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就真實戒經略釋法音▪P15

  ..續本文上一頁,一旦破戒還俗,則往往會破罐子破摔,一蹶而永不複振,幹脆連因果、叁寶都舍棄不顧,這樣一來,其相續中的正見又怎能不損呢?如是之人唯地獄是其歸宿。若不得已爲惡緣所逼,或因煩惱熾盛,忘失舍戒還俗而致戒體損毀,這時如果正見不失,則尚能轉爲龍王眷屬。《海龍王請問經》雲:“若出家破戒之人,未失正見,則轉爲龍王眷屬。”不但出家人是如此,在家居士也是這樣。《賢愚經》中記載的一則公案足可說明。

  過去曾有二人同受八關齋戒,一人爲其婦所迫非時而食破戒,另一人卻圓滿持戒。後世破戒者轉爲龍王,持戒者生爲大國王。後在龍王的逼迫下,國王于法滅盡時多方尋覓得到受八關齋戒之文,國王與龍又同受八關齋戒。于釋迦世尊出世時,彼二皆爲天人,並于佛前聞法而同得道果。

  相比于根本戒,破支分戒的罪業較輕,因而許多人忽視支分戒,以爲縱破也只是小罪,極易忏悔還淨。更有邪見愚癡之人,自不能根本、支分全持,則說只持根本戒即可,何用持此支分小戒。以如此輕忽心而犯支分戒,又無慚愧心,其過患將是無窮無盡的。律藏中比喻根本戒如院中芒果,支分戒如柵籬,爲守護芒果需多設藩籬欄柵,柵籬若破則芒果難保,必爲匪盜或牲畜所侵毀。因此欲護芒果,極須力護柵籬,如是欲護根本應嚴持支分。又譬如多服劇毒必死無疑,少服劇毒也必死無疑。真正持戒者,若犯小罪,生大恐怖,尅責忏悔。如《寶雨經》雲:“菩薩見違犯中,如微量塵,深生怖畏。下至小罪,心懷大懼。況多違犯,而生隨喜。何以故?由如來說,比丘當知,多服毒藥能令人死,少服毒藥亦令人死。比丘當知若多犯罪,即生惡趣,若少犯罪,亦生惡趣。菩薩如是正思維時,驚怖違犯。”

  破戒的可怕後果自不待言,即使輕視學處、失壞威儀、不敬法衣,也會墮入惡趣之中。在《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與《大寶積經》中也有同類教證,而在《佛說因緣僧護經》中則以實事詳述彼之因緣果報,有志于護戒者則可詳閱,若有如是諸罪垢,此經則可作爲忏悔的一面明鏡,若無此罪也可以此勉旃,樹立正念。

  迦葉佛時,一位比丘前往應供,樹枝挂其法衣,因輕視墮罪,而以嗔心折斷樹枝,死後轉爲龍王,有大翳缽樹,樹根深紮于此龍頭上,風動樹搖,血膿流注,備受諸苦。化形見釋迦世尊時,也被佛嚴厲呵責,終不授記它何時解脫龍身,只令它待彌勒佛出世後再去請示。此公案聽來令人觸目驚心,之所以受如此漫長的痛苦,正是因爲它往昔輕毀如來學處。如《毗奈耶經》雲:“若于大悲大師教,起輕毀心少違犯,由是而獲苦增上,折籬失壞菴末林,現或有于王重禁,違越而未受治罰,非理若違能仁教,如翳缽龍墮旁生。”《寶蘊經》雲:若出家之人,輕視學處,不敬法衣,蓄發留須,塗敷脂粉等,命終之後墮入孤獨地獄,彼雖入地獄仍不失僧形,于叁衣及缽墊等中烈火熾燃,燒身受苦。”

  由此可見,雖處末法時代,諸多微細律儀難于守持,縱然不得已也應視其是否有開緣,若無開緣而毀犯,應發恐怖心、慚愧心如法如律出罪忏悔。若無法出罪還淨,也應以各種忏願儀,志誠忏悔。切勿忽略不管、無恥輕視。

