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黑龙亦不害,具戒之人何况它
在整个世间最狠毒、最令人恐怖的莫过于毒蛇与黑龙,但它们对于具清净戒律的人也毫不为害损恼,何况其他众生呢?
《摄波罗蜜多论》云:“无须威慑举世皆敬畏。”无须以威猛的诛法或其它强力的手段,仅以持戒功德即可轻而易举地将世间一切狠毒暴戾者慑伏无余。《杂宝藏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公案:曾经在罽宾国中,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当时有很多罗汉各尽神力驱赶恶龙,但也奈何不了它。后来祗夜多尊者到恶龙所住之处,弹指三下,告诉恶龙说:“你马上离开,不得留住这里。”恶龙立即就到很远的地方去了。众罗汉问尊者说:“我等与尊者您都得到了漏尽平等法身,为什么您能驱逐恶龙,而我等却不能呢?”尊者回答说:“我从凡夫时起直到现在一直都精严地护持戒律,即使是恶作轻罪也与四根本重罪无有差别地护持,因为戒的威力所以能够逐龙。”
不但护持清净圆满的戒律能使毒蛇黑龙俯首归服,就是受持三皈五戒或仅戴袈裟碎片也使一切非人不敢作害。《譬喻经》中的公案即可作为明证:往昔有位五戒优婆塞侨居于舍卫国中,当时有位大臣看到优婆塞的妻子端严姝丽,就企图占为己有。因此向国王进谗言,结果国王听信其言,强令优婆塞前往距舍卫国城千里之远的大池塘中去采五色莲花,该池周边有许多毒蛇、猛兽和恶鬼,凡有犯王法者都被遣往该处採花,结果全都丧身断命而无一返回者。优婆塞回家与妻子诀别,妻子告诉他:“君深知佛法,三界中无依无靠,惟有佛戒可作依怙,现在您就要上路了,应当专心一意地忆念佛戒,千万不要须臾间忘失,您若不归,我誓死以持戒来报答您。”离家启程之后,他一直诚心忆念佛戒,当他到达池边之时,见到一个恶鬼对他说:“你是佛弟子,被恶人所害,我不忍心害你,但池有诸毒,恐怕你有危难,让我来代你采集,这是我对持戒者你的供养,我也愿以此能得到无量福报。”因此为他採集并以神通携带他到安全地方,见到优婆塞很快归国并且献上莲花,国王深感惊诧,询问他为什么能安然无恙地返回。优婆塞向国王详述了事情的缘由,国王听后惊愧万分,惭愧地说:“恶鬼尚能拔济持戒行善之人,而我却没有丝毫仁义,竟然驱逐令死,真是鬼魅不如。”因此向优婆塞忏悔皈命,也受持五戒,以佛法教化全国人民。优婆塞夫妇更加精严持戒,直至成就道业。
《地藏十轮经》中也记载过一个犯了死罪的人,被押送到冢间,要被众多药叉罗刹恶鬼等吞食。此人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剃除须发,找了一片红袈裟系在颈上,到尸陀林后众多罗刹想来吃他,见到他颈上系着如来袈裟,就劝告罗刹子不能侵害此人,而且恭敬地转绕顶礼,并说:“人可自安慰,我终不害汝,见剃发染衣,令我忆念佛。”又云:“人于我无怖,汝颈所系服,是仙幢相衣,我顶礼供养。人天等妙乐,由恭敬出家,故供养染衣,当获无量乐。”
己九、获尊胜美名
经云:
具戒比丘具光芒,具戒获得名声乐
比丘以其持戒的殊胜功德犹如皓日光芒万丈在一切世间中最为超胜显耀,即由持戒可获得尊胜的地位、广大的名声、浩瀚的功德、受到一切世间人天大众的尊崇。
破戒与持戒者从外表形象上似乎没有多大的差别,但内在的心态方面却有着天渊之别。《摄波罗蜜多论》中云:“出家标志虽相同,具戒众中独超胜。”经文间接指出破戒之人在大众中惊惶恐怖,行为拘束,畏首畏尾,而且行为低劣。当对照佛经戒律,听闻法师讲法时,布萨诵戒作羯磨时,见到清净僧众时,内心惭愧畏惧。在《毗奈耶经》中有一段描述了破戒者听世尊讲法时的情形:“世尊于无量百千声闻比丘大众中,而为说法,所谓离贪嗔痴心慧解脱。时苏陈那亦在众中听佛说法,既闻法已,心怀愁恼,深生追悔,赧容伏面默而无言。”《律本事》云:“导师佛陀为大众开示解脱三毒烦恼之法门时,诸破戒者心生追悔,悔极故默而无言,颓然收肩,俯首无神,结舌失辩,心胸狭隘。譬如刈割之草,曝于烈日,须臾蔫萎。”
具戒之人美名遐迩普闻,于一切时心中无有忧恼追悔,身心自在安乐。《听闻集》云:“具戒随其寤寐间,一切时中悉安乐。”
若精勤守护戒律则可获得诸佛菩萨声闻独觉人天智者等的赞叹,名声鹊起。而且依持戒功德后世可得人天善趣及三乘解脱的安乐,因此一切经论中无不劝诫有智慧的人,要想寻求美名、财富、安乐应当从持戒中求取。《听闻集》云:“具戒受赞财富圆,后世善趣享安乐,寻求此三诸智者,应当勤护佛禁戒。”《阿含经》云:“持戒有五功德:一者所求如愿;二者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住之处,众人爱敬;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而破戒者一切贤圣、人天智者呵斥毁伤,恶名远播,惶恐不安,心神不定,在追悔之中而死去,并且于三恶趣中长劫受苦。
