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癡誠可笑。”《比丘珍愛經》中雲:“無智愚人遇命難,即會舍棄清淨戒,護戒命盡生善趣,破戒善趣永無份。”
在平日中就要詳細觀察輪回中的一切過患,對猶如夢幻一樣的人生切勿過于貪執,用佛法的火炬照亮正道的所在以及邪道方向,認清安樂解脫與痛苦煩惱的界限,確定走向解脫的真正航線,並始終不渝地向前邁進。這樣在關鍵時刻,心中有個定心盤,所以一定能權衡利弊,從而正確地決斷,否則平時見解不真,信心不切,遇到違緣時就會亂了方寸,被違緣所轉,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是百年身。若斷惡行善持齋戒,即可生生世世轉生人天善趣。無始生死曠野漂泊之中得人身也不止百千次,但大都虛生浪死。而今得此人身幸遇如來教法,在阿阇黎前得受清淨戒體,遍觀天下也寥寥無幾,真如盲人于垃圾中意外獲得如意寶,故應百般珍惜守護。
《大乘戒經》雲:“若諸比丘等,于佛法中求解脫者,遠離一切苦惱惡法。如佛所說,甯舍身命而趣無常,不得縱心犯其戒律,若人舍命只壞一生,若複破戒,令百千萬生沈淪惡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入佛法海,信爲根本,渡生死海,戒爲船筏。若人出家,不護禁戒,貪著喜樂,毀佛戒寶,如是比丘,不名出家。”破戒的惡業猶如霜雹能摧毀一切善法苗芽。若持戒則能圓滿一切功德。藕益大師雲:“我念末劫苦,破戒爲第一。”又雲:“或因持戒力,速成淨滿尊;或因淨屍羅,嚴淨諸佛法;或因別解脫,作獨覺聲聞;或因善戒力,生禅及天道,亦作人中勝,福樂好名聲。如是差別果,皆由戒所得。”《梵天請問經》雲:“應當于戒律,深心而護持,尊位命難緣,終不毀棄戒,恒時當精進,安住禁戒中,謹依持犯繩,無誤而取舍。”《華嚴經》說:「菩薩護持清淨戒律時,不染著色聲香味觸。教誨衆生,不求威勢、種族、富饒、色相、王位等,對這一切都不染著,只是堅守淨戒。爲了遠離一切纏縛、貪求、熱惱、諸難逼迫、毀謗亂濁,得到佛所贊歎的平等正法。菩薩如是持戒時,假使于一日中,有無數百千億那由他諸天惡魔,每一個都領著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天女,此等天女于五欲法都具有善巧方便。她們悉皆端正姝麗,誘惑人心,拿著各種珍玩寶具,想惑亂菩薩道心。菩薩心想:五欲是障道法,乃至能障無上菩提。由此正念,所以不生一念的貪欲之心。」因此作爲大乘修行人,佛要求的更嚴。
有些人只有大乘之名而無大乘之實,不解佛出世本懷只爲斷盡衆生叁毒煩惱,引導衆生住于叁乘涅槃果。更不知理事界線、暫時究竟、了義與不了義、見修行果次第,借口修大乘,斷章取義歪曲佛經祖語,附加上魔王的意旨,鼓吹不出家、不修行、放縱貪嗔癡、大造十不善,廢棄戒定慧,不修十善業。他們如此作的目的無非爲自己行持魔業披上一層美麗的僞裝而已。若觀察此類人一定都是貪欲心熾盛,嗔恨心強大,愚癡心深厚,嫉妒心猛烈,我慢心高大。然而悲哀的是世人沒有智慧的眼睛,被這些佛陀早已痛斥的魔子魔孫騙得昏頭轉向。菩薩一念欲心尚且不起何況去行持呢?但如今一些對佛法僧懷惡毒心的癡人,自己汩沒在貪欲的淤泥中不能自拔,而且聲嘶力竭地教唆蠱惑無知的初學者貪著輪回廁所。見到真正尋求解脫,出離世間的修行人,無端嗔心勃發,種種強力幹涉阻撓。當然看起來似乎他們非常慈悲完全是爲了我們著想,但應當看清這是僞戴天飾的惡魔。
