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就真實戒經略釋法音▪P10

  ..續本文上一頁示利益過患而輪番宣說取舍處分二:以妙瓶喻輪番宣說利益過患;輪番宣說持犯功過

  己一、以妙瓶喻輪番宣說利益過患

  經雲:

  猶如妙瓶珍寶器,戒律能生諸法因,

  如破瓶不成寶器,毀戒之人滅諸法。

  猶如如意妙瓶是一切珍寶的容器,也是一切珍寶的生源,同樣戒律的妙瓶中可以生長一切善法,也能成爲一切善法的所依處。反之,若是破爛的廢瓶則無法容納一切珍寶也無法産生一切珍寶,同樣若摧壞了戒律的妙瓶,則會摧毀一切善法。

  《達磨多羅禅經》雲:“如天德瓶,守護不壞,常出珍寶,隨意無盡。修行如是,不毀淨戒,則常出生功德寶,輕德毀瓶,珍寶即滅。若破戒瓶,則永失法寶。”如果恒常能護持如來清淨戒律,猶如手中持著如意妙瓶,隨意可以出生一切禅定、智慧等功德。

  《瑜伽師地論》雲:“能建立義,能任持義,是根本義。由此屍羅建立任持一切世間及出世間,能引無罪最勝第一快樂功德,令生令證,是故屍羅說名根本。”戒律以能建立出生並且任持善法不令失壞散滅故爲根本,從戒律中可以任持世間出世間的善法,並且由戒律可以引生不揉雜罪惡的最勝第一解脫安樂的功德。若毀壞産生萬法根本的戒律則猶如斬斷如意樹的根本,自然一切枝葉花果很快枯萎凋謝,從此以後難以再次産生。《入中論》雲:“生物總根受用盡,其後資財不得生。”若修福而破戒則後世轉生爲護財的餓鬼及多財的龍王,或轉生爲披挂璎珞的大象,項套金環的波斯貓、哈巴狗等,這是因爲失去任持善法的戒律妙瓶。《律本事》雲:“諸比丘,恒時持戒,則能住于叁摩地,能恒住叁摩地,則能生起智慧明,恒修智慧則自心定于貪嗔癡中得到真實解脫。”經中說若護持戒律則任何功德事業都可成辦,若失壞戒律則一切善法功德都會喪失殆盡。若具戒則成爲一切功德之源,若破戒則成爲一切衰損禍殃之源。破戒之心刹那都不應容忍,持戒之心刹那都不能忘失。《集一切福德叁昧經》雲:“持戒能發起一切佛法,乃至起于無上菩提。何以故?若有持戒便有叁昧,便有智慧,便有解脫,便有解脫知見。”戒律的功德可以斷除結使煩惱,關閉一切禍患之門,不會使行人墮于有漏貪欲輪回之中。

  反之破戒並非如是,《福蓋正行經》雲:“破戒之人,無所堪任,如彼破車,無能運載。”出家修行之人爲了求得解脫,必須先要遠離叁門的罪業,以戒律作爲首要,如果不依戒律一切善法功德不會産生。猶如無頭的人,一切眼耳鼻舌身等諸根也會隨之壞滅,就是死人。佛說破戒之人猶如死屍一樣。

  佛在《大般若經》也說,由于破戒、破見、破威儀、破淨命的緣故,必當墮落到地獄、旁生、餓鬼之中,感受劇烈的痛苦,並長久地輪回于生死之中,難以得到解脫。經雲:“依戒並住戒,當證四谛法。”反之,破戒則毀壞諸法。《瑜伽師地論·聲聞地》雲:“破戒者被擯斥,無緣聽聞正法,前所聞者亦當忘失,地道功德全然不生。”因此當精進護持。《比丘珍愛經》雲:“戒爲殊勝樂,戒乃解脫道,戒爲功德基,戒乃成佛因。”如身無瑕疵端嚴具德之人,內無愧于己,外無愧于人,所行之處衆人愛敬尊崇,無怖無畏歡喜愉悅。同樣嚴飾如來戒律璎珞之人,叁門皎潔無瑕,內不慚不悔,外不愧對如來、阿闍黎、僧衆及一切人天鬼神,因此很容易産生諸多功德。

  己二、輪番宣說持犯功過

  經雲:

  首先成爲無戒者,後欲獲得涅槃耶?

