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五)▪P3

  ..續本文上一頁解決了;我利益衆生,那麼自己就圓滿了。這就是智者,就是佛啊!一個愚者、凡夫就不會這樣想,也不會這樣做,所以他永遠沒有圓滿的時候,永遠沒有解脫的時候。大家要明白,這樣做到底利益了誰。最終真正獲得利益的人是誰?是自己!

  

  “無量衆生依于此,順利能獲最勝樂”:如果無量衆生能依靠菩提心,能修持菩提心的話,很順利、很容易就能獲得解脫,能獲得究竟佛的果位,很順利就能得到這些利益。“順利”指很容易就能獲得,不是要經過千辛萬苦後才得到。“勝樂”就是指究竟佛的果位。若是得到了佛的果位,世間的利益自然而然也就得到了。比如遠處細微的物質都能看到,更何況眼前粗大的物質呢?如果獲得了最究竟、最圓滿的佛果,世間這些暫時的利益、人天的福報自然而然就會獲得,根本就不用考慮。爲什麼要有出離心?就是這個意思。心胸不能狹隘,目光不能短淺,不能只看眼前,要看遠處,那裏有更好的東西,那裏有更究竟的果位。

  

  雖然你們現在學佛、修行了,但偏偏變成了井底之蛙。雖然在念佛,但求的是世間福報;雖然在念佛,但求的是自我解脫。讓你發菩提心,你不發,這就變成了井底的青蛙。井底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天空,看不到更廣更大的天空。大家不能這樣,不能變成井底青蛙,要相信“順利能獲最勝樂”。

  

  爲什麼說是“順利”就能獲得?下文也會講到,若是你的相續當中生起了菩提心,那麼你的行住坐臥、吃喝玩樂都是修行,都在積累善根和福德,哪怕是晚上睡覺打呼噜的時候,也是在積累福報。這不是我講的,而是佛講的。也許你會吃驚,怎麼睡覺打呼噜也是積福?有些人也會說“我在爲衆生吃,我在爲衆生穿,我在爲衆生睡覺,我在爲衆生玩……”如果你真正能爲衆生吃,爲衆生穿,爲衆生玩,可以啊,但是難啊!

  

  要真正做到這些,必須在相續中有利他心,有菩提心。不是刻意發,而是自然就有,是已經發出來了。發和發出來,二者還不一樣。若是真正發出菩提心了,吃飯、睡覺都是在積累善根和福報,確實是這樣的。吃和吃不一樣,睡和睡不一樣,這也是佛和凡夫的差別。

  

  佛吃飯和凡夫吃飯能一樣嗎?佛睡覺和凡夫睡覺能一樣嗎?佛當時在世的時候,一樣有行住坐臥,一樣有吃喝玩樂,但是內心世界不一樣。在表面上看,佛也有煩惱的時候,也有“頭疼”的事情,也有到城中化不到緣的情況。有一次,佛去化緣,沒有化到;阿難去了,化到了。這也正常,佛的內心是平靜的,自在的。佛不會這樣想,“我今天去化緣,沒有化到,後來我的弟子阿難化到了,哎呀,有點兒……”佛沒有這個煩惱。對佛來說,誰化到了都一樣,是真的一樣。佛不會分高與低,不會分勝與負,因爲他知道勝負、高低都是分別,是暫時的,是假的。他明白真理,明白真相,所以他的內心是如如不動的。

  

  內心如如不動,這是佛。很多人都沒弄懂“佛”的含義,以爲佛像就是佛。在他們心目中,佛肯定是一不動,二不說話,叁不吃飯,四不睡覺,是這樣的一個人。如果真是這樣,那不就變成木頭、石頭,變成怪物了?哪有這樣的佛!若是有這樣的一個活著的人,不動,不吃飯,不睡覺,不出去散步,也不出去運動,那就變成怪物了。

  也許有人想:“也有這樣的啊,有些阿羅漢入定後就是這樣的”。所謂阿羅漢入定,講的是境界,不是肉體。所謂“佛”,講的也是境界,是不生不滅的。

  

