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脱戒,才有资格入于佛家。《璎珞本业经》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
有人虽对佛法颇有信心,但一提到受戒就如谈虎色变一般,心中很恐怖。他们错谬地认为:“佛法一切都好,就是清规戒律犹如绳索把人禁锢起来,这一点确实让人无法接受。”但请想一想,如果一匹没有驯服的野马正奔向悬崖,此时该不该用衔子绳索牵拉它?该不该用鞭子抽打它?如是众生在无始轮回中串习的恶习特别强烈,天生就对造恶业非常擅长,身口意极不调柔,犹如未驯服的野马一样。因此,佛陀以戒律的衔子与绳索强力把我等从邪恶道中牵引到安乐正道上来。佛对我们这些善恶不分的刚强众生用戒律来调制,其目的是让我们舍弃身口意的如毒恶业。就象孩子年幼无知,美食不吃偏要服毒,这时父母必定呵责甚至鞭打他,这是真正慈悲心的流露。
以上是从遮的角度而言。若从持的角度来说,则戒律是清净的甘露,能熄灭行人身口意的炎炎恶业之火,使其心中生起清凉的安乐。戒律是一切功德的基础,一切禅定及无漏智慧的功德都要依戒才能产生。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云:“众德依戒住,如地长一切。”《楞严经》云:“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戒律是登上一切善法高楼的阶梯,依此可以渐次登上增上生与决定胜的高楼,因此如果没有戒律而又想得到一切功德,那就好象欲在空中建造楼阁一般,根本不可能。若舍弃戒律而修定慧则是成就魔王与外道的因,无法得到解脱,因此戒律就如城墙能抵御魔王与外道的侵犯。佛在大小显密诸乘的经论中处处赞叹戒律的殊胜,尤其赞叹别解脱戒是菩萨乘与金刚乘的基础,是佛法寿命的血液,是僧众的根本,是渡生死海的浮囊,是末世众生的导师,所以必须要受持。佛在《华严经》中云:“若常信奉于诸佛,则能持戒修学处,若能持戒修学处,则能具足诸功德。”
“经”虽有多义,但以贯穿摄集为根本。
乙二、译礼
“顶礼一切智智佛”,这是译师在译经之前首先恭敬地对遍知佛陀作顶礼。目的是祈求佛陀大威神力的加被,消除翻译过程中的一切违缘障碍,顺利吉祥地圆满译经事业。
为什么要作如此的译礼句,这里有一段历史渊源。曾经在藏地出世了一位金刚手菩萨化身的藏王赤热巴巾,在他执政期间,尊崇三宝,大力弘扬佛法,广泛开展译经事业。对当时翻译的经律论,他分别制定了三种译礼:经藏则礼十方诸佛菩萨;律藏则礼一切智智的释迦牟尼佛;论藏则礼曼殊师利童子。并讲出其根据:因为经藏是由十方诸大菩萨咨询请问,佛陀慈悲善巧诲谕酬答而成,所以应礼十方诸佛菩萨;因为律藏如同国家法律,只有国王才能制定,同样因果微细复杂,开遮持犯难测难辨,唯有一切智智的佛能无余洞明鉴知,慈悲亲自制戒,所以应礼一切智智佛;因为论藏中所诠诸法森罗万象,各自性相千差万别,非大智慧莫能剖析阐述、穷其源底,所以应礼大智曼殊师利童子。
甲二、正义分三:初善法会因由之五圆满;中善教诫护持清净戒律;后善随喜赞叹
乙一、初善法会因由之五圆满
经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段经文明确指出五圆满。“如是”、“一时”为时间圆满;“佛”为导师圆满;“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为道场圆满;“我闻及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为眷属圆满。以下宣说的经文为法圆满。由五种圆满可以确定此经决定无疑是佛所宣说,而汉地则以六种证信而讲。所谓六种证信就是以六个可靠的证据令人信受。“如是”是信成就,因为一般人相信某观点时就会说如是如是,若反对排斥就说不如是或不是这样的,开头即说如是表明完全信受。“我闻”是闻成就,是我优婆离亲耳从佛闻受此经,绝对没有问题,大可放心受持。“一时”是时成就,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时间,导师佛陀与众眷属集会一处,因缘成熟之时法会得以召开,所以称为时成就。“佛”是主成就,因为法会的主持者是佛陀,若缺少佛讲经法会就无法成办,所以导师释迦牟尼佛是主成就。“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时间与空间是事情发生的所依处,所以具备道场了法会才能得以进行。“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众成就,佛不会对自己说法,必须有所化的听众佛才讲法,现在以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为首的无量大众集会,渴求闻法,因此是众成就。具备如是六种因缘,法会才得以成就。
若串起来说,即如是经典是结集者我优婆离所闻,某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中与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聚会一处所宣说。
舍卫国之名的由来是这样的:在久远的过去,有两位名为“舍”与“卫”的仙人在此地修行,后来渐渐聚集了很多人,这个地方以后逐渐繁荣起来,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繁华城市,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仙人,就用他俩的名字来命名国城。
