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音媽媽!”若是以這種境界,以這種心態,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嗎?阿彌陀佛能認你嗎?觀音媽媽能認你嗎?還有些人整天打坐修禅:“我要快點成佛,把大神通修出來,給這些人看看我的威力!”這種人就想玩神通,沒有別的。一聽說佛神通廣大,就希望自己也能像鳥一樣在天上飛,像魚一樣在水裏遊,可以呼風喚雨,可以嚇唬嚇唬別人……整天就想這些,沒存什麼好心,都是爲了神通,在那求神通,然後修……這樣能成佛嗎?即使修成了,也是成神或者成鬼了。鬼和神都是惡道的衆生,也許你最後能成就這些,也許你最後什麼也不成。若是功夫下得狠一點,也許能修出神通來,但是有什麼用啊?我們精進修行,修出大智慧來了,活著就成佛了;但是你精進修行,修出神通來,活著就變成鬼神了,不用去惡道,在人道就成鬼了。自己好好想一想,爲什麼沒存好心,就是因爲不會發心,沒有如法發心。
《普賢行願品》和《入菩薩行論》都講到,大乘行者、佛子對輪回、對一切都沒有畏懼,絕對是勇敢的,可以留在人間,也願意到地獄。有些大德高僧發願“在臨終的時候,我不到西方極樂世界,我要到地獄去”,很多人都不明白,他們怎麼發這樣的願啊?怎麼還要到地獄裏去啊?一個佛子、一個大乘行者就要這樣發願:我要到地獄裏去,要去度化地獄衆生;饑荒發生了,災難來臨了,我要變成飲食等所需的物品,解救這些衆生……這樣發願才有用啊!
如果戰爭來了,也要這樣發願:我要到現場,以我的福德力和智慧力化解衆生心裏的怨恨,消除戰爭,消除災難……要這樣發願。現在有的人就擔心、害怕有戰爭,都想跑。
如果瘟疫發生了,也應該如是發願。去年傳說地球要毀滅,都人心惶惶的,很多人都跑到山上去了。其實,若是地球真正毀滅了,你跑到山上有什麼用啊?跑到廟裏也沒有用啊,若是整個地球毀滅了,沒說某某寺廟不毀滅啊!你有想逃脫的心,這種心態太自私、太懦弱了。該來的會來,不該來的不會來;該有的會有,不該有的不會有。作爲修行人,任何時候都要穩重一點,一切都會過去的。尤其遇到對境的時候,更不能心慌意亂、手忙腳亂,要把心態穩定下來,慢慢去解決,去面對,不會有事的。哪怕是得了絕症也是一樣,如果你覺得“完了”,心裏慌了、亂了,病情會越來越惡化。其實,所謂的癌症並不可怕,這種心態才可怕,它才能真正要你的命。心很重要,心不慌就沒事了,無論是有事還是沒事,心態都要穩定。若是心態不穩定,就失去理智了;若是心態不穩定,就不知所措了,會更迷亂、更痛苦。
無論是災難還是其他的什麼,該來的會來,該遭受的會遭受,但是沒事,如果你心不動,如果你能轉爲道用,就沒有災難,就不叫災難。其實我們把這些都看得太重了,太執著、太在乎這些了。一切無常,這是正常;一切虛假,正常啊!諸法的本性就是無常的,諸法的自性就是虛假的。所以,這些有什麼啊?沒必要大驚小怪的,沒有什麼可在意的。
瘟疫之所以傳染給你,是有原因的。佛講因果,你有這個因,就有這個果。同樣是禽流感、非典,不要說一個地區,就是同一個房間裏的幾個人境遇都有不同,有的被傳染並且死了,有的沒有被傳染,什麼事也沒有。災難也是一樣,比如汶川大地震發生時,同一個地區甚至同一個房間的人,有的死了,有的沒死,爲什麼會有不同的結果?這是有原因的。科學家有科學家的解釋方式,但是我們有我們的解釋方式:佛講因果,沒有因就不會遭受這個果,一切都不是無緣無故的。所謂業因果,業有個業和共業。比如某個地方地震了,這是這個地方所有衆生的共業;這些人當中有的遇難了,有的至少生命沒有危害,這是個業。同一個家庭裏,每個人的命運也不一樣,有的快樂,有的不快樂,有的疾病纏身,有的健康,爲什麼?這就是有共業,也有個業。這個家裏有家族性疾病這種災難,這是共業;但是家裏的個別衆生有的要親身遭受果報,有的不用,因爲個業不一樣。即使他不用親自遭受果報,但是他在旁邊心裏也很難受,不太愉快,這是共業;但是他不用親身遭受這樣的痛苦,這是個業。
