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造塔法(濟群法師)

  造塔法

  濟群

   以下是關于造塔法。和佛像一樣,塔也是佛法存在于世的象征,同樣需要如法建造,方能令人起敬。最初建造的塔,主要用以供養佛舍利。佛陀涅槃後,八分舍利,由迦毗羅衛等八國請回起塔供養。其後,阿育王又建立八萬四千塔以供養佛舍利,法顯、玄奘遊學印度時仍可見,今已不存。中國的舍利塔,則有珍藏佛指骨舍利的陝西法門寺寶塔,珍藏佛牙舍利的北京靈光寺塔等。此外還有爲紀念佛弟子及曆代高僧、祖師營建的塔。《四分律》記載,舍利弗、目連尊者入滅後,其弟子希望起塔供養,佛陀應允了他們的請求,並對如何造塔給予詳細指導。在中國,比較著名的祖師塔有少林寺塔群、五臺山佛光寺祖師塔、陝西興教寺的玄奘、窺基、圓測塔等。這些屬于靈骨塔。

   另有一些塔是爲了供奉佛像或經書,如現存最古老的河南嵩山嵩嶽寺塔,就是用于供奉印度傳來的佛經。玄奘西行求法歸來,也特別在慈恩寺建塔,供奉他從印度帶回的佛經和舍利,即現存大雁塔的前身。此外,還有其狀如塔而镌刻經文、佛像的多角形石柱,又稱經幢,其信仰源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唐宋期間曾盛行一時。

   塔既是信衆供奉的聖物,也是佛教的一道風景,遍布南傳、漢傳、藏傳地區,形式豐富,變化多端。僅漢傳佛教地區,塔的形製就有樓閣式、密檐式、金剛寶座式、覆缽式、異型及四面、六面、八面、十二面等種種不同,還有單層到十數層的體量變化。這些造型各異、技藝高超的佛塔,占中國現存古塔總數的百分之八十之多,不僅在佛教史,也在中國古建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代表了中國古代高層建築的傑出成就。如著名的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因全部由木料建造,又稱應縣木塔),塔高67米而不用一釘固定,屹立千年,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古代木構建築之最。

  【1.名稱說明】

  《雜心》雲:“有舍利名塔,無者名支提①。”塔,或名塔婆,或雲偷婆(此雲冢也,亦雲方墳),支提雲廟(廟者貌也)。

   ①《摩诃僧祇律》卷33

   有舍利者名塔,無舍利者名枝提。(T22-498中)

   介紹造塔法之先,律祖首先爲我們說明塔的名稱。

   “《雜心》雲:有舍利名塔,無者名支提。”佛典說:如果其中供奉有舍利,就稱爲塔,如果沒有供奉舍利,則稱爲支提。可見,塔和支提的最大區別不是在于形式,而是在于是否供有聖物。

   “塔,或名塔婆,或雲偷婆,支提雲廟。”塔,又叫做塔婆,或者偷婆。支提就是廟的意思,通常于其上安立佛菩薩形象。

  【2.造塔功德】

  《增一阿含》雲:“初起偷婆,補治故寺,並受梵福。雲何梵福?如閻浮一洲人功德,不如一轉輪王功德。如是西東北天下,乃至四天、六欲、初禅總多,比一梵主功德。此爲梵福量,當如是學①。”

   ①《增一阿含經》卷21

   若有信善男子、善女人,未曾起偷婆處,于中能起偷婆者,是謂初梵之福也。複次,善男子、善女人,補治故寺者,是謂第二受梵之福也……爾時有異比丘白世尊言:“梵天之福竟爲多少?”世尊告曰:“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吾今當說……計四天下人民之福,故不如四天王之德。計四天下人民之福及四天王,故不如叁十叁天之福。計四天下及四天王、叁十叁天,故不如釋提桓因一人之福。計四天下及四天王及叁十叁天及釋提桓因,故不如一豔天之福。計四天下及四天王、叁十叁天、釋提桓因及豔天,故不如一兜術天福。計從四天下至兜術天之福,故不如一化自在天之福。計從四天下至化自在天之福,故不如一他化自在天之福。計從四天下至他化自在天之福,故不如一梵天王之福。比丘當知,此是梵天之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其福者,此是其量也。是故比丘,欲求梵天福者,當求方便成其功德。如是,比丘當作是學。”(T02-656中-下)

   此處引經說明造塔有哪些果報。

   “《增一阿含》雲:初起偷婆,補治故寺,並受梵福。”初起,新建。故寺,古寺。《增一阿含經》告訴我們,若能建造新塔,令信衆禮拜供養,或者修理破舊古寺,將之整修一新,皆可感得大梵天王那樣的福報。

   “雲何梵福?”那麼大梵天王的福報究竟多大呢?能不能量化呢?經中接著就以較量功德的方式進行說明。

   “如閻浮一洲人功德,不如一轉輪王功德。”閻浮,即南瞻部洲,四洲之一,是佛教對世界的劃分。就像整個南閻浮提人所積累的全部功德,比不上一個轉輪聖王的功德。

   “如是西東北天下,乃至四天、六欲、初禅總多,比一梵主功德。此爲梵福量,當如是學。”西,西牛賀洲。東,東勝神洲。北,北俱盧洲。而將東南西北四洲人的功德相加,乃至四天王、六欲天、初禅天所有功德相加,其總和都比不上梵天的功德。如果想要成就梵天這樣不可思議的巨大功德,就應該學習造塔、補寺的善行。關于較量功德的具體內容,在《增一阿含經》原文中有詳細解說,茲不贅述。

