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就真实戒经略释法音▪P5

  ..续本文上一页然懈怠无所事事地空耗时光。翠严禅师云:“凡一披缁,便非庸类,岂可泛常,反同俗辈。立志立心,宜勇宜锐,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外忘内,离圣离凡,拔群拔萃。一粥一饭,信施信馈,饱享饱餐,须惭须愧。勿效庸僧,成群逐队,说李说张,杂痴杂秽,争是争非,夸能夸会。本性本真,尽盲尽昧,凡戒凡律,或犯或背,虚朝虚暮,丧月丧岁,可悲可怜,必泥必坠,常警常醒,灭殃灭罪。”千严长禅师也云:“参禅为第一,持戒为第二,礼诵为第三,作福为第四。既作出家儿,须行四种事,不可纵汝心,不可恣汝意,不可懒汝身,不可昏汝智,谛观苦与乐,痛念生与死,莫忧衣与食,莫贪名与利,时中惺惺著,胸中荡荡地,行坐合清规,动静依先制,常近善知识,常远恶朋辈。”我等出家衣食现成,不需劳作,不需教儿育女,不需赡养父母,若直行解脱,则很快就会解脱。经云:“若乐舍家趣非家,应当舍欲弃财宝,是人于世有正理,不久便开解脱门。”

  《佛藏经》云:“出家当一心向道,随顺法行,勿念衣食所在。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亿天神愿共供养。”我们应知今日所穿所用的都是大悲世尊的恩德,怎能不思回报而精进修法呢?经中说:如来灭度后,白毫相中的百千亿分之一的光明供养他的诸位弟子,假使南赡部洲的众生仅在指甲大小的地上耕种,真正修行的佛弟子也不会冻饿而死。出家人所忧虑的是我该如何尽修诸善,如何速断一切恶,如何净化身心得到解脱。否则如《宝积经》中所说:弥楼犍驮佛灭度之后,很多出家人只经营三种事业:一、周旋往来于白衣家中;二、贪著利养;三、滋养躯体肌肤。不修福慧,不行妙法,不事读诵。当时有位国王出家的比丘劝他们一齐求佛陀的甚深妙法。他们回答说:“我们所要追求的已经全部实现了,衣食特别的丰足,免离了国王的役使,真是安稳快乐极了,谁也不敢轻慢我们,在家人的苦恼全部都摆脱了,这就是涅槃,也是最大的快乐,除此之外,我们别无他求。”陀摩尸利比丘听后,心中非常悲痛忧恼,涕零号哭而入山修行。现在也有很多人沦落到这般田地之中,希望不要沉溺在苦水中不能自拔,应立刻警醒。