  何人無鼻殘鼻等,彼者不需要明鏡。

  雖耳未聞眼未見,護法者定轉善趣。

  在入道之初,若不去依止阿闍黎及僧衆納受戒體,或者雖已登壇受戒,但因沒有珍重守護而使戒體遭到毀壞。那麼一開始即成爲無戒之人,此後怎麼能獲得寂滅的涅槃聖果呢?《梵天請問經》雲:“持戒恒端嚴,破戒常醜陋。”譬如誰人如果鼻根不具或者殘缺不全,那此人對顯明美醜的明鏡,則根本不必尋求。因爲失去鼻子或鼻子不全的人,決定是醜陋無比的,欲想變得端莊美麗是永遠不可能了,所以明鏡對他來說根本沒有作用。這裏佛用的比喻特別傳神,因爲如果面容、耳朵、頭發、手腳等處有缺損,仍有辦法嚴飾掩蓋,比如無耳可戴長耳帽,膚黑可施脂粉,生雀斑可以遮蓋,無眉可抹黑灰……。但長在臉正中的鼻子戴個套子也不好,搞個假的又放不住,抹點什麼也不行,簡直無法彌補,醜的永恒,醜的究竟。同樣破戒之人,縱然誦經、禮拜、坐禅等等,也無法挽回修補損破的戒體,尤其破了小乘的根本重罪是無法補救的。《毗奈耶經》雲:“波羅市迦者,是極重罪,極可厭惡,是極可嫌賤,不可愛樂。若人犯此罪時,即非沙門、非釋子、失比丘性、乖涅槃性。墮落崩倒,被他所勝,不可救濟。如截多羅樹頭,不能郁茂增長廣大。”也就是說破戒者毀滅一切善法功德財,決定趣于惡趣受苦,決定無法得到解脫涅槃。

  猶如一個容色姣好的人照鏡時,見到自己長得如此端莊,心中自然歡喜,而且對自己的美會深信不疑。若具足清淨戒的修行人對照持戒功德時,自心一定很欣慰,對未來的前途也有十足的把握。雖然凡夫人的眼睛沒看到、耳朵沒有聽到他轉生于何方,但以護持證法所攝的戒律,一定會轉生善趣以及得到解脫涅槃果。也就是說布施持戒等的業因果報之理極爲隱密,以凡夫眼耳無分別識的現量以及無分別意識的現量根本無法見到,唯依清淨聖教量可以成立。《寶鬘論》雲:“施受用戒樂,忍光澤進威,禅寂慧解脫,悲成一切義。”論中指出由布施得受用圓滿的果報;由持戒感召善趣安樂的果報;由忍辱感得容色光澤的果報;由精進善法感得威光的果報;由靜慮令沈掉煩惱寂滅;由智慧能得到從叁有解脫的果報。經文間接指出破戒者的後果縱然凡夫沒有眼見耳聞,但我們以聖教量,決定可知應是墮于惡趣。根索仁波切說:“經文也可作如是理解:縱然是無眼的瞎子、無耳的聾子,若能護持戒律也決定會轉生到善趣中。”

  《正法念處經》雲:“自余死者,唯棄其身。毀戒比丘,一切善法,悉皆破壞。”又雲:“若持戒者,可得名爲人,一切破戒者,則如狗不異。”《大薩遮經》雲:“一切功德道之行,舉要言之,以戒爲本,持戒爲始。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癩野幹之身。不斷法種,分別法性。不斷僧種,修無爲道以持戒相續不斷故,功德無盡。”《月燈叁昧經》雲:“戒不完具者,棄舍我道教,毀謗于正法,阿鼻獄爲家。”如上引經宣說持犯得失,應在心中斷破戒的惡心,護淨戒的正念,在一切四威儀中以戒律檢束身心,悉令合法合律。

