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引導 粹煉精金▪P2

  ..續本文上一頁

  見故縱爲命緣終不舍,如教修行供養令歡喜。

  瑜伽者我如此作勤修,欲解脫者應作如是行。

  如是以悲憫而做教授。

  既然對引導之善知識理應如此勵力清淨,並以依教奉行的供養令其歡喜的話,當奉何等教授而行呢?

  此等善知識如實教授的正法,如理而修行。並于因果門中極難獲得、得者義大、勝過如意寶的此暇滿,沒有比做到具義更爲殊勝的依教奉行供養法了。

  是故,我應叁指含于口中,思維獲得僅爲一次的人身,若不能做到不空手而歸,直如我心腐爛。此生伏敵護友等他人面前炫耀的成就,和以欲求利養等之心爲動機而聽講佛法,及被世間白黑花等叁種八法所染而守護學處等等,皆應強製割舍。

  如若不能心口決定相順地修行無常等正法,則失壞大計的可能性較余更大。在此生能作到無愧于己地修行清淨法的話,終究建立究竟大計的可能性,較余更大。是故,我應製止利小弊大、無有意義、如同揚糠的世間之事。此人身應做到獲取大義、使死時無悔之心要,此也理應當下即行的思維門中,暇滿獲取心要之欲,如同渴者欲水的希求心一樣來修行。

  至尊上師曰:

  此有暇身勝過如意寶,唯有今次獲得如此身,

  難得易失如同虛空電,如是思已種種世間事,

  知其徒勞無益如揚糠,故應晝夜堅實取心要……

  如此教授了啊!如是思維。

  如果需要暇滿身中獲取心要的話,如何獲取呢?此分二:首先,對道之總安立生起定解之理,有所了解,尤爲重要,少分講述。(第二,正獲取需要之理)此又分二:第一,叁士道中攝集一切聖言之理;第二,顯示于叁士門中引導之因。

  第一:佛陀最初發心,中間積資,最後成佛,都是唯利有情。一切說法皆唯是利益有情。所作之有情義利,分現前增上生與究竟決定善二種。

  從作第一種爲始,所說的一切攝于正下士道或共下士道的法類當中。下士道之差別者,謂如《燈論》中“若以諸方便,唯于生死樂,希求自利義,知彼爲下士”所說,不以此生爲重,希求後世善道安樂,並修行此因者也。

  決定善,分僅脫生死的解脫和種相智二種。從爲了成就第一種爲始,所說的一切攝于正中士道或與其共同法類。如《燈論》中所說:“背棄諸有樂,遮惡業爲性,若惟求自靜,說名中士夫。”僅爲中士者,謂背棄輪回圓滿,僅爲獲取斷輪回之解脫,爲此而修行叁學者也。

  證得種相智果位之方便,有密咒及般若乘二種,此二種皆攝于上士法類,此上士如《燈論》中“由達自身苦,若欲正盡除,他一切苦者,是爲勝士夫”所說,由爲大悲所自在故,爲令他衆生窮盡一切痛苦之故,證得佛果,爲此學修六波羅蜜和二次第等者也。

  第二,顯示于叁士門中引導之因。如此,雖演說叁士,但此中需要了知,下二士納爲上士道引導之支分。此中不是引導進入僅爲獲取諸有圓滿的正下士道和僅爲自利獲得輪回解脫的正中士道。與此二種道的共同部分爲引導上士道的加行,然後引入上士道之正行中。需要如此作的原因是,入大乘之門,除生起殊勝菩提心外,無有他法,故需生起菩提心。對此,首先念想生菩提心之功德,而令增長歡喜。

