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日经)卷七· 供养次第法中真言行学处品第一白话注解▪P2

  ..续本文上一页利莫过瞋。

  ‧不造愚童心行法:不再以愚痴、顽固、自以为是的方法修行。

  ‧不于诸尊起嫌恨:不可在诸佛及上师前,起怀疑、瞋恨心。

  ‧如世导师契经说:如世尊、上师与契经上所说。导师:上师。

  ‧能损大利莫过瞋:唯有瞋恨心最损功德。

  

一念因缘悉焚灭,俱胝旷劫所修善,是故殷懃常舍离,此无义利之根本。

  ‧一念因缘悉焚灭,俱胝旷劫所修善:一念瞋心或嫌恨心将烧毁功德林,灭尽无量旷劫以来所修的善法。

  ‧是故殷懃常舍离,此无义利之根本:所以时常要舍离此无帮助的根本(指嗔心)。常舍离:指常舍离嗔心。无义利:无帮助(指嗔心)。

  

净菩提心如意宝,满世出世胜希愿,除疑究竟获三昧,自利利他因是生。

  ‧净菩提心如意宝:修持清净菩提心为如意宝。

  ‧满世出世胜希愿:圆满世间及出世间的妙法可使所愿皆成。

  ‧除疑究竟获三昧:疑业除去即可获三昧(定)成就。

  ‧自利利他因是生:要发愿上求佛道(自利),下化众生(利他),此为成佛之因。

  

故应守护倍身命,观具广大功德藏,若身口意娆众生,下至少分皆远离。

  ‧故应守护倍身命:故应加倍守护清净菩提心,莫再被污染。

  ‧观具广大功德藏:观真心、菩提心内具有如来藏。广大功德藏:指如来藏,内有清净种及智种子。

  ‧若身口意娆众生,下至少分皆远离:只要身、口、意有触怒、干扰到众生,或身、口、意有一点点犯错都不行、都要远离。娆:指触怒。

  

除异方便多所济,内住悲心而现瞋,于背恩德有情类,常怀忍辱不观过。

  ‧除异方便多所济,内住悲心而现瞋:但有多种特别方便法可救济(指例外),我们可以内住慈悲外现嗔。

  ‧于背恩德有情类,常怀忍辱不观过:对违背恩德之有情类,若现嗔恨心,如同背弃有情类种生,所以应经常修忍辱,不观看他们的过失。

  

又常具足大慈悲,及与喜舍无量心,随力所能法食施,以慈利行化群生。

  ‧又常具足大慈悲:要具足大的慈心与悲心。

  ‧及与喜舍无量心:以及喜心与舍心等四种无量心。

  ‧随力所能法食施:可以随心力,对法界众生布施食物及用具。

  ‧以慈利行化群生:以启发菩提心化育众生。

  

或由大利相应心,为俟时故而弃舍,若无势力广饶益,住法但观菩提心。

  ‧或由大利相应心:众生因利益相应而迷失菩提心。

  ‧为俟时故而弃舍:过一些时候不得不放弃此众生。

  ‧若无势力广饶益:若无法、无力救度此众生。

  ‧住法但观菩提心:仍须住空起用菩提心待之。观:指起用。

  

佛说此中具万行,满足清白纯净法,以布施等诸度门,摄受众生于大乘。

  ‧佛说此中具万行:菩提心中具有各种度生的妙法。此中:指菩提心。

  ‧满足清白纯净法:修行智种子到完全清净、无业障的修行法。

  ‧以布施等诸度门:六波罗蜜(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智慧)或十波罗蜜(六波罗蜜外加方便、善巧、愿、力、智共十波罗蜜)。

  ‧摄受众生于大乘:教导众生学习大乘各种经典。

  

令住受持读诵等,及与思惟正修习,智者制止六情根,常当寂意修等引。

  ‧令住受持读诵等:令修行者皆能接受并依经教修持。

  ‧及与思惟正修习:教导众生正确修习三观并且具有正知见。三观(假观:三摩钵提;空观:奢摩他;中观:禅那。)

  ‧智者制止六情根:有智慧的修行者要制止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黏着与贪着。

  ‧常当寂意修等引:禅定时心应当往内观,修寂静、定慧等持光明本心的法。

  

毁坏事业由诸酒,一切不善法之根,如毒火刀霜雹等,故当远离勿亲近。

  ‧毁坏事业由诸酒,一切不善法之根:酒会毁坏修行及佛事业,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源。

  ‧如毒火刀霜雹等,故当远离勿亲近:酒有如毒火、利刀、霜雹等,故应当远离不要亲近,以不饮酒为戒。

  

又由佛说增我慢,不应坐卧高妙床,取要言之具慧者,悉舍自损损他事。

  ‧又由佛说增我慢:佛所说,以下行为会增骄慢毁坏修行。

  ‧不应坐卧高妙床:不应坐、卧奢华高广大床。

  ‧取要言之具慧者,悉舍自损损他事:具有智慧的修行者,应远离自毁修行与不愿度生的事。

  

我依正三昧耶道,今已次第略宣说,显明佛说修多罗,令广知解生决定。

  ‧我依正三昧耶道:依正法消除三业障。

  ‧今已次第略宣说:现在已将次第陆续说明。

  ‧显明佛说修多罗:显现出修多罗的真涵义。修多罗:指度生的方法,包含仪轨、咒语、契经等。

  ‧令广知解生决定:广大众生了解决定,依此法修持得解脱。

  