  【3.恭敬護理】

  《四分》:“若起塔者,應四方、若圓、若八角,以石墼木作已,用黑泥乃至石灰、白土等。應安基四邊作闌楯,安香華著上,聽安懸幡蓋物。不得上塔上、闌楯上,護塔神嗔。若有所取,與開。彼安幡蓋,不得蹈像上,作余方便梯蹬安之。若塔露地,供養具雨漬風飄烏鳥不淨者,作種種舍覆之。地有塵,種種泥泥之。須洗足器安道邊,外作牆門安置。若上美飲食,用金寶等器盛之,令白衣伎樂供養。若飲食當與比丘、沙彌、優婆塞,經營塔作者應食。舍利安金寶塔中,若缯綿中。若持行者,若畜生、若頭上、肩上擔戴。若拂,應用樹葉、孔雀尾拂。多有香華羅列基上、闌上、杙上,向中繩貫,懸屋檐前。有香泥作手輪像,乃至有余,泥地等①。”

   ①《四分律》卷52

   時舍利弗、目連般涅槃已,有檀越作如是言:“若世尊聽我等爲其起塔者,我當作。”諸比丘白佛,佛言:“聽作。”

   彼不知雲何作,佛言:“四方作,若圓、若八角作。”不知以何物作?白佛。佛言:“聽以石、墼(jī)、若木,作已,應泥。”不知用何等泥?佛言:“聽用黑泥,若[卄/告]泥,若牛屎泥,若用白泥,若用石灰,若白墠(shàn)土。”

   彼欲作塔基,佛言:“聽作。”彼欲華香供養,佛言:“聽四邊作欄楯,安華香著上。”彼欲上幡蓋,佛言:“聽安懸幡蓋物。”

   彼上塔上,護塔神瞋。佛言:“不應上。若須上有所取,聽上。”彼上欄上,護塔神瞋。佛言:“不應上。若須上有所取,聽上。”彼上杙(yì)上、龍牙杙上,佛言:“不應爾。若須上有所取與,聽上。”彼上像上安蓋供養,佛言:“不應爾,應作余方便蹬上安蓋。”

   彼塔露地,華香、燈油、幡蓋、妓樂供養具,雨漬、風飄、日曝,塵土坌(bèn)及烏鳥不淨汙。佛言:“聽作種種屋覆。一切作屋所須,應與。若地有塵,應泥。若黑泥、牛屎泥。若須白,以石灰泥、白墠土泥。”

   彼須洗足器,應與。須石作道行,佛言:“聽作。”彼須地敷,聽與。時無外牆障,牛馬入無限,佛言:“聽作牆。”若須門,聽作。

   時舍利弗、目連檀越作如是念:“彼二人存在時,我常供養飲食。今已涅槃,若世尊聽我等上美飲食供養塔者,我當送。”諸比丘白佛,佛言:“聽供養。”不知用何器盛食?佛言:“聽用金銀缽、寶器、雜寶器。”不知雲何持往?佛言:“聽象馬車乘載,若舁、若頭戴、若肩擔。”

   時諸比丘自作伎若吹貝供養,佛言:“不應爾。”彼畏慎不敢令白衣作伎供養,佛言:“聽。”彼不知供養塔飲食誰當應食?佛言:“比丘、若沙彌、若優婆塞、若經營作者應食。”

   時舍利弗目連檀越作是念:“佛聽我等莊嚴供養塔者,我當作。”佛言:“聽。”彼須華香、璎珞、伎樂、幢幡、燈油、高臺車,佛言:“聽作。”彼欲作形像,佛言:“聽作。”

   彼不知雲何安舍利?“應安金塔中,若銀塔,若寶塔,若雜寶塔。若以缯(zēng)綿裹,若以缽肆酖(zhèn)岚婆衣,若以頭頭羅衣裹。”複不知雲何持行?佛言:“聽象馬車乘辇轝(yú)馱載,若肩上、頭上擔戴,若欲傾倒應扶持。”彼自作伎供養,佛言:“不應爾。”彼畏慎不敢令白衣作伎供養,佛言:“聽。”

   彼欲拂拭聲聞塔,佛言:“應以多羅樹葉、摩樓樹葉,若孔雀尾拂拭。”彼大有華,聽著塔基上,若欄上,若龍牙杙上。若向中,若繩貫,懸著屋檐前。

   若有多香泥,聽作手像輪像,魔酰(xiān)陀羅像。若作藤像,若作葡萄蔓像,若作蓮華像。若故有余,應泥地。(T22-956下-957上)

   這一段是說明造塔及防護的方法。《四分律》記載,舍利弗尊者和目連尊者入滅後,他們生前的施主想爲兩位尊者起塔作爲供養,佛陀同意了他們的請求。但施主們並不知道怎樣如法造塔並供養,佛陀就種種具體事宜爲他們作了指示。對照律文可以發現,道宣律祖對相關文字作了極其簡要的概括,僅以234字,對原文750字的篇幅作了縮寫,但又忠實保留了原有內容。

   “《四分》:若起塔者,應四方、若圓、若八角,以石墼木作已,用黑泥乃至石灰、白土等。”墼,未燒的土坯。《四分律》中,佛陀對弟子們說:如果造塔,應該造成方形、圓形或八角形,可以用石頭、土坯或木頭修砌。造完之後,以黑泥或石灰、白土塗抹表面。這幾點介紹,和目前存世的塔,從形製到建築材料都是一致的。

   “應安基四邊作闌楯,安香華著上,聽安懸幡蓋物。”基,塔基。闌楯,欄杆,縱爲欄,橫爲楯。佛陀還允許弟子們在塔的四周建築塔基,使塔身更爲堅固。並在周圍營造欄杆起到外護作用,還可在欄杆上安放香花作爲供養。在塔的前面或上面,可懸挂幡蓋作爲裝飾。

   “不得上塔上、闌楯上,護塔神嗔。”不可隨意爬到塔上、欄杆上…

《造塔法(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