作爲大乘修行者,如果瘟疫來了,我們就發願:變成及時能治愈的藥物。現在很多瘟疫或者疾病發生時,都沒有及時治療的方案或藥物,這個時候,願我化成這個方案,化成這種藥物,及時解決瘟疫等災難。願通過我來消除災難,通過我能令衆生獲得解脫。一個佛子遇到任何對境,遇到任何災難的時候,應該沖在前面,替衆生受苦,應該替衆生承受災難。就要煉這個心,這樣煉。
癸叁,爲貧窮者回向:
爲濟窮困者,願成無盡藏,
願諸資生物,悉現彼等前。
很多衆生貧困潦倒,願我變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給這些衆生各種各樣的資具、用品。我們要發願:在這些貧困者面前,尤其是空遊餓鬼和隱住餓鬼(外障餓鬼、內障餓鬼、特障餓鬼)這些餓鬼道的衆生,以及人間的很多貧困者面前變成寶藏。我們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貧困者,比如非洲等地的人民都非常貧窮,我們要發願在他們面前變成寶藏,要什麼有什麼,要吃的有吃的,要穿的有穿的,要用的有用的,他們需要什麼就化成什麼,解決他們的貧困,解決他們的災難。
作爲大乘行者、作爲菩薩,應該不分貴賤,不分窮富,對所有人平等。我們應該這樣發願:尤其是在這些貧賤的人面前,變成他們所需要的,化成他們所需要的,滿足他們的需求,同時能感化他們的內心,把他們引入佛門,修持正法,以能獲得永恒的解脫。作爲大乘行者,真正想具有利他心的話,就要這樣煉,處處煉,在一切對境面前煉,才能煉出菩提心來,這不容易啊。
我等導師釋迦世尊因地經曆了叁大阿僧祇劫:在第一大阿僧祇劫裏,主要煉的是利他心、菩提心,是爲了相續當中能生起菩提心,令菩提心未生而生;在第二大阿僧祇劫裏,煉的也是菩提心,這個時候已經有菩提心了,是爲了相續當中能增長菩提心;在最後的第叁大阿僧祇劫裏,是爲了能達到最極點、最圓滿的這種層次、果位,這樣才煉成的。
再看看我們,茶余飯後,沒有其他事做的時候,才開始煉。現在在這裏參加百日共修的人基本上算是暫時放下了一切,晝夜不停地修,雖然修到什麼程度還不知道,但是大家都在努力,值得隨喜;山下的那些同修裏也有精進的,所以我們也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大多數人都是茶余飯後才念一念,不工作也不出去玩的時候,才到小組學一學,到網絡共修講堂念一念,一旦有理由“要上班”“要工作”“跟朋友約好了要出去玩”……就跑了。真是的,不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不知道哪個重要,哪個應該放在第一的位置,這樣修行能成就嗎?
今天不是只說你們,而是在提醒你們,自己好好掂量掂量,好好思維思維。菩提心能修出來嗎?利他心能練出來嗎?難啊,難啊。要生起大乘佛法裏講的利他心、菩提心,可難啊。也許能生起部分特別有限的利他心,或者能做一些利益他人的事情,稍微有一點利他心,做一點利他的事情,這都不難。但是大乘佛法裏的利他心,可不是僅僅對部分衆生、對家人和朋友,你們要弄清楚。大家要明白什麼是大乘佛法裏講的利他心,要煉啊!