  有人自恃精通教法,多聞博學,認爲縱然破戒也與常人不同,不會墮入惡趣。這只不過是其貢高我慢的一種自欺欺人的掩飾而已。因果不虛,在罪業面前,無論是智慧超群、博通經論的大法師,還是普通學人,都無法獲得赦免,若不勵力忏悔,都無法轉生善趣,只有沈淪惡道的份。《叁摩地王經》雲:“雖通一切法,恃聞不持戒,破戒墮惡趣,多聞無力救。”《百業經》中也記載有叁藏法師墮入惡趣的公案。

  既已出家修道,就應以真心、直心、無谄曲心孜孜務道,切勿流于表面形式。若僅裝點門面、擺弄樣子,究其心對佛法、戒律卻無絲毫信心可言,如此之人不管其如何善巧僞裝掩飾,不過一時遮人耳目,終究只是自欺而已,騙不過自心,也瞞不了因果規律。《贊戒論》雲:“若無淨戒守護自相續,外表裝作廣行聞思修,無利漂泊輪回惡趣處,具貪愚者滿業受痛苦。”

  又有人認爲,密宗的見解極爲高深,即便破了戒也無太大過患,仍然可以獲得成就。事實上,若破戒則縱然修持密咒乘也無法得到上中下任何一種成就。在密宗的《文殊根本續》中雲:“念誦若毀戒,此無勝成就,能仁未曾說,毀戒咒能成,非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于此愚癡人,何有咒能成,此毀戒有情,何能生善趣,且不得天趣,又無勝安樂,何況佛所說,諸咒豈能成。”叁乘法中上乘是建立在下乘的基礎之上,若破下乘戒則對上乘成就也構成障礙。

  還有人認爲:犯戒可以忏悔還淨,因此不必時時善加防護、拘束自己,如此便隨放逸心所轉,佛說這種做法如吞食毒藥。《彌勒獅子吼經》雲:“慈氏,末世末劫後五百歲,有諸在家、出家菩薩,出現于世。彼作是雲:忏除惡業能無余盡,造作衆罪造已當忏悔。增上毀犯而不防護,我說彼等是作死業。雲何爲死?謂如人食毒,此亦同彼,命終之後顛倒墮落。”又雲:“慈氏于此聖法毗奈耶說爲毒者,謂諸違越所製學處,故說汝等莫自食毒。”持戒如飲甘露、醍醐,破戒犯戒如服毒藥,因此欲離苦得樂者,當善加取舍。