丙四、觀業因果而教誡護持戒律分二:宣說真實護戒;宣說護戒方法。
丁一、宣說真實護戒分叁:持戒利益;破戒過患;爲直接間接明示利益過患而輪番宣說取舍處。
戊一、持戒利益分九:值遇佛陀;最勝莊嚴;得戒功用;人天歡喜;清涼安樂;世間贊歎;得增上定勝果;懾服暴戾;獲尊勝美名。
己一、值遇佛陀
經雲:
是故世尊贊戒言;具戒之人值遇佛
如上所說破戒的過患極大,然與其相比,護戒的利益則更大。爲了使衆生對護持淨戒生起好樂歡喜之心,並且最終能安住清淨戒中,這裏世尊在經中攝要歸納,從九個方面于護持淨戒的利益作殷勤的贊歎。
首先,具足清淨戒律的人能夠常常值遇佛陀。而常不離佛有何利益呢?因爲佛是引領衆生趨向安樂寶洲的最勝導師,猶如大藥樹,誰人見聞憶觸都能獲得無量的加持、得到無邊的殊勝利益,又象摩尼寶能滿足衆生的一切願望,因此連諸大菩薩都發願常不離佛,永遠追隨佛陀而修學。凡夫衆生在生死輪回之中,一切六親眷屬也同被業力的繩索所捆縛,處在死魔閻羅的手中,無有自由,無依無靠,彼等自身尚處險地,怎麼能爲他人作依靠呢?正如經中所說自身都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又怎能拯救他人呢?而佛圓滿斷證功德,具有十力四無所畏等恒沙功德,所以是世間出世間最尊最勝的皈依處。因此要恒常見佛聞法,否則如一片枯葉被業力的暴風卷在輪回中是非常恐怖的。
經中說佛的出世如優昙花一樣難值難遇,百千萬劫之中才會出現一次,善根微少及無緣之人都無法面見。那如何才能見到佛呢?依靠持戒的功德就能于所生之處常得見佛,而不會墮落惡趣險道之中,也不會轉生到無佛出世的地方,無論生于人天善趣或清淨剎土中都能常值佛陀。《持心梵天請問經》雲:“梵天白佛,何謂親近如來行。佛曰,甯失身命,不毀禁戒。”
反之,破戒之人諸佛遠離。諸佛菩薩功德大海不會容納破戒的臭惡屍體,這並非是佛菩薩不慈悲,而是因爲破戒與持戒猶如水火不能相容。《入中論》雲:“猶如大海與死屍,亦如吉祥與黑耳,如是持戒諸大士,不樂與犯戒雜居。”《贊戒論》雲:“染上破戒過患無心者,一切聖者護法亦遠離。”托嘎如意寶說:“本來諸聖者對待一切衆生猶如慈母對兒子般慈愛悲憫,恒時垂念,但自相續染上破戒這一嚴重過患,不辨取舍道理,好似體內無有心的愚癡者,因被嚴重破戒過患所障蔽而將于無數劫中不得面見聖者尊顔,一切聖者以及繼承護持、弘揚佛教的吉祥怙主七十尊,明辨善惡的男女相諸事業護法神亦將遠離他們,並受到譴責,不得救護。”《呵責破戒經》雲:“舍利子,我四種威儀,甯願住于布滿蛇屍、狗屍、人屍之處。舍利子,然我與破戒比丘,失行、失命、壞見者共住一日、一夜、一剎那,甚至僅僅彈指間同住亦不歡喜。”
若不得離八無暇之善趣身體,必將無緣見佛,但依持戒之力即可斷除轉生畜生等八無暇處。《無貪子請問經》雲:“具有淨戒者,不生于四處,無暇無佛刹,惡趣篾戾車。”本經間接指出如不具清淨律儀則墮落惡趣將無法值遇大師佛陀。
