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懈怠無所事事地空耗時光。翠嚴禅師雲:“凡一披缁,便非庸類,豈可泛常,反同俗輩。立志立心,宜勇宜銳,處衆處獨,宜韬宜晦,若啞若聾,如癡如醉,埋光埋名,養智養慧。隨動隨靜,忘外忘內,離聖離凡,拔群拔萃。一粥一飯,信施信饋,飽享飽餐,須慚須愧。勿效庸僧,成群逐隊,說李說張,雜癡雜穢,爭是爭非,誇能誇會。本性本真,盡盲盡昧,凡戒凡律,或犯或背,虛朝虛暮,喪月喪歲,可悲可憐,必泥必墜,常警常醒,滅殃滅罪。”千嚴長禅師也雲:“參禅爲第一,持戒爲第二,禮誦爲第叁,作福爲第四。既作出家兒,須行四種事,不可縱汝心,不可恣汝意,不可懶汝身,不可昏汝智,谛觀苦與樂,痛念生與死,莫憂衣與食,莫貪名與利,時中惺惺著,胸中蕩蕩地,行坐合清規,動靜依先製,常近善知識,常遠惡朋輩。”我等出家衣食現成,不需勞作,不需教兒育女,不需贍養父母,若直行解脫,則很快就會解脫。經雲:“若樂舍家趣非家,應當舍欲棄財寶,是人于世有正理,不久便開解脫門。”
《佛藏經》雲:“出家當一心向道,隨順法行,勿念衣食所在。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億天神願共供養。”我們應知今日所穿所用的都是大悲世尊的恩德,怎能不思回報而精進修法呢?經中說:如來滅度後,白毫相中的百千億分之一的光明供養他的諸位弟子,假使南贍部洲的衆生僅在指甲大小的地上耕種,真正修行的佛弟子也不會凍餓而死。出家人所憂慮的是我該如何盡修諸善,如何速斷一切惡,如何淨化身心得到解脫。否則如《寶積經》中所說:彌樓犍馱佛滅度之後,很多出家人只經營叁種事業:一、周旋往來于白衣家中;二、貪著利養;叁、滋養軀體肌膚。不修福慧,不行妙法,不事讀誦。當時有位國王出家的比丘勸他們一齊求佛陀的甚深妙法。他們回答說:“我們所要追求的已經全部實現了,衣食特別的豐足,免離了國王的役使,真是安穩快樂極了,誰也不敢輕慢我們,在家人的苦惱全部都擺脫了,這就是涅槃,也是最大的快樂,除此之外,我們別無他求。”陀摩屍利比丘聽後,心中非常悲痛憂惱,涕零號哭而入山修行。現在也有很多人淪落到這般田地之中,希望不要沈溺在苦水中不能自拔,應立刻警醒。
凡夫人貪著利養終究自害而已。《雜寶藏經》雲:“芭蕉生實枯,蘆葦亦複然,駒驢懷妊死,騾驢亦複然,愚貪利養苦,智者所嗤笑。”如來在二千多年前爲我們畫了一幅出家尚且毀壞戒律,誹謗正法,貪著名利,堅持我見,悭吝嫉妒者肖像,我們都應對照,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大寶積經·律儀會》中描繪具有上面五種惡性的行人說:“譬如餓狗,慞惶緣路,遇值鎖骨,久無肉膩,但見赤塗,言是厚味,便就銜之,至多人處,四衢道中,以貪味故,涎流骨上,妄爲甜美,或咬或舐,或齧或吮,歡喜纏附,初無舍離,時有刹帝利婆羅門,及諸長者,皆大富貴,來遊此路。餓狗遙見,心生熱惱,作如是念:彼來人者,將無奪我所重美味?便發大嗔,出深毒聲,惡眼邪視,露現齒牙,而行齧害。如是當來末世,有諸比丘于他施主,勤習家悭,耽味屎尿,妄加纏裹。