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黑龍亦不害,具戒之人何況它
在整個世間最狠毒、最令人恐怖的莫過于毒蛇與黑龍,但它們對于具清淨戒律的人也毫不爲害損惱,何況其他衆生呢?
《攝波羅蜜多論》雲:“無須威懾舉世皆敬畏。”無須以威猛的誅法或其它強力的手段,僅以持戒功德即可輕而易舉地將世間一切狠毒暴戾者懾伏無余。《雜寶藏經》中記載了這樣一個公案:曾經在罽賓國中,有一條惡龍興風作浪,給當地帶來了很大的災難。當時有很多羅漢各盡神力驅趕惡龍,但也奈何不了它。後來祗夜多尊者到惡龍所住之處,彈指叁下,告訴惡龍說:“你馬上離開,不得留住這裏。”惡龍立即就到很遠的地方去了。衆羅漢問尊者說:“我等與尊者您都得到了漏盡平等法身,爲什麼您能驅逐惡龍,而我等卻不能呢?”尊者回答說:“我從凡夫時起直到現在一直都精嚴地護持戒律,即使是惡作輕罪也與四根本重罪無有差別地護持,因爲戒的威力所以能夠逐龍。”
不但護持清淨圓滿的戒律能使毒蛇黑龍俯首歸服,就是受持叁皈五戒或僅戴袈裟碎片也使一切非人不敢作害。《譬喻經》中的公案即可作爲明證:往昔有位五戒優婆塞僑居于舍衛國中,當時有位大臣看到優婆塞的妻子端嚴姝麗,就企圖占爲己有。因此向國王進讒言,結果國王聽信其言,強令優婆塞前往距舍衛國城千裏之遠的大池塘中去采五色蓮花,該池周邊有許多毒蛇、猛獸和惡鬼,凡有犯王法者都被遣往該處採花,結果全都喪身斷命而無一返回者。優婆塞回家與妻子訣別,妻子告訴他:“君深知佛法,叁界中無依無靠,惟有佛戒可作依怙,現在您就要上路了,應當專心一意地憶念佛戒,千萬不要須臾間忘失,您若不歸,我誓死以持戒來報答您。”離家啓程之後,他一直誠心憶念佛戒,當他到達池邊之時,見到一個惡鬼對他說:“你是佛弟子,被惡人所害,我不忍心害你,但池有諸毒,恐怕你有危難,讓我來代你采集,這是我對持戒者你的供養,我也願以此能得到無量福報。”因此爲他採集並以神通攜帶他到安全地方,見到優婆塞很快歸國並且獻上蓮花,國王深感驚詫,詢問他爲什麼能安然無恙地返回。優婆塞向國王詳述了事情的緣由,國王聽後驚愧萬分,慚愧地說:“惡鬼尚能拔濟持戒行善之人,而我卻沒有絲毫仁義,竟然驅逐令死,真是鬼魅不如。”因此向優婆塞忏悔皈命,也受持五戒,以佛法教化全國人民。優婆塞夫婦更加精嚴持戒,直至成就道業。
《地藏十輪經》中也記載過一個犯了死罪的人,被押送到冢間,要被衆多藥叉羅刹惡鬼等吞食。此人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剃除須發,找了一片紅袈裟系在頸上,到屍陀林後衆多羅刹想來吃他,見到他頸上系著如來袈裟,就勸告羅刹子不能侵害此人,而且恭敬地轉繞頂禮,並說:“人可自安慰,我終不害汝,見剃發染衣,令我憶念佛。”又雲:“人于我無怖,汝頸所系服,是仙幢相衣,我頂禮供養。人天等妙樂,由恭敬出家,故供養染衣,當獲無量樂。”
己九、獲尊勝美名
經雲:
具戒比丘具光芒,具戒獲得名聲樂
比丘以其持戒的殊勝功德猶如皓日光芒萬丈在一切世間中最爲超勝顯耀,即由持戒可獲得尊勝的地位、廣大的名聲、浩瀚的功德、受到一切世間人天大衆的尊崇。
