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就真实戒经略释法音▪P7

  ..续本文上一页痴诚可笑。”《比丘珍爱经》中云:“无智愚人遇命难,即会舍弃清净戒,护戒命尽生善趣,破戒善趣永无份。”

  在平日中就要详细观察轮回中的一切过患,对犹如梦幻一样的人生切勿过于贪执,用佛法的火炬照亮正道的所在以及邪道方向,认清安乐解脱与痛苦烦恼的界限,确定走向解脱的真正航线,并始终不渝地向前迈进。这样在关键时刻,心中有个定心盘,所以一定能权衡利弊,从而正确地决断,否则平时见解不真,信心不切,遇到违缘时就会乱了方寸,被违缘所转,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若断恶行善持斋戒,即可生生世世转生人天善趣。无始生死旷野漂泊之中得人身也不止百千次,但大都虚生浪死。而今得此人身幸遇如来教法,在阿阇黎前得受清净戒体,遍观天下也寥寥无几,真如盲人于垃圾中意外获得如意宝,故应百般珍惜守护。

  《大乘戒经》云:“若诸比丘等,于佛法中求解脱者,远离一切苦恼恶法。如佛所说,宁舍身命而趣无常,不得纵心犯其戒律,若人舍命只坏一生,若复破戒,令百千万生沉沦恶道。”《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渡生死海,戒为船筏。若人出家,不护禁戒,贪著喜乐,毁佛戒宝,如是比丘,不名出家。”破戒的恶业犹如霜雹能摧毁一切善法苗芽。若持戒则能圆满一切功德。藕益大师云:“我念末劫苦,破戒为第一。”又云:“或因持戒力,速成净满尊;或因净尸罗,严净诸佛法;或因别解脱,作独觉声闻;或因善戒力,生禅及天道,亦作人中胜,福乐好名声。如是差别果,皆由戒所得。”《梵天请问经》云:“应当于戒律,深心而护持,尊位命难缘,终不毁弃戒,恒时当精进,安住禁戒中,谨依持犯绳,无误而取舍。”《华严经》说:「菩萨护持清净戒律时,不染著色声香味触。教诲众生,不求威势、种族、富饶、色相、王位等,对这一切都不染著,只是坚守净戒。为了远离一切缠缚、贪求、热恼、诸难逼迫、毁谤乱浊,得到佛所赞叹的平等正法。菩萨如是持戒时,假使于一日中,有无数百千亿那由他诸天恶魔,每一个都领着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天女,此等天女于五欲法都具有善巧方便。她们悉皆端正姝丽,诱惑人心,拿着各种珍玩宝具,想惑乱菩萨道心。菩萨心想:五欲是障道法,乃至能障无上菩提。由此正念,所以不生一念的贪欲之心。」因此作为大乘修行人,佛要求的更严。

  有些人只有大乘之名而无大乘之实,不解佛出世本怀只为断尽众生三毒烦恼,引导众生住于三乘涅槃果。更不知理事界线、暂时究竟、了义与不了义、见修行果次第,借口修大乘,断章取义歪曲佛经祖语,附加上魔王的意旨,鼓吹不出家、不修行、放纵贪嗔痴、大造十不善,废弃戒定慧,不修十善业。他们如此作的目的无非为自己行持魔业披上一层美丽的伪装而已。若观察此类人一定都是贪欲心炽盛,嗔恨心强大,愚痴心深厚,嫉妒心猛烈,我慢心高大。然而悲哀的是世人没有智慧的眼睛,被这些佛陀早已痛斥的魔子魔孙骗得昏头转向。菩萨一念欲心尚且不起何况去行持呢?但如今一些对佛法僧怀恶毒心的痴人,自己汩没在贪欲的淤泥中不能自拔,而且声嘶力竭地教唆蛊惑无知的初学者贪著轮回厕所。见到真正寻求解脱,出离世间的修行人,无端嗔心勃发,种种强力干涉阻挠。当然看起来似乎他们非常慈悲完全是为了我们着想,但应当看清这是伪戴天饰的恶魔。