雖值如是,具足無難,而便委棄,不修正檢,此之比丘,我說其行,如前癡狗。”又雲:“當來之世,我諸弟子,少有比丘,深心希樂趣般涅槃寂靜之法。多依叁事以爲常業,一者常喜追求世間名利。二者貪樂朋黨,追求食家,往還不絕。叁者喜樂追求華室房宇,貯積財寶什物資具。以依如是叁種事故,終不解脫叁種惡趣。”經中所說的惡相現在似乎全部出現了,出家人本來爲追求解脫寂靜,但卻馳騁奔忙,聚斂錢財,廣聚門徒,大張聲勢,趨炎附勢,媚權谀貴,借佛法爲招牌邀名博利。如俗人營家造舍一樣大興土木嚴飾寺廟住處,經常洗頭剃發,威儀齊整,在人前輕聲細語,低頭閉目,靜默矜持,然而內心常求名利,渴望施主常來迎請,希望他人恭敬尊重。強爲人師,喜處高位,心性狠毒,動辄高聲呵罵,少有侵犯無法寬容,語言尖刻,見他人得名利妒火中燒,整日攀緣妄想,經常憶念塵世間貪欲之事,如是非法之行說之不盡。南山宗道宣祖師在《淨心誡觀法》中雲:“出家行非法,感得多衰惱,危苦隨念豐,安樂稱情少。天神不愛護,魔事數來擾,死時懷恐懼,長劫墮惡道。”慈恩宗窺基大師雲:“舍家出家何所以?稽首空王求出離,叁師七證定初機,剃發染衣發弘誓。去貪嗔,除鄙吝,十二時中常謹慎,磨練真性如虛空,自然戰勝魔軍陣。勤學習,尋師匠,說與行人堪依仗,莫教心地亂如麻,百歲光陰等閑長。”又雲:“不蠶衣,不田食,織女耕夫汗血力。爲成道業施將來,道業未成爭消得。哀哀父,哀哀母,咽苦吐甘大辛苦,就濕回幹養育成,要襲門風繼先祖,一旦辭親求剃落,八十九十無依托。若不超凡越聖流,向此因循全大錯。福田衣,降龍缽,受用一生求解脫,若因小利系心懷,彼岸涅槃爭得達。善男子,汝須知,遭逢難得似今時,既遇出家披縷褐,猶如浮木值盲龜。大丈夫,須猛利,緊束身心莫容易,倘能行願力相扶,決定龍華親受記。”因而若不願自欺自诳自害自甘墮落,也不願作獅子蟲的出家人應如祖師教誡而精進行持。《禅門日誦》中祖師教誡雲:“出家要持戒行,戒是佛祖正命,受戒不守毗尼,徒勞喪身失命。”
現在世界上無數沒有善根因緣的愚盲衆生,純屬野幹之流,他們執持“現世美”無因邪見,鼠目寸光不知叁世因果,不知佛陀及聖者的境界及智慧,猶如井蛙自處愚鄙,尚且夜郎自大。以一些科學哲學等雕蟲小技否定一切智智所洞察的無誤佛法,真是不知天高地厚。還以邪妄分別否定駁斥佛法,毀謗譏諷出家修行,更有無數無知無識之人也隨順附和,真是一犬吠形百犬吠聲,一盲引衆盲天下悉皆盲。
有在家人看到《寶梁經》及其它經典中佛呵斥出家比丘等,也不審視自己的身份,動辄以佛語來呵斥出家人,或者以此作爲根據來阻擋他人出家,真是恬不知恥。佛在《菩薩藏》及《十輪經》中說:縱是轉輪王等也不可呵責打罵破戒比丘,何況一般凡夫,這樣作只能是毀壞菩薩戒的因。更有甚者隨便翻閱出家戒本戒經,看後沒有對出家人能行持那麼多微細遮持律儀生起信心,對自己沒有出家的勇氣也不生半點慚愧,卻象出家人的怨敵一樣經常揭露指責出家人破某戒犯某威儀,好象是幫人定罪的上座一樣。此類人應當記住佛說:“任何衆生若對身著袈裟之比丘生惡心,則彼于叁世諸佛,緣覺阿羅漢生惡心,于叁世聖者生惡心故,將成熟無量罪業之果報。”