庚二(爲利他而修心)分二:一、總說布施一切;二、別說布施身體。
辛一(總說布施一切)分二:一、所施;二、原因。
壬一,所施:
爲利有情故,不吝盡施舍,
身及諸受用,叁世一切善。
爲了成辦利益衆生的事情,我應當毫不吝啬地布施身體、受用及叁世中已經造、正在造、即將造的一切善根。
身體布施。也許有人會想,“前面不是說什麼都供養給佛菩薩了嗎?這裏又說布施給衆生,那麼到底是布施還是供養啊?”其實供養和布施是一個意思。供養是要弘揚正法,利益衆生;將身體布施給衆生就是利益衆生的事情。真正要利益衆生就是要弘揚正法,真正弘揚正法是爲了利益衆生,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弘揚正法才能利益衆生,要利益衆生一定要弘揚正法。哪裏有正法,哪裏就有衆生的安樂,二者意義上並不沖突。所以,可以供養給佛菩薩,也可以布施給一切衆生。歸根結底,就是要弘法利生。
要將身體供養給諸佛佛菩薩,布施給父母衆生,只說沒有用,供養了以後要做什麼?布施了以後要做什麼?就是不顧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全力以赴弘法利生。既然已經將一切供養給佛菩薩了,已經布施給衆生了,還顧這顧那的?還說“不行啊,會生病的……”生病就生病呗,爲做利益衆生的事情,生病了也值得,因爲這都歸衆生了,這都是衆生自己的了。
我現在在給大家講真理、講佛法,所以就要這樣說。其實我們都一樣,作爲一個大乘修行人,不容易啊!拿佛法當鏡子,要照自己的。今天我高高在上,給大家講這些大道理,看似自己很有修行,很有成就,其實沒有這個意思,也不是這個意思。我們都是大乘修行人,最起碼名義上是佛子,現在講的這些都是我們應當做的,必須要做的。
受用布施。自己所有的吃、穿、用及財産都要布施給衆生。雖然前面已經供養過佛菩薩了,在這裏又要布施給衆生,實際上二者並不沖突,主要你心裏能舍掉,能放下。愛歸誰歸誰,愛誰拿誰拿,要有這種心態。佛菩薩需要,“拿”;衆生需要,“拿”,主要是要有這個心,放下執著,放下貪欲,這是最重要的,不貪欲、不執著了就行。現在很多人都覺得,若是自己親自把這些財物受用都處理了,心裏才踏實。其實,應該是“愛歸誰歸誰,愛誰拿誰拿”,因爲這些和你沒有關系了,你已經供養給佛菩薩了,已經布施衆生了,一切都是有安排的,不用你操心。
有些人很願意操這個心。有的人覺得,自己現在身體不太好,年紀也大了,應該把積累的財産處理處理。若是個學佛人,他會想:給兒子分點,給女兒分點,然後給自己留點,剩下的怎麼辦?是印書好還是放生好?你看,第一給兒子,第二給女兒,第叁給自己,第四才是做功德。
其實用不著這麼操心,愛誰拿誰拿,愛歸誰歸誰,佛菩薩他們自有安排,衆生自有緣分。什麼都是,有福報才能得到,沒有福報不應該得到。若是他得到了,也是他的福報,他拿走了也是屬于他自己的,應該歸他。若是一個真正有正知正見的人,就應該這樣。真正的一個修行人、一個大成就者,走的時候,完全是這樣的。自己所積累的善根、福德、福報和自己形影不離,無論到哪兒都一樣,都是自己的。
善根回向、布施給衆生。願通過我的善根,能令衆生離苦得樂,能種下菩提的種子,最後發芽結果,都成佛。
