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故纵为命缘终不舍,如教修行供养令欢喜。
瑜伽者我如此作勤修,欲解脱者应作如是行。
如是以悲悯而做教授。
既然对引导之善知识理应如此励力清净,并以依教奉行的供养令其欢喜的话,当奉何等教授而行呢?
此等善知识如实教授的正法,如理而修行。并于因果门中极难获得、得者义大、胜过如意宝的此暇满,没有比做到具义更为殊胜的依教奉行供养法了。
是故,我应三指含于口中,思维获得仅为一次的人身,若不能做到不空手而归,直如我心腐烂。此生伏敌护友等他人面前炫耀的成就,和以欲求利养等之心为动机而听讲佛法,及被世间白黑花等三种八法所染而守护学处等等,皆应强制割舍。
如若不能心口决定相顺地修行无常等正法,则失坏大计的可能性较余更大。在此生能作到无愧于己地修行清净法的话,终究建立究竟大计的可能性,较余更大。是故,我应制止利小弊大、无有意义、如同扬糠的世间之事。此人身应做到获取大义、使死时无悔之心要,此也理应当下即行的思维门中,暇满获取心要之欲,如同渴者欲水的希求心一样来修行。
至尊上师曰:
此有暇身胜过如意宝,唯有今次获得如此身,
难得易失如同虚空电,如是思已种种世间事,
知其徒劳无益如扬糠,故应昼夜坚实取心要……
如此教授了啊!如是思维。
如果需要暇满身中获取心要的话,如何获取呢?此分二:首先,对道之总安立生起定解之理,有所了解,尤为重要,少分讲述。(第二,正获取需要之理)此又分二:第一,三士道中摄集一切圣言之理;第二,显示于三士门中引导之因。
第一:佛陀最初发心,中间积资,最后成佛,都是唯利有情。一切说法皆唯是利益有情。所作之有情义利,分现前增上生与究竟决定善二种。
从作第一种为始,所说的一切摄于正下士道或共下士道的法类当中。下士道之差别者,谓如《灯论》中“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所说,不以此生为重,希求后世善道安乐,并修行此因者也。
决定善,分仅脱生死的解脱和种相智二种。从为了成就第一种为始,所说的一切摄于正中士道或与其共同法类。如《灯论》中所说:“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仅为中士者,谓背弃轮回圆满,仅为获取断轮回之解脱,为此而修行三学者也。
证得种相智果位之方便,有密咒及般若乘二种,此二种皆摄于上士法类,此上士如《灯论》中“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所说,由为大悲所自在故,为令他众生穷尽一切痛苦之故,证得佛果,为此学修六波罗蜜和二次第等者也。
第二,显示于三士门中引导之因。如此,虽演说三士,但此中需要了知,下二士纳为上士道引导之支分。此中不是引导进入仅为获取诸有圆满的正下士道和仅为自利获得轮回解脱的正中士道。与此二种道的共同部分为引导上士道的加行,然后引入上士道之正行中。需要如此作的原因是,入大乘之门,除生起殊胜菩提心外,无有他法,故需生起菩提心。对此,首先念想生菩提心之功德,而令增长欢喜。
略说菩提心之功德,分现前与究竟二种功德。获得现前增上乐果,也依于生心而顺易成就;究竟种相智果位,依然依于生心而出,故需生起菩提心。对此需要以对一切众生遭受痛苦而不忍的大悲心为前行,对此需要不欲自身遭受痛苦的猛励心。故首先在下士时,思维自身遭受恶趣痛苦之理,生起欲从此中脱离之心;在中士时,思维在善趣中依然无有自相快乐之理,生起从遍尽轮回中出离之心;然后以自己的体验为量,对遭受痛苦的一切母亲有情,需要生起欲求度脱的大慈大悲及菩提心。是故,下士与中士的共同修心,是引入上士道的殊胜方便。
第二,正获取需要之理,分三。首先,与下士道之共同道中修心之理。
心摄于内,思维:虽然我们现在得到了如此难得、得而义大的人身如意宝,但不能久住,决定死,何时死亡也不决定,故需当下即励力获取心要。此中念想,往昔有多少强、弱、中等之人,如同街行拥前,纷纷被死主所俘,我过去未死,实乃极大幸运!如是生起若痛若空,坐立不安之心为止。
复次念想:财富、受用、亲友等无有任何助伴的自在,而且需要背负为这些而所造集的罪障而行,此事极其悲惨。今生显现的欢餐乐饮,人、财、食等三,逝者已矣,现在我尚剩余的寿命当中,应修纯正之法。此亦应从今而始做起!