《贊僧功德經》說,佛出家弟子的深淺很難揣測,有的內具功德外現非法,有的內具功德外現威儀調順,有的內無功德外現如法如律,有的則內外不如法,但無論如何,佛要求必須恭敬。經中雲:“縱有持戒破戒,若長若幼,皆須深敬,不得輕慢,若違斯旨,必獲重罪。”昔日唐太宗問玄奘大師:“聖僧理當尊敬,凡夫僧何用恭敬呢?”大師答道:“聖僧爲人天福田,凡夫僧也是福田,如果只種聖僧的福田,那麼將永遠沒有種福田的機會,猶如神龍可以興雲降雨,泥塑的龍卻不能,但是求雨時必須在泥龍前祈禱,所以聖僧凡僧都應該一律恭敬。”我們不但要恭敬出家人,而且也要發願生生世世出家爲僧。《阿閦如來本願授決經》雲:“彼阿閦如來往昔爲菩薩時,作如是說:若我生生世世不出家者,是則虛诳一切諸佛如來。舍利子,如是菩薩于阿閦如來亦應隨學,又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生生世世出家。或諸如來出世,或不出世,畢竟舍家出家亦如是學,所以者何?舍利子,若諸菩薩舍家出家是爲最上。”普賢菩薩也雲:“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因此作爲諸佛菩薩的後學者,都應該發此願,並不斷地向這個目標邁進。
當念出家殊勝功德利益來堅固出家之心。紫柏尊者《願僧歌》雲:“千算計,萬思量,古往今來夢一場,寒暑相推毛易白,爭如削發禮空王。一瓶一缽海山寬,雲行鳥飛恣歌呗。願爲僧,願爲僧,世世生生繼祖燈,四弘爲毂法爲輪,輾斷衆生愛與憎。相逢若問爲僧事,須信爲僧非等閑。”若有人出家當深心隨喜,因爲一日出家功德都不可思議。《出家功德經》雲:“毗羅羨那沙彌,以一日一夜出家故,滿二十劫不墮叁惡道,以此善根于六欲天中,七番往返受天福樂,最後于人道中,生富貴家,壯年已過,善根成熟時,畏于生老病死苦故,出家持戒成辟支佛,永超叁界。”誠如所雲:“沙彌雖小不可輕,王子雖小不可輕,龍子雖小不可輕。沙彌雖小能度人,王子雖小能殺人,龍子雖小能興雨。”《阿含經》中記載:佛說當來末法時代,有披如來袈裟者,縱然失壞律儀,左邊抱男孩右邊抱女孩,吹箫賣唱于街頭巷尾,這樣的人也能作人天福田,何況嚴守律儀,如法修行的功德誰又能測量呢?世尊親口說:“佛教聖寶燈,即是聖法器,苦行著袈裟,釋迦子比丘。”
丙叁、觀輪回過患而教誡護持戒律
經雲:諸比丘,甯可離命而死,非可摧壞戒律。何以故?離命而死,唯令此生壽量窮盡,毀壞戒體,乃至百俱胝生,常離種姓,永失安樂,當受墮落痛苦。
佛告比丘們:甯可斷盡命根而死,也不應該毀壞戒體而活。因爲斷命只會有暫時的痛苦與過患,僅僅毀壞一生,而毀壞戒體過患極大,能毀壞千生萬劫的幸福與安樂,死後必將墮落叁惡趣中。
這是爲什麼呢?經雲:“生際必死”之所以有生就是爲了趨向死亡。《本生經》中雲:“衆生于初夜,入胎住世,日日所作,唯是速趨于死。”《中觀四百論》雲:“爲死故而生,隨他行本性,現見是爲死,非是爲存活。”衆生的一期生命猶如射箭,以射中死亡的靶子爲究竟目的,所以從生即向死亡瞄准並迅速飛向生命的盡頭。守持清淨戒律的人縱然死了心中也無有憂悔痛苦,反而因持戒的功德臨終之時猶如大病將愈,猶如出離火宅,搬遷到美妙宮殿去享受,所以內心非常安樂。《毗奈耶…
《成就真實戒經略釋法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