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樣罵我呢?”“怎麼這樣侮辱我呢?”其實,如果能提起正念,就是換個角度,轉個念嘛,沒有別的。
所謂的修行就是轉念,換個角度想就OK了,一切都能想得通。若是轉個念,一切都是清淨的、圓滿的。我們現在都在觀清淨、觀圓滿,只有這個念一轉,就都清淨了,就都圓滿了。就是要轉念。爲什麼我們心裏總是堵著的,這個想不通,那個也想不開?在研究佛法的過程中,也常常這個弄不明白,那個也想不通。佛法本身是通達的,你爲什麼想不通?因爲你不夠聰明,你沒有智慧,你不知道換位思考,你沒有隨機應變的能力與智慧,所以就是這樣。
如果會轉念,會換角度思考,一切煩惱頓時就會無影無蹤。這是解脫煩惱解脫痛苦的一種方法,你願意不願意接受?若是願意接受,那你能不能做到?若是能做到,解脫就在眼前,再也不用煩惱,再也不會痛苦了。你爲什麼煩惱?爲什麼痛苦?可能你有很多理由,可能你有很多原因,但那些都不是真正的理由,都不是真正的原因。
如果你真正能把自己的身口意都施舍掉,真正能從心裏放下,解脫就在眼前,當下就是解脫!無論你是什麼身份,無論你是什麼條件,再也不用煩惱,再也不會痛苦了。
癸二(發願成爲利益之因)分二:一、總說;二、別說。
子一,總說:
願彼緣我者,悉獲衆利益。
願一切看到、聽到、想到我的衆生,都能永遠安樂,都能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利益!願自己能成爲衆生種善根、結善緣的對境,若與我結善緣者,以此就能種下善根,就能給他帶來利益。只要衆生種下善根、結下善緣了,就是快樂之道,就能獲得永恒的快樂。同時也發願:願我不要成爲衆生種惡因、結惡緣的對境,不要跟我結惡緣,不要通過我種惡業。
要處處發願啊!凡見我、聽我、想我、觸我、供養我、布施我等,願都有意義,萬萬不要無有收益,更不能成爲傷害他的所緣,願最終我都能度盡這些衆生。處處要這樣發心發願,願很重要啊!我們現在在因地,這時候要多結善緣,要成爲衆生種善根的因素與福田,將來你成佛的時候就不得了了,你所化的衆生的面就廣了,你所弘揚的教法的面就廣了。雖然佛菩薩的功德是一樣的,境界是平等的,但在顯現上,他們的事業是有差別的,有的能利益很多衆生,有的暫時只能利益部分衆生,有的利益衆生的事業非常順利,有的則是坎坎坷坷的。這都是跟他在因地所發的願,跟衆生所結的緣有關。
比如,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提婆達多總跟他作對,這是因爲他們在因地的時候結了惡緣,所以當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他就來障礙佛的弘法事業。類似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再如,佛第一次轉*輪的時候,八萬天子得地了。這是什麼原因?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曾投生爲一只雪蛙,當時八萬天子是八萬只螞蟻,這八萬只螞蟻都來吃這只雪蛙的血和肉,雪蛙就在心裏默默發願:願我將來成佛的時候,它們都變成我的第一所化衆生,願它們都能得地。
我們也要這樣處處發願。怎麼結緣啊?通過發願可以結緣。剛才講過,凡看過我的、聽過我的、想過我的,一切和我結緣、與我有關的衆生都能種下善根,都能跟我結下善緣,將來我成佛的時候,都成爲我的所化衆生,我親自度化他們。
子二(別說)分二:一、回向意樂具義;二、回向行爲具義。
醜一:回向意樂具義:
若人因見我,生起信憎心,
願彼恒成爲,成辦衆利因。
凡是看見過我、聽見過我、意念過我,看見我的身、聽見我的名字、意念我這個人的,不管他們對我生起信心,還是生起憎恨心,但願我時時刻刻都能成爲實現他們一切願望的因,能承辦、實現他們的一切願望。
就這樣發願:無論是對我生起信心,還是生起憎恨心,都有意義。若是生起信心,也許就能直接度化他;若是生起憎恨心,可能無法直接度化他,那就間接度化他,最後也跑不掉,因爲這個衆生已經跟我結上緣了,猶如已經上鈎的魚,早晚都要撈上來。他們無論對我生起信心,還是生起憎恨心,願我能實現他們的願望。他們的願望是什麼?可能有暫時的願望,也可能有究竟的願望,但是肯定都是想離苦得樂,沒有別的。誰不願意離開痛苦?誰不願意享受快樂?每個衆生都一樣,這是他們最終的願望,願我能實現他們的願望。
歸根結底,就是心胸要寬廣一些。任何時候,心態都不要急躁。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沒有事,能有解決的辦法,有佛法就有辦法。所以,別著急,慢慢來,怎麼都行。
