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脫戒,才有資格入于佛家。《璎珞本業經》雲:“一切衆生初入叁寶海,以信爲本;住在佛家,以戒爲本。”
有人雖對佛法頗有信心,但一提到受戒就如談虎色變一般,心中很恐怖。他們錯謬地認爲:“佛法一切都好,就是清規戒律猶如繩索把人禁锢起來,這一點確實讓人無法接受。”但請想一想,如果一匹沒有馴服的野馬正奔向懸崖,此時該不該用銜子繩索牽拉它?該不該用鞭子抽打它?如是衆生在無始輪回中串習的惡習特別強烈,天生就對造惡業非常擅長,身口意極不調柔,猶如未馴服的野馬一樣。因此,佛陀以戒律的銜子與繩索強力把我等從邪惡道中牽引到安樂正道上來。佛對我們這些善惡不分的剛強衆生用戒律來調製,其目的是讓我們舍棄身口意的如毒惡業。就象孩子年幼無知,美食不吃偏要服毒,這時父母必定呵責甚至鞭打他,這是真正慈悲心的流露。
以上是從遮的角度而言。若從持的角度來說,則戒律是清淨的甘露,能熄滅行人身口意的炎炎惡業之火,使其心中生起清涼的安樂。戒律是一切功德的基礎,一切禅定及無漏智慧的功德都要依戒才能産生。龍樹菩薩在《親友書》中雲:“衆德依戒住,如地長一切。”《楞嚴經》雲:“修行叁決定義,所謂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戒律是登上一切善法高樓的階梯,依此可以漸次登上增上生與決定勝的高樓,因此如果沒有戒律而又想得到一切功德,那就好象欲在空中建造樓閣一般,根本不可能。若舍棄戒律而修定慧則是成就魔王與外道的因,無法得到解脫,因此戒律就如城牆能抵禦魔王與外道的侵犯。佛在大小顯密諸乘的經論中處處贊歎戒律的殊勝,尤其贊歎別解脫戒是菩薩乘與金剛乘的基礎,是佛法壽命的血液,是僧衆的根本,是渡生死海的浮囊,是末世衆生的導師,所以必須要受持。佛在《華嚴經》中雲:“若常信奉于諸佛,則能持戒修學處,若能持戒修學處,則能具足諸功德。”
“經”雖有多義,但以貫穿攝集爲根本。
乙二、譯禮
“頂禮一切智智佛”,這是譯師在譯經之前首先恭敬地對遍知佛陀作頂禮。目的是祈求佛陀大威神力的加被,消除翻譯過程中的一切違緣障礙,順利吉祥地圓滿譯經事業。
爲什麼要作如此的譯禮句,這裏有一段曆史淵源。曾經在藏地出世了一位金剛手菩薩化身的藏王赤熱巴巾,在他執政期間,尊崇叁寶,大力弘揚佛法,廣泛開展譯經事業。對當時翻譯的經律論,他分別製定了叁種譯禮:經藏則禮十方諸佛菩薩;律藏則禮一切智智的釋迦牟尼佛;論藏則禮曼殊師利童子。並講出其根據:因爲經藏是由十方諸大菩薩咨詢請問,佛陀慈悲善巧誨谕酬答而成,所以應禮十方諸佛菩薩;因爲律藏如同國家法律,只有國王才能製定,同樣因果微細複雜,開遮持犯難測難辨,唯有一切智智的佛能無余洞明鑒知,慈悲親自製戒,所以應禮一切智智佛;因爲論藏中所诠諸法森羅萬象,各自性相千差萬別,非大智慧莫能剖析闡述、窮其源底,所以應禮大智曼殊師利童子。
甲二、正義分叁:初善法會因由之五圓滿;中善教誡護持清淨戒律;後善隨喜贊歎
乙一、初善法會因由之五圓滿
經雲: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段經文明確指出五圓滿。“如是”、“一時”爲時間圓滿;“佛”爲導師圓滿;“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爲道場圓滿;“我聞及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爲眷屬圓滿。以下宣說的經文爲法圓滿。由五種圓滿可以確定此經決定無疑是佛所宣說,而漢地則以六種證信而講。所謂六種證信就是以六個可靠的證據令人信受。“如是”是信成就,因爲一般人相信某觀點時就會說如是如是,若反對排斥就說不如是或不是這樣的,開頭即說如是表明完全信受。“我聞”是聞成就,是我優婆離親耳從佛聞受此經,絕對沒有問題,大可放心受持。“一時”是時成就,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它的時間,導師佛陀與衆眷屬集會一處,因緣成熟之時法會得以召開,所以稱爲時成就。“佛”是主成就,因爲法會的主持者是佛陀,若缺少佛講經法會就無法成辦,所以導師釋迦牟尼佛是主成就。“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是處成就,時間與空間是事情發生的所依處,所以具備道場了法會才能得以進行。“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衆成就,佛不會對自己說法,必須有所化的聽衆佛才講法,現在以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爲首的無量大衆集會,渴求聞法,因此是衆成就。具備如是六種因緣,法會才得以成就。
若串起來說,即如是經典是結集者我優婆離所聞,某一時,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中與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聚會一處所宣說。
舍衛國之名的由來是這樣的:在久遠的過去,有兩位名爲“舍”與“衛”的仙人在此地修行,後來漸漸聚集了很多人,這個地方以後逐漸繁榮起來,成爲政治、經濟、文化發達的繁華城市,後來人們爲了紀念這兩位仙人,就用他倆的名字來命名國城。
