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雲:“梵行已成立,聖道已善修,壽盡時歡喜,猶如舍衆病。梵行已成立,聖道已善修,壽盡時歡喜,猶如舍毒器。梵行已成立,聖道已善修,死時無恐怖,猶如出火宅。”《華嚴經》雲:“若有臨終肢節痛,一切親屬欲舍離,谛思我有清淨戒,身心安樂無憂畏。”在臨終時四大分散,一切親屬,一切財物,一切受用都將永別,常人于此時身苦如活剝牛皮,心苦則憂惱恐怖無法言喻。若造惡之人臨終之時,一生所造惡業曆曆明現目前,惡趣景象親眼目睹,此時無依無怙,惶恐苦楚煎熬身心。然而持戒者,此時心中回想一生持戒修行,以此加持身心自然安樂,又複憶念諸多經論中千賢萬聖共同贊歎持戒的功德及持戒者的歸宿只有人天解脫果位,光明安樂的前途現在眼前,心中無比的歡喜愉悅,有恃而無恐。
當然持戒之人住于世間也決定是安樂幸福的,因爲住世時天天守持清淨戒律,精進修習善法,使暇滿人身具有實義,一天之中所修功德所積福報難可估量。尤其是在娑婆世界的末法時代,修行持戒所獲功德遠遠超勝于在淨土中或正法時修行所獲功德。《叁摩地王經》雲:“經恒沙數劫,無量諸佛前,供養諸幢幡,燈鬘飲食等,若于正法壞,佛教將滅時,日夜持一戒,其福勝于彼。”佛經中還說在末法時代,一日持一條戒的功德將勝過正法時代一生受持滿分戒律的功德。
如果沒有人身則善法無法修持,所以既得珍寶人身,應抓緊時間利用它,否則若疏忽懈怠散亂放逸,或終日大造惡業則不但白白辜負此身,也會依此身,把痛苦的根深植于叁惡趣中,這就是龍樹菩薩所說用金盤盛糞,不僅僅是浪費而且糟蹋了。甯瑪巴大成就者華智仁波切說:“此身行善即是解脫舟,此身行惡便是輪回錨,此身善惡之奴仆。”尊者所言非常中肯,我們應驅役此身成爲造善業的奴仆而不能讓它造惡業把我們停住在輪回的大海中。
《涅槃經》中記載了一個公案:在波羅奈國有個屠夫,名叫廣額,每天之中殺無數只羊,後來見到舍利弗尊者,生起信敬之心,在一天一夜之中受持八關齋戒,以此因緣命終之後轉生爲北方毗沙門天王太子。持戒的功德是如此之大,因此持戒修行之人活著安樂、充實,死後也會更加幸福安甯,故不枉得個人身。否則如世間庸人或破戒愚人不觀五欲過患,經中說如豬歡喜糞穢,遊戲廁所糞坑不肯舍離。《涅槃經》雲:“知五欲法,無有歡樂,不得暫停,如犬齧枯骨,如人持火逆風行。”聖天菩薩在《中觀四百頌》中雲:“雖見身如怨,然應保護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此有漏之身,原是痛苦的根本,百般滋養,反作損害,猶如怨敵無法令彼歡悅。但是爲了修習善法應善加保護,以此久住世間能廣積福報功德。不是象世間人貪著身體希求長生不死而保護身體。如《大般涅槃經》雲:“自觀其身,如病、如瘡、如癰、如怨、如箭入體,是大苦聚、悉是一切善惡根本。”又雲:“如欲渡水,善護船筏;臨路之人,善護良馬;田夫種植,善護糞穢;如爲差毒,善護毒蛇;爲財護旃陀羅。”如此活在世間也會成爲世間的莊嚴,以此有漏身修廣大福,現在安樂,將來幸福,真是從光明走向光明,由安樂邁向安樂。
