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貫注地谛聽法語,佛陀說:諸比丘們,你們應該了知:世間一切萬法都是無常遷變不息的,從它們産生時起,連一刹那都不會停留,隨即奔向滅亡。應內觀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心識,自初夜入母胎以來,即如陡山飛流而下的瀑布、或如奔流不息的江河,一刻都不停地奔向死亡。再看人生短短數十年的壽命,猶如油盡的殘燈,一閃一閃地趨向滅亡,壽命即將滅盡,很快就會舍棄與生俱來的這個身體,步步邁向死主閻羅王。具有暇滿的人身,才能受持清淨的別解脫戒,若此生一盡,別解脫戒也隨著身心的滅亡而告終,所以應當趁著有生之年,全力以赴地護持清淨戒律。而且衆生安樂之源的佛法也會很快在這個世間隱沒,就象現在處于暗劫中的無數國土世界中的衆生一樣連叁寶的名號都無法聽聞到,那時縱然想學法已完全不可能。佛出世間,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其它經法常常宣說,但對于律教卻罕有演說。《毗奈耶經序》雲:“佛遊于世間,隨處說經法,律教不如是,故知難值遇。”複雲:“別解脫經難得聞,經于無量俱胝劫,讀誦受持亦如是,如說行者更難遇。”一旦別解脫經法趨于隱沒,則佛法的壽命也隨之奄然滅盡,那時依何而作羯磨?依何而得戒體?依何而護身口意?依何而得解脫?因此爲什麼現在不發起精進,披上堅固的铠甲而修持清淨律法呢?
略述死亡無常之修法以資警策而發起精進:迦葉尊者雲:“無常力甚大,愚智貧富貴,得道及未得,一切無能免,非巧言妙寶,非欺诳力诤,如火燒萬物,無常相法爾。”天地間的大舞臺從古至今雖然上演了無量無數的不同劇目,然而導演卻只有一個,其結局也只有一個。導演就是無常幻師,結局是:生際必死,積際必盡,堆際必倒,高際必墮。看天空陰晴明暗疊相交替,雲霧雨雪千變萬化,太陽月亮你追我趕,忙得不可開交。晨朝旭日東升,光芒瞬間映照對面山上,黃昏夕陽西下,黑影刹那籠罩天地,這也許就是所謂的光陰似箭。我們正在居住的地球猶如被快馬牽拉著日夜不停地飛轉,大江、小溪如失控的下山車急速奔流。春夏秋冬如車輪滾滾,花草樹木榮枯轉換。天上的飛機火箭、地上的火車汽車似乎與無常比快慢,世界的時局,風雲變幻,物質世界更是日新月異、五彩缤紛讓人眼花缭亂,人們都全身心地投入觀賞外面變幻莫測的世界,象一個傻子到人群中看這看那卻忘了自己。人們似乎沒有思考過自己一定會死,而且死時無有定准,死後何去的問題。
念死可以讓人冷靜清醒,念死能讓人理智地確定人生的航線,念死可以讓人以足夠的力量與生死背水一戰。人如果能以決定死的心去活著,那一定會很踏實也很實際。修行人若時常懷著必死的心,則一定不會被輪回的幻象所迷惑,不會耽著看似安樂實爲蠱毒的五欲安樂,決不會被世間瑣碎無義之事所纏繞,決不會對猶如百貨商場邂逅的親友戀戀不舍,決不會爲將養無常不淨有漏之身而花費過多時間,真是一念及死就可使世間的貪戀萬念俱灰,別無他想,必然直視解脫的大道,全身心地投入到修持療治生死重病的甘露妙法之中。