在《師子月佛本生經》中有一則公案,聽來方知持戒功德真是不可思議。往昔燃燈佛出世之時,有位比丘在山澤中修持佛法證得阿羅漢果。在他所住之處有一只猕猴,經常等比丘入定後就立即把袈裟取來披在身上,摹仿比丘的行爲。比丘從定中起來見此情景就告訴它說:“你現在既然披上袈裟,就應該發起無上道心。”猴子聽到後頂禮比丘,比丘即爲它傳受叁皈五戒,並代它忏除罪業。猕猴起身合掌,歡喜地說:“大德,我今皈依佛法僧,奉持五戒,願求忏悔。”如此說了叁次,歡喜踴躍,爬上高山,攀樹跳躍舞動,墜地摔死。由皈依及受戒的功德,舍畜生業報,生于兜率天,值遇一生補處的大菩薩,聞法之後即刻證果,得宿命通,觀知自己往昔于寶慧如來像法中曾爲比丘,名叫蓮花藏,以邪命谄曲,不持戒律,壽盡命終,墮地獄中,出來又爲旁生,長劫受苦。此公案明確的道出,不持戒入叁惡趣,持戒律離叁惡趣面見聖者,得到解脫。
己二、最勝莊嚴
經雲:
具戒之人最勝飾
清淨戒律的美飾,盡世間最好的裝飾品也無法與之相媲美,如果誰能佩戴清淨戒律的美飾,那此人應是世間最勝第一莊嚴人。《華嚴經》雲:“戒爲出世莊嚴具。”戒律莊嚴具誰人都可佩帶,不分男女老幼,不論貴賤美醜,一經戒律所嚴飾都能令見者、聞者歡喜愉悅。反之縱然貌若天仙,美勝帝釋,一旦破戒則爲一切聖賢所呵責,一切天仙鬼神所輕毀,一切人們都會譏笑嘲諷,真是人天憎惡。《華嚴經》雲:“或大族子旃陀子,具能持戒等生天,貴賤種姓虧戒身,皆墮地獄無差別。卑門持戒生天上,勝族毀犯墮幽冥。摩登持戒亦生天,仙人破戒入諸獄。王族多聞具色力,惡見無戒如獸蚖。”又雲:“甯守貧賤恒持戒,具聖財寶德嚴身,破戒衆人之所輕,持戒天人鹹信重。”因果面前人人平等,持戒者均得超升,破戒者必然下墮。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雲:“余莊嚴具太老太少,若著戴者成譏笑處,非爲端嚴。屍羅莊嚴,老幼中年任誰具足皆生歡喜,故爲第一莊嚴之具。”如果小孩挂項鏈戴耳環、鼻環等不但不莊嚴反而顯得不倫不類,讓人發笑。如果老年人在稀疏的白頭上插幾朵花,皺紋斑斑的臉上塗脂抹粉,扁扁的唇上塗厚厚的口紅,手腳脖子套上很多金屬圈……如此不是在莊嚴而是在醜化,他人背後會稱她爲“老妖精”,乍一相見令人驚慌失措,以爲碰到了夜叉。人真是希有的不可思議,旁生無辜的被套了許多的環環,受人牽拉役使,很不自由,人卻自己套上一些無有用處的圈圈而不感到累贅!塗脂施粉的人只能說明她虛僞狡詐,明知自身斑點醜陋不足,卻用脂粉等東西給醜處打個標記,偏偏讓見不得人的地方更顯眼;再者如果一經粉飾就感到非常滿意並認爲自己很美,僅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而已。不飾外表的清淨梵行者,身披糞掃壞色衣,因爲佩戴如來清淨戒律的勝飾,反而顯得自然與莊嚴,一切世間衆生見到時心情悅愉,這是因爲被戒律勝飾的美所傾服。但如果已舍俗出家,卻仍如俗人一樣百般打扮裝點,則猶如國王卻貪著乞丐的裝束,美妙宮殿壁上塗抹牛糞般極不應理。在五明佛學院及藏地某些地方,有著一種說法:如果出家人塗脂施粉,搽油布香,佩帶各種裝飾品以及穿高跟鞋,這是在作妓女的行…
《成就真實戒經略釋法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