人身難得,生命珍貴,爲什麼此處佛卻說甯可舍命而死,不可破戒而活呢?佛說因爲舍命死只使今生命盡,還會因持戒而生于人天善趣或者清淨刹土之中。但如果破戒則會在百千萬生之中不得轉生爲人天善趣的種姓,長劫失去善趣解脫的安樂,當受墮落的痛苦,而且活著受用十方的信施,過患無量無邊,因此甯可持戒死,不可破戒活。古德雲:“甯可守戒貧窮饑餓而死,不願破戒邪命富貴而生。”法王如意寶在《勝利道歌·天鼓妙音》中雲:“一切增上定勝樂,悉皆依此而生故,倘若破戒墮惡趣,切莫迷惑當取舍。”若破戒而活則福報受用逐漸衰損乏竭,醜惡名聲到處流傳,諸天鬼神呵責詈罵,一切賢聖指責舍棄……,真是吉祥幸福遠走快避,諸惡過患如雲來集。破戒之人無羞無愧,爲了生存無惡不造。《比丘珍愛經》雲:“破戒之人一日中,造作無量罪業種,自損種種諸惡行,悉會行持定無疑。”法王的金剛上師托嘎如意寶在《贊戒論淺釋·智者走向解脫之教言》中說:“這些人受到種種譴責,不知不覺已到了衰老之時,他們感受劇烈痛苦的同時,憶念今生所造的破戒罪過,此刻內心備受種種痛苦逼迫,最後死亡臨頭之時,一方面心中戀戀不舍財、子、妻等,但彼等也不會跟隨自己。一方面想到以所造的五種墮罪必將墮入地獄受種種痛苦折磨,因此必定會生起熾燃烈火般或如駿馬也不能趕的大追悔之心。所以我們從現在起就應精進護持淨戒。”《毗奈耶經》雲:“追悔中死亡,死後墮惡趣。”毀犯五篇墮罪的果報在《佛說犯戒輕重經》中雲:“目連即白佛言:世尊,若比丘比丘尼,無慚愧心,輕慢佛語,犯衆學戒,如是犯波羅提提舍尼、波逸提、偷藍遮、僧伽婆屍沙、波羅夷,得幾不饒益罪?惟佛解說。佛告目連:谛聽谛聽,今爲汝說。若比丘比丘尼,無慚無愧,輕慢佛語,犯衆學戒,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于人間數九百千歲。複次目連,若無慚愧,輕慢佛語,犯波羅提提舍尼,如叁十叁天壽千歲墮泥犁中,于人間數叁億六千歲。複此目連,若無慚無愧,輕慢佛語,犯波逸提,如焰摩天壽二千歲墮泥犁中,于人間數二十四億四十千歲。複此目連,若無慚愧,輕慢佛語,犯偷藍遮,如兜率天壽四千歲墮泥犁中,于人間數五十億六十千歲。複此目連,若無慚愧,輕慢佛語,犯僧伽婆屍沙,如不驕樂天壽八千歲墮泥犁中,于人間數二百叁十億四十千歲。複次目連,若無慚愧,輕慢佛語,犯波羅夷,如他化自在天壽十六千歲墮泥犁中,于人間數九百二十一億六十千歲。”造此破戒罪業若不忏悔,在即生中此等罪障障礙禅定智慧的生起,臨終別無他處可去,決定墮于地獄。破戒過患極大,因此縱遇命難也應該護持難得的無上戒律。
《賢愚因緣經》雲:“持戒之人,護持禁戒,甯舍身命不毀犯。何以故?戒爲入道初基,盡漏之妙趣,涅槃安樂之平途。若持戒,計其功德,無量無邊。”戒律是入道最初的基礎,若毀破舍棄則無法向上邁進。戒律是斷盡煩惱的妙趣,達到安樂涅槃彼岸的平坦大道,因此甯舍身命始終不能毀犯戒律。
以下撷取叁則舍命護戒的感人公案,以激發行者堅貞不移的向道決心。
《佛藏經》中記載:曾經有大小兩位比丘相約一同去拜見佛陀,在路途中,他們疲憊不堪,口幹舌燥,但所見之水都有蟲子。大比丘爲護持戒律,就沒有飲用不淨水,結果渴死于途中。但小比丘卻飲水解渴,後來親見佛陀。佛陀呵斥他說:“你這個愚癡人,不知護戒,見到我又有何用?護戒比丘雖然死去,但即刻生于天中,早就來見過我了。你傷生破戒,現在雖然到了我面前,但距離我有千裏之遙。”
