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令衆生佛性顯現,覺性圓滿,發大悲心拔濟群生、利益衆生。
3.秔粱喻
複次善男子。譬如秔粱未離皮糩。貧愚輕賤謂爲可棄。除蕩既精常爲禦用。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諸衆生。煩惱糠糩覆蔽如來無量知見。故以方便如應說法。令除煩惱淨一切智。于諸世間爲最正覺。
◎譬如秔粱未離皮糩。貧愚輕賤謂爲可棄。除蕩既精常爲禦用:如粗糧谷帶殼無法食用,貧窮愚癡之人輕賤視之,認爲是可丟棄之物。但只要除去外殼、外皮、米糠,精製後王者即可食用。
◎我以佛眼觀諸衆生。煩惱糠糩覆蔽如來無量知見。故以方便如應說法。令除煩惱淨一切智。于諸世間爲最正覺:釋尊看衆生煩惱類似米糠,外殼覆蓋衆生佛性及無量知見,因此須以方便法應化化佛隨應衆生說法,可除去煩惱垢障轉識成智,並在世間渡生使衆生也能成佛。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一切秔粱 皮糩未除蕩 貧者猶賤之 謂爲可棄物
外雖似無用 內實不毀壞 除去皮糩已 乃爲王者膳
我見衆生類 煩惱隱佛藏 爲說除滅法 令得一切智
如我如來性 衆生亦複然 開化令清淨 速成無上道
◎如稻麥帶殼的粗糧,連貧窮愚笨之人都輕賤它,稱之爲可丟棄的食物。
‧秔粱:粗糧。如稻麥外面帶殼,須去除外殼才能見到米粒、麥粒(秔:指晚熟不黏的稻米;粱:通稱爲小米)。
◎外雖似無用內實不毀壞除去皮糩已乃爲王者膳:外看以爲無用,但實際上內部沒有毀壞,只要去除外皮粗糠後,即爲精致谷物,卻仍然可爲王者所食用。
◎我見衆生類煩惱隱佛藏爲說除滅法令得一切智:我見各類衆生因煩惱隱藏如來藏,須爲衆生演說除滅業障之法,令衆生得佛智如來藏。
◎如我如來性衆生亦複然開化令清淨速成無上道:衆生隱藏的如來藏與我成佛時的佛性相同(衆生須經過修持,即可如我成佛相同的佛性),只要教化衆生除滅煩惱業障之法及淨一切智(轉識成智),即可快速成就無上道法(成佛之法)。
4.真金喻
複次善男子。譬如真金墮不淨處。隱沒不現經曆年載。真金不壞而莫能知。有天眼者語衆人言。此不淨中有真金寶。汝等出之隨意受用。如是善男子。不淨處者無量煩惱是。真金寶者如來藏是。有天眼者謂如來是。是故如來廣爲說法。令諸衆生除滅煩惱。悉成正覺施作佛事。
◎譬如真金墮不淨處。隱沒不現經曆年載。真金不壞而莫能知。有天眼者語衆人言。此不淨中有真金寶。汝等出之隨意受用:真金如佛性,埋在不淨之處曆經年載不壞沒有人能知,有天眼的修行者告訴衆人,在此不淨之處中有真金寶物可拿出受用。
◎不淨處者無量煩惱是。真金寶者如來藏是。有天眼者謂如來是。是故如來廣爲說法。令諸衆生除滅煩惱。悉成正覺施作佛事:不淨處指衆生無量煩惱業障,真金寶物爲佛性,有天眼者指如來。諸佛如來廣爲說法使衆生滅除煩惱,皆修成正覺而施作佛事。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如金在不淨 隱沒莫能見 天眼者乃見 即以告衆人
汝等若出之 洗滌令清淨 隨意而受用 親屬悉蒙慶
善逝眼如是 觀諸衆生類 煩惱淤泥中 如來性不壞
隨應而說法 令辦一切事 佛性煩惱覆 速除令清淨
◎如金在不淨隱沒莫能見:真金墮在不淨之處即隱沒不現。
˙金:比喻真心。
˙不淨處:指煩惱業障。
◎天眼者乃見即以告衆人:具有天眼者可以見告衆人。
◎汝等若出之洗滌令清淨:汝等若得到真金,須洗除塵垢令恢複清淨(清淨心顯現)。
◎隨意而受用親屬悉蒙慶:若得到真金,汝等可隨意受用(由真心起用),衆生皆可蒙受福澤。
◎善逝眼如是觀諸衆生類煩惱淤泥中如來性不壞:佛眼如是觀察各類衆生,雖然處在煩惱淤泥之中,佛性、空性仍然具有光明,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隨應而說法令辦一切事:諸佛如來隨應衆生廣爲說法,令衆生除滅煩惱成正等覺,並爲衆生廣作佛事。