若是對我生起信心的,也許能直接利益他;若是對我生起憎恨心的,也許暫時利益不了他,但是慢慢也能利益他,最終也能度化他。
醜二,回向行爲具義:
願彼毀我者,及余害我者,
乃至辱我者,皆具菩提緣。
不論任何衆生直接對我惡語也好,還是進行其他加害也好,或者在他人面前挖苦諷刺也好,但願這些衆生都具有菩提的緣分。“毀我”,就是毀壞我的榮譽;“害我”,就是加害我;“辱我”,就是侮辱我。面對這些的時候,不但不嗔恨,不但不以牙還牙,甚至還要發願,希望他們都能具有菩提之緣,最終都能成就佛果。
也許有些人想,“這個真難,學佛這麼難啊”。其實,對一個凡夫來說,說難也難。但是如果你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說不難也不難。對你來說,這些都是幫你消業,讓你開悟。若是你真明白這個道理,若是你真能這樣想的話,你就沒有嗔恨,只有感恩。你不會以牙還牙,只會心平氣和地接受。
若是對他有利,在表面上也許有“以牙還牙”的時候,但這是爲了調伏他。你要有觀察能力,如果這個衆生需要這樣的態度,你的態度就可以強硬一點,但這是爲了調伏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爲了其他衆生。雖然對他來說是有點傷害,但是對其他所有衆生來說,利益特別大。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也可以在表面上說他幾句,這沒有什麼。不能有嗔恨心,若是有嗔恨的話,肯定是錯的。若是需要對他表法的話,就要看情況:如果是爲了調伏他,可以;如果是爲了更多衆生的利益,也可以。
在此處,我們主要是要通過這些修煉自己,要感化自己的這個心。叁種石頭可以分別融化成金子、銀子和黃銅。不知道我們的這個心是哪種石頭,但是融化後就知道了,也許是黃銅,也行;也許是銀子,那就是小乘修行人,也行;也許能融化成黃金,那就是大乘佛子了。所以必須要煉這個心。
壬二,回向成爲利衆之因:
路人無怙依,願爲彼引導,
並作渡者舟,船筏與橋梁。
願我成爲一切無依無怙衆生的依怙,一切行程者的向導,在他們找不到方向、找不到路的時候,及時變成向導去利益他們。願我變成想要渡過江河者的航船、小舟和橋梁。若是大海的話,我就變成航船;若是河流的話,我就變成小舟或橋梁,幫他們渡過。
自己變成橋梁、航船、小舟,誰都可以坐,不會說“這是我的親人,可以上來;這是我的仇人,不能上來”“這人挺可愛的,可以上來;這人挺可惡的,不要上來”“這是有錢人,可以上來;這是乞丐,不要上來”。作爲船,沒有這種意識。若是這條船有個凡夫主人,就可能有這種分別了,但這是人的問題,不是船的問題。我們現在要變成船,沒有分別地幫衆生渡過江河湖海。
求島即成島,欲燈化爲燈,
覓床變作床、凡需仆從者,
我願成彼仆。
我願在欲求島嶼者面前變成島嶼,願在欲求光明者面前變成明燈。這裏就是要解決衆生的一切困難,要成辦衆生的一切所願。比如,晚上停電了,有的人還想看書,但是沒有燈,怎麼辦?我就變成明燈。有的人想休息,需要床褥,我就變成床褥。有人需要仆人,尤其年紀大的老人需要仆人,我就變成仆人去照顧他們。
願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寶,
明咒及靈藥,如意諸寶樹。
在衆生面前,我就是可隨心所欲擁有一切的如意牛。這個牛不單單可以騎,它可以給你所有的需要。我願變成能滿足一切心願的摩尼寶珠、妙寶瓶,成辦一切所欲之事的明咒,袪除一切疾病的靈丹妙藥,出生所需的如意樹。所謂“明咒”,一些修行人通過咒語的力量,也能賜予衆生吃的、穿的、用的,滿足他們的需求。總的來說,在衆生面前,願我變成如意牛、如意寶、妙寶瓶,靈丹妙藥等,滿足衆生的一切所需。
在衆生面前,我願變成一個有用的並且能滿足衆生一切所願的寶物。因爲衆生太苦了、太難了,在六道輪回的牢獄裏,被貪嗔癡等煩惱緊緊束縛著,經常遇到種種不如意與不幸。我就要變成這些寶物,來滿足衆生的願望,滿足衆生的需要。衆生需要什麼我就變成什麼,我們就要這樣修煉。
如空及四大,願我恒成爲,
無量衆有情,資生大根本。
如同地等四大以及虛空恒時作爲一切有情生存的根本一樣,願我也以衆多形象作爲無量衆生賴以生存的因。所謂“四大”指地水火風,加上虛空就是“五大”,這兩種說法都可以。
五大是衆生生存的根本,我也要如五大一樣成爲衆生生存的根本,可以讓衆生依靠。比如大地,它不會有埋怨的時候,在它上面蹦啊、跳啊、蓋房子、挖洞……做什麼都行。同樣,在衆生面前,我就如同大地一樣,怎麼都行。如果你的心真的就變成五大一樣,那你就成了。我們就要這樣煉啊!
