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引導 粹煉精金

  菩提道次第引導◎粹煉精金

  叁寶普具體性之至尊上師足下以大恭敬頂禮、皈依,祈請加持!

  在此,欲求暇滿身中獲取要義者,諸正士所修之行事,總攝一切如來聖言之心要,叁世所有勝者之唯一通道,大車龍猛無著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之地勝士之法軌,遍攝叁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有缺少者,唯是菩提道次第也。

  此中,首先,所修之法應來源清淨、殊勝。來源清淨之法也非應僅唯一分,而是道體圓滿、方分具足、無有謬誤者。

  今次,我所修行之道次第,乃是正等覺佛陀至龍猛、無著二師以次第傳來故,來源清淨。清淨根源所傳法之次第,乃令九趣諸衆所欲之義,無余順易圓滿故,如同如意寶王;大小乘之賢善論軌,善說之流,無余聚集故,如同大海;總攝顯密扼要而開顯故,所诠圓滿;以調心次第爲主要故,易于修行。以通達龍猛之軌的正理杜鵑和通達無著之軌的金洲之教授爲莊嚴,得以聞思修如此之法,實乃我之善緣也。

  我等上師之道歌中曰:

  瞻洲一切智者頂上嚴,名稱幢幡世間極顯耀,

  從于龍猛無著以次第,善傳圓滿菩提道次第。

  九趣所欲無余圓滿故,此教授是如意摩尼王,

  遍攝千種賢善論流故,是具吉祥善說之大海。

  是故,此教授較他具有四大殊勝。

  依此教授,了知于勝者所有一切聖言中,或顯現爲道之主要,或顯現爲道之支分,直接間接等隨欲門中,知其皆爲一補特伽羅證得佛位之因緣故,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之殊勝。

  將顯明之聖言及解釋其密義的諸具量論典,僅視爲爲了外在博聞的講說之法,而執諸實修的心要支分另在他處的一切邪分別,無余斷除故,聖言及其注釋等遍盡所诠,攝在從依止善知識至止觀間的道之次第中,此等教授執取爲主體後,了知所诠之義需要觀察修者做觀察修,需要止住修者做止住修,皆是爲修行所顯示的教授故,一切聖言現爲教授之殊勝。

  如此,聖言及注釋等諸大論雖是殊勝教授,但我等未學廣大聖言之義的初業補特伽羅,若不依正士之竅訣,諸大論之義雖做聞思,或不得如是之密義,或雖獲而需依于長時艱難劬勞。譬如依具德上師之教授——《燈論》或《菩提道次第》,乃對諸大論之義無勞而得故,易獲勝者密義之殊勝。

  如此獲得時,則了知一切聖言于直接、間接門中,顯示成佛的方便。若執某些爲開演成佛之方便而需學,某些爲成佛的障礙而需舍棄,此乃是謗法之業!依此教授,如前所說,于一切聖教相互不違獲得定解的同時,此等謗法的大罪行自趣消滅之殊勝等。

  如此,對聖言之義具有觀察智慧者,或欲求具有者,理應被此殊勝教授——印藏諸有緣智者親近並許爲心修的——叁士道次第所奪意而進入聞思修,因此教授如前所說,具有四大殊勝故。

  至尊上師曰:

  通達一切聖教無相違,能知無余聖言皆教授,

  順易獲得勝者秘密義,守護極大罪惡懸崖處。

  是故印藏具慧之士夫,諸多有緣所依勝教授,

  由此叁種士夫道次第,不被奪意智者何有哉?

  如此,具有殊勝之教授的,乃是將一切如來聖言之心要攝在一處的叁士道次第,莫說全部,哪怕僅于一座以無顛倒之講說軌理而開演,並思維講說之功德,于法師及法發起承事。意樂加行清淨門中,對具器的補特伽羅,以無顛倒開演故,聚集如理講說正法的廣大功德。以無顛倒聽聞軌理斷器之叁過,具六種想等門中谛聽者,決定聚集聽聞正法的廣大功德。是故理應精進如理作講聞之事。

  至尊上師曰:

  一切聖言心要數熬煉,此軌一座講說或谛聽,

  正法講與聽聞衆功德,決定廣大聚故應思維。

  如果對如此的教授,如理聽聞者,可生起廣大功德的話,這種殊勝的教授,應從何等補特伽羅處聽聞呢?

  應從之谛聽正法的善知識,總而言之,在大小乘及顯密各階段,其德相有許多不同之說。但從之接受此等如意寶教授的深恩善知識,在《大乘經莊嚴論》中所說的,調伏爲戒學,寂靜爲定學,近寂靜爲慧學的叁學門中,令其相續調伏的證功德,和叁藏等廣聞的教功德,具有善達實性的智慧,德高于徒衆,如此說法者自身所獲的六功德;及于如何引導次第而得善巧,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耳旁之善巧說,不顧利養及恭敬等,以悲憫等起而開演法,其等起爲善根,講法等具有利他的歡喜爲精進,不忍講說之勞苦和眷屬的顛倒行的諸分別已斷除,如此,具備攝受他人的四功德。應親近具有此十法者,從之接受大乘教授之教誡。

  聽法之補特伽羅,總具“住于公正”,善于分別清淨道及相似道的“具慧”,于清淨道具有“希求心”此叁,于此之上,對法與說法者具有恭敬心等,需要具有如此四德。特別是此等道中可以引導的具量弟子,要具有對法的廣大希求;聽聞時能夠專注其心;對法與說法者有大恭敬和信心;舍棄惡說、執持善說等四法。

  其順緣爲“具慧”,舍棄惡緣爲“正住”,需要具有“六德”,若自己做開演此道者,勵力具足善知識之種種德相;聽聞時,修學具足聽聞者之德相。

  從具德的善知識處,如理聞聽教授叁種士夫之道次第後,如何修行之理是:

  首先,于合意之處,陳設叁寶所依,善陳設無谄诳之供養。安樂墊上,跏趺而坐。以至誠和依靠之心數數做與相續和合之皈依。修四無量。以“諸佛正法賢聖叁寶尊”等發心。

  嗡 娑巴瓦 諸法自性體空之空性,從空性中,現前虛空八大獅子所擎之廣闊如意寶座,雜色蓮花月墊之上,與爲自己開演此道之上師無別的吾等本師,爲廣大行和甚深見之傳承上師所圍繞。此周圍,複有十方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勇士空行護法海會圍繞,迎請,願此安住。

  清淨法之體性不動搖,無量悲憫觀照十方衆,

  一切聖者事業增長者,叁世上師眷屬請來臨!