  “能獲最勝樂”,大家對此要好好想想,真的。不要再這樣想,“我得掙錢,不掙錢我吃什麼?”“我得去工作,不工作我將來怎麼辦?”是,掙錢對,工作也對,但不是不工作就不能活了,不是不掙錢就不能活了。

  

  人都有欲望,所以就想要,就想攢點兒。其實不攢也一樣,和喜鵲、麻雀那些鳥類似的,今天吃的今天找,明天吃的明天找,也不可能餓死,除非你業力現前了。若是你業力現前了,即使你攢再多的糧食也沒有用,也一樣會餓死!人爲什麼內心不得安甯呢?就是有欲望,就想“要”點,這個“要”本身就是錯的。

  

  有一次,佛在外面化緣,得到了一個芒果。遠處有一個婆羅門乞丐看到後,跑過來向佛要這個芒果。佛想給他,也一定會給他,但佛沒有立即給他,而是讓他說一遍“我不要”。這個乞丐很迫不及待地說了“我不要”,然後得到芒果後就跑開了。阿難就問佛陀:“您也不是不給他,但爲什麼還要讓他說一遍“我不要”後再給他呢?”佛說:“這個人貪心太重了,很多世當中只說過“要”,從來沒有說過“不要”,所以我今天讓他說一遍“我不要”,以此種下善根,將來這個善根會成熟,然後他就能獲得解脫。”

  

  人就是這樣,都有欲望。其實,即使你沒有欲望,也不會餓死、凍死的。因爲因果是不虛的,該有的一定會有,不該有的不會有。

  

  在此處,我們主要強調的是心態,不是行爲。我們努力去工作,去了緣了債,這都是很正常的,這本身也是修行。行爲上該做的事得做,該辦的事情得辦,但是心裏不要有欲望,這樣的話,你的內心就是快樂的、輕松的,這是修行人。

  

  一個人有修行還是沒有修行,怎麼判斷?他們雖然都要工作、生活,但是內心不同。有修行的人內心是輕松的,沒有修行的人內心是緊張、煩惱的;有修行的人內心是快樂的,沒有修行的人內心是痛苦的。

  

  大家都去賺錢,若是沒有修行的話,就像龍樹菩薩所講的,積財、守財、失財都是苦;若是有修行的話,就不是苦。有修行還是沒有修行,就是這個差別。如果自己沒有修行,沒有智慧的話,積累財富的過程是痛苦的;即使真正發財了、有錢了,要保護財富、守住財富,這也是痛苦;最後只有兩個結局,要麼錢離開你,要麼你離開錢,沒有別的選擇,這兩個結局都是讓人痛苦的,所以失財也是痛苦。你現在也許還沒有感受到這些痛苦,但有一天你一定會親身感受的。

  

  對于有修行的人來說,這些不會痛苦。積財不會痛苦,因爲財富是自然而然來的。守財也不會痛苦,因爲對他來說,黃金和牛糞等同,根本就不是什麼值得在意的東西,所以這些錢財壓不住他的內心,他沒有守財的苦。他也沒有失財的苦,一屋子黃金就像一屋子的牛糞,失去就失去呗,離開就離開呗,很自然就走了,很自然就離開了。

  

  什麼叫有修行?什麼叫出離心?當世間的名聞利養束縛不了、壓不住你的內心,控製不了你的時候,你就有出離心了,你就有修行了,你就自在了。對你來說,這些世間的福報有也行,沒有也行,有了就是種方便,沒有也沒什麼。所以,大家要知道:有福報是好,但是如果沒有智慧,沒有修行的話,這不是福而是禍。如果有智慧,有修行,才是真正的福報。

  

  大家應該多一點智慧!所謂學佛、修行,總結起來就是:聰明一點,智慧一點,不要成爲世間八法的奴隸,不要讓世間八法來控製自己,你去控製世間八法,這就是修行人。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