身體、受用和善根都要布施給衆生,這也是鍛煉自己的心態,也是在降伏自己內心的貪欲、執著等煩惱,最後才能放下貪欲,去除執著。貪欲、執著不是那麼輕易就能夠去掉、斷掉的,是要煉的。修行就是要煉心態,最後將心煉成橡皮筋那樣,向東、南、西、北哪邊拉扯都可以;罵你,打你,贊歎你,幫助你,利益你,怎樣都行。有贊歎,“好”;有誹謗,“好”;遇到順境,“好”,在順境中積福;有逆境,“好”,在逆境中消業……怎麼都是好的。就像《快樂之歌》中所講的,無病也快樂,健康也好,可以精進修行;有病也快樂,不健康也好,可以轉爲道用,替衆生受苦,可以修自他交換的菩提心,也是個好機會。活著也快樂,能利益衆生;死了也快樂,可以去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裏玩玩,看看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和很多大乘比丘;都說那裏挺美的,還有珠寶什麼的,所以到那兒旅遊一下,但是不能說“到那裏就再也不回來了”,應該“乘願再來,度化衆生”。總之,怎麼都是快樂的。
壬二,原因:
舍盡則脫苦,吾心成涅槃,
死時既須舍,何苦生盡施。
“舍盡則脫苦”:爲什麼一切都要布施出去呢?因爲若是做布施、修施舍,能脫離一切痛苦,獲得永恒的解脫。
“吾心成涅槃”:可以成就究竟的涅槃——斷一切惑,證一切智。若是做布施、修施舍,最終其所斷——斷一切惑,所證——證一切智,能獲得圓滿的佛果。所以應該做布施,應該修施舍。
解脫、成佛都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幫助衆生解脫。先把自己度到彼岸,再想辦法幫助衆生到彼岸。成佛是自覺覺他,自己覺行圓滿了,再幫助衆生覺行圓滿。始終是不離菩提心的。
“死時既須舍”:臨終面對死亡的時候,無論是做布施還是不做施舍,結果都一樣。尤其是自己的身體、財富和受用,是必定要失去的,你對此無可奈何。
即使你猶如多聞天子一樣的擁有如寶藏般無窮無盡的財富,即使整個世界的財産都歸你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你一分錢、一根針也帶不走。身體也是如此,你自己特別喜愛、一直保護著的這個身體到時候也帶不走,只能留在人間,活著的人會把你的屍體帶到天葬臺喂鳥。你看,最終有什麼?就是這個結果,就是這個下場。
即使財産不離開你,你也要離開這些財産,都是痛苦的。就如電視裏演的小品中所講的:“人活著錢沒有了,是痛苦的;人死了錢沒花了,也是痛苦的。”真的,感悟很深。當時雖然是看節目,但是感受很深,所以我經常在大衆面前講這個小品。真的,的確是這個結果,都要舍去的,都是痛苦的。
“何若生盡施”:既然如此,還不如提前做供養,提前做布施。臨終的時候,不用管了,愛歸誰歸誰,愛誰拿誰拿,這個肉體是喂狗還是喂鳥,都無所謂,因爲已經給衆生了,鳥也是衆生,狗也是衆生。現在你們一聽到說要喂鳥,“啊?”心裏還是覺得不可想象。其實,這有什麼啊?真的,最後就是這樣的下場和結果,還不如之前把一切都舍掉。在心裏面舍就行,心裏把一切看淡了,看破了,就行了,布施就圓滿了,供養就圓滿了。若只是偶爾在表面上做做布施、供養,心裏沒有舍掉這一切,還貪著這些功德、福德,還是不行,還是屬于輪回。
應該將一切都布施出去,能解脫,最終還可以成佛。如果你不做布施,到時候還是一樣要舍去,還不如做布施,這樣多有意義。如果不做布施,到時候心裏還是放不下,還是舍不得,這樣就會變成你的障礙,變成你的痛苦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十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