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就真實戒經略釋法音▪P4

  ..續本文上一頁阿難:彌勒菩薩比我早四十二劫發菩提心,但我以超常的精進,反而比他提前九劫,得到無上正真之道,所以行人當披精進铠甲。《四十二章經》雲:“夫爲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挂铠出門,意或怯弱,或半道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進,破滅衆魔而得道果。”

  《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一個公案,足以作爲懈怠者的一種激勵。脅尊者八十歲才出家,年青的少年比丘譏诮他說:“出家的事業,一者坐禅,二者誦經。你這麼衰老,能幹什麼呢?"尊者聽到此話心中暗暗發誓:“我如果不通達叁藏,不斷叁界煩惱,得六種神通,具八解脫,終不將脅放于床席之上。”于是白天刻苦鑽研教理,夜晚則凝神修習禅定,叁年之後他的誓願終于完全實現。

  毒峰善禅師的行徑更是我們應該效仿的。禅師在淯溪閉關時,誓以開悟爲期,當時關房內不設臥榻,只有一個禅凳。一天晚上不知不覺之中禅師昏睡到了半夜,爲製睡魔,于是撤去禅凳,不分晝夜地經行站立,但一次不覺之中靠著牆又睡著了,于是發誓再不靠牆邊走,然而由于身體過度疲勞,睡魔反而越來越重,他在佛前痛哭流涕,以後用各種方法精進用功,才得以功夫日有上進,一天忽聞鍾聲,當下徹悟。

  修行人要想成就必須發大誓願,勇猛精進修持,才會有個好的結果。否則發心不真,志願不猛烈,這裏過冬,那裏過夏,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今日略進,明日又退,一生無成,最後連信心都退失,反怨佛法沒有靈驗,甚爲可憐。獅子峰天如禅師雲:“生不知來處,謂之生大,死不知去處,謂之死大。臘月叁十日到來,只落得手忙腳亂。何況前路茫茫,隨業受報,正是要緊事。”所以爲了了脫生死得到解脫,二六時中將生死二字貼在額頭上,精進不懈地修法極爲重要。

  丙二、觀暇滿難得而教誡護持戒律

  經雲:人身極爲難得,已得人身,值遇佛陀正法,得以出家,被不合解脫之義所欺诳而遭痛苦。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遇今已遇,尤其出家受戒,更爲難得,如今幸得出家受戒,應追求解脫,若舍解脫道而行邪惡輪回法,今生後世一定會因破戒而感受難忍痛苦。誠如《毗奈耶戒經》所說:人身難得,中土難生,佛法難遇,信心難生,出家修行則是難中之難。今日既得離八無暇,能獲十圓滿的珍寶人身,乃是往昔無數生中曆大艱辛積累善根的結果。沩山靈佑禅師雲:“況乃堂堂僧相,容貌可觀,皆是宿植善根感斯異報。”既能具此殊勝緣分當令此生具有大義,故應以出離心修戒定慧叁無漏學,除此之外,如果我們沈湎于今生的五欲安樂之中,刻意追求名聞利養等無義之事,則會被此無義庸俗之事所欺诳,後世必將因此而長時感受叁惡趣的劇大痛苦。天臺山國清寺普賢化身的拾得曾有詩雲:“出家要清閑,清閑即爲貴,如何塵外人,卻入塵埃裏。一向迷本心,終朝沒名利,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況複不遂者,虛用平生志,可憐無事人,未能笑得汝。”

  暇:指閑暇,是指能有因緣閑暇修習善法。反之無暇即指無緣分修習佛法。《攝功德藏》雲:“由戒斷諸畜趣體,離八無暇常得暇。”由持戒功德不墮畜生等叁惡趣以及喑啞等八無暇處,而且常能感得有暇人身。《大集經》雲:“佛告諸比丘,若不持戒,當墮叁惡道中,尚不得爲下賤人身,況能成熟衆生。”