  丁二、宣說護戒方法分二:教誡增上助緣;教誡斷除違緣。

  戊一、教誡增上助緣

  經雲:

  多聞受持趨善趣

  此句講護持戒律增上順緣的方法。以下從聞思戒律學處、親近善知識、依止靜處、謹慎防護、勵力忏悔幾個方面來作解釋。

  欲持清淨戒律的補特伽羅,首先應依止阿闍黎求受清淨的戒體,然後長時間內聽聞正法,特別在受戒後對律經中所宣說的開遮持犯、忏悔還淨等法更要廣大精進地聽聞,聽聞後應將其要義銘記于心,並作深入細致的思維,如能長時間串習憶持不忘,則護戒的力量極爲強大。護持的方法即是以聞思所樹立的正知正見來指導身心,以正念不放逸來守護。如此精進護戒,下等則能得人天善趣安樂,上等得叁菩提果。《俱舍論》雲:“將趨見谛道,應住戒勤修,聞思修所成,謂名具義境。”修行人要趨入見谛聖道,首應受持清淨戒律,在此基礎上再聞思修四谛十六行相,斷惑證真成就,即可稱聞思達到名副其實的境地。《親友書》雲:“若人具望族,美貌複多聞,無智破屍羅,是人何足貴?若人無望族,貌醜寡知聞,有智護屍羅,人皆應供養。”《毗奈耶經》雲:“行持梵淨行,此乃勝善友,究竟依梵行,增上諸功德,成爲解脫因,是故諸長者,身儀當恭敬,語言亦應敬,敬畏心依止。”在守護清淨戒律的過程中,必須親近良師益友,遠離執持邪見、身口意不清淨的邪師惡友,而且要遠離繁華愦鬧的都市,恒時依止靜處,這樣才具足了持戒的勝緣,遠離了破戒的違緣。

  雖犯小罪應生大怖畏,即刻如法如律地忏悔。若平時以多聞樹立正知正見則邪念生起之時即刻就能覺察,馬上呵責自己生起慚愧,則能對治煩惱。如朗日塘巴大師所說,當煩惱剛剛生起之時,要絲毫不能松緩,應當下就呵責對治,這樣很容易斷除,若任其滋長蔓延則當其強大時就很難對治。《寶雨經》雲:“菩薩見違犯中,如微塵量,深生怖畏。下至小罪,心懷大懼,況多違犯,而生隨喜。何以故?由如來說,比丘當知,多服毒藥,能令人死,少服毒藥,亦令人死。比丘當知,若多犯罪,即生惡趣,若少犯罪,亦生惡趣。菩薩如是正思維時,驚怖違犯。”如果能了知戒律的意義及其甚深理趣,對應作不應作明了于心,則能嚴持不犯。《六門教授習定論》雲:“若求淨戒有四種因緣。一、善護諸根;二、飲食知量;叁、初夜後夜能自警覺;四、于四威儀中正念而住。如是則戒得清淨。”《恒水經》雲:“夫人生死五道展轉,不自識宿命本來,皆從心意不端故。人身難得,經戒複難聞,聞已信入佛道難,入已守持戒律難。汝等皆應端心正意,念生死甚勞苦,當守經戒,不可缺犯。”身處末法時代的今天,得戒非常困難,既得之後守護就更加難得,若不謹小慎微、戰兢惕勵地護持,少有不墮坑落塹者。經常遊逛于鬧市,往來于俗家,廣泛交際在家男女,不用心于佛經論典,卻常潛心于蔔問吉凶的算命打卦、星相陰陽之術,或熱衷于哲學科技或世間詩詞歌賦小說。更有甚者修行人竟以淫穢書籍、黃色錄像等消遣時光,有的卻把精力投入到撈取美名、登上高位、聚斂財物等方面,口稱持戒全是鬼話,欲想不破戒也是不可能的。爲了護持超勝如意寶的戒體,爲了轉生善趣得到涅槃果,應該以種種善巧方便謹慎護持,擦拭戒珠令其光瑩皎潔。

  戊二…

《成就真實戒經略釋法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成就真實戒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