修行人雖然都知道決定會死,但只見天天都沒死,加上錯誤的執著認爲明天不死,如此久而久之,不死之心占了上風,所以漸漸疏忽懈怠,無始惡習又牽引著身心向世間法的方面,因此肆意睡眠昏沈,盡情地談天說地戲論喧嘩,恣意地營辦飲食衣服房舍住宅,用心地交際來往應酬,對聞思修佛法毫無興趣,對世間八法卻信心百倍,真是未出牢獄又系枷索。法王如意寶在《岩洞老人顫抖道歌》中雲:“壽命無常猶如日落時,彼無住留漸趣死亡處,若不迅速修習甚深法,至身次第隱沒心必悔。”五濁惡世衆生壽命短促,而且命難障緣多不勝防,無論老幼都如夕陽,光陰無多,好景不長,趁著有生之年不修佛法,臨終四大隱沒,惡境出現之時,回憶一生徒入佛門,無有修行,一定會生起強烈的後悔之心。
不論你是高高在上的尊貴者,還是貧窮困苦的卑劣者,無論你住于何地,處于何時,都不能阻擋死主的腳步。雪域伽瑪巴大師雲:“現在即須畏死,死時不須怖惱,我輩則與此相違,現在不畏,臨死乃以手椎胸焉。”彌勒日巴大師也說,最初我怖畏死亡,擔心死後墮落惡趣,所以入山精進修法,現在已到無死安樂地。法王爲了不同身份的人能痛念生死無常,遠離一切戲論紛擾無益之事,切實修行解脫正道,在《顯示壽命無常的悅耳道歌——瀑布妙音》中雲:“機靈善辯學法之僧童,心中貪求講辯諸名望,蒼螺白發可得博學位,汝于人間得樂亦短暫。輕視叁學修道之功德,耽著今生積福僞僧徒,臨死之時仍不知餍足,奈何閻羅法律無情面。白發蒼蒼衰敗之老人,猶作多年計劃度人生,不思己如即滅之油燈,將到中有應備行路糧。風華正茂倨傲之青年,心中無有死亡等憂怖,忽然瞬間閻羅獄卒到,捆縛脖頸時生大憂惱。”人生如漏壺中的水,日夜不停地滴漏,隨著光陰一分一秒地流失,壽命也宣告結束。《入菩薩行論》雲:“晝夜不暫留,此生恒衰減,額外無複增,吾命豈不亡?”猶如關在羅刹獄中的人,決定都會被吃掉,但誰先死卻難以確定,而且均在恐怖萬端的狀態中墮入惡趣。甯瑪巴大成就者華智仁波切于《普賢上師言教》中雲:“回憶往昔所造的惡業,心生懊悔,想到惡趣的痛苦便異常恐懼。死亡突然到來,顯得十分可憐,人間的一切就此隱沒,生存的顯現已隱沒,所以身心不安。”因此趁死亡尚未到來仍有從閻羅王手中掙脫的余地時,應堅守戒城,否則縱然福報廣大,名聲普聞,相貌莊嚴,地位崇高,多聞博學,若不持戒則與禽獸無異。雖種族低劣,出身貧寒,見聞稀少,若能守持淨戒,佛稱之爲尊勝之士。《月燈叁昧經》雲:“雖有色族及多聞,若無戒智猶禽獸。雖處卑劣少聞見,能持淨戒名勝士。”如《大戲樂經》雲:“叁有無常同秋雲,衆生生死等觀戲,衆生壽行似空電,如崖瀑流疾疾行。”我等並非壽命終竟時才被死主所迫而前往後世,而是自從入胎以來,沒有一刹那的暫停,時時刻刻都被老病死牽引趣向後世,因此現在存活時不應安然不懼。譬如從高崖上墜落,在尚未落地之間,不應心生歡喜而無所謂也。經雲:“人之勇識于初夜,若于世間住胎已,從此彼于日月中,無少止息而趣死。”
死期無有定准,並非只有患了絕症的病人,並非僅是頹廢殘年的老人,死主才頒發死亡通知書,其實每個人都已領到死亡通知,只是你沒有詳細看罷了。從自己身心內外上下細微地審視,有什麼把握我們不會死呢?今日以後百年以前,死亡必定來臨。在此期間哪一天死,無有決定。今天死不死,或下一刹那死不死,誰也不能確定。法王如意寶雲:“再過一年至明年今日,衆多健者已命赴黃泉,誰人敢說此中無自己,故而死路並非很遙遠。世間之人再過百余年,不留一人決定都死亡,正如夢中短暫迷亂現,追求今生有何精要義。”若今日不死當心生慶幸而全力地操辦後世解脫的資糧,常在未死之時精進修道,縱然死亡來臨,也會坦然對待。
