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二十八)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辛一(需護心之理由)分叁:一、未護心之過患;二、護心之功德;叁、攝義。

  壬叁,攝義:

  若想護持學處,就要護持這顆心,六波羅蜜都是依靠這顆心才圓滿的,所以護持心是非常重要的。大乘佛法是心地法門,任何時候都是以心(意念)爲主的。在大乘佛法裏,語言和行爲上沒有真正的善惡,是善還是惡,是善大還是惡重,都是要看心的。

  故吾當善持,善護此道心,

  除此護心戒,何勞戒其余?

  若想護持學處,就要護持心;若想護持心、護持自己的意念,就要靠正知正念。所謂正知,主要是了知、精通所斷的學處和所修的學處,然後非常小心謹慎地取舍、進退。前面也講過,正知猶如哨兵,他要看清來人是己方還是對方,若是敵人真的來了,會通知大家。這個任務很重,要分辨是敵人還是親人,是對方的人還是己方的人。分清楚了以後,還要非常認真地取舍。所謂正念,就是時時憶念,不忘掉,不忘失。猶如用繩子把馬拴在柱子上,馬無論是往東走還是往西走都一樣,繩子有多長它就能走多遠。時時憶念,心思只能在學處上,在取舍上,一點兒都不忽略,一點兒都不錯過,這叫正念。有如是的正知正念才可以守持這顆心,心才不會散亂于外境,心才不會在取舍上顛倒,這叫護持心。在所有的境界裏面,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

  這裏講的,“除了護心戒以外其他的許多禁戒有什麼用呢?無有實義。”“其他”指身和語。若是你不去護持心,內心是散亂、顛倒、迷茫的,即使身和語再認真取舍,再嚴格修行,都沒有意義。若不護持這顆心,其他的都無有事實上的意義。那麼,身(行爲)和語(語言)方面是不是不用取舍或不用斷惡行善了?不是。此處要強調的是,根本是心,若是你沒有護持心,一切所做所行都是徒勞無益的。並不是說身體和語言上沒有取舍,也不是不要取舍身和語的善惡。根本是心,若是你沒有護持好心,即使在語言和行爲上比較認真,善惡取舍得比較嚴謹,也沒有什麼意義。心善一切善,心正一切正。心要善,要培養善心,最後要圓滿善心;心正一切正,主要是提起正念,要保持正念,正念要達到究竟,達到圓滿,你才能真正地解脫成就。

  你想護持學處就要護持這顆心,因爲心是根本。你把根本抓好了,一切都圓滿了。語言和行爲上也有善惡,也要取舍善惡,但根本是心。若是心裏沒有遠離惡念,沒有提起善念,只是在語言和行爲上去斷惡去行善,也沒有多大意義,即使再精進也只能得到人天的福報、暫時的利益,與解脫無關,不會成就的。所以,心善一切才可以變成善,心不善一切都不會變成善的。盡管表面上看似很如法,表面上看似善良,但若是心裏不善良,統統都是不善的。

  我們受持戒律也是一樣,主要是守持這個心,心淨一切才淨。所謂的戒律,指的是淨,若是不清淨的話,就不會有戒學的功德。若是你心裏不清淨,沒有保持清淨,表面上持戒再精進,對自己的要求再嚴格,也沒有意義。有的看似行爲上很如法,表面上很有威儀,但是內心裏不是貪就是嗔,不是嫉妒就是傲慢,稍微有一點點戒律清淨的時候,稍微有精通一點點學處的功德的時候,就容易傲慢,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似的。其實這什麼也不是啊!什麼叫功德?戒定慧叁學才叫功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具有功德、積累功德。

  “我今天受戒了,受居士五戒了,受比丘尼戒了,是不是就具有功德了?”不一定。你受戒了,那你的心相續有沒有變清淨?心裏變得清淨了,才有戒學的功德。

  “我天天在打坐觀修,是不是有功德了?”“我能打坐一個小時,我能打坐個兩小時,我能打坐叁個小時。我很有功德啊,我很了不起啊……”,這些都沒有用,你這個肉身是沒有動,若是物質不動就是所謂的“有功德”,那外面不動的石頭應該也有功德吧?前面的柱子也不會動,它也應該有功德吧?在任何對境當中,心不散亂,心態能夠保持穩定、不動搖,這叫定學,就有功德了。內心不動,不散亂,在對境前,比如有人侮辱你的時候,心裏不知道什麼叫生氣,不知道什麼叫怨恨,這是有定學的功德了。

  什麼是智慧呢?“我現在明白很多佛理了,我還能給別人輔導了,我是不是很了不起了?我還能講經,講解這些論典,還能開導別人,這是不是智慧?不一定!雖然你懂了一些道理,增長了一些知識,但是否有智慧還需要觀察。若煩惱減少了,習氣減少了,變得越來越圓融,內心越來越調柔,在任何環境中,面對任何人事物都一樣,心裏很歡喜,很快樂,這是有慧學的功德了。

  只有具有戒定慧叁學的功德,才可以說具有功德了,之前沒有功德。若是沒有功德,肯定就有過失,肯定有很多毛病。所以應該多去認識自己的過患,多去改變自己的過患,這是很重要的。若是傲慢,根本就意識不到自己的過患,就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缺點,所以傲慢的人是不會有功德的,有功德的人是不會傲慢的。大海跟小河不一樣,小河聲音很大,而大海沒有聲音。真正具有功德的人就像大海,他不會貢高傲慢,如果有傲慢的話,就還是沒有變成大海,還是小河流,不能與大海比。所以,作爲學佛人,認清自己是最重要的,任何時候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那是最好的了,也是最重要、最根本的。

  辛二,護持方法:

  如處亂衆中,人皆慎護瘡,

  置身惡人群,常護此心傷?