破戒與持戒者從外表形象上似乎沒有多大的差別,但內在的心態方面卻有著天淵之別。《攝波羅蜜多論》中雲:“出家標志雖相同,具戒衆中獨超勝。”經文間接指出破戒之人在大衆中驚惶恐怖,行爲拘束,畏首畏尾,而且行爲低劣。當對照佛經戒律,聽聞法師講法時,布薩誦戒作羯磨時,見到清淨僧衆時,內心慚愧畏懼。在《毗奈耶經》中有一段描述了破戒者聽世尊講法時的情形:“世尊于無量百千聲聞比丘大衆中,而爲說法,所謂離貪嗔癡心慧解脫。時蘇陳那亦在衆中聽佛說法,既聞法已,心懷愁惱,深生追悔,赧容伏面默而無言。”《律本事》雲:“導師佛陀爲大衆開示解脫叁毒煩惱之法門時,諸破戒者心生追悔,悔極故默而無言,頹然收肩,俯首無神,結舌失辯,心胸狹隘。譬如刈割之草,曝于烈日,須臾蔫萎。”
具戒之人美名遐迩普聞,于一切時心中無有憂惱追悔,身心自在安樂。《聽聞集》雲:“具戒隨其寤寐間,一切時中悉安樂。”
若精勤守護戒律則可獲得諸佛菩薩聲聞獨覺人天智者等的贊歎,名聲鵲起。而且依持戒功德後世可得人天善趣及叁乘解脫的安樂,因此一切經論中無不勸誡有智慧的人,要想尋求美名、財富、安樂應當從持戒中求取。《聽聞集》雲:“具戒受贊財富圓,後世善趣享安樂,尋求此叁諸智者,應當勤護佛禁戒。”《阿含經》雲:“持戒有五功德:一者所求如願;二者財産增益無損;叁者所住之處,衆人愛敬;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而破戒者一切賢聖、人天智者呵斥毀傷,惡名遠播,惶恐不安,心神不定,在追悔之中而死去,並且于叁惡趣中長劫受苦。
戊二、破戒過患
經雲:
猶如無眼不見色,無戒之人不見法,
猶如無足不入道,無戒之人不解脫。
正如無眼盲人無法見到色法的形狀、顔色、大小、新舊;更無法辨別它的屬性功用等一樣,若摧毀一切功德基礎的戒律,則無法照見四谛十六行相以及叁十七菩提分的法性。猶如無足之人無法行走,同樣,無有戒足的行人無法邁向解脫城。
如此見不到解脫正道,相續中一切善法功德都無法生起。《像法決疑經》雲:“夫出家之人,爲求解脫,先須離罪,以戒爲首。若不依戒,衆善不生。如人無頭,諸根亦壞,名爲死人。”不但出家人,在家人若破戒也是如此,因爲比丘或其他出家人作爲主要代表,所以經中處處以比丘等出家人爲主。不但小乘菩薩乘也以戒爲師爲根本,而且要比小乘持的更清淨,《大般若經》雲:“持戒清淨,無穿缺雜。戒品清淨,過諸聲聞及獨覺等。”持戒則生一切善根,若破戒則摧毀一切善法,斬斷解脫法身慧命的根本,打開叁途惡趣的大門,成就一切惡法罪戒。《如來不思議大乘秘密經》雲:“若諸菩薩修持戒行,即得一切勝願圓滿。破戒之人諸有惡法,如世霜雹,毀一切物,破壞善法,亦複如是。”爲什麼破戒的過患是如此重呢?《薩婆多論》雲:“何以破戒罪重于余經,以戒是佛法平地,萬善由之生,一切佛弟子皆依之而住。若無戒則無所依入佛法泥洹城。是戒爲佛法璎珞莊嚴,故毀者罪重。”
