發菩提心化育衆生。
◎或由大利相應心,爲俟時故而棄舍,若無勢力廣饒益,住法但觀菩提心。
‧或由大利相應心:衆生因利益相應而迷失菩提心。
‧爲俟時故而棄舍:過一些時候不得不放棄此衆生。
‧若無勢力廣饒益:若無法、無力救度此衆生。
‧住法但觀菩提心:仍須住空起用菩提心待之。觀:指起用。
◎佛說此中具萬行,滿足清白純淨法,以布施等諸度門,攝受衆生于大乘。
‧佛說此中具萬行:菩提心中具有各種度生的妙法。此中:指菩提心。
‧滿足清白純淨法:修行智種子到完全清淨、無業障的修行法。
‧以布施等諸度門:六波羅蜜(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禅定、智慧)或十波羅蜜(六波羅蜜外加方便、善巧、願、力、智共十波羅蜜)。
‧攝受衆生于大乘:教導衆生學習大乘各種經典。
◎令住受持讀誦等,及與思惟正修習,智者製止六情根,常當寂意修等引。
‧令住受持讀誦等:令修行者皆能接受並依經教修持。
‧及與思惟正修習:教導衆生正確修習叁觀並且具有正知見。叁觀(假觀:叁摩缽提;空觀:奢摩他;中觀:禅那。)
‧智者製止六情根:有智慧的修行者要製止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黏著與貪著。
‧常當寂意修等引:禅定時心應當往內觀,修寂靜、定慧等持光明本心的法。
◎毀壞事業由諸酒,一切不善法之根,如毒火刀霜雹等,故當遠離勿親近。
‧毀壞事業由諸酒,一切不善法之根:酒會毀壞修行及佛事業,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源。
‧如毒火刀霜雹等,故當遠離勿親近:酒有如毒火、利刀、霜雹等,故應當遠離不要親近,以不飲酒爲戒。
◎又由佛說增我慢,不應坐臥高妙床,取要言之具慧者,悉舍自損損他事。
‧又由佛說增我慢:佛所說,以下行爲會增驕慢毀壞修行。
‧不應坐臥高妙床:不應坐、臥奢華高廣大床。
‧取要言之具慧者,悉舍自損損他事:具有智慧的修行者,應遠離自毀修行與不願度生的事。
◎我依正叁昧耶道,今已次第略宣說,顯明佛說修多羅,令廣知解生決定。
‧我依正叁昧耶道:依正法消除叁業障。
‧今已次第略宣說:現在已將次第陸續說明。
‧顯明佛說修多羅:顯現出修多羅的真涵義。修多羅:指度生的方法,包含儀軌、咒語、契經等。
‧令廣知解生決定:廣大衆生了解決定,依此法修持得解脫。
◎依此正住平等戒,複當離于毀犯因,謂習惡心及懈惰,妄念恐怖談話等。
‧依此正住平等戒:依正心住空性中,雖度生但要守戒律。
‧複當離于毀犯因:又應當離開毀壞清淨菩提心的原因。
‧謂習惡心及懈惰:往昔的不善心及不精進心。
‧妄念恐怖談話等:各種妄念及使人生恐怖的談話等。
◎妙真言門覺心者,如是正住叁昧耶,當令障蓋漸消盡,以諸福德增益故。
‧妙真言門覺心者:修真言、咒語,啓發覺性的修行者。
‧如是正住叁昧耶:以正心、住心、定心、戒心修持叁昧耶法。
‧當令障蓋漸消盡,以諸福德增益故:應令業障消除,增加福德善種。
◎欲于此生入悉地,隨其所應思念之,親于尊所受明法,觀察相應作成就。
‧欲于此生入悉地,隨其所應思念之:可以此生即得修行度生的成就。隨其修行的相應而思念之。
‧親于尊所受明法,觀察相應作成就:得善知識老師所教授的法,使修行者的妄心變成清淨心,並觀察內心業障之減少爲相應的成就。
◎當自安住真言行,如所說明次第儀,先禮灌頂傳教尊,請白真言所修業。