  何爲八無暇?龍樹菩薩在《親友書》中雲:“執邪倒見生旁生,餓鬼地獄無佛教,及生邊地蔑戾車,性爲騃啞長壽天,于隨一中受生已,名爲八無暇過患,離此諸過得閑暇,故當策勵斷生死。”如果投生在地獄、餓鬼、畜生、長壽天稱爲非人四無暇。雖然轉生在人中但執持邪見、生于邊地、喑啞或愚癡、無佛出世稱爲人中,四無暇。八無暇者隨生何處,皆爲痛苦所迫,不堪爲法器,無有閑暇修持正法,無緣蒙受正法光明的潤照。執持邪見者指不信叁寶、叁世善惡因果及解脫等。邊地指沒有佛法僧,尤其無四衆佛弟子的地方。蔑戾車即一闡提,無有善根,猶如焦芽敗種,不能長出善法花果。騃啞指喑啞、愚鈍,身根短缺,六根不完具者。叁惡趣極難發起修法之心,縱然略能發起,但由于痛苦猛烈,不能修法。于長壽天,有的論師認爲是欲界天,有的認爲是無色界天。前者是因貪戀享受五欲而一生散亂,後者住于定中不起善法心念,直至禅定福業受盡,生邪見而墮落。

  所謂滿指圓滿,即具足自身的五種因緣,及具足外境的五種因緣。首先自身具足的五種因緣:得到人身、生在中土、諸根具足、業際無倒、信受佛法。龍樹菩薩雲:“得人生中根具足,業際無倒信佛法。”如果沒有得到人身則修習佛法的所依不具足,今已得人身而且生在佛法興盛的中土,而且諸根具足,信奉佛法善加取舍,業際無倒,因此自身已圓滿具足修習佛法的五種條件。其次,外境五種圓滿:龍樹菩薩雲:“如來出世與說法,佛法住世入聖教,爲利他故心悲愍。”若如來不出世之暗劫,無人說法,連善法名稱也無法聽聞,而今釋迦牟尼佛出興娑婆,金剛座成等正覺,所以導師圓滿。若佛出世安住禅定不宣法要,衆生也無法修行,而今世尊叁轉*輪,無量法蘊悉皆圓滿,所以正法圓滿。若導師出世也宣正法,但法已隱沒,修行也無所依怙,而今之時,佛法尚住世間,所以時間圓滿。佛法雖住世間,自己若不趨入佛門也是枉然,而今已信受,所以自己緣分圓滿。雖已趨入然無善知識引導教誨,也無法解了趨入法性,今爲善知識攝受,稱爲殊勝大悲圓滿。

  總之,修行正法必賴暇滿人身,依其它身如天龍、非天等,則無法得證無上佛道。如旃陀羅閣彌在《致弟子書》中雲:“善逝道依將成導衆生,廣大心力人所獲得者,此道非天龍得非非天。”《入胎經》雲:“雖生人中,亦具如是無邊衆苦,然是勝處,經俱胝劫亦難獲得,諸天臨沒時,諸余天雲:願汝生于安樂趣中,其樂趣者即是人趣。”宗喀巴大師雲:“故于最初修道之身,人爲第一。”

  如果已得遠離八無暇具足十圓滿的人身,爲了蠅頭小利而白白浪費,真是自己欺诳蒙騙自己,再也沒有比這更愚癡的了。彌勒日巴大師對獵人怙主金剛說:本來暇滿人身如珍寶般極爲難得,但看到你這樣造惡業的人身,也不覺得難得與珍貴。若得人身只爲飲食財色名聞利養則與旁生無異。《致弟子書》雲:“猶如象兒爲貪著,深井邊生數口草,欲得無成墮險坑,願現世樂亦如是。”全知無垢光尊者說:無量劫來梵天帝釋之身也曾屢次獲得,但如今暇滿人身,乃無量劫至今頭一遭得到。如入寶洲,切切不能空手而返。