  略說菩提心之功德,分現前與究竟二種功德。獲得現前增上樂果,也依于生心而順易成就;究竟種相智果位,依然依于生心而出,故需生起菩提心。對此需要以對一切衆生遭受痛苦而不忍的大悲心爲前行,對此需要不欲自身遭受痛苦的猛勵心。故首先在下士時,思維自身遭受惡趣痛苦之理,生起欲從此中脫離之心;在中士時,思維在善趣中依然無有自相快樂之理,生起從遍盡輪回中出離之心;然後以自己的體驗爲量,對遭受痛苦的一切母親有情,需要生起欲求度脫的大慈大悲及菩提心。是故,下士與中士的共同修心,是引入上士道的殊勝方便。

  第二,正獲取需要之理,分叁。首先,與下士道之共同道中修心之理。

  心攝于內,思維:雖然我們現在得到了如此難得、得而義大的人身如意寶,但不能久住,決定死,何時死亡也不決定,故需當下即勵力獲取心要。此中念想,往昔有多少強、弱、中等之人,如同街行擁前,紛紛被死主所俘,我過去未死,實乃極大幸運!如是生起若痛若空,坐立不安之心爲止。

  複次念想:財富、受用、親友等無有任何助伴的自在,而且需要背負爲這些而所造集的罪障而行,此事極其悲慘。今生顯現的歡餐樂飲,人、財、食等叁,逝者已矣,現在我尚剩余的壽命當中,應修純正之法。此亦應從今而始做起!

  既然死時除佛法外余皆無有益利,那麼,死時正法如何利益,非法如何損害呢?我們死後,並非斷無,仍須受生,而除了善惡二趣隨一之外,無余生處。且除業自在外,無自自在,是故須由黑白業牽引而生。複次,死亡時若現善心,後世受生善趣;此世若現惡心,後世受生于叁惡趣隨一,並需受猛厲痛苦。

  惡趣中有何等痛苦呢?依怙龍猛雲:“日日恒應念,極寒熱地獄;亦應念饑渴,憔悴諸餓鬼;應觀念極多,愚苦諸旁生。斷彼因行善,贍部洲人身,難得今得時,勵斷惡趣因。”在諸地獄中,有無法忍受的寒熱之苦;諸餓鬼中,有無法忍受的饑渴之苦;諸畜生中,有無法忍受的相互吞啖、愚啞等苦。

  現在我們刹那間把手伸到火炭之中,或冬季寒冷處無衣而住一宿,或數日無餐飲而住,甚至,連身體爲蚊蟲所咬等苦,尚難以忍受,地獄、餓鬼、畜生相互吞噬等,我們又如何能夠忍受呢?如是思維。以現在的體會爲量,直到內心爲極其驚恐和怖畏所搖動之間修習。

  是故,我現在獲得了閑暇人身的此世,對斷除惡趣之因和獲取善趣之因,于勵力門中,應勤做不生惡趣之方便,如是思維。

  然則如何勤做不生惡趣之方便呢?如上所說,了知惡趣痛苦之怖畏和解救其怖畏之能力唯叁寶所具之理後,對叁寶至心皈依。

  叁寶是有能力解救惡趣之怖畏的,因爲佛自己已經解脫一切怖畏,善巧于解脫他人一切怖畏之方便,大悲普渡無有親疏,無論有恩無恩皆作饒益,故值得皈依,此亦能顯示法寶及僧寶(之功德)。而外道之導師、法和徒衆等,無有任何此等功德故,不堪皈依。叁寶具有如是等功德故,堪做皈依。

  如何皈依呢?皈依佛,兩足尊,祈請作救度我脫離輪回與惡趣痛苦之導師;皈依法,離欲尊,祈請作救度我脫離輪回與惡趣痛苦之正依處;皈依僧,衆中尊,祈請作救度我脫離輪回與惡趣痛苦之助伴。如是,以完全依賴之至心而作皈依。

  如此皈依已,若不修學處,則會令皈依衰退,故當修學學處。此中,我皈依佛後,不皈依世間神——濕婆與遍入天等,佛之造像亦念爲真佛而作恭敬;我皈依法後,不作損害有情之事,下至一字亦斷除不敬而作恭敬;我皈依僧後,不結交外道及惡友,下至紅黃僧衣穿戴者亦斷除不敬而作恭敬。此外,一切利樂妙善隨念爲叁寶之洪恩;嚼啖之先應作供養;現前與究竟一切事業,祈禱叁寶而行,不以凡夫蔔筮禳解等爲依;盡自所能令他有情皈依叁寶;縱以命緣亦不舍叁寶且不言舍皈依之語!