“祗樹給孤獨園”得名的由來是這樣的:一次波斯匿王禦駕親征,大獲全勝,在麾師凱旋歸來之時,忽然聞訊,太子降生,波斯匿王特別歡喜,就爲太子取名爲祗桓,漢文就是勝利的意思。祗桓太子的精舍怎麼又成爲了佛與僧衆的精舍,這裏面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舍衛國有位給孤獨長者,是一位有菩薩心腸的大富翁,他樂善好施,專門周濟鳏寡孤獨的困難人,因此人們就送他“給孤獨”的雅號。一次長者爲了兒子的婚事到王舍城去,住在一位信佛的施主家裏,半夜醒來,只見施主家燈火通明,大家都忙得熱火朝天。他感到驚奇,就問施主:“有什麼大喜事,半夜叁更就忙得不亦樂乎?”“我們爲了明天迎請佛陀及其弟子來應供,所以才如此繁忙。”長者聽到佛陀兩字當即身毛豎立,內心歡喜,激動萬分,迫切地渴望能夠馬上見到佛。此時,佛即刻鑒知他得度的因緣已經成熟,就放光引導他來到佛前,長者一見到佛,歡喜信敬之情難以言表,想禮拜佛但不知禮拜的儀式,這時天人化現一人爲他示範,他即隨學禮佛,佛爲他說法即證聖果,之後長者請佛到舍衛國去說法,佛默然受請,讓他先回去修座精舍。他奉命後立即回國,四處尋覓建造精舍的最佳位置。後來他見祗桓太子的花園奇花異卉、遍地芬芳,樹木蔥郁,山嶺優美,泉水清涼,環境非常清幽寂靜,是一個修行的好場所。于是他找祗桓太子商量要買下此園,誰知太子說:“你如果能用黃金鋪滿整個花園,我就賣給你。”長者毫不含糊地就幹起來。因爲前世的因緣,長者俱生即有異能,能用眼睛直接看到地下的寶藏,所以很快就要將花園鋪滿了。他如是的舉動引發了太子對佛的信心,于是太子對給孤獨長者說:“剩下的地方您就不用鋪了,算是我對佛與僧衆的供養。”當時只有樹下沒有鋪黃金,仍屬太子所有。這樣祗桓太子的花園就由給孤獨長者和祗桓太子兩人供養佛與僧衆,因爲這個原因,就稱此園爲“祗樹給孤獨園”。
經中“與”是共的意思,因諸大比丘共侍一導師、共住一處所、共持具足戒、共得無漏智見、共證解脫,所以說“與”。
“比丘”是梵語,有乞士、破煩惱、淨持戒、能怖魔四種意義。乞士:上于佛乞求法味以資養法身慧命,下于信施乞食而資養色身,如是清淨活命之人稱爲乞士。叁論宗嘉祥大師雲:“比丘名爲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煉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身,故名乞士。”破煩惱:由于修習聖道而破除煩惱,所以稱爲破煩惱。淨持戒:盡形壽受持清淨戒律,所以稱爲淨持戒。能怖魔:因爲受持別解脫戒必定趨向解脫,故令魔王驚怖,所以稱爲能怖魔。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雲:“雲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名爲乞士。複次,比名破,丘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名比丘。複次,受戒時自言,我是某甲比丘,盡形壽持戒,故名比丘。複次,比名怖,丘名能怖魔王及魔人民。當出家剃頭著染衣受戒,是時魔怖。何以故怖?魔言是人必得入涅槃。”通常來說比丘有五種:乞食比丘,名相比丘,自稱比丘,近圓比丘,破惑比丘。前叁種比丘有比丘之名而無比丘之實。近圓比丘即如法如律地納受清淨比丘戒體于心相續的男性修行人。破惑比丘即斷除煩惱得入聖位的比丘,又稱勝義比丘。經中所指的比丘均爲破惑比丘,因爲他們完全斷除煩惱障,證得阿羅漢的果位,所以是勝義比丘。因爲這些比丘都已久證羅漢果,具足叁明六通等衆多功德,德高望重名聲廣大,又爲大衆中的上首比丘,所以稱爲大比丘。
梵語“僧伽”,漢義爲和合衆,即在身、口、意、見、戒、利六方面都能和合的大衆,一般四位比丘以上方可稱爲僧衆。
爲什麼諸多經典都以此千二百五十人爲聞法者的代表呢?因爲優偻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兄弟叁人最初作事火婆羅門,他們的弟子共有一千人,皆被佛降伏,皈依佛陀。而舍利子與目犍連爲外道時各有一百弟子,耶舍爲外道時有五十個弟子,他們全都皈依佛陀,這一千二百五十人很早就得蒙佛陀的教化並證得阿羅漢果,感佛深恩,所以經常追隨佛陀,不離左右,因此諸經之首常列出他們作爲代表。
乙二、中善教誡護持清淨戒律分四:觀壽命無常而教誡護持戒律;觀暇滿難得而教誡護持戒律;觀輪回過患而教誡護持戒律;觀業因果而教誡護持戒律
丙一、觀壽命無常而教誡護持戒律
經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若分別心漸減、性命漸趨于斷滅、舍棄壽相,則導師之法亦將滅盡,雲何不起精進並披堅固甲而修持也?
如是因緣聚會之時,佛開始演說妙法,佛語微妙,超勝世間一切語言,如《釋提桓因得道經》雲:“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我法中。”複雲:“諸世善語,皆出佛法,善說無失,無過佛語。”而此經如全知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在科判中所說,更是善逝佛語的精華。
爲了引起聽衆的注意,使他們能全神…
《成就真實戒經略釋法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