戊二、破戒过患
经云:
犹如无眼不见色,无戒之人不见法,
犹如无足不入道,无戒之人不解脱。
正如无眼盲人无法见到色法的形状、颜色、大小、新旧;更无法辨别它的属性功用等一样,若摧毁一切功德基础的戒律,则无法照见四谛十六行相以及三十七菩提分的法性。犹如无足之人无法行走,同样,无有戒足的行人无法迈向解脱城。
如此见不到解脱正道,相续中一切善法功德都无法生起。《像法决疑经》云:“夫出家之人,为求解脱,先须离罪,以戒为首。若不依戒,众善不生。如人无头,诸根亦坏,名为死人。”不但出家人,在家人若破戒也是如此,因为比丘或其他出家人作为主要代表,所以经中处处以比丘等出家人为主。不但小乘菩萨乘也以戒为师为根本,而且要比小乘持的更清净,《大般若经》云:“持戒清净,无穿缺杂。戒品清净,过诸声闻及独觉等。”持戒则生一切善根,若破戒则摧毁一切善法,斩断解脱法身慧命的根本,打开三途恶趣的大门,成就一切恶法罪戒。《如来不思议大乘秘密经》云:“若诸菩萨修持戒行,即得一切胜愿圆满。破戒之人诸有恶法,如世霜雹,毁一切物,破坏善法,亦复如是。”为什么破戒的过患是如此重呢?《萨婆多论》云:“何以破戒罪重于余经,以戒是佛法平地,万善由之生,一切佛弟子皆依之而住。若无戒则无所依入佛法泥洹城。是戒为佛法璎珞庄严,故毁者罪重。”
在安住禅定修观时,如果生起破戒之心或进而身口意三门真实造作,则如狂风鼓动心海致使分别波涛汹涌不息观照不得力,禅定无法生起,若无禅定则真实无漏智慧无法现行,如此则无法照见涅槃解脱之法。经中云:“尸罗不净,三昧不现前。”所以应当善加用心护持戒律的桥梁,才能渡过生死的大河。《百论》云:“一切善法,戒为根本,持戒之人则心不悔,不悔则欢喜,欢喜则心乐,心乐则一心,一心则生实智,实智生则得厌离欲,厌离欲得解脱,解脱得涅槃。”若破戒则心被罪障盖覆,心中时常被忧悔所缠,修行时经常散乱无法专注到所观境上,因此无法令心平静澄清如秋水,当然法的性相也就无法清晰地显现于心中。《月灯三昧经》云:“若具足身戒,于一切法得无碍智。若成就口戒,得佛六十种无碍清净美妙音声。若具足意戒,得一切佛法,一切神通,不动解脱。”
若破戒则失去一切增上生与决定胜的安乐。法王如意宝于《忠言心之明点》中云:“犹如空中建花园,增上定胜诸圆满,无戒无此机会故,念知谨慎调自续。”戒律是度生死海的浮囊、达涅槃城的坦途,在最初入道时就要认识它的特殊地位以及无法替代的作用,正是由于这点,佛制比丘五年专心一意的学戒,树立对戒律的信心,稳固对戒律的认识,然后才开许学教参禅。往昔因按此无欺次第修道,所以证果成就者多不胜数,而现在的人心浮气躁,眼高手低,轻视、毁谤、舍弃戒律,对戒律的作用、功德、地位、体相、学处一无所知,对破戒的过患也忽视不顾,修行的基本条件、根本基础一点都不具足,妄想直接高攀禅宗、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等的无上硕果。沩山禅师云:“毗尼法席尚未叨陪,了义上乘岂能甄别?”如此过海浮囊被破戒罗刹要走,入涅槃城的道路被恶业的洪水冲断,欲达目的地只能成为泡影而已。所以应当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来精勤地守护一切功德基础的如意宝戒,否则纵然如何劬劳,永远都不会有收获。无有基础或基础薄弱却想建设美丽的花园或庄严的大厦,只是一种异想天开的妄想,若能则建筑得越高受到的损失越大。有人忽视戒律但精进念佛持咒等,此类人死后堕入恶道成为魔王、魔民、魔女或成大力恶鬼及凶狠罗刹、夜叉等专门恼害修行人,死后入于地狱中极难解脱。
经云:“破戒堕恶趣,多闻无力救。”如无有双脚的瘸子寸步难行,同样破戒者由于失坏了戒律之健足,因此无法踏上通向解脱大城的道路。有些众生感到生死轮回的恐怖与痛苦,心中迫切希望从中得到出离,然而由于往昔的恶业,今生的恶缘,随随便便地将百千万劫都难以得到一次的珍宝戒足以短暂有漏安乐的小小代价抛售出去。依靠什么到达涅槃的大城呢?不但解脱无望,而且连转生善趣的希望也没有,只能背着沉重的罪业包袱一步步地迈向恶趣中,在百千万劫中感受难以忍受的痛苦。《三摩地王经》云:“若人为诸盗贼逼,欲活命故而逃避,如其人足不能行,仍为贼执而摧坏。如是愚人毁净戒,而欲脱离诸有为,由戒坏故不能逃,为老病死所摧坏。”由此可知戒是成就解脱的前提条件,在具足清净戒律的基础上才能有解脱之希望。《四分律比丘戒本》云:“譬如人毁足,不堪有所涉,毁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上。欲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同样月称菩萨的《入中论》也云:“失坏戒足诸众生,于恶趣受布施果。”
戊三、为直接间接明…
《成就真实戒经略释法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