  如是念已,晝叁次夜叁次思維,知功德、知差別、自誓受、不言有余之門中,晝叁次夜叁次至心皈依。

  那麼,皈依叁寶能解救于惡趣痛苦。但,獲取增上生之因,又當如何修呢?此中,思維黑白業果,善惡業別別之決定,增長廣大,不作不受,已造不失等,依理思維已,需要如理做善惡之取舍。

  此非事實正理所能定解,故如《叁摩地王經》中“設月星處皆墮落,具山聚落地壞散,虛空界可變余相,然尊不說非谛語”所說,對佛陀聖言得以至心信受後,如“從于不善衆苦生,誰能定令脫彼苦,我心夙夜常不甯,恒念此理無暫舍”,又如“一切善法之根本,是勝信心能仁說,彼之根本複依于,恒修業果觀異熟”所說,總斷遍盡不善,特別思維叁門之十不善,大中小等所行的異熟,生爲惡趣;等流及增上果等,産生諸多不悅之理。如《谛者品》中“大王汝莫爲殺生,一切衆生極愛命,由是欲護長壽命,意中永莫思殺生”所說的那樣,對殺生等諸罪,哪怕細微動念,亦不令産生,如此數數依止防護之心,斷殺等遍盡善,應勵力修行啊!

  至尊上師曰:

  死後難保不墮于惡趣,能救此畏唯爲叁寶尊,

  是故勵力修行正皈依,終不毀範此中諸學處,

  複應善思黑白諸業果,觀待如理取舍之修行。

  此中,由于守護斷除十不善之戒律,雖然能獲得善賢之身,但勝道種相智的修行者,需要具備種姓高貴,形色端麗等八異熟功德。故修其因,斷除對他衆生之損害,布施明燈、新衣等,斷除我慢、對他人起恭敬等,依正知正念而實行。但若因煩惱衆多等故,爲罪墮所染者,對此切莫不思而放逸。諸墮依別別忏墮儀軌、諸罪依四力完備門中進行忏悔。忏悔已,令叁門不被罪墮所染,應勵力而行。

  至尊上師曰:

  若未獲得諸相完備身,欲修勝道亦難速疾成,

  故應學修此中圓滿因。叁門罪墮垢膩所染者,

  特以淨除業障爲要義,故應恒時依止四種力……

  如此修行之故,何時斷除今生之念,生起無造作的希求後世圓滿之心時,下士道的修心,已然獲得成就。

  第二,與中士之共同道中修心之理。

  如此,斷十不善,修取十善,獲得殊勝增上生,但未超脫輪回之苦,是故應證衆苦遍盡斷除之解脫。那麼,遍盡輪回,如何是苦之體性呢?其中,叁惡趣如前所說。

  此中,以稍作差別而需要思維的是,念惡趣別別痛苦後,思維:如此猛厲而長時之衆苦,我焉能忍受?以此爲例,定須獲證斷除一切輪回苦之解脫。

  除惡趣外,遍盡輪回上下,皆未超脫輪回之體性。所有人在住胎時,胎中黑暗,諸多臭氣汙穢等痛苦;叁十八周後出生時,由先業之風所逼,若從被拉絲孔中拽曳而出,或如壓芥子(取油)一般,有極至之苦受;出生後,即便放在柔軟的褥墊上,也如同被抛在荊棘上一般,有無法忍受之苦受。故有如是等生苦。

  出生後,壯年的青春,逐漸成爲腿彎若弓,發白若艾絨花,額…

《菩提道次第引導 粹煉精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