  破戒與輕視學處之人,若享用信施則彼有無窮過患。若戒行清淨則縱然受用叁千大千世界的所有財物,對此人也絲毫不會構成障礙,而供養他的施主也會因此獲得無量福報。然破戒者已如破瓶爛器,若彼仍享用信施,後世過患極大,因此佛爲了破戒者後世少受痛苦,所以嚴厲遮止破戒者享用信施。《毗奈耶經》雲:“甯吞熱鐵丸,猛焰極可畏,不以犯戒身,受用國人食。”《寶積經》雲:“甯以燒熱鐵鍱爲衣,不以破戒之身,而著袈裟。甯吞熱鐵,不以破戒之身,食人信施。”《寶蘊經》雲:“佛說破戒受信施過患已,五百戒不淨比丘共言,不能享信施,言訖歸俗。余比丘呵責彼等,佛告諸比丘,勿責彼等。具追悔心,住于在家,彼等即爲信受業果。彼五百比丘死後升兜率天,當來彌勒成佛轉*輪時,爲首批眷屬。”又雲:“複有二百五十比丘,聞佛所言,流淚悲泣而言:“吾等乃至未得聖位間,甯死而不受用信施。”佛言:“諸大士,善哉,善哉。””《彌勒獅吼經》雲:“彌勒言:“若用信施,極難消受。”聞如是語故,五百比丘怖畏歸俗住家。文殊見此已,贊言:“善哉,善哉。不喜受用信施,當生如是慚愧及追悔。甯于一日之中,多次舍戒,而不以破戒之身,受人信施卻非如是。””《寶積經》雲:“甯可一日,百數歸俗,不應破戒,受人信施。”《製罰犯戒經》雲:“較諸世人,具十不善,經百歲中,恒無間缺所集衆惡。若有比丘犯屍羅,仙幢覆身,經一日夜,受用信施,不善極多。”《優波離請問經》雲:“猶如獅子具戒人,于彼猶如狐狸破戒之人,乃至與一齒木作承侍者,或共住而眠,若明相未出,當于九十萬年墮地獄中,若明相既出一千四百四十萬年墮地獄中。”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論》中宣說了持戒的十種功德:①“屍羅清淨增上力故,獲得無悔,漸次乃至能得涅槃。”②“於臨終時起如是念,我已善作身語意行。非我惡作身語意行。乃至廣說。若有其趣作福業者作善業者作能救濟諸怖畏者之所應往。我於斯趣必定當往。如是獲得能往善趣。第二無悔由無悔恨所有士夫補特伽羅。名賢善死賢善夭逝賢善過往。”③“遍諸方域妙善稱譽聲頌普聞。”④“寢安覺安遠離一切身心熱惱。”⑤“若寢若覺諸天保護”⑥“於他凶暴不慮其惡,無諸怖畏心離驚恐。”⑦“諸憙殺者怨雠惡友雖得其隙,亦常保護。”⑧“一切魍魉藥叉宅神非人之類,雖得其便雖得其隙,而常保護。”⑨“法無艱難從他獲得種種利養。”⑩“一切所願皆得稱遂。”諸位智者,當受戒持戒,勇猛修學。《比丘珍愛經》雲:“清淨受戒人,形色極殊妙,安住戒律中,誠信諸學處,此人一日中,積福無限量,終將獲佛果。”《大涅槃經》雲:“戒是一切善法之梯,猶如地是樹木等根本,戒是一切善法前導,如大商主是爲一切商人前導,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釋幢,戒畢竟斷一切惡及惡趣道,戒如藥樹治療一切衆惡病故,戒是險惡叁有道糧,戒是甲劍能摧煩惱諸怨敵故,戒是明咒能除煩惱諸毒蛇故,戒是橋梁度罪河故。”《攝波羅蜜多論》雲:“當知凡世出世間一切圓滿,悉由戒律而生。何以故?圓滿戒律乃一切之生處也。譬如大地,乃爲藥草花卉林木之所依,如是戒律乃一切圓滿之所依處。”《妙臂請問經》雲:“一切稼穑依于地,無諸災患而生長,如是依戒勝白法,悲水灌澆而生長。”總之,與破戒過患無量無邊相反,持戒功德無窮無盡。如此引用佛經祖語的目的無非欲令在家出家行人明辨取舍,對破戒生起厭離怖畏心,對持戒生起歡喜敬信心。《叁摩地王經》雲:“如人數觀察,由住彼分別,能令心于彼,如是如是住。”如果我們經常觀察、作意思維則正念會相續生起並且逐漸穩固。

  在此順便抉擇戒行清淨的標准。《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雲:“大梵,若善男子,若善女人,以淨信心皈依我法,或趣聲聞乘,或趣獨覺乘,或趣大乘,于我法中淨信出家受具足戒,于諸學處深心敬重,于四根本性罪戒中堅固勇猛精勤守護,如是之人常爲一切非人等隨逐擁衛,名不虛受人天供養,于叁乘中隨所欣樂,速能趣入成辦究竟。”又雲:“若善男子,若善女人,于我所說別解脫教所製四種根本重罪清淨無犯,我是彼師,彼是弟子。隨順我語,善住我法,一切所作皆得成滿,此人善住屍羅蘊故,名爲善住一切善法。”印度調伏天論師所作《毗奈耶經釋》以及雪域妙慧大師《戒律根本頌·日光疏》等權威論著中都明確指出末法時代戒律清淨的標准是以不犯四根本重罪爲界限,並對其余自性罪等謹慎防護,極力守持。若犯四根本罪之一則爲戒律不清淨,若四根本罪未破則名清淨居士、沙彌、比丘尼…

《成就真實戒經略釋法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成就真實戒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