  凡夫人贪著利养终究自害而已。《杂宝藏经》云:“芭蕉生实枯,芦苇亦复然,驹驴怀妊死,骡驴亦复然,愚贪利养苦,智者所嗤笑。”如来在二千多年前为我们画了一幅出家尚且毁坏戒律,诽谤正法,贪著名利,坚持我见,悭吝嫉妒者肖像,我们都应对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大宝积经·律仪会》中描绘具有上面五种恶性的行人说:“譬如饿狗,慞惶缘路,遇值锁骨,久无肉腻,但见赤涂,言是厚味,便就衔之,至多人处,四衢道中,以贪味故,涎流骨上,妄为甜美,或咬或舐,或啮或吮,欢喜缠附,初无舍离,时有刹帝利婆罗门,及诸长者,皆大富贵,来游此路。饿狗遥见,心生热恼,作如是念:彼来人者,将无夺我所重美味?便发大嗔,出深毒声,恶眼邪视,露现齿牙,而行啮害。如是当来末世,有诸比丘于他施主,勤习家悭,耽味屎尿,妄加缠裹。虽值如是,具足无难,而便委弃,不修正检,此之比丘,我说其行,如前痴狗。”又云:“当来之世,我诸弟子,少有比丘,深心希乐趣般涅槃寂静之法。多依三事以为常业,一者常喜追求世间名利。二者贪乐朋党,追求食家,往还不绝。三者喜乐追求华室房宇,贮积财宝什物资具。以依如是三种事故,终不解脱三种恶趣。”经中所说的恶相现在似乎全部出现了,出家人本来为追求解脱寂静,但却驰骋奔忙,聚敛钱财,广聚门徒,大张声势,趋炎附势,媚权谀贵,借佛法为招牌邀名博利。如俗人营家造舍一样大兴土木严饰寺庙住处,经常洗头剃发,威仪齐整,在人前轻声细语,低头闭目,静默矜持,然而内心常求名利,渴望施主常来迎请,希望他人恭敬尊重。强为人师,喜处高位,心性狠毒,动辄高声呵骂,少有侵犯无法宽容,语言尖刻,见他人得名利妒火中烧,整日攀缘妄想,经常忆念尘世间贪欲之事,如是非法之行说之不尽。南山宗道宣祖师在《净心诫观法》中云:“出家行非法,感得多衰恼,危苦随念丰,安乐称情少。天神不爱护,魔事数来扰,死时怀恐惧,长劫堕恶道。”慈恩宗窥基大师云:“舍家出家何所以?稽首空王求出离,三师七证定初机,剃发染衣发弘誓。去贪嗔,除鄙吝,十二时中常谨慎,磨练真性如虚空,自然战胜魔军阵。勤学习,寻师匠,说与行人堪依仗,莫教心地乱如麻,百岁光阴等闲长。”又云:“不蚕衣,不田食,织女耕夫汗血力。为成道业施将来,道业未成争消得。哀哀父,哀哀母,咽苦吐甘大辛苦,就湿回干养育成,要袭门风继先祖,一旦辞亲求剃落,八十九十无依托。若不超凡越圣流,向此因循全大错。福田衣,降龙钵,受用一生求解脱,若因小利系心怀,彼岸涅槃争得达。善男子,汝须知,遭逢难得似今时,既遇出家披缕褐,犹如浮木值盲龟。大丈夫,须猛利,紧束身心莫容易,倘能行愿力相扶,决定龙华亲受记。”因而若不愿自欺自诳自害自甘堕落,也不愿作狮子虫的出家人应如祖师教诫而精进行持。《禅门日诵》中祖师教诫云:“出家要持戒行,戒是佛祖正命,受戒不守毗尼,徒劳丧身失命。”

  现在世界上无数没有善根因缘的愚盲众生,纯属野干之流,他们执持“现世美”无因邪见,鼠目寸光不知三世因果,不知佛陀及圣者的境界及智慧,犹如井蛙自处愚鄙,尚且夜郎自大。以一些科学哲学等雕虫小技否定一切智智所洞察的无误佛法,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还以邪妄分别否定驳斥佛法,毁谤讥讽出家修行,更有无数无知无识之人也随顺附和,真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一盲引众盲天下悉皆盲。

  有在家人看到《宝梁经》及其它经典中佛呵斥出家比丘等,也不审视自己的身份,动辄以佛语来呵斥出家人,或者以此作为根据来阻挡他人出家,真是恬不知耻。佛在《菩萨藏》及《十轮经》中说:纵是转轮王等也不可呵责打骂破戒比丘,何况一般凡夫,这样作只能是毁坏菩萨戒的因。更有甚者随便翻阅出家戒本戒经,看后没有对出家人能行持那么多微细遮持律仪生起信心,对自己没有出家的勇气也不生半点惭愧,却象出家人的怨敌一样经常揭露指责出家人破某戒犯某威仪,好象是帮人定罪的上座一样。此类人应当记住佛说:“任何众生若对身著袈裟之比丘生恶心,则彼于三世诸佛,缘觉阿罗汉生恶心,于三世圣者生恶心故,将成熟无量罪业之果报。”