‧當自安住真言行:首當一心專注持咒或持名念佛的修行。安住:專注、一心。
‧如所說明次第儀:說明修行的次第儀軌。
‧先禮灌頂傳教尊:先禮敬灌頂的上師。
‧請白真言所修業:請上師開示修行真言的內容及願力。白:指開示。
◎智者蒙師許可已,依于地分所宜處,妙山輔峰半岩間,種種龛窟兩山中。
‧智者蒙師許可已:修行者承上師許可,方可持咒修行。
‧依于地分所宜處:要在適當的地方布置一個修行的處所;使內心能安靜修行之處。地分:指修行的處所。
‧妙山輔峰半岩間,種種龛窟兩山中:群山峻嶺的山中半崖間或山洞內。
◎于一切時得安隱,芰荷青蓮遍嚴池,大河泾川洲岸側,遠離人物衆愦鬧。
‧于一切時得安隱:任何時都可使心安穩無憂。
‧芰荷青蓮遍嚴池,大河泾川洲岸側,遠離人物衆愦鬧:水池內有蓮花、荷花之處,大河小川的兩岸,及遠離人群的嬉鬧處。
◎筱葉扶疏悅意樹,多饒乳木及祥草,無有蚊虻苦寒熱,惡獸毒蟲衆妨難。
‧筱葉扶疏悅意樹:花葉扶疏、草地勝茂之處。
‧多饒乳木及祥草,無有蚊虻苦寒熱,惡獸毒蟲衆妨難:有很多樹木之處及草地,且沒有蚊子及黑色的小蚊蟲;沒有惡獸、毒蟲、蜈蚣之類,氣候合適,沒有太冷太熱之處,這些地方皆適合修行。
◎或諸如來聖弟子,嘗于往昔所遊居,寺塔練若古仙室,當依內心意樂處。
‧或諸如來聖弟子,嘗于往昔所遊居:過去有修行的佛弟子,去尋找從前的修行處。
‧寺塔練若古仙室,當依內心意樂處:如佛寺、塔廟、阿蘭若(修行清淨地)、古仙室等,依內心真正想要去的地方。
◎舍離在家絕諠務,勤轉五欲諸蓋纏,一向深樂于法味,長養其心求悉地。
‧舍離在家絕諠務:離家並斷除雜務之事。
‧勤轉五欲諸蓋纏:應努力勤奮修持,改變五欲(財、色、名、食、睡)業障所生的蓋纏。蓋纏:指五蓋十纏。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法。十纏:無慚、無愧、嫉、悭、悔、睡眠、掉舉、昏沈、瞋恚、覆。
‧一向深樂于法味,長養其心求悉地:喜歡在深山中修法,常養慈悲心,以求修行有成就。
◎又常具足堪忍慧,能安饑渴諸疲苦,淨命善伴或無伴,當與妙法經卷俱。
‧又常具足堪忍慧:修行中要修忍辱及智慧。
‧能安饑渴諸疲苦:能隨遇而安,不受疲憊、勞苦、饑渴、煩惱所幹擾。
‧淨命善伴或無伴:以淨心爲要,有伴無伴不重要。
‧當與妙法經卷俱:當與妙法經典爲伍。
◎若順諸佛菩薩行,于正真言堅信解,具淨慧力能堪忍,精進不求諸世間。
‧若順諸佛菩薩行:順著諸佛菩薩的教導方法修行。
‧于正真言堅信解:對真言、咒語堅定相信,並了解而具有正知見。
‧具淨慧力能堪忍:具有清淨本心、智慧能力及能忍辱的修行者。
‧精進不求諸世間:精進修行者不著世間的名聞利養及世間破壞菩提心之事。
◎常樂堅固無怯弱,自他現法作成就,不隨余天無畏依,具此名爲良助伴。
‧常樂堅固無怯弱:以堅定自利利他的修行爲目標,對真言修行法不再怯弱、恐懼。
‧自他現法作成就:以自利利他的修行爲成就。
‧不隨余天無畏依:對剩余的歲月很自信,不再恐懼。
‧具此名爲良助伴:若有此種觀念的修行者,可稱爲菩薩道的良好助伴。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大日經)卷七· 供養次第法中真言行學處品第一白話注解》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