  比如有一個人,身上有傷口。他進入了人群中,這些人心思外散、不護威儀,他肯定會小心謹慎地看護傷口,怕碰到了會疼痛。同樣,我們在世間,尤其在是末法時期,身邊很少有善知識和善友,只有惡知識只有惡友,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裏,更要非常小心謹慎,看護自己心的傷口。爲什麼這麼說?因爲我們的心已經被貪嗔癡等煩惱傷害了,傷勢很嚴重。尤其是山下的同修,助緣很少,違緣重重,更要注意。在這樣的環境下,身邊有幾個好人?有幾個善人?在這樣的人群中,要非常小心地看護心的傷口啊。

  若懼小瘡痛,猶慎護瘡傷,

  畏山夾毀者,何不護心傷?

  “若懼小瘡痛,猶慎護瘡傷”:身上有瘡傷的人,在人群裏會非常小心地看護自己的瘡傷,怕別人碰到會疼痛。但即使別人碰到了,也就是疼一會兒吧,若再嚴重一點,就是傷口會惡化呗,這也沒有什麼。

  “若懼小瘡痛,猶慎護瘡傷”:既然這樣的情況下都要這麼小心,我們爲什麼不要小心呢?我們在世間,在末法時期,周邊處處都是惡知識惡友,處處都是違緣障礙,若是不小心謹慎地看護心的傷口,將來就要下地獄,在衆合地獄裏遭受痛苦。衆合地獄也是由自己的業力所現,兩邊的山都會變成自己曾經殺害過的動物的頭,把無數的衆生夾在中間,兩個頭一撞一合,衆生就會死在那裏,閃開又會複活,合上又會夾在中間死去,就這樣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既然如此,你爲什麼不小心?

  大家想想這個後果啊,比較一下。我們若是不注意,心散亂了或者造業了,將來就要下地獄,要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所以,我們應當去護持心的傷口。

  辛叁,如是護持之功德:

  行爲若如斯,縱住惡人群,

  抑處女人窩,勤律終不退。

  “行爲若如斯,縱住惡人群”:若是時時都能以正知正念護持這顆心,守持內心,即使是處于惡人的群體中,身邊全是壞人、惡人,也不會造業,也不會染汙自己的相續。

  在《二規教言論》裏講,作爲一個正直者或學佛人,即使整個大地都遍滿了壞人,所有的人都變成了惡人,自己也一樣正直、善良,要做個好人、善人。

  “抑處女人窩,勤律終不退”:所謂“女人窩”,是針對男衆而言的。若是針對女人而言,就是“男人窩”。一個修行人,尤其是一個出家人,與異性接觸要注意。但若是能以正知正念守持內心,守護意念,即使身邊全是異性,也不會出現失壞戒律的現象。

  若是沒有以正知正念守護內心、守持內心,雖然在寂靜處,在佛跟前,照樣會犯戒,照樣會造業。爲什麼會造業呢?爲什麼會犯戒呢?因爲你駕馭不了自己的內心,守護不了自己的意念。只要胡思亂想、非理作意,煩惱就像烈火一樣在心裏燃燒起來,很難阻擋,只能去犯戒,只能去造業。所以守住這個心,守護自己的內心是很重要的。

  若是你能守住這個心,能守護自己內心的意念,在任何一個環境中,即使到處都是惡人,到處都是違緣,你也不會出現失壞戒律的現象,也不會造惡業。若是沒有以正知正念守持內心,沒有守護自己的心,即使身在寂靜處,在佛身邊,也會犯戒、造業。你看,以前偉大的佛陀在世的時候,身邊的很多比丘也犯戒、也造業。所以,不能說跟身邊的人沒有絲毫關系,但是沒有太大的關系。若是自己守不住這顆心,處處都會犯戒,處處都會造業。若是自己能守住這顆心,在哪裏都一樣,不會犯戒,不會造業的。

  辛四,需精勤護持之理:

  吾甯失利養,資身衆活計,

  亦甯失余善,終不損此心。

  守護內心,守持心太重要了。在前面講過,心清淨則一切清淨,心正則一切正,心善則一切善,心圓滿則一切圓滿,根本都是心。我可以失去所有的受用、吃穿等所有的財産,我可以失去他人的恭敬供養、權力地位、名氣榮譽等,我可以失去表面上的這些善,也可以說以自私自利而修的善根、福德,但是絕不能失去守持這個心的行爲。

  《教王經》中雲:“舍我此財護身體,財身皆舍護生命,財身壽命此一切,悉皆舍棄護正法”。首先,我可以舍棄自己的財富去保護身體,因爲身體比財富還珍貴。很多人都不懂得這個道理,爲了錢財可以舍棄身體。其次,爲了保護生命,我可以舍棄財富和身體。因爲生命比財富和身體還珍…

《《入菩薩行論》講記(二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