  《赞僧功德经》说,佛出家弟子的深浅很难揣测,有的内具功德外现非法,有的内具功德外现威仪调顺,有的内无功德外现如法如律,有的则内外不如法,但无论如何,佛要求必须恭敬。经中云:“纵有持戒破戒,若长若幼,皆须深敬,不得轻慢,若违斯旨,必获重罪。”昔日唐太宗问玄奘大师:“圣僧理当尊敬,凡夫僧何用恭敬呢?”大师答道:“圣僧为人天福田,凡夫僧也是福田,如果只种圣僧的福田,那么将永远没有种福田的机会,犹如神龙可以兴云降雨,泥塑的龙却不能,但是求雨时必须在泥龙前祈祷,所以圣僧凡僧都应该一律恭敬。”我们不但要恭敬出家人,而且也要发愿生生世世出家为僧。《阿閦如来本愿授决经》云:“彼阿閦如来往昔为菩萨时,作如是说:若我生生世世不出家者,是则虚诳一切诸佛如来。舍利子,如是菩萨于阿閦如来亦应随学,又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生生世世出家。或诸如来出世,或不出世,毕竟舍家出家亦如是学,所以者何?舍利子,若诸菩萨舍家出家是为最上。”普贤菩萨也云:“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因此作为诸佛菩萨的后学者,都应该发此愿,并不断地向这个目标迈进。

  当念出家殊胜功德利益来坚固出家之心。紫柏尊者《愿僧歌》云:“千算计,万思量,古往今来梦一场,寒暑相推毛易白,争如削发礼空王。一瓶一钵海山宽,云行鸟飞恣歌呗。愿为僧,愿为僧,世世生生继祖灯,四弘为毂法为轮,辗断众生爱与憎。相逢若问为僧事,须信为僧非等闲。”若有人出家当深心随喜,因为一日出家功德都不可思议。《出家功德经》云:“毗罗羡那沙弥,以一日一夜出家故,满二十劫不堕三恶道,以此善根于六欲天中,七番往返受天福乐,最后于人道中,生富贵家,壮年已过,善根成熟时,畏于生老病死苦故,出家持戒成辟支佛,永超三界。”诚如所云:“沙弥虽小不可轻,王子虽小不可轻,龙子虽小不可轻。沙弥虽小能度人,王子虽小能杀人,龙子虽小能兴雨。”《阿含经》中记载:佛说当来末法时代,有披如来袈裟者,纵然失坏律仪,左边抱男孩右边抱女孩,吹箫卖唱于街头巷尾,这样的人也能作人天福田,何况严守律仪,如法修行的功德谁又能测量呢?世尊亲口说:“佛教圣宝灯,即是圣法器,苦行著袈裟,释迦子比丘。”

  丙三、观轮回过患而教诫护持戒律

  经云:诸比丘,宁可离命而死,非可摧坏戒律。何以故?离命而死,唯令此生寿量穷尽,毁坏戒体,乃至百俱胝生,常离种姓,永失安乐,当受堕落痛苦。

  佛告比丘们:宁可断尽命根而死,也不应该毁坏戒体而活。因为断命只会有暂时的痛苦与过患,仅仅毁坏一生,而毁坏戒体过患极大,能毁坏千生万劫的幸福与安乐,死后必将堕落三恶趣中。

  这是为什么呢?经云:“生际必死”之所以有生就是为了趋向死亡。《本生经》中云:“众生于初夜,入胎住世,日日所作,唯是速趋于死。”《中观四百论》云:“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现见是为死,非是为存活。”众生的一期生命犹如射箭,以射中死亡的靶子为究竟目的,所以从生即向死亡瞄准并迅速飞向生命的尽头。守持清净戒律的人纵然死了心中也无有忧悔痛苦,反而因持戒的功德临终之时犹如大病将愈,犹如出离火宅,搬迁到美妙宫殿去享受,所以内心非常安乐。《毗奈耶…

《成就真实戒经略释法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成就真实戒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