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旦破戒还俗,则往往会破罐子破摔,一蹶而永不复振,干脆连因果、三宝都舍弃不顾,这样一来,其相续中的正见又怎能不损呢?如是之人唯地狱是其归宿。若不得已为恶缘所逼,或因烦恼炽盛,忘失舍戒还俗而致戒体损毁,这时如果正见不失,则尚能转为龙王眷属。《海龙王请问经》云:“若出家破戒之人,未失正见,则转为龙王眷属。”不但出家人是如此,在家居士也是这样。《贤愚经》中记载的一则公案足可说明。
过去曾有二人同受八关斋戒,一人为其妇所迫非时而食破戒,另一人却圆满持戒。后世破戒者转为龙王,持戒者生为大国王。后在龙王的逼迫下,国王于法灭尽时多方寻觅得到受八关斋戒之文,国王与龙又同受八关斋戒。于释迦世尊出世时,彼二皆为天人,并于佛前闻法而同得道果。
相比于根本戒,破支分戒的罪业较轻,因而许多人忽视支分戒,以为纵破也只是小罪,极易忏悔还净。更有邪见愚痴之人,自不能根本、支分全持,则说只持根本戒即可,何用持此支分小戒。以如此轻忽心而犯支分戒,又无惭愧心,其过患将是无穷无尽的。律藏中比喻根本戒如院中芒果,支分戒如栅篱,为守护芒果需多设藩篱栏栅,栅篱若破则芒果难保,必为匪盗或牲畜所侵毁。因此欲护芒果,极须力护栅篱,如是欲护根本应严持支分。又譬如多服剧毒必死无疑,少服剧毒也必死无疑。真正持戒者,若犯小罪,生大恐怖,尅责忏悔。如《宝雨经》云:“菩萨见违犯中,如微量尘,深生怖畏。下至小罪,心怀大惧。况多违犯,而生随喜。何以故?由如来说,比丘当知,多服毒药能令人死,少服毒药亦令人死。比丘当知若多犯罪,即生恶趣,若少犯罪,亦生恶趣。菩萨如是正思维时,惊怖违犯。”
破戒的可怕后果自不待言,即使轻视学处、失坏威仪、不敬法衣,也会堕入恶趣之中。在《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与《大宝积经》中也有同类教证,而在《佛说因缘僧护经》中则以实事详述彼之因缘果报,有志于护戒者则可详阅,若有如是诸罪垢,此经则可作为忏悔的一面明镜,若无此罪也可以此勉旃,树立正念。
迦叶佛时,一位比丘前往应供,树枝挂其法衣,因轻视堕罪,而以嗔心折断树枝,死后转为龙王,有大翳钵树,树根深扎于此龙头上,风动树摇,血脓流注,备受诸苦。化形见释迦世尊时,也被佛严厉呵责,终不授记它何时解脱龙身,只令它待弥勒佛出世后再去请示。此公案听来令人触目惊心,之所以受如此漫长的痛苦,正是因为它往昔轻毁如来学处。如《毗奈耶经》云:“若于大悲大师教,起轻毁心少违犯,由是而获苦增上,折篱失坏菴末林,现或有于王重禁,违越而未受治罚,非理若违能仁教,如翳钵龙堕旁生。”《宝蕴经》云:若出家之人,轻视学处,不敬法衣,蓄发留须,涂敷脂粉等,命终之后堕入孤独地狱,彼虽入地狱仍不失僧形,于三衣及钵垫等中烈火炽燃,烧身受苦。”
由此可见,虽处末法时代,诸多微细律仪难于守持,纵然不得已也应视其是否有开缘,若无开缘而毁犯,应发恐怖心、惭愧心如法如律出罪忏悔。若无法出罪还净,也应以各种忏愿仪,志诚忏悔。切勿忽略不管、无耻轻视。
有人自恃精通教法,多闻博学,认为纵然破戒也与常人不同,不会堕入恶趣。这只不过是其贡高我慢的一种自欺欺人的掩饰而已。因果不虚,在罪业面前,无论是智慧超群、博通经论的大法师,还是普通学人,都无法获得赦免,若不励力忏悔,都无法转生善趣,只有沉沦恶道的份。《三摩地王经》云:“虽通一切法,恃闻不持戒,破戒堕恶趣,多闻无力救。”《百业经》中也记载有三藏法师堕入恶趣的公案。
既已出家修道,就应以真心、直心、无谄曲心孜孜务道,切勿流于表面形式。若仅装点门面、摆弄样子,究其心对佛法、戒律却无丝毫信心可言,如此之人不管其如何善巧伪装掩饰,不过一时遮人耳目,终究只是自欺而已,骗不过自心,也瞒不了因果规律。《赞戒论》云:“若无净戒守护自相续,外表装作广行闻思修,无利漂泊轮回恶趣处,具贪愚者满业受痛苦。”
又有人认为,密宗的见解极为高深,即便破了戒也无太大过患,仍然可以获得成就。事实上,若破戒则纵然修持密咒乘也无法得到上中下任何一种成就。在密宗的《文殊根本续》中云:“念诵若毁戒,此无胜成就,能仁未曾说,毁戒咒能成,非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于此愚痴人,何有咒能成,此毁戒有情,何能生善趣,且不得天趣,又无胜安乐,何况佛所说,诸咒岂能成。”三乘法中上乘是建立在下乘的基础之上,若破下乘戒则对上乘成就也构成障碍。
还有人认为:犯戒可以忏悔还净,因此不必时时善加防护、拘束自己,如此便随放逸心所转,佛说这种做法如吞食毒药。《弥勒狮子吼经》云:“慈氏,末世末劫后五百岁,有诸在家、出家菩萨,出现于世。彼作是云:忏除恶业能无余尽,造作众罪造已当忏悔。增上毁犯而不防护,我说彼等是作死业。云何为死?谓如人食毒,此亦同彼,命终之后颠倒堕落。”又云:“慈氏于此圣法毗奈耶说为毒者,谓诸违越所制学处,故说汝等莫自食毒。”持戒如饮甘露、醍醐,破戒犯戒如服毒药,因此欲离苦得乐者,当善加取舍。
