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砧板皺紋充滿,坐時若繩斷袋墜,起時若拔樹樁,言時舌鈍,行時身沈,耳目等不明見所緣,妙色衰退若屍身,忘念重,念力減,飲食等極難消化故不能隨欲享用,壽多滅盡,速趣于死的老苦。
身中諸界,分不平均錯亂而生病時,外皮幹枯,內肉消瘦。諸所愛飲食,疑會觸犯病情,故需斷除,非悅之食藥,雖不欲而需強食用,針灸等粗苦事需強受用,由疑病不得康複而受無量痛苦,是爲病苦。
患上猛烈疾病而決定死時,知將死亡,由于過去所造之惡業故,心生悔意,念起人生空空而盡,了知舍離諸身、受用、親眷等,口幹唇卷,鼻塌眼陷,氣息短促,爲惡趣猛厲衆苦所驚怖,雖不情願而需死去之苦。
時或盜匪等怨敵會聚,竊奪一切食財,兵杖等擊撻于身;有王等懲治,遭受種種刑罰;或聞聽惡言等怨憎會之苦。
不惜苦樂惡名而積攢之食財,或諸摯愛等悅意者,雖不欲而舍離苦。
欲求而不得苦,如在家人努力農作,但由幹旱、霜災、雹災等故,未獲所欲收成;行船時風等故遭遇不順;若是商賈,丟失貨物,無有利潤等;若諸出家衆,所受之誓戒,未能保住等所望之事未得之苦。
此取蘊,從受取開始,做此世的病老死等痛苦之所依,並引後世諸多痛苦,成爲苦壞二苦的容器,體性爲周遍行苦的自性,除了痛苦之自性外,無有少許安樂之自性。
非天時,身砍斷等未脫極猛粗暴之苦。諸欲天時,爲五死相所攝時,其苦過于地獄諸苦;(爲他)懾服及驅擯出住所等無量痛苦。對凡夫上界天,雖無有苦苦顯露,但叁禅以下有壞苦,四禅和無色界中,仍然未脫如毒瘡疼痛般之行苦,是故定需獲證斷除總別輪回衆苦之解脫果位。
此不會無因無緣而獲證,故應如理修學獲證解脫之方便——叁學。此中,余二學不可缺少之基,要修學增上戒學。此中,不知等諸生墮之因,以正知正念善觀察後,首先應作不生墮罪,或産生墮罪不與長時相伴,而需做如理忏悔,是故其中哪一煩惱最大,則勵力修習對治,做到不被墮罪所染。做任何事業不違本師聖言,做自不生慚之事啊!
至尊上師曰:
若不思惟苦谛之過失,解脫希求不能如是生,
若不思惟集流轉次第,則不知斷輪回根之理。
應于叁有生厭希出離,以何系縛輪回知爲要……
是故,對遍盡輪回,如火宅之中所困之人欲脫其宅一樣,生起厭煩輪回之心時,中士道的修心,已然獲得成就。
第叁,于上士道中修心。
如此,以修叁學道故,雖然能獲得解脫果位,但僅此是不夠的。獲證解脫後,雖不需要在輪回中漂流,但僅斷除部分過失,也只是圓滿部分功德,自利尚未獲得究竟,因爲這樣,利他也只能做到少許。是故,需要獲證二利究竟的佛陀果位。此中,佛位非爲自利,而需希求一切有情利益。如同自己墮入苦海一樣,諸衆有情遭受痛苦之故,都是悲慘的。一切有情沒有一個沒做過自己的父母者,且做過無量次,並都是施與過恩澤的大恩者。是故,爲把一切恩者從痛苦中救度出來安置于無上涅槃的果位,應生起殊勝菩提心。
此心要于七支因果教授門中而生起。七支因果也從“知一切有情爲母”當中能出生“念其一切的恩惠”。從此中“報恩”,從此中“悅意心”,從此中能引增上的“慈與悲”,從此中“清淨增上意樂”,從此中“菩提心”。其中有出生種相智的七支。
此等之前,要對一切有情修等舍的平等心。因爲,若對衆有情有親疏或對父母有偏袒的話,對衆有情無法生起具量的知母心,少許生起的慈悲也是具有偏袒的,是故首先要修平等舍。
以在此生中對自己未作任何利害的中庸衆有情爲所緣,思維:從他們本身而言,欲求安樂,不欲痛苦都是相同的。從我們而言,這些都是做過我們父母的親人。是故不應作部分執爲親近而饒益、部分執爲疏遠而加害的二種分別。對這一切,以平等心而修行。
然後,此生的諸親友,然後,此生中作加害的諸有情,亦修平等,然後,令生起對一切有情等舍的平等心。
生起此心後,思維:輪回無有最初的邊際,故,我之受生也沒有最初的邊際,因爲這個關鍵,無有任何處所不曾受生,而且無有任何一類衆生我未作過,作的次數也是不可測量的。是故,除了因生死輪轉而相互不認識外,在衆生界中,沒有一個未做過我的父母者。每次作父母時,像今生的父母一樣,都是施與恩澤的大恩者。
此生的母親如何施與恩澤的呢?我今生的母親,在懷胎時,由于擔心傷害到我,以飲食、身姿等保護我。生下以後,放在柔軟的墊子上,十指捧玩,慈目瞻視,以喜悅的微笑待我,以悲憫而哺以乳汁,以體溫爲我取暖,以舌頭來給予食物,口拭涕穢,手擦屎尿。母親自己受到命難也不如我受到一點小病而更令她痛苦。不惜勞累和一切苦樂所造集的財富,自己不舍得享用的一切,也都施與我。
總之,母親是盡自己所能來防護損害,利樂與我的大恩人。如此,思維至心思搖動爲止。然後,此生的父母等諸親友,然後諸中庸,然後以此生作損害的有情爲所緣,
思維,此衆作我母親的次數不可數量,在人中作我母親的次數,也不可數量。每當作母親時,就像此生的母親一樣守護一切損害,作無量的利益,故是具恩者。如此,作過無量次恩澤守護的諸母親,由于心智爲煩惱魔所擾故,心識無有自在而癫狂;由愚昧而慧目成盲,是故遠離了能見增上與定善道之眼目,無有引入解脫城的善知識的道友。一一刹那,造作惡行,心爲欲念所控,如同步履顛蹶,遊赴在輪回及惡趣的懸崖邊。是故這等苦弱的諸衆,不指望我這兒子,指望誰呢?這將母親從痛苦當中度脫的責任,我不擔負誰來擔負?!