◎佛性煩惱覆速除令清淨:衆生佛性爲煩惱所覆障,應迅速除滅煩惱障令其恢複清淨心。
5.珍寶喻
複次善男子。譬如貧家有珍寶藏。寶不能言我在于此。既不自知又無語者。不能開發此珍寶藏。一切衆生亦複如是。如來知見力無所畏。大法寶藏在其身內。不聞不知耽惑五欲。輪轉生死受苦無量。是故諸佛出興于世。爲開身內如來法藏。彼即信受淨一切智。普爲衆生開如來藏。無礙辯才爲大施主。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諸衆生有如來藏。故爲諸菩薩而說此法。
◎譬如貧家有珍寶藏。寶不能言我在于此。既不自知又無語者。不能開發此珍寶藏。一切衆生亦複如是。如來知見力無所畏。大法寶藏在其身內。不聞不知耽惑五欲。輪轉生死受苦無量。是故諸佛出興于世。爲開身內如來法藏。彼即信受淨一切智。普爲衆生開如來藏。無礙辯才爲大施主:譬如貧苦家中(指衆生)有珍寶藏(指佛性),寶藏自己無法言說寶藏在于此處。衆生自己既不知道,寶藏又不會自己說話,因此不能開發此寶藏。諸佛如來具有知見、十力、四無所畏,了知佛性光明在衆生身內,衆生不明不知而沈醉五欲(財、色、名、食、睡)中,以致輪回受生死之苦無量。因此之故諸佛由空起相用以佛身入世間渡生,教導衆生以如來藏法修持識種,使之轉識成智,成無礙具辯才(成爲辯才無礙)的渡生修行者。
◎我以佛眼觀諸衆生有如來藏。故爲諸菩薩而說此法:我(釋尊)以佛眼觀衆生有如來藏佛性,故爲諸菩薩而說此《如來藏經》之法。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譬如貧人家 內有珍寶藏 主既不知見 寶又不能言
窮年抱愚冥 無有示語者 有寶而不知 故常致貧苦
佛眼觀衆生 雖流轉五道 大寶在身內 常在不變易
如是觀察已 而爲衆生說 令得智寶藏 大富兼廣利
若信我所說 一切有寶藏 信勤方便行 疾成無上道
◎譬如貧人家內有珍寶藏:譬如貧窮之人家內藏有珍寶。
◎主既不知見寶又不能言:主人(衆生)既沒有發現珍寶(佛性),珍寶(佛性)又不能自言我在此。
◎窮年抱愚冥無有示語者:窮年累世既不自知擁有珍寶,又沒有人可告知此事。
◎有寶而不知故常致貧苦:衆生有此大法寶藏而不知,以致常貧乏困苦。
◎佛眼觀衆生雖流轉五道大寶在身內常在不變易:佛眼觀察衆生,雖然衆生輾轉流落五趣中生死輪回,受苦無量,但大法寶藏(佛性、如來藏)常在衆生身內且體性不變易。
˙五趣:天、人、畜生、餓鬼、地獄。
◎如是觀察已而爲衆生說令得智寶藏大富兼廣利:佛如此觀察如來藏之性質後,而廣爲衆生說法,令衆生得智能寶藏,不但衆生本身得法財大富,且可以廣爲利益其他衆生。
◎若信我所說一切有寶藏信勤方便行疾成無上道:若信佛所說,淨一切智(轉識成智)即得如來寶藏, 信受並精勤修行菩薩道,以方便法渡生,可快速成就無上道法(成佛之法)。
6.庵羅果喻
複次善男子。譬如庵羅果內實不壞。種之于地成大樹王。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諸衆生。如來寶藏在無明殼。猶如果種在于核內。善男子。彼如來藏清涼無熱。大智慧聚妙寂泥洹。名爲如來應供等正覺。善男子。如來如是觀衆生已。爲菩薩摩诃薩淨佛智故顯現此義。
◎譬如庵羅果內實不壞。種之于地成大樹王:譬如有一種果實叫庵羅果內,只要種子不壞,種此種子在土地上可以長成大樹。
◎我以佛眼觀諸衆生。如來寶藏在無明殼。猶如果種在于核內:我(釋尊)以佛眼觀衆生,佛性光明藏在無明殼中,有如種子在果實之內。
《《大方等如來藏經》白話注解(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