  丙四、观业因果而教诫护持戒律分二:宣说真实护戒;宣说护戒方法。

  丁一、宣说真实护戒分三:持戒利益;破戒过患;为直接间接明示利益过患而轮番宣说取舍处。

  戊一、持戒利益分九:值遇佛陀;最胜庄严;得戒功用;人天欢喜;清凉安乐;世间赞叹;得增上定胜果;慑服暴戾;获尊胜美名。

  己一、值遇佛陀

  经云:

  是故世尊赞戒言;具戒之人值遇佛

  如上所说破戒的过患极大,然与其相比,护戒的利益则更大。为了使众生对护持净戒生起好乐欢喜之心,并且最终能安住清净戒中,这里世尊在经中摄要归纳,从九个方面于护持净戒的利益作殷勤的赞叹。

  首先,具足清净戒律的人能够常常值遇佛陀。而常不离佛有何利益呢?因为佛是引领众生趋向安乐宝洲的最胜导师,犹如大药树,谁人见闻忆触都能获得无量的加持、得到无边的殊胜利益,又象摩尼宝能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因此连诸大菩萨都发愿常不离佛,永远追随佛陀而修学。凡夫众生在生死轮回之中,一切六亲眷属也同被业力的绳索所捆缚,处在死魔阎罗的手中,无有自由,无依无靠,彼等自身尚处险地,怎么能为他人作依靠呢?正如经中所说自身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又怎能拯救他人呢?而佛圆满断证功德,具有十力四无所畏等恒沙功德,所以是世间出世间最尊最胜的皈依处。因此要恒常见佛闻法,否则如一片枯叶被业力的暴风卷在轮回中是非常恐怖的。

  经中说佛的出世如优昙花一样难值难遇,百千万劫之中才会出现一次,善根微少及无缘之人都无法面见。那如何才能见到佛呢?依靠持戒的功德就能于所生之处常得见佛,而不会堕落恶趣险道之中,也不会转生到无佛出世的地方,无论生于人天善趣或清净剎土中都能常值佛陀。《持心梵天请问经》云:“梵天白佛,何谓亲近如来行。佛曰,宁失身命,不毁禁戒。”

  反之,破戒之人诸佛远离。诸佛菩萨功德大海不会容纳破戒的臭恶尸体,这并非是佛菩萨不慈悲,而是因为破戒与持戒犹如水火不能相容。《入中论》云:“犹如大海与死尸,亦如吉祥与黑耳,如是持戒诸大士,不乐与犯戒杂居。”《赞戒论》云:“染上破戒过患无心者,一切圣者护法亦远离。”托嘎如意宝说:“本来诸圣者对待一切众生犹如慈母对儿子般慈爱悲悯,恒时垂念,但自相续染上破戒这一严重过患,不辨取舍道理,好似体内无有心的愚痴者,因被严重破戒过患所障蔽而将于无数劫中不得面见圣者尊颜,一切圣者以及继承护持、弘扬佛教的吉祥怙主七十尊,明辨善恶的男女相诸事业护法神亦将远离他们,并受到谴责,不得救护。”《呵责破戒经》云:“舍利子,我四种威仪,宁愿住于布满蛇尸、狗尸、人尸之处。舍利子,然我与破戒比丘,失行、失命、坏见者共住一日、一夜、一剎那,甚至仅仅弹指间同住亦不欢喜。”

  若不得离八无暇之善趣身体,必将无缘见佛,但依持戒之力即可断除转生畜生等八无暇处。《无贪子请问经》云:“具有净戒者,不生于四处,无暇无佛刹,恶趣篾戾车。”本经间接指出如不具清净律仪则堕落恶趣将无法值遇大师佛陀。