佛將滅度時,阿難請問世尊,佛滅度後我等比丘以誰爲師?佛告訴他:“以戒爲師。”《遺教經》雲:“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是汝等大師,如我住世無有異也。”由此可見要想常不離佛就須恒時護戒如眼,而且持戒能速得成就。《四十二章經》雲:“佛子離吾數千裏,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蘇摩王經》中記載:往昔世尊曾是一條大力毒龍,它只要用眼看衆生,或口中所出氣觸到衆生,此衆生即刻會死。一次,毒龍發心受持一日齋戒,因爲喜歡安靜,就來到深林中,當時非常疲乏就呼呼地睡著了。龍睡覺時總把身體縮小象一條蛇。它身上花紋五彩斑斓,不幸被一個獵人發現,獵人喜出望外,激動地說:“如此稀有的蛇皮,獻給國王作服飾,一定會重重賞我。”于是用木杖按住龍頭,操刀剝皮,龍疼痛醒來,心中暗想:“以我的力量把此國搞個翻天覆地也易如反掌,小小的獵人怎能奈何得了我。但今天正碰上我持戒,應當信受佛語,以戒爲重,不應顧及身體。”因此安然忍耐,閉眼不看獵人,屏住呼吸,心中無怨無悔,而且對獵人生起了憐憫之心。皮被剝完之後,龍身血肉淋漓,裸露在地,立刻有很多蟲子爬到身上攢咬齧食,當時天氣又特別炎熱,毒龍心中極度的苦惱,想到水中謀求一條生路,又怕傷害諸蟲而犯戒,故不敢動。毒龍心中默想:“今天我以身肉布施此等諸蟲,滋養它們的身體,當來成佛之時,應當用法來饒益它們的法身。”發了如此誓願之後,身壞命終立刻轉生到忉利天上。
《賢愚因緣經》中記載:安陀國有一位沙彌,一天,因爲快要過午,沙彌遵從師命,到供養主優婆塞家中去催齋飯。當時優婆塞全家外出,只留下一個女兒看家,當她見到沙彌時,心生歡喜,欲火熾燃,就在沙彌面前作出各種嬌媚的姿態,強迫沙彌與她行淫。沙彌無法脫身,心中自想:“我有什麼罪業,碰到這樣的惡緣,我甯舍身命,絕不可毀犯叁世諸佛所製禁戒,絕不可玷汙佛法僧叁寶!”乘女人閉門之時,沙彌拾起一把剃刀,合掌向著拘屍那城佛涅槃的聖地而發誓願:“我今不舍佛法僧,爲護禁戒,舍此身命,願投生之後,出家學道,修清淨梵行,漏盡成道。”發願完畢即刎頸而死,國王聽到此事後深生敬仰,前往禮拜,並廣爲贊歎,將他的事迹傳遍全國。
法王如意寶說:“在文化大革命那個厄難的時期,守戒修行時刻都會遇到命難。但我們這些老比丘經過艱難險阻,終能護持清淨戒體,現在你們持戒修行的環境如此優越,爲什麼不珍惜寶貴的戒體。”
然而世間多如牛毛的愚癡之人大小輕重不能辨別,一意只顧今生現世中的一點蠅頭小利,不惜把後世千生萬劫安樂的本錢——清淨戒律,作賭注換取身口的暫時享受,輕而易舉地將自己推向叁惡趣的深淵之中,非常的可惜可憐。大成就者邬金丹增諾吾在《贊戒明辨取舍論》雲:“具相師前已受利樂源,如同珍寶璎珞美飾戒,然換如一碗豆粉驟樂,如此嚴重愚…
《成就真實戒經略釋法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