  當今地球上的人多得連地球都感到壓力大得無法承受,但大都如動物本能一樣地生活,只爲飽腹暖身,蠅蠅苟苟地終其一生,甚至大造惡業,不但白活,而且給後世帶來了沈重的包袱。提婆菩薩授記此等茫茫衆生一定奔赴惡趣的深淵,《中觀四百論》雲:“由于諸人類,多持不善品,以是諸異生,多墮于惡趣。”這樣的人身是輪回大船的鐵錨,是叁惡趣的基石,是無量痛苦的源泉,不如不得,乃至不如得個畜牲身體,絕不會有這麼大的能力造惡業。法王如意寶在《給巴先之教言》中雲:“暇滿所依若不令具義,墮落無邊惡趣險地時,修善樂趣之名亦難聞。”《入行論》雲:“既得此閑暇,若我不修善,自欺莫勝此,亦無過此愚。若我已解此,因癡複怠惰,則于臨終時,定生大憂苦。難忍地獄火,長久燒身時,悔火亦炙燃,吾心必痛苦。難得有益身,今既僥幸得,亦複具智慧,若仍墮地獄,則如咒所惑,令我心失迷,惑患無所知,何蠱藏心耶?”

  誠如道欽禅師所雲:“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爲。”蓋世無雙的英雄,聰明絕頂的丞相,也只會營造輪回的家宅,汩沒于生死瀑流之中,無法透出名利財色的牢關。既已出家,應逆生死河流而上,爲達聖者法性之海,視輪回如火宅,視名利財色如毒蛇,辭親割愛,追隨如來大仙所行大道,秉持清淨律儀,誓求無上大道,所以是人中獅子。《華嚴經》雲:“若有不識出家法,樂著生死不求脫,是故菩薩舍國財,爲之出家求寂靜。五欲所縛不離家,欲令衆生解脫故,示現不樂處五欲,是故出家求解脫。”

  菩薩爲了讓那些被家所束縛的可憐衆生,認清自己所處的叁界輪回中有無量無邊的過患,只能在心靈上套上許許多多的繩索,因此舍棄了高高的皇位,如山的財富,锲而不舍地追求內心的解脫,讓疲勞的心停泊在寂靜的解脫洲上。

  出家到底爲了什麼?前人爲我們一語道破,古德雲:“夫出家者,爲厭塵勞,求脫生死。休心息念,斷絕攀緣,故名出家。”這也是《四十二章經》中所說:“息心達本源,故號爲沙門”的意思。

  今天佛已滅度兩千五百多年,五濁的黑暗愈加濃厚,法日也漸漸西沈,人心愈加不古,道德敗壞無余,社會環境極度惡劣,解脫的門似乎變得越來越狹小。然而就在此時,我們卻遇到了佛法,而且能看破紅塵,擺脫紛擾,歸投法王門下,剃除須發,現出圓頂,披上解脫衣,走上這條路的每個人都曆經辛酸與沈痛,費盡周折,才得如願以償。但不能因爲佛門的清閑與安然就將苦難的父母親人與曾經的誓願忘得一幹二淨。佛法的主人就是比丘與比丘尼。所謂道在人弘,佛與法都依靠僧人來弘揚下去。因此作爲出家人尤其比丘要深刻地認識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所以要再叁堅固自心的志願,看清修道持戒的障礙,切勿周遊于繁華喧囂的鬧市,切勿重新拾起曾經舍棄的名聞利養的枯骨。《佛藏經》雲:“當爾之時,不應入衆,乃至一宿,當應自處山林空靜,乃至畢命如野獸死,應生如是厭心。我當雲何見法破亂,見此沙門惡世難時,我當勤心精進,早獲道果。”

  作爲已經出家而且登壇受戒的修行人,應該知道此身受之父母,四大合成,無常老病不期而至,一期人生如白駒過隙,又如春霜夏露,倏忽之間就會逝去,念念不停,一息不來即到後世,爲什麼安…

《成就真實戒經略釋法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成就真實戒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