既然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有益利,那么,死时正法如何利益,非法如何损害呢?我们死后,并非断无,仍须受生,而除了善恶二趣随一之外,无余生处。且除业自在外,无自自在,是故须由黑白业牵引而生。复次,死亡时若现善心,后世受生善趣;此世若现恶心,后世受生于三恶趣随一,并需受猛厉痛苦。
恶趣中有何等痛苦呢?依怙龙猛云:“日日恒应念,极寒热地狱;亦应念饥渴,憔悴诸饿鬼;应观念极多,愚苦诸旁生。断彼因行善,赡部洲人身,难得今得时,励断恶趣因。”在诸地狱中,有无法忍受的寒热之苦;诸饿鬼中,有无法忍受的饥渴之苦;诸畜生中,有无法忍受的相互吞啖、愚哑等苦。
现在我们刹那间把手伸到火炭之中,或冬季寒冷处无衣而住一宿,或数日无餐饮而住,甚至,连身体为蚊虫所咬等苦,尚难以忍受,地狱、饿鬼、畜生相互吞噬等,我们又如何能够忍受呢?如是思维。以现在的体会为量,直到内心为极其惊恐和怖畏所摇动之间修习。
是故,我现在获得了闲暇人身的此世,对断除恶趣之因和获取善趣之因,于励力门中,应勤做不生恶趣之方便,如是思维。
然则如何勤做不生恶趣之方便呢?如上所说,了知恶趣痛苦之怖畏和解救其怖畏之能力唯三宝所具之理后,对三宝至心皈依。
三宝是有能力解救恶趣之怖畏的,因为佛自己已经解脱一切怖畏,善巧于解脱他人一切怖畏之方便,大悲普渡无有亲疏,无论有恩无恩皆作饶益,故值得皈依,此亦能显示法宝及僧宝(之功德)。而外道之导师、法和徒众等,无有任何此等功德故,不堪皈依。三宝具有如是等功德故,堪做皈依。
如何皈依呢?皈依佛,两足尊,祈请作救度我脱离轮回与恶趣痛苦之导师;皈依法,离欲尊,祈请作救度我脱离轮回与恶趣痛苦之正依处;皈依僧,众中尊,祈请作救度我脱离轮回与恶趣痛苦之助伴。如是,以完全依赖之至心而作皈依。
如此皈依已,若不修学处,则会令皈依衰退,故当修学学处。此中,我皈依佛后,不皈依世间神——湿婆与遍入天等,佛之造像亦念为真佛而作恭敬;我皈依法后,不作损害有情之事,下至一字亦断除不敬而作恭敬;我皈依僧后,不结交外道及恶友,下至红黄僧衣穿戴者亦断除不敬而作恭敬。此外,一切利乐妙善随念为三宝之洪恩;嚼啖之先应作供养;现前与究竟一切事业,祈祷三宝而行,不以凡夫卜筮禳解等为依;尽自所能令他有情皈依三宝;纵以命缘亦不舍三宝且不言舍皈依之语!
如是念已,昼三次夜三次思维,知功德、知差别、自誓受、不言有余之门中,昼三次夜三次至心皈依。
那么,皈依三宝能解救于恶趣痛苦。但,获取增上生之因,又当如何修呢?此中,思维黑白业果,善恶业别别之决定,增长广大,不作不受,已造不失等,依理思维已,需要如理做善恶之取舍。
此非事实正理所能定解,故如《三摩地王经》中“设月星处皆堕落,具山聚落地坏散,虚空界可变余相,然尊不说非谛语”所说,对佛陀圣言得以至心信受后,如“从于不善众苦生,谁能定令脱彼苦,我心夙夜常不宁,恒念此理无暂舍”,又如“一切善法之根本,是胜信心能仁说,彼之根本复依于,恒修业果观异熟”所说,总断遍尽不善,特别思维三门之十不善,大中小等所行的异熟,生为恶趣;等流及增上果等,产生诸多不悦之理。如《谛者品》中“大王汝莫为杀生,一切众生极爱命,由是欲护长寿命,意中永莫思杀生”所说的那样,对杀生等诸罪,哪怕细微动念,亦不令产生,如此数数依止防护之心,断杀等遍尽善,应励力修行啊!
至尊上师曰:
死后难保不堕于恶趣,能救此畏唯为三宝尊,
是故励力修行正皈依,终不毁范此中诸学处,
复应善思黑白诸业果,观待如理取舍之修行。
此中,由于守护断除十不善之戒律,虽然能获得善贤之身,但胜道种相智的修行者,需要具备种姓高贵,形色端丽等八异熟功德。故修其因,断除对他众生之损害,布施明灯、新衣等,断除我慢、对他人起恭敬等,依正知正念而实行。但若因烦恼众多等故,为罪堕所染者,对此切莫不思而放逸。诸堕依别别忏堕仪轨、诸罪依四力完备门中进行忏悔。忏悔已,令三门不被罪堕所染,应励力而行。
至尊上师曰:
若未获得诸相完备身,欲修胜道亦难速疾成,
故应学修此中圆满因。三门罪堕垢腻所染者,
特以净除业障为要义,故应恒时依止四种力……
如此修行之故,何时断除今生之念,生起无造作的希求后世圆满之心时,下士道的修心,已然获得成就。
第二,与中士之共同道中修心之理。
如此,断十不善,修取十善,获得殊胜增上生,但未超脱轮回之苦,是故应证众苦遍尽断除之解脱。那么,遍尽轮回,如何是苦之体性呢?其中,三恶趣如前所说。
此中,以稍作差别而需要思维的是,念恶趣别别痛苦后,思维:如此猛厉而长时之众苦,我焉能忍受?以此为例,定须获证断除一切轮回苦之解脱。
除恶趣外,遍尽轮回上下,皆未超脱轮回之体性。所有人在住胎时,胎中黑暗,诸多臭气污秽等痛苦;三十八周后出生时,由先业之风所逼,若从被拉丝孔中拽曳而出,或如压芥子(取油)一般,有极至之苦受;出生后,即便放在柔软的褥垫上,也如同被抛在荆棘上一般,有无法忍受之苦受。故有如是等生苦。
出生后,壮年的青春,逐渐成为腿弯若弓,发白若艾绒花,额…
《菩提道次第引导 粹炼精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