倘若將具恩的諸母舍棄一旁,我獨自欲求解脫的話,沒有比此更爲無恥者。然則,雖然一切母親在輪回中無數次得到過梵天、帝釋等樂果,但未能長久,今,我應舍棄自利,將若虛空的一切有情從輪回的痛苦中度脫出來,定安置于無上的解脫安樂中。
是故,缺乏安樂的一切母親,值遇一切快樂,豈不善哉?願其值遇安樂,定要令其值遇安樂;遭受痛苦的這一切母親有情,遠離痛苦豈不善哉,願其遠離痛苦,令其遠離痛苦,此也由我來成辦。
那麼,我有此等能力麼?現在,莫說一切有情,即便度脫一個有情的輪回痛苦,安置于無上安樂的能力,我也沒有。如此,既已立誓,如今舍棄誓言的話,則將墮入惡趣。然而,將一切有情從痛苦中度脫出來,安置于無上安樂中的能力,除佛之外,無有他者。是故,我爲將一切有情從遍盡痛苦中解救出來,安置于無上安樂中的利益故,一定要獲證無上正等覺佛陀果位。如是思維。
如此僅僅發願是不夠的,在思維中,此生不衰退發心之因:令增長發心的歡喜故,當修學憶念勝利;正令增長發心故,當修學六次發心;爲利有情而發其心,應學其心不舍有情;修學集積資糧等四。
一、發心無間即成一切人天所供養處;由種姓門中,亦能映蔽諸阿羅漢;疫疠等病及魔軍等不能爲害;息等諸業順易成辦;不墮惡趣之中,已生速得脫離;極大罪障亦能速疾摧滅;發菩提心之勝利,若有色形,雖以虛空,亦難容受。如上所說,應作思維,此心不衰退而令其增長。
二、我所發之此等菩提心,若中途舍棄的話,比他勝罪(波羅夷)的異熟果更爲沈重,故未證菩提之前,不舍其心,並晝叁次夜叁次以“諸佛正法賢聖叁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之偈,叁次叁次念誦而發心。
叁、我乃爲有情的利益故而發了菩提心,是故,從有情方面,無論出現何種不同,從自我方面,永不舍棄一切有情,如是思維。
四、僅于今次生起了此等菩提心,爲了不衰退並令其增長廣大故,供養叁寶等修學集積廣大之資糧。
爲他世中不遠離菩提心之因,顯示斷除四黑法,修學四白法。
其中,四黑法爲:
黑法一、對阿阇黎及上師等某一福田,以欺诳之心作蒙蔽等方便,爲黑法。是故,絕不做此等,並其對治法爲對一切衆生爲命難乃至玩笑,亦不做妄言。
黑法二爲他人修諸善時,本無悔意,令生悔心。絕不做此等事,其對治法爲自所成熟的應化,若是容器的話,不安置于劣乘,而安置其于大乘之中。
黑法叁爲對大乘中發心的補特伽羅,以嗔恚心宣揚惡名。絕不作此等事,其對治法爲于大乘補特伽羅生起導師想,若是時機,則應如實贊歎,對一切有情應修清淨相。
黑法四爲對有情行谄诳事,永不做此等之事,並對衆有情懷正直心。
至尊上師曰:
發心乃爲大乘道命柱,種種廣大諸行之根基,
能轉諸二資糧如金藥,攝納廣大衆善爲福藏,
如是知已佛子諸勇士,摩尼勝心執爲心要義……
那麼,僅修願菩提心就足夠了麼?僅此是不夠的。在此之上,受取行戒後,要修學佛子的廣大行。此中,要修學能熟自相續之六度和能熟他相續之四攝。
第一分六。修學布施是以爲一切有情而取證佛位的思維爲動機,對一切缺乏正法者開示無顛倒之正法;從王難兵災、鬼怪野獸毒蛇等有情的怖畏和水火等無情的怖畏當中解救;飲食臥具以及藥物等,對衆缺乏財物者,無吝而行事,總之,身、受用、叁時所造集的善根等,行無吝之布施。
如此,至尊上師曰:
布施能滿衆願如意寶,斬除悭吝緊結最勝兵,
令生不怯勇悍佛子行,美名普揚十方之基礎,
如是知已身受用善根,布施妙道智者所修行……
二、修學持戒。爲利有情,取證佛位。爲此,于無間斷而修正知正念和慚愧心中,斷除殺生等不善之業,如是修學遮止惡行之律儀戒;需要依此令六度增長;依上二種無有罪過地成辦饒益有情戒,如此等叁。
至尊上師曰:
洗淨惡行垢染屍羅水,消除極熱煩惱之月光,
九趣之中威嚴如須彌,不爲威勢所怖衆生敬,
如是知已正受清淨戒,諸衆正士守護如眼目……
叁、修學忍辱。他人損害我者,不應生嗔。因他人損害于我乃我過去損害他人之…
《菩提道次第引導 粹煉精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