破戒与轻视学处之人,若享用信施则彼有无穷过患。若戒行清净则纵然受用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财物,对此人也丝毫不会构成障碍,而供养他的施主也会因此获得无量福报。然破戒者已如破瓶烂器,若彼仍享用信施,后世过患极大,因此佛为了破戒者后世少受痛苦,所以严厉遮止破戒者享用信施。《毗奈耶经》云:“宁吞热铁丸,猛焰极可畏,不以犯戒身,受用国人食。”《宝积经》云:“宁以烧热铁鍱为衣,不以破戒之身,而著袈裟。宁吞热铁,不以破戒之身,食人信施。”《宝蕴经》云:“佛说破戒受信施过患已,五百戒不净比丘共言,不能享信施,言讫归俗。余比丘呵责彼等,佛告诸比丘,勿责彼等。具追悔心,住于在家,彼等即为信受业果。彼五百比丘死后升兜率天,当来弥勒成佛转*轮时,为首批眷属。”又云:“复有二百五十比丘,闻佛所言,流泪悲泣而言:“吾等乃至未得圣位间,宁死而不受用信施。”佛言:“诸大士,善哉,善哉。””《弥勒狮吼经》云:“弥勒言:“若用信施,极难消受。”闻如是语故,五百比丘怖畏归俗住家。文殊见此已,赞言:“善哉,善哉。不喜受用信施,当生如是惭愧及追悔。宁于一日之中,多次舍戒,而不以破戒之身,受人信施却非如是。””《宝积经》云:“宁可一日,百数归俗,不应破戒,受人信施。”《制罚犯戒经》云:“较诸世人,具十不善,经百岁中,恒无间缺所集众恶。若有比丘犯尸罗,仙幢覆身,经一日夜,受用信施,不善极多。”《优波离请问经》云:“犹如狮子具戒人,于彼犹如狐狸破戒之人,乃至与一齿木作承侍者,或共住而眠,若明相未出,当于九十万年堕地狱中,若明相既出一千四百四十万年堕地狱中。”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论》中宣说了持戒的十种功德:①“尸罗清净增上力故,获得无悔,渐次乃至能得涅槃。”②“於临终时起如是念,我已善作身语意行。非我恶作身语意行。乃至广说。若有其趣作福业者作善业者作能救济诸怖畏者之所应往。我於斯趣必定当往。如是获得能往善趣。第二无悔由无悔恨所有士夫补特伽罗。名贤善死贤善夭逝贤善过往。”③“遍诸方域妙善称誉声颂普闻。”④“寝安觉安远离一切身心热恼。”⑤“若寝若觉诸天保护”⑥“於他凶暴不虑其恶,无诸怖畏心离惊恐。”⑦“诸憙杀者怨雠恶友虽得其隙,亦常保护。”⑧“一切魍魉药叉宅神非人之类,虽得其便虽得其隙,而常保护。”⑨“法无艰难从他获得种种利养。”⑩“一切所愿皆得称遂。”诸位智者,当受戒持戒,勇猛修学。《比丘珍爱经》云:“清净受戒人,形色极殊妙,安住戒律中,诚信诸学处,此人一日中,积福无限量,终将获佛果。”《大涅槃经》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犹如地是树木等根本,戒是一切善法前导,如大商主是为一切商人前导,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释幢,戒毕竟断一切恶及恶趣道,戒如药树治疗一切众恶病故,戒是险恶三有道粮,戒是甲剑能摧烦恼诸怨敌故,戒是明咒能除烦恼诸毒蛇故,戒是桥梁度罪河故。”《摄波罗蜜多论》云:“当知凡世出世间一切圆满,悉由戒律而生。何以故?圆满戒律乃一切之生处也。譬如大地,乃为药草花卉林木之所依,如是戒律乃一切圆满之所依处。”《妙臂请问经》云:“一切稼穑依于地,无诸灾患而生长,如是依戒胜白法,悲水灌浇而生长。”总之,与破戒过患无量无边相反,持戒功德无穷无尽。如此引用佛经祖语的目的无非欲令在家出家行人明辨取舍,对破戒生起厌离怖畏心,对持戒生起欢喜敬信心。《三摩地王经》云:“如人数观察,由住彼分别,能令心于彼,如是如是住。”如果我们经常观察、作意思维则正念会相续生起并且逐渐稳固。
在此顺便抉择戒行清净的标准。《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云:“大梵,若善男子,若善女人,以净信心皈依我法,或趣声闻乘,或趣独觉乘,或趣大乘,于我法中净信出家受具足戒,于诸学处深心敬重,于四根本性罪戒中坚固勇猛精勤守护,如是之人常为一切非人等随逐拥卫,名不虚受人天供养,于三乘中随所欣乐,速能趣入成办究竟。”又云:“若善男子,若善女人,于我所说别解脱教所制四种根本重罪清净无犯,我是彼师,彼是弟子。随顺我语,善住我法,一切所作皆得成满,此人善住尸罗蕴故,名为善住一切善法。”印度调伏天论师所作《毗奈耶经释》以及雪域妙慧大师《戒律根本颂·日光疏》等权威论著中都明确指出末法时代戒律清净的标准是以不犯四根本重罪为界限,并对其余自性罪等谨慎防护,极力守持。若犯四根本罪之一则为戒律不清净,若四根本罪未破则名清净居士、沙弥、比丘尼…
《成就真实戒经略释法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