“祗树给孤独园”得名的由来是这样的:一次波斯匿王御驾亲征,大获全胜,在麾师凯旋归来之时,忽然闻讯,太子降生,波斯匿王特别欢喜,就为太子取名为祗桓,汉文就是胜利的意思。祗桓太子的精舍怎么又成为了佛与僧众的精舍,这里面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舍卫国有位给孤独长者,是一位有菩萨心肠的大富翁,他乐善好施,专门周济鳏寡孤独的困难人,因此人们就送他“给孤独”的雅号。一次长者为了儿子的婚事到王舍城去,住在一位信佛的施主家里,半夜醒来,只见施主家灯火通明,大家都忙得热火朝天。他感到惊奇,就问施主:“有什么大喜事,半夜三更就忙得不亦乐乎?”“我们为了明天迎请佛陀及其弟子来应供,所以才如此繁忙。”长者听到佛陀两字当即身毛竖立,内心欢喜,激动万分,迫切地渴望能够马上见到佛。此时,佛即刻鉴知他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就放光引导他来到佛前,长者一见到佛,欢喜信敬之情难以言表,想礼拜佛但不知礼拜的仪式,这时天人化现一人为他示范,他即随学礼佛,佛为他说法即证圣果,之后长者请佛到舍卫国去说法,佛默然受请,让他先回去修座精舍。他奉命后立即回国,四处寻觅建造精舍的最佳位置。后来他见祗桓太子的花园奇花异卉、遍地芬芳,树木葱郁,山岭优美,泉水清凉,环境非常清幽寂静,是一个修行的好场所。于是他找祗桓太子商量要买下此园,谁知太子说:“你如果能用黄金铺满整个花园,我就卖给你。”长者毫不含糊地就干起来。因为前世的因缘,长者俱生即有异能,能用眼睛直接看到地下的宝藏,所以很快就要将花园铺满了。他如是的举动引发了太子对佛的信心,于是太子对给孤独长者说:“剩下的地方您就不用铺了,算是我对佛与僧众的供养。”当时只有树下没有铺黄金,仍属太子所有。这样祗桓太子的花园就由给孤独长者和祗桓太子两人供养佛与僧众,因为这个原因,就称此园为“祗树给孤独园”。
经中“与”是共的意思,因诸大比丘共侍一导师、共住一处所、共持具足戒、共得无漏智见、共证解脱,所以说“与”。
“比丘”是梵语,有乞士、破烦恼、净持戒、能怖魔四种意义。乞士:上于佛乞求法味以资养法身慧命,下于信施乞食而资养色身,如是清净活命之人称为乞士。三论宗嘉祥大师云:“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炼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故名乞士。”破烦恼:由于修习圣道而破除烦恼,所以称为破烦恼。净持戒:尽形寿受持清净戒律,所以称为净持戒。能怖魔:因为受持别解脱戒必定趋向解脱,故令魔王惊怖,所以称为能怖魔。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云:“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为乞士。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是某甲比丘,尽形寿持戒,故名比丘。复次,比名怖,丘名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当出家剃头著染衣受戒,是时魔怖。何以故怖?魔言是人必得入涅槃。”通常来说比丘有五种:乞食比丘,名相比丘,自称比丘,近圆比丘,破惑比丘。前三种比丘有比丘之名而无比丘之实。近圆比丘即如法如律地纳受清净比丘戒体于心相续的男性修行人。破惑比丘即断除烦恼得入圣位的比丘,又称胜义比丘。经中所指的比丘均为破惑比丘,因为他们完全断除烦恼障,证得阿罗汉的果位,所以是胜义比丘。因为这些比丘都已久证罗汉果,具足三明六通等众多功德,德高望重名声广大,又为大众中的上首比丘,所以称为大比丘。
梵语“僧伽”,汉义为和合众,即在身、口、意、见、戒、利六方面都能和合的大众,一般四位比丘以上方可称为僧众。
为什么诸多经典都以此千二百五十人为闻法者的代表呢?因为优偻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兄弟三人最初作事火婆罗门,他们的弟子共有一千人,皆被佛降伏,皈依佛陀。而舍利子与目犍连为外道时各有一百弟子,耶舍为外道时有五十个弟子,他们全都皈依佛陀,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很早就得蒙佛陀的教化并证得阿罗汉果,感佛深恩,所以经常追随佛陀,不离左右,因此诸经之首常列出他们作为代表。
乙二、中善教诫护持清净戒律分四:观寿命无常而教诫护持戒律;观暇满难得而教诫护持戒律;观轮回过患而教诫护持戒律;观业因果而教诫护持戒律
丙一、观寿命无常而教诫护持戒律
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若分别心渐减、性命渐趋于断灭、舍弃寿相,则导师之法亦将灭尽,云何不起精进并披坚固甲而修持也?
如是因缘聚会之时,佛开始演说妙法,佛语微妙,超胜世间一切语言,如《释提桓因得道经》云:“世间真实善语,微妙好语,皆出我法中。”复云:“诸世善语,皆出佛法,善说无失,无过佛语。”而此经如全知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在科判中所说,更是善逝佛语的精华。
为了引起听众的注意,使他们能全神…
《成就真实戒经略释法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