  “無余一切衆生之怙主”等迎請。

  “此妙浴室異香馥”等生起浴室,沐浴,拭身,衣物及裝飾。

  “我等衆生”等做供養。

  在資糧田中祈請安住等,如《入菩薩行》中所出。

  複次,攝集積資淨障之扼要,七支供者,首先,“一切佛陀所聚身”等,“大悲善逝金剛持,勝觀帝洛巴”等加持派傳承。“慈氏無著世親解脫軍”等廣行派傳承。“斷有無邊佛子龍樹”等深見派傳承。“聖者現前”等覺沃(阿底峽)。“所有依處善知識”等仲(仲敦巴)。“無緣大悲寶藏觀世音”等宗喀巴。“教理”等一樣。“廣大智慧甚深身勢增”等,“明度圓滿”等,“所欲源處”等,“何處吾等明于學”等,“無上導師佛陀寶”等,“方便悲憫釋迦種姓生”等,“所有十方世界中”等至“頂禮並供養”爲止。複次,隨意做廣略曼陀羅供。“此外他處供養衆”至“衆雲別別願安住”之間,《總忏悔文》叁遍,“由于貪嗔癡自在”至“回向菩提藏”之間,複次誦《道次第傳承祈禱文◎勝道啓門頌》等,以悅耳入心之調而誦。

  之後,諸供養境回歸自性處,如此祈歸。

  四座或六座修行,在最後一座末,做祈歸,此乃“依止善知識”之加行。依止正行應于觀察門中而做修行。

  此中,我之諸具德正上師,乃是一切成就之根本,今生來世一切妙集之所緣。如同醫師與病人,上師令消除一切痛苦疾病故,具大恩德。從無數世來,直至今生,在輪回中長久漂泊,乃是因爲未見正善知識,或雖見而未依教奉行所致,今此,我應勵力尋求上師。

  在饑餓瀕死時給予一碗飯,比在食財豐盈、幸福飽足時,施與手能堪持之金箱,恩德更大。如《五次第》中“此是自成薄伽梵,唯一最上之本尊,然由親授竅訣故,金剛阇黎較彼殊”所說,念想上師乃比一切諸佛恩德更大之決定。往昔,吾等本師爲了聽受“有生必有死,寂滅是安樂”此等半偈或一偈,念想上師恩德,或爲此等上師歡喜故,供養十萬黃金、王子王妃等極愛之物,自身燃千燈等,做了施舍一切身、受用等的行爲,我亦隨順本師。

  在現在的諸上師面前聽受了無數的法,其恩德無量。如若現在的上師爲德高者,則念其部分恩德,若不是,則不但不尊重,反說“我在此處聽法”而向師討要面子,此是最爲不智之舉。比如,父母即便無功德,亦理應善念其恩。若念其恩,則有功德,不念,則有廣大過患一樣,對上師亦複如是。現在,施與少許財富,亦說此乃大恩,而上師把我們置于今生來世一切安樂之處,若善觀察,則可現見上從諸佛菩薩,下至在家諸衆,一切苦樂之差別,都由上師歡喜與否而導致。不僅如此,上師將其即生而送往佛位者,也出現了許多。我若對諸上師做叁種供養而令其歡喜者,定能速疾成佛。是故,上師的恩德實爲不可思議。令具恩的上師歡喜,尤爲重要。諸來世中,得見正善知識並得攝受,也要依賴于令現在有法緣的諸上師歡喜。是故,決不能不無過地依止善知識啊!

  一切經論中數數教授,應做諸上師歡喜之事。這也不是強加給我們的不情願的負擔或虧負。沒有不欲求福報者,而集積福報之田,沒有比上師更殊勝者,此是諸經續論典所說。令做歡喜也是絲毫不起觀察上師過失之心。任做皆善的見解門中,信心非是從口,而是從內心深處所進行的修行。未到僅聞名號,或僅一念及上師,即可全身毛豎,眼含熱淚等等之前,仍需修行。

  此中,總于一切衆生之過失,亦不應觀察之理,乃佛菩薩所說,對于上師,更何言哉?即便顯現過失,也是自所顯現不清淨故,上師焉能有此過失?往昔,聖無著修彌勒時,現見下身腐爛母狗;那若巴現見帝洛巴灼燒活魚。在《父子合集經》等中說,佛陀以變化爲魔來饒益有情。是故,上師焉能有過?思維決定是真佛。反之,對上師于觀察過失門中而做誹謗等事,在《密集根本續》和《事師五十頌》等中說爲任比何罪更爲廣大之罪。是故,我乃應如仲敦巴解脫傳那樣,不倉促尋找衆多上師。誰托付爲師,即拼舍生命也永不生起不敬之心啊!如是念修。

  至尊上師曰:

  複次所有現後諸福聚,成就妙善緣起之根本,

  導師正善知識以勵力,如理意樂加行依止則,

  …

《菩提道次第引導 粹煉精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