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正等正覺大覺佛陀的善知識,聽聞了顯密合一的無上如來聖法,而且自己也得到了修煉圓滿教法的條件,如果自己不珍惜佛法,不去修煉,從何得到聖果呢?因此,要學佛法,得到證悟,不僅僅是善知識的問題,更主要的還是自己。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說:(藏文原文略)“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救星,只有自己才能徹底地拯救自己;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任何人能徹底地毀滅自己。”因此,我們不能自做自敵呀!
前面講的善知識是傳授佛法的向導,可是有了向導還不夠,自己必須一步步地往前邁步,否則不可能到達目的地。這正如想從天津去北京,既問了路,也看了地圖,指路的人也告訴了你如何走,講得一清二楚,但是你只問路,而不前進,那永遠也到不了北京。同樣,要想成就無上佛果,不僅要聽聞殊勝的教法,還必須要如實的修行。因此龍樹菩薩說:“我給你指出了解脫之道,但是否能到達涅槃彼岸,就要看你自己的了。”大家對修煉千萬不要有簡單的想法,就算一個小小的企業,搞了十幾年,能否成爲一個好企業,還得打一個問號,更何況我們所做的這個工程是爲了解脫生死,徹底斷除所知障和煩惱障,得到至高無上的智慧、慈悲、德能,到達涅槃聖果彼岸的工程?如果成佛這麼容易就能得到的話,爲什麼這麼多人還沒有成佛呢?
此外,不要太盼望有什麼奇異的現象。做個好夢就高興得發瘋,看到什麼離奇的顯相,就以爲自己得到了感應,看見佛菩薩又能怎麼樣?如果我們不如法修煉,就是佛祖站在我們面前也愛莫能助。爲什麼呢?因爲佛不會以個人的感情和關系把你拉到淨土佛國。如果只想抱著阿彌陀佛的大腿,不修福德和智慧,也不發出離心、菩提心,更不需要性空正見,就像買彩票一樣,想一下子得到一大筆錢,即使得到也不穩定。
最近,互聯網上有個人,是漢族人,可能去過西藏。他發表了一些有關大圓滿的言論,他寫了許多文章,我看了確實不如法,我寫了許多文章破斥他的觀點。爲什麼我非要破斥他呢?如果更多的人接受他的觀點,就會給佛教帶來不利的影響,他說我總是用偏見破斥他。我說我必須對你講清楚,因爲我是藏傳佛教的學徒,有責任和義務保護藏傳佛教的利益,保護釋迦牟尼佛全部教法的利益。盡管我不是學紅教的,但我也有責任和義務保護紅教的一切利益,對于你的理論,我是用正義的辯理方式把你推到一邊。月稱菩薩在《入中觀論》中明確地講:“不是爲了貪圖和嗔恨,完全是爲了力爭正確的真理,而對某些有錯誤和偏見的觀點有所傷害,不但不爲過失,反而有功德,而且功德無量。”我把這部分譯成漢語讓他看。
他的觀點是大圓滿的智慧是不修自得的。我講既然是不修自得的,那我們不求這樣好的法,爲什麼還要天天念經、磕頭呢?他認爲只要聽了這個法就能解脫。我就問他,你有沒有解脫?如果沒有解脫就證明不是聽了就可以立即解脫。因爲你已經聽了一年、二年了,爲什麼還沒解脫呢?像這樣簡單的想法,暫時可以對佛法産生一點信心,但是後果不堪設想,以後再有人對他講正法,他就不相信了。我每天在互聯網上至少回答五、六個居士的來信,並對一些有關佛法不確切的解釋做出完整的解說,因此,我每天夜裏叁、四點睡覺。我認爲只要對佛法有利就值得,在互聯網沒有這樣的人不行。
我爲什麼講這些呢?作爲一個合格的佛弟子需要有一定的善根,否則就很容易産生盲修瞎練的現象,甚至走入邪道。
那麼作爲一名合格的佛弟子,應具備哪些相應的條件呢?在聖天菩薩著的《中觀四百論》中明確提出了作爲弟子的標准。他說:“正住具慧,希求爲聞器。”這裏提到了叁個問題,正住、具慧和希求,作弟子必須具備這叁個條件。
正住
什麼叫正住?就是站在比較公正的立場,不偏執任何一個教派、宗派、傳承的觀點,只要是正確的佛法,內心就無比恭敬地修煉,這就叫正住,對學習佛法的人來講,這是非常非常關鍵的。
過去曾有一個婆羅門教的大師,最初他信仰婆羅門教,後來他遇到了佛法,經過研究,發現佛法原來如此殊勝,從此他成爲佛教徒,還寫了一個贊頌,贊歎釋迦牟尼佛。贊頌中講(藏文原文略):“我和婆羅門並無冤仇,與釋迦牟尼佛也不沾親。但誰要是講了正法,我不得不服從他,因此,我就入了佛門,學了佛法。”他還說:“在無邊無際的六道輪回中,我就像小孩子一樣迷惑、流浪,我究竟該皈依誰呢?誰能做我的引導呢?”他自己回答:“誰能消除內心的一切煩惱,具備一切智慧、慈悲功德,若我有一點點正義感和正信的話,爲什麼不皈依這樣的人呢?”