迨至盡空際,有情種種果,
殊途悉涅槃,願成資生因。
在無邊無際的一切衆生獲得涅槃果位之前,我願成爲他們生存的根本。“涅槃”指成佛。我發願:從現在開始,在他們成佛的過程中,願我成爲他們生存的根本,成爲他們修行、成就的助緣。
在前面,我們先講了七支供的修法,通過七支供積資淨障,積累資糧、淨除罪障,這是發菩提心、在相續中産生菩薩戒的因。然後講了利益衆生的行爲,自己要發願如是利益衆生,若真正想在相續中産生菩提心,真正要得到菩薩戒的戒體,這些也是一些根本的原因。這些內容都是發菩提心、受菩薩戒的前行。
發菩提心、受菩薩戒沒有那麼容易,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得到的,不是誰都可以發菩提心,不是誰都能夠具有菩提心的。一切都是爲了發菩提心,如果相續中真正有了菩提心,消業會非常快,證悟也非常快。
可以說,一切的修行都是爲了菩提心。我們在百日共修期間,前面學修的四外加行和皈依的修法都是爲了生菩提心,“發心”裏講的才是菩提心,這些內容都是前行。如果沒有精進修行四外加行,沒有這個基礎的話,要在相續中産生菩提心就如空中樓閣,根本不可能實現。所以,首先要通過四外加行修煉相續和心態,讓自己的相續成熟,讓相續變成菩提心的法器,這樣才能在相續中産生菩提心,才可以真正發菩提心。可見,四外加行等這些內容都是很重要的。
我們現在講《入行論》,直到今天所講的這些內容,就是爲了生起菩提心。此處主要講的還只是世俗菩提心,不是勝義菩提心。若在相續中産生真正的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尚且需要經過這樣一個前行,最後才能真正具有菩提心。這個說容易也容易,說不容易也不容易,大家一定要下功夫。
百日共修是個好機會,你們離開這個道場回去以後,不會再有這個機會,想精進也不可能這樣精進,身邊不知不覺地肯定會有很多的違緣障礙,有的也許你自己能發現,有的你根本發現不了,無論你是否發現了,它們實際上都會障礙你的內心,障礙你的成就。所以,大家到山上參加百日共修,就是給自己加油,要多加點油。否則,下山的時候,也許還沒到成都就開始沒油了,還是個凡夫俗子,和以前一樣,甚至回到家裏,家人一看,“怎麼變得更壞了?”不要這樣!你們要多加加油,回到家裏至少還能持續幾天、幾個月,給家人好好表法:“你看我上山參加百日共修,變化多大啊……”家人也會認可,“真有變化啊,真變好了啊,這修行挺好,學佛挺好!”然後也說“我也要皈依……”你就可以帶他皈依了。在家裏能持續幾個月也行,要是能持續幾年,就不得了了,若是能一直持續下去,就是大成就者了。
所以,大家不要錯過百日共修的機會。共修已經開始很多天了,看看自己有什麼變化,有什麼收獲?若是沒有,就要抓緊;若是有,要繼續堅持。共修期間,大家每天都要聽課、打坐。現在很多人似乎都沒有打坐;有的人不但自己不打坐,還影響身邊的人,對他的傷害多大啊!都是同修道友,你今天罵他一頓,甚至打他一頓,對他的傷害都不算大,但是如果你影響他上座,影響他修法了,這是對他最大的傷害,因爲這涉及到慧命,涉及到今生解脫這樣關鍵的大事啊。即使你自己不修,也不能影響他啊!當時我們在喇榮的時候,上師特別要求這一點,自己實在學不下去、精進不起來,也沒有辦法,但是千萬不能影響他人。比如,別人觀修的時候,你在裏面走動、說話,翻這個東西,翻那個東西,影響多大啊!如果你自己實在不想打坐的話,就躺著睡覺,不打呼噜就行,這只是耽誤自己,至少沒有耽誤別人修法。
大家現在在共修,都住在一起,應該互相監督,誰精進就贊歎誰,誰懈怠就指責誰,互相鞭策一下,這才真正具有共修的意義。很多人都當“好人”“菩薩”,什麼也不說。有人在睡覺、打呼噜,在那造業,你還很隨順似的,哪有這樣的同修啊?他不修行,還說閑話,影響大家修法,就好比他正往火坑裏跳,你不攔住他,讓他隨便跳,這合理嗎?大家要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利益,什麼是真正的幫助。在說她的時候,可以委婉溫和地說,提醒一下。若是她實在聽不進去,你也沒必要煩惱,你是爲了他好。他不聽也正常,他憑什麼要聽你的?這個時候要調整心態,“是啊,他憑什麼要聽我的,不聽也正常,我自己也可以修啊。”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二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