  在《师子月佛本生经》中有一则公案,听来方知持戒功德真是不可思议。往昔燃灯佛出世之时,有位比丘在山泽中修持佛法证得阿罗汉果。在他所住之处有一只猕猴,经常等比丘入定后就立即把袈裟取来披在身上,摹仿比丘的行为。比丘从定中起来见此情景就告诉它说:“你现在既然披上袈裟,就应该发起无上道心。”猴子听到后顶礼比丘,比丘即为它传受三皈五戒,并代它忏除罪业。猕猴起身合掌,欢喜地说:“大德,我今皈依佛法僧,奉持五戒,愿求忏悔。”如此说了三次,欢喜踊跃,爬上高山,攀树跳跃舞动,坠地摔死。由皈依及受戒的功德,舍畜生业报,生于兜率天,值遇一生补处的大菩萨,闻法之后即刻证果,得宿命通,观知自己往昔于宝慧如来像法中曾为比丘,名叫莲花藏,以邪命谄曲,不持戒律,寿尽命终,堕地狱中,出来又为旁生,长劫受苦。此公案明确的道出,不持戒入三恶趣,持戒律离三恶趣面见圣者,得到解脱。

  己二、最胜庄严

  经云:

  具戒之人最胜饰

  清净戒律的美饰,尽世间最好的装饰品也无法与之相媲美,如果谁能佩戴清净戒律的美饰,那此人应是世间最胜第一庄严人。《华严经》云:“戒为出世庄严具。”戒律庄严具谁人都可佩带,不分男女老幼,不论贵贱美丑,一经戒律所严饰都能令见者、闻者欢喜愉悦。反之纵然貌若天仙,美胜帝释,一旦破戒则为一切圣贤所呵责,一切天仙鬼神所轻毁,一切人们都会讥笑嘲讽,真是人天憎恶。《华严经》云:“或大族子旃陀子,具能持戒等生天,贵贱种姓亏戒身,皆堕地狱无差别。卑门持戒生天上,胜族毁犯堕幽冥。摩登持戒亦生天,仙人破戒入诸狱。王族多闻具色力,恶见无戒如兽蚖。”又云:“宁守贫贱恒持戒,具圣财宝德严身,破戒众人之所轻,持戒天人咸信重。”因果面前人人平等,持戒者均得超升,破戒者必然下堕。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云:“余庄严具太老太少,若著戴者成讥笑处,非为端严。尸罗庄严,老幼中年任谁具足皆生欢喜,故为第一庄严之具。”如果小孩挂项链戴耳环、鼻环等不但不庄严反而显得不伦不类,让人发笑。如果老年人在稀疏的白头上插几朵花,皱纹斑斑的脸上涂脂抹粉,扁扁的唇上涂厚厚的口红,手脚脖子套上很多金属圈……如此不是在庄严而是在丑化,他人背后会称她为“老妖精”,乍一相见令人惊慌失措,以为碰到了夜叉。人真是希有的不可思议,旁生无辜的被套了许多的环环,受人牵拉役使,很不自由,人却自己套上一些无有用处的圈圈而不感到累赘!涂脂施粉的人只能说明她虚伪狡诈,明知自身斑点丑陋不足,却用脂粉等东西给丑处打个标记,偏偏让见不得人的地方更显眼;再者如果一经粉饰就感到非常满意并认为自己很美,仅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而已。不饰外表的清净梵行者,身披粪扫坏色衣,因为佩戴如来清净戒律的胜饰,反而显得自然与庄严,一切世间众生见到时心情悦愉,这是因为被戒律胜饰的美所倾服。但如果已舍俗出家,却仍如俗人一样百般打扮装点,则犹如国王却贪著乞丐的装束,美妙宫殿壁上涂抹牛粪般极不应理。在五明佛学院及藏地某些地方,有着一种说法:如果出家人涂脂施粉,搽油布香,佩带各种装饰品以及穿高跟鞋,这是在作妓女的行…

《成就真实戒经略释法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成就真实戒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