依此正住平等戒,复当离于毁犯因,谓习恶心及懈惰,妄念恐怖谈话等。

  ‧依此正住平等戒:依正心住空性中,虽度生但要守戒律。

  ‧复当离于毁犯因:又应当离开毁坏清净菩提心的原因。

  ‧谓习恶心及懈惰:往昔的不善心及不精进心。

  ‧妄念恐怖谈话等:各种妄念及使人生恐怖的谈话等。

  

妙真言门觉心者,如是正住三昧耶,当令障盖渐消尽,以诸福德增益故。

  ‧妙真言门觉心者:修真言、咒语,启发觉性的修行者。

  ‧如是正住三昧耶:以正心、住心、定心、戒心修持三昧耶法。

  ‧当令障盖渐消尽,以诸福德增益故:应令业障消除,增加福德善种。

  

欲于此生入悉地,随其所应思念之,亲于尊所受明法,观察相应作成就。

  ‧欲于此生入悉地,随其所应思念之:可以此生即得修行度生的成就。随其修行的相应而思念之。

  ‧亲于尊所受明法,观察相应作成就:得善知识老师所教授的法,使修行者的妄心变成清净心,并观察内心业障之减少为相应的成就。

  

当自安住真言行,如所说明次第仪,先礼灌顶传教尊,请白真言所修业。

  ‧当自安住真言行:首当一心专注持咒或持名念佛的修行。安住:专注、一心。

  ‧如所说明次第仪:说明修行的次第仪轨。

  ‧先礼灌顶传教尊:先礼敬灌顶的上师。

  ‧请白真言所修业:请上师开示修行真言的内容及愿力。白:指开示。

  

智者蒙师许可已,依于地分所宜处,妙山辅峰半岩间,种种龛窟两山中。

  ‧智者蒙师许可已:修行者承上师许可,方可持咒修行。

  ‧依于地分所宜处:要在适当的地方布置一个修行的处所;使内心能安静修行之处。地分:指修行的处所。

  ‧妙山辅峰半岩间,种种龛窟两山中:群山峻岭的山中半崖间或山洞内。

  

于一切时得安隐,芰荷青莲遍严池,大河泾川洲岸侧,远离人物众愦闹。

  ‧于一切时得安隐:任何时都可使心安稳无忧。

  ‧芰荷青莲遍严池,大河泾川洲岸侧,远离人物众愦闹:水池内有莲花、荷花之处,大河小川的两岸,及远离人群的嬉闹处。

  

筱叶扶疏悦意树,多饶乳木及祥草,无有蚊虻苦寒热,恶兽毒虫众妨难。

  ‧筱叶扶疏悦意树:花叶扶疏、草地胜茂之处。

  ‧多饶乳木及祥草,无有蚊虻苦寒热,恶兽毒虫众妨难:有很多树木之处及草地,且没有蚊子及黑色的小蚊虫;没有恶兽、毒虫、蜈蚣之类,气候合适,没有太冷太热之处,这些地方皆适合修行。

  

或诸如来圣弟子,尝于往昔所游居,寺塔练若古仙室,当依内心意乐处。

  ‧或诸如来圣弟子,尝于往昔所游居:过去有修行的佛弟子,去寻找从前的修行处。

  ‧寺塔练若古仙室,当依内心意乐处:如佛寺、塔庙、阿兰若(修行清净地)、古仙室等,依内心真正想要去的地方。

  

舍离在家绝諠务,勤转五欲诸盖缠,一向深乐于法味,长养其心求悉地。

  ‧舍离在家绝諠务:离家并断除杂务之事。

  ‧勤转五欲诸盖缠:应努力勤奋修持,改变五欲(财、色、名、食、睡)业障所生的盖缠。盖缠:指五盖十缠。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法。十缠: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沈、瞋恚、覆。

  ‧一向深乐于法味,长养其心求悉地:喜欢在深山中修法,常养慈悲心,以求修行有成就。

  

又常具足堪忍慧,能安饥渴诸疲苦,净命善伴或无伴,当与妙法经卷俱。

  ‧又常具足堪忍慧:修行中要修忍辱及智慧。

  ‧能安饥渴诸疲苦:能随遇而安,不受疲惫、劳苦、饥渴、烦恼所干扰。

  ‧净命善伴或无伴:以净心为要,有伴无伴不重要。

  ‧当与妙法经卷俱:当与妙法经典为伍。

  

若顺诸佛菩萨行,于正真言坚信解,具净慧力能堪忍,精进不求诸世间。

  ‧若顺诸佛菩萨行:顺着诸佛菩萨的教导方法修行。

  ‧于正真言坚信解:对真言、咒语坚定相信,并了解而具有正知见。

  ‧具净慧力能堪忍:具有清净本心、智慧能力及能忍辱的修行者。

  ‧精进不求诸世间:精进修行者不着世间的名闻利养及世间破坏菩提心之事。

  

常乐坚固无怯弱,自他现法作成就,不随余天无畏依,具此名为良助伴。

  ‧常乐坚固无怯弱:以坚定自利利他的修行为目标,对真言修行法不再怯弱、恐惧。

  ‧自他现法作成就:以自利利他的修行为成就。

  ‧不随余天无畏依:对剩余的岁月很自信,不再恐惧。

  ‧具此名为良助伴:若有此种观念的修行者,可称为菩萨道的良好助伴。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日经)卷七· 供养次第法中真言行学处品第一白话注解》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