具慧。
如果不具備智慧就不知道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不知道站在哪個立場,也不知道怎麼去修煉,因此,學佛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智慧。這智慧主要是指鑒別能力,能分別什麼是正,什麼是邪。上面講的親近善知識,若有智慧的話,你就能用此標准來衡量一個上師。
希求。
必須具備希求,如沒有希求,你遇到再好的善知識也不會去求正法。
這叁個叫聞器,即具有聽聞佛法的條件。《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又加上要對法和法師尊重。因爲不對法和法師産生尊重的話,就無法修成任何一個法。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若如是者可攝爲四,謂于其法具大希求,聽聞之時善住其意,與法法師起大敬重。棄舍惡說,攝取善說。”第一是對佛法有廣大的希求心。第二是聽佛法時,要善住其意,也就是正住。第叁是對法和法師起大敬重。第四棄舍惡說,攝取善說,也就是具慧。如果不能分別出惡說和善說,根本就不具備聽法的條件。這四個是佛弟子的合格標准,也就是弟子的德相。如果不具備,就爭取具備,如果已經具備,應生歡喜。
具備了這些條件,拜了剛才所講具備條件的師父,但還要注意一點:如果你拜了不如法的法師,受了灌頂,但發現有些缺點,那怎麼辦呢?不能馬上背叛師父,首先盡可能不去想他的缺點,盡可能想他的優點,對他說的不如法的事,放在一邊,不與師父爭論就是了,然後善巧的吸收、接受正確的部分。《叁摩地王經》說:“如一類士夫,稱揚旃檀德,謂旃檀如此,香相極可愛。此有諸余人,問如所稱贊旃檀少有耶?諸士夫此問,答彼士夫雲,我贊旃檀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諸不勤瑜伽,以贊戒活命,彼等無屍羅。”這是什麼意義呢?我在剛才的戒律當中講,每一個標准都非常重要。佛在這裏打了個比喻,說有一個人專門贊歎旃檀香是如何地好,這時候有人問他:你有沒有少許的旃檀香呢?他說我是專門贊歎旃檀香來生存的卻沒有這種旃檀香,原來他贊歎了半天完全是爲了活命的。佛又說在末法時,就會有很多諸如自己不修瑜伽,自己不去修煉,只是贊歎守持戒律是多麼地好,自己完全違背戒、定、慧叁學的人。同樣,尋找善知識,必須尋找一個戒律清淨,戒定慧修得非常好的人,具備一切條件,不能找用佛法來活命的人。
因此,我們學密法,受灌頂一定要慎重。不過有人認爲,既然這麼複雜,幹脆我不去拜師,在家裏看書就得了。不成!沒有師父不可能得到任何加持和成就,沒有傳承,修佛法簡直是盲人摸象。如果以前親近過的完全是惡知識,你應該完完全全地遠離他。如果既不是善知識,也不是完全惡知識,善惡各半,可以放棄他。如果具備50%以上這些德相,主要功德還是具備的,還可以繼續親近他,在未見到真正善知識之前,只好在他那裏學,力求自己有所長進,有所提高。當有一天你遇到了圓滿的善知識,也應敬重過去的善知識,凡是在他那裏傳的,還是在他那裏聽授,不具備的部分還是找一個真正的善知識來繼續引導。
總之,你求師學法的目的是爲了自己有所長進。達到了最高境界,再不能繼續引導時,再尋找一個更得力的師父,在原來的基礎上繼續修煉,但以前修的法也不是完全扔在一邊,有的居士傲慢心太強,自以爲修得了不起,稱自己是什麼活佛的大弟子、二弟子之類,我講法來調伏他,以降低其傲慢心。然而,傲慢心一降低,他又懷疑以前傳的法該不該修,我對他說:“應該修。因爲他是你師父。你入佛門,也是他的功德,說真的,他對你恩重如山呢,但在修他的法的基礎上找個突破口,從一個一個突破口往前一步步邁進。不要只念誦就行了,應從叁皈依開始學,具體實修方法再一步步學。”
北京有些居士對我講,某某受了金剛瑜伽母的灌頂。我說我在漢地,只是去年在很小的範圍內傳過大威德灌頂,除此之外,再沒有傳過無上瑜伽灌頂部的灌頂。爲什麼呢?因爲我覺的他們不應該直接修無上瑜伽密法。他們目前的根基與無上瑜伽的要求還有千裏之遙。我在北京就遇到過一位居士,學了半年的佛,整天念什麼瑜伽母,我問他你念什麼?他說瑜伽母。怎麼觀想,他不知道了;我問他怎麼觀修叁皈依,不知道;怎麼觀修菩提心,不知道;怎麼觀修生起次第,也不知道。他只知道念誦,因爲他是上層人物,又受了密法金剛瑜伽母的灌頂,自以爲很了不起。在我那裏授了法之後,我開始調伏他的心,讓他明白他修佛法的程度。他讓我傳法。我說傳你叁皈依吧。“叁皈依我受過了。”“受過了,再受一次如何?”然後,我講了叁個多小時的叁皈依觀想修習方法,他這才開始清醒過來:“原來我受的叁皈依就是“南無古汝貝,南無布達亞,南無達摩亞,南無桑嘎亞。”念叁遍就完了。”他根本就不懂該以什麼心態去修,觀想什麼樣的皈依境,也不知道在觀想過程當中,以什麼方法來清除自己身口意的業障,傳完之後,他說我現在修叁皈依,是不是別的法就不修了?我說絕對不行,因爲你已經受了灌頂了,不能把它放棄,還要修原來的,把我這個加在前面叁皈依的位置就行了,你每天修的時候先修幾百遍叁…
《如何做一個合格、如法的佛門弟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