在安住禅定修觀時,如果生起破戒之心或進而身口意叁門真實造作,則如狂風鼓動心海致使分別波濤洶湧不息觀照不得力,禅定無法生起,若無禅定則真實無漏智慧無法現行,如此則無法照見涅槃解脫之法。經中雲:“屍羅不淨,叁昧不現前。”所以應當善加用心護持戒律的橋梁,才能渡過生死的大河。《百論》雲:“一切善法,戒爲根本,持戒之人則心不悔,不悔則歡喜,歡喜則心樂,心樂則一心,一心則生實智,實智生則得厭離欲,厭離欲得解脫,解脫得涅槃。”若破戒則心被罪障蓋覆,心中時常被憂悔所纏,修行時經常散亂無法專注到所觀境上,因此無法令心平靜澄清如秋水,當然法的性相也就無法清晰地顯現于心中。《月燈叁昧經》雲:“若具足身戒,于一切法得無礙智。若成就口戒,得佛六十種無礙清淨美妙音聲。若具足意戒,得一切佛法,一切神通,不動解脫。”
若破戒則失去一切增上生與決定勝的安樂。法王如意寶于《忠言心之明點》中雲:“猶如空中建花園,增上定勝諸圓滿,無戒無此機會故,念知謹慎調自續。”戒律是度生死海的浮囊、達涅槃城的坦途,在最初入道時就要認識它的特殊地位以及無法替代的作用,正是由于這點,佛製比丘五年專心一意的學戒,樹立對戒律的信心,穩固對戒律的認識,然後才開許學教參禅。往昔因按此無欺次第修道,所以證果成就者多不勝數,而現在的人心浮氣躁,眼高手低,輕視、毀謗、舍棄戒律,對戒律的作用、功德、地位、體相、學處一無所知,對破戒的過患也忽視不顧,修行的基本條件、根本基礎一點都不具足,妄想直接高攀禅宗、大中觀、大手印、大圓滿等的無上碩果。沩山禅師雲:“毗尼法席尚未叨陪,了義上乘豈能甄別?”如此過海浮囊被破戒羅刹要走,入涅槃城的道路被惡業的洪水沖斷,欲達目的地只能成爲泡影而已。所以應當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謹慎之心來精勤地守護一切功德基礎的如意寶戒,否則縱然如何劬勞,永遠都不會有收獲。無有基礎或基礎薄弱卻想建設美麗的花園或莊嚴的大廈,只是一種異想天開的妄想,若能則建築得越高受到的損失越大。有人忽視戒律但精進念佛持咒等,此類人死後墮入惡道成爲魔王、魔民、魔女或成大力惡鬼及凶狠羅刹、夜叉等專門惱害修行人,死後入于地獄中極難解脫。
經雲:“破戒墮惡趣,多聞無力救。”如無有雙腳的瘸子寸步難行,同樣破戒者由于失壞了戒律之健足,因此無法踏上通向解脫大城的道路。有些衆生感到生死輪回的恐怖與痛苦,心中迫切希望從中得到出離,然而由于往昔的惡業,今生的惡緣,隨隨便便地將百千萬劫都難以得到一次的珍寶戒足以短暫有漏安樂的小小代價抛售出去。依靠什麼到達涅槃的大城呢?不但解脫無望,而且連轉生善趣的希望也沒有,只能背著沈重的罪業包袱一步步地邁向惡趣中,在百千萬劫中感受難以忍受的痛苦。《叁摩地王經》雲:“若人爲諸盜賊逼,欲活命故而逃避,如其人足不能行,仍爲賊執而摧壞。如是愚人毀淨戒,而欲脫離諸有爲,由戒壞故不能逃,爲老病死所摧壞。”由此可知戒是成就解脫的前提條件,在具足清淨戒律的基礎上才能有解脫之希望。《四分律比丘戒本》雲:“譬如人毀足,不堪有所涉,毀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上。欲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者,常當護戒足,勿令有毀損。”同樣月稱菩薩的《入中論》也雲:“失壞戒足諸衆生,于惡趣受布施果。”
戊叁、爲直接間接明…
《成就真實戒經略釋法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