損害衆生生命的因素很多:有情的損害,無情的損害,非人魔類妖怪鬼魅等的損害,各種生畜野獸毒蛇等的損害,各種交通事故的損害,各種疾病的損害等不可盡數。由此可見生命猶如風中燈燭,確實難以確定自己會如何而死。《涅槃經》雲:“修死想者,當知此生壽命,恒爲多數仇怨圍繞,刹那刹那,念念損害。”《寶鬘論》雲:“人住死緣內,如燈在風中。”又雲:“死緣者甚多,生緣唯少許,雖生常趨死,故當勤修法。”
當我們死亡之時除了佛法之外,其余的一切無有絲毫利益,而且無論你貪戀與否,最終都得全部舍棄,惟有帶著自己生前所造的善惡業而赴往後世。人在彌留之時,縱然有最極可愛的親屬圍繞,沒有一個人能挽留住你,縱然最極悅意的財物堆積如山,連微塵許都無法帶走,不但如此,即便是自己與生俱來的血肉身軀,也必須舍棄,何況其它呢?應知此生一切的圓滿,決定終將舍離我,我也終將有一日必須舍離他們而去,應當想今日就是那一天,因此應決定不被眷屬身體受用名利地位等所束縛,而放下身心世界一心修習佛法。法王如意寶在《厭離今生之歌——森林杜鵑妙音》中雲:“如是于此現世耽著衆士夫,死主閻羅怒目現量見到時,回想一生懈怠散亂行爲時,心中雖生猛厲後悔已不及,與己俱生以及終生守護之,自身若欲帶走自亦無自由,親友受用如空繁星雖耀眼,然定一切留于後世獨自行。”
經中所說精進即對善法發起歡喜勇捍之心。披堅固甲,指不但具精進心,而且此心不會被違緣所摧毀,猶如身披堅固铠甲則怨敵無法侵損一樣。當知一切功德由精進而生,精進是福慧二種資糧之因,《入中論》雲:“功德皆隨精進行,福慧二種資糧因。”《瑜伽師地論》雲:“六度初叁是戒學攝,靜慮是心學攝,般若是慧學攝,唯精進遍于一切。”所以六度中精進度遍含于一切度,即五度離精進無法成就。《大般若經》中宣說如何修習精進,經雲:“空中聲告常啼菩薩言:汝東行求般若莫辭疲勞,莫念睡眠,莫思飲食,莫想晝夜,莫怖寒熱,于內外法心莫散亂,行時不得左右顧視,勿觀前後上下四維等。”也就是說收攝身心,不要散亂,專心一念地安住在所修正法上。若散亂懈怠則任何事情都不能成辦,因此在未得解脫之前,一時一刻也不能遠離精進。《華嚴經》雲:“如鑽燧取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至滅,懈怠者亦然。”因此佛在《雜阿含經》中說,諸比丘,奮大精進,肌肉幹瘦,膚色枯黃憔悴,筋連骨立,不舍善法,乃至沒有得到所應得的果位,永不舍棄精進,恒時收斂心念,不得放逸散亂。《阿含經》雲:“乃至成就叁明,滅除暗冥,得智慧明,皆由精進修習,樂靜獨居,專念不休之所致也。”《無量壽經》雲:“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尅果,何願不遂。”《菩薩本行經》雲:“直至成佛,皆由精進。”如《彌勒所問經》中佛告…
《成就真實戒經略釋法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